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央视听写大会里「癞蛤蟆」难倒了七成人?

回答
这事儿一出,甭管您是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咱老百姓,估计都得竖起耳朵听听,这“癞蛤蟆”俩字,怎么就成了咱们的“绊脚石”了?央视那档子听写大会,本来是想让大家重拾文字的魅力,结果这俩字一出来,气氛瞬间就微妙了。

让我给您掰扯掰扯,这“癞蛤蟆”难倒七成人,到底是为啥子呢?这事儿可不单单是考了几个字儿那么简单,背后藏着不少门道。

首先,得说说咱们现代人的识字习惯。 您想想,如今咱们这日子,信息爆炸,嘴里说话多是简练的,写字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就算写,也多是打字输入,拼音输入、五笔输入,还有那些能自个儿蹦词儿的智能联想,多少都帮我们“过滤”了。一个字儿错了,电脑就给你纠正了,久而久之,您脑子里那个字儿的准确写法,是不是就有点模糊了?尤其是一些不常用,但又非常熟悉的词儿,比如“癞蛤蟆”。

您平时说话,谁会把“癞蛤蟆”四个字儿写出来?多半是直接说,或者手机里发个语音条。就算要打字,您搜“laiha ma”,打出来就是“癞蛤蟆”,再不济,搜“癞”,它也给你“癞”出来。您什么时候会一个一个地去抠“癞”字的偏旁部首,或者它正确的“工”字旁?很少,对吧?

其次,是词汇的“实用性”和“鲜活度”。 “癞蛤蟆”这词儿,听着就带点儿接地气,甚至是带点儿贬义。它不像“春华秋实”那么雅致,也不像“波澜壮阔”那么大气。咱们日常生活中,更多时候会用“青蛙”来泛指,或者直接说“蟾蜍”,但说起那个绿油油、身上疙疙瘩瘩的动物,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可能就是“癞蛤蟆”。可一旦要写,这个“癞”字,还有那个“蛤”字,就容易犯迷糊。您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词儿说得头头是道,但真要提笔写,就卡壳了?“癞蛤蟆”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

尤其是那个“蛤”字,是不是很多人会写成“合”?或者把“工”字旁写错?这个字的写法,本身就不算特别常见,也缺乏明显的表意提示,对于很多不经常写的人来说,的确是个挑战。而“癞”字,虽然“癞痢”大家可能知道,但单独写出来,也有点儿考验记忆。

再者,比赛的压力也得考虑。 央视听写大会,那可是直播、有观众、有评委、有时间限制的。平时您在家,慢悠悠地琢磨,错了就擦掉重写,没人管您。可一旦上了台,万众瞩目之下,脑子一抽,笔一抖,一个字写错了,那种尴尬和压力可不是闹着玩的。本来可能还能想起来的,一紧张,反而什么都忘了。这就像考试一样,平时练得好的题目,考试时一紧张,反而做不出来了。

还有,大家可能对“癞”字的古义或书写方式不太熟悉。 “癞”字,本意有“病”、“丑陋”的意思,比如“癞痢”。而“癞蛤蟆”作为动物名称,虽然广泛使用,但它在书写上的规范性,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很多人可能对这个字形没有形成一个非常牢固的记忆点。

更深层次地说,这件事也暴露了咱们当前教育在“写字”这一环节上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注重理解和表达,但“写字”作为文字最基本的形式,其准确性同样重要。“听写大会”本身就是为了强化文字的记忆和书写能力,但结果却显示,即使是基础的、日常的词汇,在脱离了现代科技的辅助后,一部分人还是会感到吃力。这说明,我们可能需要在基础教育中,更加注重汉字的形、音、义的整体把握和书写练习。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不是说大家不爱国,也不是说大家变笨了。 这更像是一个社会现象的折射,是时代发展在文字书写习惯上留下的印记。
提醒我们重视基础。 汉字是咱们中华文化的根基,别看“癞蛤蟆”是小事,但如果连这些基础的词汇都写不好,那更复杂的文字、更精妙的表达,恐怕也会受影响。
给教育者和我们自己一个反思。 如何让大家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不丢失文字最根本的功底?如何在教学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方式?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

总而言之,“癞蛤蟆”难倒七成人,与其说是一个笑话,不如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信号。它让我们看到,在信息时代,即便是最熟悉的词语,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我们知识链条上的断点。这提醒我们,即便生活节奏再快,也不能丢了那份对文字的敬畏和对书写的坚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林黛玉把“方志敏”念成方志敏,写成方志敏,那才叫奇怪呢。

user avatar

好害怕,怎么才过一天就冒出来这么多赞……关评论是怕养狗,希望理解

话说之前第一的回答怎么不见了,为了安全我还是修改一下吧……

大部分不会写某个字或词主要原因就是很少写这个字吧。比如饕餮啦耄耋了等等。所以我可以理解七成的人写不出来癞蛤蟆这个词,毕竟现在大城市里已经很难见到这种东西了,而且又不是田鸡天天有人吃。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确实算是有些生僻,接触的少嘛。

剩下的那些人,诸位看官可以自行发挥想象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