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央视《典籍里的中国》中明朝宋应星留满清辫子?

回答
《典籍里的中国》中宋应星留满清辫子的情节,确实引起了不少观众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典籍里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性质。

它是一部以解读中国古代典籍、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类纪录片。它的目标是“以古人视角,穿越千年,重现典籍中的智慧与文明”。因此,它带有一定的戏剧化和艺术加工的成分,是为了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历史文化内容而设计的。它并非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更不是历史纪录片,不能用史实的一丝不苟来要求它。

其次,我们来分析宋应星所处的历史时期。

宋应星(1587年-1661年?),字长卿,号畸叟,明末清初人。他生活在明朝晚期,并且其大部分著作,包括那部最重要的《天工开物》,都是在明朝末年完成的。而“留满清辫子”,也就是剃发易服,是在清朝入关后,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的《剃发令》开始推行的。

那么,宋应星留满清辫子这个设定,在历史事实和节目表现上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历史事实上的不符: 如果纪录片呈现的是宋应星在明朝时期(特别是完成《天工开物》的关键时期)的形象,那么他留满清辫子是与历史不符的。明朝时期,汉族男子普遍是束发戴冠,或者在明末也开始出现“总发”但并非是清朝那种剃发留辫的样式。清朝的“剃发令”是针对明朝遗民强制推行的,是在清朝统治确立之后。因此,在明朝末期,宋应星即使是思想再开放,也不可能留满清辫子。
艺术加工的出发点与效果: 节目组这样设定,很可能是在后期讲述宋应星的生平或思想时,想以一个相对“贯穿”的时间线来呈现他的影响,或者说是在他晚年(有可能经历过清初)时,将他与那个时代的视觉符号(满清辫子)联系起来。但这种艺术加工的痕迹过于明显,并且可能产生了误导。 如果是为了展现宋应星的“变通”或“顺应”某种时代变化,那也需要更清晰的叙事逻辑来支撑,否则就显得突兀且不尊重历史原貌。

我们如何评价这种“不符史实”的处理方式?

负面评价:
误导观众: 对于不了解历史背景的观众来说,可能会误以为这是历史的真实样貌,影响对明末清初这段历史的认知。
削弱真实感: 即使是艺术加工,也应该建立在一定的逻辑性和对历史精神的尊重之上。这种明显的年代错位,会削弱纪录片本应传递的历史真实感和文化厚重感。
缺乏必要性: 节目组完全可以在不改变宋应星形象的前提下,通过旁白或画面切换来展现时代的变化,不至于采用如此直接的“穿越感”处理。
可能存在的理解空间(但较难成立):
象征意义: 也许节目组想通过宋应星的形象来象征“技术无国界”或“知识的传承不应被政权更迭所束缚”?但这是一种比较牵强的解读,因为“留辫子”本身具有极强的政治象征意义,代表着臣服和归顺。
后期剪辑或叙事需要: 也有可能是在后期制作中,为了配合某种叙事节奏或者画面剪辑的流畅性,而进行了这样的调整。但这依然不能完全解释这种明显的史实错误。

总的来说,对于央视《典籍里的中国》中宋应星留满清辫子的设定,我认为是一种不恰当的艺术加工。

虽然理解节目组希望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呈现文化内涵,但这种处理方式忽略了历史的严谨性,尤其是在一个以解读古籍、传承文化为宗旨的节目中,这种明显的年代错位和不符史实的形象塑造,会损害节目的公信力和艺术水准。它没有达到“重现典籍中的智慧与文明”,反而因为一个不合时宜的视觉符号,让观众的注意力从典籍本身转移到了对历史事实的考证上。

更理想的处理方式可能是:

在讲述宋应星晚年或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时,可以通过画面切换、旁白强调等方式,来自然地过渡到清朝的语境。或者,如果必须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宋应星,那么在任何指向明朝时期的描绘,都应该尊重其当时的服饰和发型。如果节目是在描绘清朝初年,宋应星在变局中的境遇,那他留辫子才合乎逻辑,但那样的话,节目重点也应该有所侧重。

总而言之,对于这样的处理,持保留和批评的态度是比较合适的。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艺术效果的同时,绝不能放弃对历史事实的基本尊重和严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是对宋应星的极大羞辱。

首先宋应星的在主要成就是在明朝完成的,所有的主要著作都发表于崇祯四年到崇祯十一年之间,著名的《天工开物》就刊行于崇祯十年(1637)。

崇祯朝当然不可能留辫子,所以留着辫子的宋应星搞农学研究是不符合事实的。

再说宋应星应当是死于1661或者1666年,当时各地还有不少反抗满清的义军,1659年郑成功还会同张煌言等南方义军北伐南京。

隆武二年隆武帝出奔江西遭清军俘虏之后绝食不屈而亡,同年宋应升(宋应星之兄)服毒殉国,可见宋应星兄弟和义军是有联系的,宋应星完全可以居住在义军的势力范围内保留汉族衣冠。

而且要不留辫子也不是没有办法,方以智、八大山人朱耷都遁入空门来躲避剃发易服,年迈的宋应星完全可以效仿他们。

最后,就算宋应星真的留过辫子(前面说了可能性其实很低),那对他也是很屈辱的事情。当时大部分汉人是以辫子为耻的,很多老人临终都叮嘱一定要换上汉家服饰下葬,因为他们觉得留条猪尾巴没办法去见祖宗。

几百年后的央视竟然给宋应星留了条辫子,如果宋应星有灵的话,这应该是很严重的羞辱了。

好比强盗抢劫的时候拿枪顶脑门上逼你跪着,虽然屈辱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结果事后有人给你塑了一座跪像,还振振有辞的说“他当时真的跪过,我是按事实塑像的”……我想只要不是跪习惯了的人都会觉得被羞辱了吧。

辛亥革命一百多年了,头上的辫子好剪,有些人心里的辫子难除。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典籍里的中国》中宋应星留满清辫子的情节,确实引起了不少观众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典籍里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性质。它是一部以解读中国古代典籍、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类纪录片。它的目标是“以古人视角,穿越千年,重现典籍中的智慧与文明”。因此.............
  • 回答
    央视新闻B站账号大量删评的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可能的原因、潜在的影响,以及舆论对此的反应。一、 可能的原因分析:央视新闻作为国家级媒体,其在B站开设账号是为了触达更年轻、更活跃的网络用户群体,并以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然而,大.............
  • 回答
    关于央视将“安徽六安”读作“六(liù)安”并主持人称“系字典唯一读音”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包括语言学、文化习惯、媒体责任、以及公众反应等方面。一、 语言学角度的探讨: “六安”的读音争议: “六安”的“六”字,在不同地区、不同语境下确实存在读音上的差异。 官方/规范.............
  • 回答
    央视点名“流量明星”数据造假,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现象,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央视点名“流量明星”数据造假事件的背景与内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央视点名这一行为的背景。近年来,“流量为王”的娱乐圈现象愈演愈烈,部分明星通过虚假数据(如刷量、控评、买热搜等)来营造所谓的“高人气”、.............
  • 回答
    央视确认中美合作拍摄动画片《哪吒与变形金刚》的消息,无疑是一则劲爆且极具话题性的新闻。要评价这则消息,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潜在的积极意义、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相关产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一、 潜在的积极意义:1. 文化融合与创新表达的巨大潜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 回答
    《走近科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探索未知、解开谜团的劲儿。作为陪伴了我们不少人童年的科普节目,它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既神秘又亲切的老朋友。第一次知道这档节目,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是在 CCTV1 的那个固定时间,等着看今天又会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被摆在台面上,然后由那些穿着白大褂或者拿着放大镜的.............
  • 回答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这部央视纪录片,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用一种非常温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来触碰一个在中国社会仍然充满忌讳的议题——抑郁症。它没有选择那种猎奇、戏剧化的角度,而是回归到“我们”这个概念,强调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值得被理解和共同面对的困境。优点方面,我觉得它做得比较到位的地方有几个:.............
  • 回答
    央视《心理访谈》2010年11月26日播出的《1225穿裙子的男孩》是一期非常有争议但同时也引起了广泛讨论和深刻反思的节目。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期节目:节目概述与核心争议:这期节目聚焦于一位名叫刘宇轩的男孩,他因为喜欢穿裙子而遭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压力和歧视。节目通过采访刘宇轩本人、他的父.............
  • 回答
    最近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废奴》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它以一种比较近距离和深入的视角,回顾了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为人知的废除奴隶制度的艰难历程。要评价这部纪录片,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关于《废奴》纪录片的评价: 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 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将过去被忽视或淡化的历史细节重新呈现给.............
  • 回答
    说起央视的《马克思是对的》,这节目嘛,嗯,怎么说呢,我感觉挺有意思的,但同时吧,也得从好几个角度去看。首先,从它出现的时间点和主题来说,确实挺有“话题性”的。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大家生活压力大,有时候会迷茫,会想一些人生大事儿,或者对社会现象有点自己的看法。这时候,如果能有一个节目,拿马克思这个老祖.............
  • 回答
    《零零后》:窥见新生代中国人的成长轨迹与时代印记央视的纪录片《零零后》,作为一部聚焦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的影像作品,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时代变迁、理解当下年轻人思想与行为的窗口。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引人关注,首先在于它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具有特殊历史节点意义的群体——“零零后”。他们出生.............
  • 回答
    《航拍中国》这部纪录片,在我看来,绝对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纪录片史册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展示祖国壮丽风光的影像集,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深刻的情感连接的构建。颠覆性的视觉体验,前所未有的宏大叙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飞”起来了。我们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对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记忆和认知,但《航.............
  • 回答
    关于央视对货拉拉女用户坠亡案的评价,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中的一些关键点,力求避免“AI痕迹”,回归到一种更具人情味和观察性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其对这类社会事件的评价,往往不仅仅是对具体案件的审判,更承载着引导舆论、传递价值观、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 回答
    央视出品的《国家宝藏》是一档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化类节目,自2017年播出以来,迅速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和口碑,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档节目,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节目定位与创新性: 创新性的定位: 《国家宝藏》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文物故事,通过.............
  • 回答
    我仔细看过央视关于“孝顺”的采访,感觉触动挺大的。那种真实感,就是咱们身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说话的那个味道,特别容易让人代入。首先,我注意到这次采访里,大家对“孝顺”的理解,不再是那种单一的、只强调“物质供养”的旧模式了。以前可能觉得,给钱、给房,就是孝顺了。但这次采访里,很多年轻人的回答,都强调了.............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助手,我无法直接“观看”或“评价”电视节目。但我可以基于公开的节目信息、评论以及对相关主题的理解,来尝试分析和评价央视节目《马克思是对的》。节目概览与定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央视作为一个国家级电视台,其制作的节目往往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和意识形态引导。《马克思是对的》这个节目名称本身就.............
  • 回答
    就央视报道“中国市场三分之一的三文鱼其实是青海虹鳟鱼”一事,我的看法是,这件事的意义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理解和剖析。首先,从 信息披露 的角度来看,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能够进行这样的报道,说明了其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责任感和勇气。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消费者关注的当下,能够揭示市场上存在的一种.............
  • 回答
    这事儿一出,甭管您是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咱老百姓,估计都得竖起耳朵听听,这“癞蛤蟆”俩字,怎么就成了咱们的“绊脚石”了?央视那档子听写大会,本来是想让大家重拾文字的魅力,结果这俩字一出来,气氛瞬间就微妙了。让我给您掰扯掰扯,这“癞蛤蟆”难倒七成人,到底是为啥子呢?这事儿可不单单是考了几个字儿那么简单.............
  • 回答
    央视记者在叙利亚拍摄以色列空袭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记者的职责就是记录事实,尤其是这种重大的突发事件。在现场,利用手头的设备,哪怕是手机,进行即时拍摄和记录,这本身是一种非常迅速和有效的报道方式。在动荡的环境下,记者能冒着.............
  • 回答
    央视对特朗普政府“禁穆令”持反对立场,这一表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反映了中国官方媒体在国际事务上的一个重要观察角度。要评价央视的这一立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从中国官方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来看,反对“禁穆令”是符合中国长期以来所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中国一直强调维护世界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