问题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所谓清流一党以及他们与裕王之间的关系?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所谓“清流”一党,以及他们与裕王朱载坖之间的复杂关系,是这部剧的核心看点之一。他们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政治集团,而是代表了明朝士大夫阶层中一股强调“道义”、“体统”、“规矩”的群体,在严峻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存在与行动,与裕王少有的纯粹理想形成了深刻的映照和碰撞。

“清流”的面貌:理想主义的坚守与现实的困境

“清流”这个词,在《大明王朝1566》中,更多的是一种标签,一种道义上的旗帜,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政治派系。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如徐阶、高拱、张居正(尽管后期他的立场有所转变)、尹嵩、严嵩(在某些方面也扮演过清流的“靶子”),以及一些更年轻的官员,他们身上有着几个共同的特征:

士大夫情怀与道德标杆: 他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将“修齐治平”视为己任,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人生信条。在他们眼中,官员的职责是辅佐君王,体察民情,维护国家纲常伦理。他们常常会将自己的行为上升到“道义”层面,认为自己是在为正义而战。
对“奸臣”的批判: 严嵩父子及其党羽,以及依附于他们的官僚,被他们视为“奸臣”,认为这些人败坏朝纲,贪污腐败,置百姓于水火。他们对严嵩的攻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臣子之道”的理解,认为严嵩的行为是对君王和国家的背叛。
注重“体统”与“规矩”: 清流们往往强调朝堂上的礼仪、官场的规矩,以及历史的惯例。在他们看来,任何对“体统”的破坏,都是对国家稳定和秩序的威胁。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对嘉靖皇帝试图绕开内阁,直接下旨的某些行为,即便不直接反对,内心也可能感到不安。
理想主义的色彩: 尽管他们身处官场,但许多人内心深处仍然怀揣着理想主义。他们渴望看到一个清明、公正、富庶的大明,而不是一个被贪腐和压迫所笼罩的帝国。然而,这种理想主义常常与残酷的现实发生冲突。

然而,“清流”的标签背后,也隐藏着复杂的现实:

派系斗争的工具: 在权力斗争激烈的明朝,任何政治力量都可能被利用。徐阶、高拱等人在反对严嵩时,也并非全然是为了“道义”,他们自身也需要通过打击对手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所谓“清流”的道义,有时也沦为他们政治博弈的手段。
能力与理想的脱节: 许多清流在口才、辩论上都很出色,擅长在朝堂上发表慷慨激昂的言辞,但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赈灾、税收、管理,他们未必有足够的魄力、能力和手段。他们的理想,往往止于“说”和“批”,而缺乏“做”的实践。
对“民”的理解深度: 虽然他们强调“民”,但他们对“民”的理解,更多的是从“万民父母”的儒家视角出发,认为“民”需要被教化、被治理。他们缺乏真正深入到社会底层,理解百姓疾苦的同理心和实践。他们的“为民”,更多是一种宏观的、抽象的责任。
保守性: 一旦他们掌握了权力,他们的“体统”和“规矩”反而可能成为改革的阻碍。他们习惯于在既有的框架内行事,对于那些能够打破常规、触及根本性问题的改革,可能会感到不适应甚至排斥。

裕王与“清流”:君臣之间,理想与现实的交织

裕王朱载坖,作为嘉靖晚年储君,他的存在与“清流”一党的关系,可以说是全剧最精彩的线索之一。

理想的共同点: 裕王与“清流”在一定程度上共享着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裕王身上有着一股难得的“真”,对民间的苦难有着切肤之痛,对朝堂上的腐败深恶痛绝。他欣赏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的正直与才干,认为他们是能够辅佐自己、重振朝纲的栋梁。
“清流”的期望: “清流”一党,特别是徐阶、高拱等,自然也看到了裕王身上的希望。他们希望裕王能够顺利继位,然后通过裕王的力量,将严嵩打倒,清除朝堂上的“奸臣”,重振国家。他们将裕王视为他们理想实现的寄托。
君臣互动中的“道”与“术”:
徐阶与裕王: 徐阶是裕王最倚重的“清流”代表。他以一种“师傅”的姿态,向裕王传递朝堂的生存法则,教导他如何处理政务,如何应对复杂的人事。徐阶对裕王的培养,既有辅佐新君的责任感,也有着维护自己政治地位的考量。他对裕王的指导,更多的是一种“术”的层面,如何在这个浑浊的官场生存,如何一点点积蓄力量。
高拱与裕王: 高拱相对而言更加直率,他也看到了裕王身上的“真”。他会直接向裕王反映问题,甚至带有一些“急切”的情绪。但高拱的“术”可能不如徐阶老辣,他的棱角也更加分明。
张居正的观察: 张居正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和局外人。他看到了“清流”的理想,也看到了他们的局限性。他与裕王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惺惺相惜,一种对共同目标(重振大明)的认同,但他在方法论上,显然比“清流”中的一些人更加务实和长远。

现实的冲突与裕王的无奈:
“清流”的局限性暴露: 随着剧情的深入,特别是裕王亲政后,他发现“清流”的理想主义在处理具体国政时,常常显得苍白无力。当他需要解决“国库空虚”、“浙江海禁”、“田亩丈量”等实际问题时,“清流”们提出的方法,要么过于理想化,要么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例如,他们对严嵩“以权谋私”的批判,更多的是停留在对严嵩个人的道德谴责,而未能提出有效的制度性解决方案。
裕王的选择: 裕王并非完全不信任“清流”,而是他意识到,要真正改变这个积重难返的帝国,仅仅依靠“清流”的道德义愤是不够的。他需要更强硬的手腕,更务实的政策,甚至需要借鉴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他最终选择重用高拱,并依仗张居正的谋划,并非是对“清流”的背弃,而是对现实的妥协,以及对解决问题的更深层思考。
“清流”的被边缘化: 随着裕王开始推行更加务实的政策(比如依靠商税、调整漕运等),那些过于遵循旧规、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清流”,不可避免地会被边缘化。他们的“清”和“流”,在真正的国家危机面前,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总结来说:

《大明王朝1566》中的“清流”一党,代表了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理想化生存状态,他们对道德、道义的坚守,是国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即在面对复杂的现实政治和经济问题时,往往显得能力不足、方法单一,甚至他们的“清流”身份也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裕王朱载坖与“清流”的关系,是理想主义的君王与理想主义的臣子之间的互动。裕王欣赏“清流”的品格,也寄希望于他们能辅佐自己,但当他真正接手大权,面对帝国残酷的现实时,他不得不做出更艰难、更务实的抉择。他与“清流”的疏远,并非是对“道义”的背离,而是对“实效”的追求,是对如何真正“为万世开太平”的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君臣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正是《大明王朝1566》这部史诗级作品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是 @治粟都尉 提的,当时我正在写赵贞吉的回答,这位哥哥着急了就开了个问题催我……巧的是 @嘉jia 第一个回答还提到我了……嘿嘿,我这几天感觉特别膨胀,真的,好像我忽然就成了一个话题的优秀回答者……其实说实在的诸位,我都没看过小说,每次有评论跟我说小说咋咋咋写的我都一脸懵逼,所以其实也就是盲人摸象,称不上啥大家,反正我写着开心,诸位看得开心就得。


我发现我现在写答案越来越慢,可能是要开学了心情不佳……还没上大学的同学一定不要报郑州大学,假期时间真是短得可怜。而且我再说一遍我真是大三的,来自郑州大学……


而且,我这个人可以写点东西,也能说点东西,但就是真的特别不擅长辩论……要是觉得我写得不对的地方,咱就直说,我岁数还小,可以经受得起任何正常范畴的批评。嗯。

《大明王朝1566》系列回答如下:

第一个是《大明王朝1566》,难看懂吗?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二个是《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招牌赈灾有什么意图?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三个是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嵩?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四个是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的这段话?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五个是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吕芳和杨金水?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六个是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赵贞吉?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七个是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所谓清流一党以及他们与裕王之间的关系?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八个是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没有表现张居正?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九个是《大明王朝1566》里朱厚熜到底有没有看海瑞第二次审理郑何二人的口供?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个是最近在刷《大明王朝1566》,上面嘉靖经常不停地敲磬是什么意思?特别是杨金水被押送到宫里那集。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一是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二是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三是

《纸牌屋》和《大明王朝1566》哪个权谋更深刻?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这个问题要总结清流了,如果诸位看官有时间,希望能看看第一个、第四个和第六个回答,那里面涉及到这个回答的部分较多。而且还是老规矩,上面回答里分析过的事情,我们不再赘言。

下面开始正文。

————————————————————————————————

我们在第一问里综述了一下整部剧,重点谈了谈周云逸事件背后,严党与清流的博弈。当时我就说了,这部剧里的党派之间不要完全看死,他们的关系是在变化的。尤其是“清流”这个团体,很难把握,具体原因我们在下面也会细说,但在我的回答开始之前,我要先引用一下 @冯聪 在另一个问题下给出的一段话。

嘉靖下旨喜欢让太监与朝臣猜,猜对了,功劳是嘉靖的;猜错了,责任由属下担。所以会有字谜,会有青词达意,会有吕公公拿到的那个玲珑球。这是嘉靖的权术,也是维护嘉靖面子和神秘感的一套游戏规则。严嵩最得嘉靖意的地方除了敛财,更在做事滴水不漏、不留痕迹,也就是把嘉靖面子看得比天更重。



作者:冯聪
链接:大明王朝里嘉靖让内阁把贞字补上,徐阶问是不是赵贞吉,嘉靖为什么说徐阶真是聪明,如果是严嵩就不会这么问? - 冯聪的回答 - 知乎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在谈严嵩的时候说了,严嵩不遗余力的帮助嘉靖修道,实际上也这个作用。但我们要说的一点就是,剧中浙江大案不了了之,君臣四人在宫中祈福,嘉靖看了严嵩和徐阶写得青词很高兴,并且认为徐阶的青词更胜一筹。再结合我们之前讲得那个“好自为之”,似乎严嵩能做到的徐阶也都能做到。徐阶做了首辅以后,与严嵩做首辅时区别也不是很大,我们之前也对比过了。那么当我们在总结清流,总结徐阶之前,是不是就要做一个对比,对比一下严党和清流的区别到底在哪?如果没有区别,那么是不是“清流”也只是个称呼?如果“清流”的“清”有实际意义,那么这个“清”指的又是什么?

我们来一个个探索,先说说严党和清流的区别。

一、严党“贪墨成党”,清流“君子不党”

严党,是以严嵩、严世蕃父子为中心的一股极其庞大的政治势力。严嵩掌枢二十年,天下各地的官员任命有一多半都是出自严氏父子门下,形成了极为壮观的裙带体系,这种裙带体系,加上上梁不正,直接结果就是这个群体贪腐成风。而群体壮大了,渗透到了大明朝各个部门每个级别,从而导致互相包庇、纵然、默许随处可见,让贪腐之心有恃无恐,上下皆贪。再加上嘉靖到处折腾,修宫修观,又提供了一大批的贪腐机会,所以这二十年贪墨的国帑真是数不胜数。


但上下皆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听话。这个也好理解。贪污的人外面抓不住毛病,但是里面的人可是一目了然。所有贪污的账册,从来就没有过严嵩的名字,但严嵩要想查谁那可是一抓就有。所以自然就听话,你看别人收盐税也就一百多万两,可严党中心人物鄢懋卿一去,他们都要乖乖献上来。身家性命都在人家手里捏着,严嵩、严世蕃就是他们各方面都必须遵从的领袖,时间一长,就从一个群体发展成了党派

但“清流”是一个没有党派的群体,换句话说,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领袖,徐阶不是,裕王更不是。原因在于,所谓“清流”即剧中所有不与严嵩同气连枝的大臣们组成的一个团体。他们有着共同的政敌就是严嵩及其党羽,之所以反对严党,原因有的是刚正清廉,有的是不愿意屈居人下,还有的是两者兼而有之。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政治目的,但他们的政治利益来源却不相同,一旦政局发生变化,他们也并非等量齐观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使他们远没有严党组织性强。但也正是由于严党实在庞大,所以在严嵩倒台之前他们必须联起手来,但正如我们看见的,在严党倒台之后,所谓“清流”也必将分裂。

但总体上,我们还是可以给予清流积极评价,他们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挽救大明朝,虽然前提是不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冲突,所以我称清流为“君子群而不党”,当然,也是对照严党所说。

二、严党“屹立不倒”,清流“风雨飘摇”

严嵩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手段,在整个剧中起着无法取缔的作用。朝野上下要靠他用的人做事,跟嘉靖过不去的人要靠他去对付。简而言之,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大明朝唯一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给嘉靖和整个大明朝带来的利大于弊。

但清流则处境尴尬。原因在于严党的贪腐绝大多数都是植根于嘉靖的需求,也就使得“倒严”和“对抗皇帝”成为了一件哪怕严嵩不去刻意引导也很难分开的事,更何况,也不排除他们真的对嘉靖心怀不满的可能性,当然这主要来源于他们身为大明臣子的责任感。可是我们这里讨论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不对,而是嘉靖心目中的对不对,越中四谏、戊午三子的惨案历历在目,周云逸带来的阴翳笼罩全剧,其实都是清流集团艰难尴尬处境的真实写照。更可怕的在于,严党本身就是严嵩为中心的政治集团,严嵩在、严党就在,严嵩一旦不在,严党就势必顷刻土崩瓦解。但是“清流”却不一样,反对严嵩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群人会有一个地位最高的人做领袖,但是这个人却不是非谁不可,而是一种类似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相见,这位领袖如果真得切身考虑一下自己,那么他在政治斗争就会非常有所保留,因为他似乎是非常容易就被取代的,所以也就很理解为什么剧中的徐阶小心谨慎到了这样的程度,这一点我们接下来会单独细谈。

三、严党“难逃一劫”,清流“大势所趋”

严嵩及其党羽,是紧紧依附着嘉靖的存在。就如同赵贞吉所言,他们凭借逢迎圣意以及事事攀扯嘉靖而二十年不倒,但是这种“天下无敌”放在长远看就是“饮鸩止渴”,其利用嘉靖的结果是也被嘉靖深深利用,他们必须无条件的逢迎圣意,等到整个大明王朝无力继续逢迎圣意的时候,他们又会被嘉靖拿出来做替罪的羔羊。

即使不出现这种情况,以严嵩及其党羽与嘉靖本身密不可分的政治关系,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对整个朝廷的压迫搜刮,都使得嘉靖的接班人裕王绝对不会容纳他们,更不用说已经八十高龄的严嵩一旦某天大限将至,以剧中严世蕃和他的党羽的政治手腕,是绝对不可能依旧存在下去的。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讲,严党的政治生命都是非常有限的,是早晚难逃一劫的,拖得越晚,积怨越大,报应越惨。

然而清流集团却是必将上台的。因为就好比嘉靖不会亲自出手一样,裕王若要清算严党,也必定是手下的大臣去做。而与严党势不两立的清流集团,在那时就必将成为执牛耳者,无论是谁最后得到了首辅之位笑傲群雄,都一定是出身清流的人,而且必须是一直坚守清流底线的人。所以对于清流集团的成员们,他们终将成为胜利者,但是前提条件是他们能活到哪个时候,否则他们就从胜利者变成烈士了。

综上所述,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就呈现出一种非常奇怪的政治生态,即严党在屹立不倒的同时,其实就注定了其早晚必亡的结局;清流在危机四伏的同时,却注定要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以上三点,基本说尽了严党与清流的区别,通过这种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似乎“清流”和清廉关系也不是很大,而更多的是一种不同政治派系的较量,不同点在于,品质高洁傲岸或者胸怀远大理想的臣子们,更多的会选择“清流”。

而剧中“清流”的领袖徐阶,更是将所谓严党与清流的区别看得淋漓尽致,从某个角度上来讲,徐阶才是真正屹立不倒的,原因在于他既站在了清流尖端,有着虽然不知道在哪一天但是非常明确的光明未来,同时他又非常的知进退明得失,小心谨慎到了滴水不漏的地步,完美规避了“清流”易夭的特点。

带着这样的认识,再去看徐阶的作为,就如同我们了解了赵贞吉的真实目的一样,都可以很容易的理解了。

徐阶为什么几乎没有直接参与对严党的攻伐?小心谨慎、时机不到、实力不够当然是一方面,但是只是表象,因为徐阶无论什么时候也不可能有独立倒严的实力,倒严这件事只能由当皇上的人才办得到。对于徐阶来讲,之所以从来不披挂上阵去倒严的原因在于不划算。徐阶对大明的第一要务是维稳,防止严党贪腐过盛让大明亡国,他对自己的第一要务也是维稳,不让自己在清流阵营里成为前浪,白白成为后来人的垫脚石,什么都不做他早晚都能上位,他为什么还要冒着危险去跟严嵩刚正面呢?

再往深发掘一层,徐阶如果真的身体力行去倒严,一定是嘉靖不乐见的。嘉靖的政治观点我在第一问就说了,是“云在青天水在瓶”,他希望他的大臣们都该干嘛干嘛,而他们该干嘛就是嘉靖自己安排好的。如果徐阶天天想着去攻伐严嵩,对嘉靖来讲有什么好处?嘉靖又怎么会容忍?徐阶把这些看得都很通透,所以他知道自己该干嘛,每天像乌眼鸡一样去倒严是他最不该做的事。

最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抛弃一切外部因素以后,还要说一点,那就是刚正面的政治斗争从来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没有谁大张旗鼓的干掉了政敌以后自己仍旧能四平八稳的,干掉了第一强以后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自己随之被干掉,然后某个人渔翁得利。像那种打倒最强者以后还能毫无悬念的众望所归只出现在群居动物群落或者拳击比赛里,而绝不会出现在政治斗争之中。

既然徐阶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接着提问了,那就是高拱为什么就每天斗志昂扬,时刻将“大不了罢官撤职”挂嘴边上,带着一种视死如归的劲头?


第一原因当然是因为高拱确实嫉恶如仇,他对于贪赃枉法为害朝廷的严党是打心眼里痛恨的,他对于首鼠两端瞻前顾后的赵贞吉也是打心眼里不屑的,对于狐假虎威的陈洪那更是不放在眼里了,但是高拱也不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鲁智深,相反是一个同样非常明时局的政治家。

首先,在徐阶如此持重守成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个坚定不移的倒严分子,来负责开炮集火,跟时刻准备着跟别人撕逼的严世蕃分庭抗礼,单论吵架的本事,张居正吵不过严世蕃,他嗓门没有严世蕃大,就算他的嗓门真的很大,按照张太岳的性格也绝对不会跟他大喊大叫,高拱才是跟严世蕃吵架的对手,张居正擅长的是气人,说到这里真的要心疼剧中的小阁老一秒。

往深层次说一点,无论内部里徐阶和高拱的意见多么不统一,在嘉靖、司礼监和严党看来,他们俩就是一伙的,无论高拱说啥,他们都会认定是徐高张在裕王府里商量好的,他们不会觉得是高拱一个人的事,而是会把责难摊到徐阶身上,徐阶才是领袖,高拱又不是领袖。如果徐阶因为逾矩成为了前浪,那么身为后浪的高拱会顺理成章的取代徐阶,这样来看如果真的因为攻击过猛适得其反,高拱还有可能成为受益者,所以我总说政治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东西。

最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一个群体里二把手是最安全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说实在的受不得多少责难,天塌下来有一个比他个子高的人去顶,整个朝堂上徐阶是严嵩的二把手,高拱又是徐阶的二把手,你看高拱形如烈火谁也不惯着,实际上他最安全。所以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二把手的余地是最大的。

但是,我还要说但是。不要把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想成是阴谋家,他们是政治家,不是阴谋家。面对严嵩掌枢二十年做下的腥风血雨,有魄力站在对面据理力争,都是相当有胆识更有胸怀的人。看了我的七个回答,恳请诸位再想想第一集的御前会议,会上徐高张三个人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他们是在本来就不利的环境下,发起了一场针对严党更容易被引导成针对嘉靖的发难,而司礼监几乎就是一边倒的倾向严党,但是他们三个互相扶持,愣是将全部的炮弹都打出去了还全身而退,这很值得我们尊敬。而这就是我要说的清流的第三点,“清流”到底清在哪里?

清流官员,以徐阶、高拱、张居正、赵贞吉为代表,既不与严党同流合污,更顶住压力与严党对抗到底,更重要的是,他们比起严党更体恤百姓、重视朝纲。他们的“清”是区别于严党浊流之外的大明柱国,不仅维持着大明朝的现世安稳,更肩负着大明朝的未来重任,他们的身上终究承载着天地正气,也终将发挥出改天换地的光彩。

(说起体恤百姓,我估计有人会拿张居正“干脆让浙江乱起来”这句话来说事,但我在这里明确说一点,那就是张居正的这个观点绝对不是不体恤百姓。张居正这句话、这个观点包括他这个人,是还要从“清流”里分开来看的,至于为什么我要在之后的回答里说,这里不在话下。)

关于清流,最后一个要谈的就是他们与裕王的关系:密不可分、政见相同却绝非一党。

徐阶、高拱、张居正作为裕王的师父,其实就是嘉靖指给裕王的幕僚,传授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出谋划策,而裕王并不直接参与政治,而是通过徐高张来参与,这是裕王与清流密不可分的原因。

而政见相同的原因则在于,他们有共同的政敌就是严嵩。在于清流,严嵩既是必须打倒的邪恶势力,又是阻止他们上位的绊脚石。在于裕王,则是严嵩的所作所为损害的是大明朝的江山。但是严嵩偏偏还是在替嘉靖做事,所以裕王虽然坚定倒严,但其实内心很明确其中的矛盾。裕王最希望的是出现一伙人,能够勒紧自己的裤腰带,既奉养好嘉靖又能养活百姓,徐阶他们是不是不好说,但严嵩一定不是,所以对于裕王来讲,倒严也是必须要做的事。

绝非一党就更好理解了。

一方面嘉靖是一个权力欲望非常旺盛的人,而嘉靖实际上的皇位“争夺者”就只有一个,就是他唯一的一个儿子裕王,他不想跟任何人分享权力,但他早晚都必须传位给裕王,所以嘉靖对裕王的感情特别矛盾。他希望裕王能够有帝王心术和魄力,这是当爹的想法;他又非常容易怀疑裕王和责难裕王,这是为君的想法……所以裕王真的很难,参与也不对、不参与也不对、管得好了不对、管得不好更不对。裕王本身是一个很孝顺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君主,但是就活活让嘉靖折磨成了剧中这个样子。而且裕王就这样如履薄冰,在剧情后半部还因为海瑞被嘉靖折腾得半死不活,这样的裕王,怎么可能去结党呢?

另一方面,就算没有嘉靖这样矛盾的君父,裕王也不会跟他们成为一党。因为“清流”再清,它也是一个大臣的政治团体;裕王再仁懦,他也早晚会是个君王。根本身份的不同,导致他们的切身利益是绝对不可能一样的,他们又怎么可能成为一党呢?

所以所谓的裕王党,在剧中根本就不存在。裕王自己都不会承认,清流官员更不会承认。

裕王的政治伙伴只有一个人,就是裕王妃李氏。裕王因为嘉靖的阴影,导致他只知道想做什么,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而李王妃就是帮他决定如何去做的人,更重要的是,李王妃是唯一一个获得了嘉靖许可的、可以在政治上与裕王共进退的人。

说到这里,就要预告一下《大明王朝1566》系列的第八问了。

经过第一问总领以后,我们在第二、第三、第四问谈了严党,在第五问里谈了司礼监,在第六、第七问里谈了清流,按理说三大政治势力都说完了,也该说嘉靖与海瑞了。但是我还要再稍作停留,因为在这三大政治势力中间,还有一股新生的政治势力,在《大明王朝1566》悄然而生,而这股政治势力,将在隆庆一朝正式成型,并在万历一朝真正发挥出改天换地的作用,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至此的历史进程,我们知道这股政治势力就是李王妃、冯保和张居正。而我在第五问谈司礼监的时候,提到了冯保却没细说;在这一问提到了张居正和李王妃,却也没细说。就是要在第八问里,好好说说剧中这三个人、以及这个政治势力的形成和他们在剧中已然发挥出的作用。


关于裕王没说完的,也会在第八问里补充完毕。


话说我最近开学,稳定下来以后再用心写,估摸着第八问写完,差不多就二月二了吧……

谢谢大家的支持,本系列仍旧未完待续……



ps:剧中徐阁老的扮演者肖竹老师应该是剧组岁数最大的演员了,我再重复一遍扮演严嵩的倪大红老师今年才五十六……肖老爷子似乎今年都应该有八十七了……不过按照剧情设置,老爷子下跪不说,有一场戏还得哭,而且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就是总有徐阶搀着严嵩的戏……估计他们二位内心深处估计也蛮复杂的……

肖老爷子和刘毓滨老师演得徐阶和高拱真是入木三分,这部剧最大的优点就是演戏一般的都没有,个顶个都是实力派。尤其御前会议那场戏看得人真是彻底服了。祝愿二位老师身体健康吧。



ps元宵节补丁:我我我我我竟然跟徐阁老聊微信了!!!!!!!!!!!!!!就是徐阁老的扮演者肖竹老师!!!!!!!!!!!!!!!唉我的天啊……太不可思议了,今天不仅是元宵节,还是肖老师的大寿!祝老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阖家团圆身体安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所谓“清流”一党,以及他们与裕王朱载坖之间的复杂关系,是这部剧的核心看点之一。他们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政治集团,而是代表了明朝士大夫阶层中一股强调“道义”、“体统”、“规矩”的群体,在严峻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存在与行动,与裕王少有的纯粹理想形成了深刻的映照和碰撞。“清流”的面貌.............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的郑泌昌,这个角色是真有意思。要说他,就得从他那个官帽子说起,是“严党”核心成员,在浙江那地方一手遮天,手里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但他又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坏蛋,而是个极其聪明、极其懂得玩弄权术的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狐狸”。表面风光,实则卑躬屈膝的“严党”鹰犬郑泌昌的第一个标.............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那令人窒息的政治斗争,还有剧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尤其是那些身处权力漩涡之中的夫妻们,他们的命运纠葛,更是道出了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哀。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剧里几对让人难以忘怀的夫妻。一、嘉靖与张皇后的“君臣”之情,实则“君王”之冷要说最独特,也最让人心寒的.............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的严世蕃,绝对是这部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具争议性的角色之一。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派,而是那个时代复杂政治生态下,人性中贪婪、聪明、野心和扭曲欲望交织的产物。要评价严世蕃,得把他放在那个特定的大明王朝背景下,以及他父亲严嵩的权势巨轮里去审视。天才与魔鬼的结合体严世蕃给人的第一印.............
  • 回答
    提到海瑞,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身影。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黄志忠老师饰演的海瑞,更是将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孤独感和那种近乎执拗的理想主义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容置疑的“纯粹”与“硬核”首先,海瑞的“纯粹”是最大的标签。他不像严嵩、徐阶、张居正这些老谋深算的官僚,他们的每一.............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嵩,堪称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塑造。如果说这部剧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明朝画像,那严嵩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也最引人深思的一笔。初看严嵩,你可能会被他的老谋深算、权倾朝野所震撼。他以一介书生之身,在嘉靖这个多疑、猜忌、又极度渴望长生不老的皇帝身边,稳坐首辅二十载,这本.............
  • 回答
    细说齐大柱:悲剧与觉醒的缩影,历史洪流中的一滴水《大明王朝1566》作为一部深刻剖析明代政治生态的杰作,剧中每一个角色都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而齐大柱,这位看似微不足道的嘉兴小民,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经历,成为贯穿全剧的一道醒目注脚,一个无法忽视的悲剧与觉醒的缩影。初见齐大柱,他只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
  • 回答
    严谨审慎,心忧社稷——赵贞吉的形象剖析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赵贞吉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角色。他不像徐阶那般鹤立鸡群,也不像高拱那般锋芒毕露,更非严嵩父子般心狠手辣。赵贞吉更像是一颗埋在泥土里的种子,沉默、坚韧,用他独特的方式,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默默承载着一份沉甸.............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两位角色,吕芳和杨金水,绝对是剧中最值得细细品味的人物。他们身上承载着时代的烙印,也折射出人性的复杂。要评价他们,得从多个角度去看,不能简单地给他们贴标签。吕芳:老谋深算,权谋的集大成者,也是时代的牺牲品吕芳这个人,放在那个嘉靖朝,就是一棵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他从一个.............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黄锦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他并非手握乾坤的皇帝,也不是运筹帷幄的权臣,但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贯穿了整个剧集的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评价黄锦,需要我们剥离那些显而易见的“皇帝身边太监”的标签,深入探究他在那个扭曲而残酷的政治环境中,所展现.............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头,吕芳这个角色,真叫一个复杂。你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他就像你身边那些深藏不露的老狐狸,身上带着一股子让人捉摸不透的劲儿。先说他这人,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个“宦官之首”。这可不是个虚头巴脑的头衔,而是实打实的权柄。嘉靖皇帝那么多大内事务,大小官员的奏折,全得经过他手。他就.............
  • 回答
    说起《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皇帝,那可真是一位让人又爱又恨、又敬又畏的复杂角色。他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立马横刀的君王,也不是那种慈眉善目、体恤民情的仁君。嘉靖皇帝,他更像是一个潜心于某种至高技艺的宗师,只不过他精研的不是雕刻、不是绘画,而是“权力”和“人心”。首先,他身上的那股“道”劲儿,是旁人很.............
  • 回答
    评价一部电视剧,尤其像《大明王朝 1566》这样深入人心的作品,总让人有点不知从何说起。因为它太沉甸甸了,每一帧都充满了历史的重量和人性的复杂。如果非要我说,那它绝对不是一部随便看看就能打发时间的剧,它更像是一本厚重的史书,一部深刻的哲学著作,一部对官场百态淋漓尽致的写照。首先, 历史的厚重感和还原.............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何以斩获豆瓣9.5高分?当我们在谈论《大明王朝1566》时,绝不仅仅是在评价一部电视剧。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烹制的、贯穿数个世纪的盛宴,一场对历史的深度剖析,一次对人性的极致拷问。而豆瓣上近两万人的近乎狂热的追捧,高达9.5分的评分,绝非偶然,而是它本身蕴含的巨.............
  • 回答
    海瑞的“怼人艺术”,与其说是单纯的伶牙俐齿,不如说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明察时弊、直言不讳”的精神体现。他不是为了怼而怼,他的每一次“发难”,都如同利刃一般,直刺当时朝堂上存在的种种弊病。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海瑞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就源于他这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怼人”方式。一、 锋.............
  • 回答
    白云先生的这篇《被资本击沉的大明王朝》,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历史爱好者和关注社会经济议题的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单看标题,就足够抓人眼球,将王朝的覆灭归咎于“资本”,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论断色彩,足以激发人们探究其背后逻辑的兴趣。这篇文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试图用一种现代经济学的视角.............
  • 回答
    《大明王朝1789》:一个野心勃勃的尝试,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遗产说起《大明王朝1789》,游戏圈里大概是个有点复杂的存在。它来自 Long Qi 工作室,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国产老牌工作室的沉甸甸的底蕴,而《大明王朝1789》更是承载了不少玩家对“历史模拟”和“策略游戏”的期待。然而,它交出的答卷,.............
  • 回答
    《明星大侦探》第三季的改版,在我看来,是一次带有明显“求稳”和“迎合”痕迹的调整,但最终效果嘛,得一分为二地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第三季在内容和制作上确实是在往“精”的方向打磨,但这“精”也带来了点小小的“束缚”。节目整体风格的延续与深化:从表象上看,第三季依旧保持着《明侦》那种玩世不恭的幽默感、.............
  • 回答
    哈哈,《明星大侦探》第三季第一案《酒店惊魂》啊,那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特别是第一集就这么炸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说说整体观感吧,用一个词形容的话,那就是“意想不到”的精彩。毕竟是第三季的开篇之作,节目组显然是憋了个大招,想立刻把观众拉回那个熟悉的“真香”现场。从场景布置到人物关系,再到整个案件.............
  • 回答
    《吼莱坞往事》:一场关于失落与重生的光影悲歌《明星大侦探》第六季的第七案《吼莱坞往事(上)(下)》,无疑是本季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存在。它不像一些案件那样以惊险刺激的解谜为首要卖点,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光影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失落,用一场跌宕起伏的剧情,描绘了一幅关于梦想、青春、背叛与救赎的复杂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