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央视将「安徽六安」读作「六(liù)安」,主持人称「系字典唯一读音」?

回答
关于央视将“安徽六安”读作“六(liù)安”并主持人称“系字典唯一读音”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包括语言学、文化习惯、媒体责任、以及公众反应等方面。

一、 语言学角度的探讨:

“六安”的读音争议: “六安”的“六”字,在不同地区、不同语境下确实存在读音上的差异。
官方/规范读音: 根据绝大多数的现代汉语词典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规定,地名“六安”的“六”字读 liù。这是经过学界和权威机构认定的标准读音。
地方习惯读音: 在安徽六安当地以及周边地区,长期以来存在一个习惯读音,即“六”字读 lù (去声)。这种读音在当地人的日常交流中非常普遍,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发音方式。
“唯一读音”的说法是否准确?
从严格的语言学和国家规范层面来看,主持人说“系字典唯一读音”是准确的,因为字典和规范词典确实只收录了 liù 这个读音。
但是,从语言发展的现实和方言、习惯用语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则显得过于绝对,缺乏对地方语言现象的包容性。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使用,地方的习惯读音虽然不属于规范读音,但也反映了语言的地域性特点。

二、 文化习惯与地域认同:

地方习惯的价值: 地方性的语言习惯,尤其是带有历史传承的读音,往往承载着当地的文化记忆和地域认同感。对于六安本地居民而言,他们习惯了“lù 安”的读音,这个读音与他们的生活、文化息息相关。当央视采用规范读音并强调“唯一”时,可能会让当地居民感到不被理解或尊重。
语言的变迁与规范: 语言是发展的,规范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交流和统一,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和尊重现实的语言使用情况。完全排斥地方习惯,可能会导致沟通的隔阂,甚至引起不必要的对立。

三、 媒体的责任与表达方式:

传播规范的责任: 作为国家级媒体,央视在传播语言规范方面负有重要责任。播报准确、规范的读音有助于推广国家通用语言。从这个角度看,央视播报“liù 安”是符合其职责的。
表达方式的艺术: 然而,媒体的传播不仅仅是信息传递,还涉及到如何更有效地触达受众。
缺乏解释性: 如果主持人只是生硬地播报“liù 安”并强调“唯一读音”,而没有对地方存在的不同读音给予任何关注或解释,可能会显得缺乏人情味和沟通的技巧。
潜在的优越感或傲慢: “唯一读音”这种措辞,如果处理不当,容易被解读为对地方语言习惯的否定,甚至带有一种“我们是权威,你们是错的”的优越感,从而引发负面情绪。
更好的处理方式: 一种更理想的处理方式是,在播报规范读音的同时,可以简单提及当地可能存在的习惯读音,例如:“安徽六安,‘六’读作liù,这是根据规范的字典读音,而在当地,也有朋友习惯称之为lù安。” 这样的表述既保证了规范性,又表达了对地方习惯的尊重和理解,能更好地化解潜在的矛盾。

四、 公众反应与讨论的意义:

激发公众讨论: 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公众讨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它让更多人关注到语言的规范与地域性之间的关系,引发了对语言多样性、文化尊重等问题的思考。
区分“规范”与“习惯”: 公众的讨论也帮助大家区分了“规范读音”和“习惯读音”这两个概念。知道“liù”是规范读音,但不了解或不接受这一点,或者认为习惯读音就应该被强制纠正是两种不同的心态。
理解与包容: 大多数理性的讨论都倾向于在坚持语言规范的前提下,给予地方语言习惯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毕竟,语言是活的,人也是活的。

总结评价:

从语言规范的角度来看,央视播报“六(liù)安”是正确的、符合国家标准的。主持人提及“系字典唯一读音”也是事实陈述。

然而,从沟通艺术、文化尊重和媒体责任的全面视角来看,这一事件的处理方式存在改进的空间。

优点: 央视作为国家媒体,坚持传播国家语言规范,这一点值得肯定。
缺点: 过于绝对的措辞(“唯一读音”)可能忽略了地方语言习惯的现实存在和情感价值,处理方式略显生硬,缺乏对地方文化的敏感度。

更理想的处理方式应该是:

在播报规范读音的同时,辅以更具包容性和解释性的语言,承认地方习惯的存在,从而达到既推广规范又不失尊重和理解的效果。这体现了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承担着连接不同文化、弥合地域差异的社会责任。

因此,对这件事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说央视“错了”或“对了”,而是一个关于如何更好地平衡语言规范与文化习惯、如何进行有效且尊重的传播的案例。它提醒我们在推广规范时,也要学会倾听和理解不同的声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1-05-18更新
这个答案近日不知为何有大量对音韵学没有任何起码常识的人来发表低质回复,因此关闭评论。

<18-11-18>看来lu是古音的说法真是深入人心,甚嚣尘上,这里就详细辟谣一下。

以鹿、六、陆、绿四个字为例,在中古汉语某一时期,分别读作louk、lɨuk、lɨuk、lʉok,如果你看不懂ipa,我用拼音近似一下:louk、liuk、liuk、lüok。到了宋代,也就是现在大部分官话的始祖,这四个字的读音大致是louʔ、liouʔ、liouʔ、lyoʔ。

然后到了元代,北方通语变作(用拼音近似)lu4、liou4、lüu4、lüu4,如果按规律发展为现在普通话就是lu4、liu4、lü4、lü4。而明时期南官话这四个字的读音是(根据西儒耳目资)lʊʔ、lʊʔ、lʊʔ、lʊʔ,没错,全同音。这时候因为政治中心南移,南官话比较强势,很多读音以“文读”形式进入了北通语,因此普通话现在的陆只有lu4这一文读,原来的lü4被洗掉了,而六liu4的读音保存至今。顺便一提六读liu4是很“存古”的屋三烛有别,然而却被大众认为是“没文化”的读音。

快进到普通话确立的时期,因为审音不周,操各地方言的人,尤其是官话区的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把各方音直接“顺理成章”地加进普通话,尤其是各种地名,如蚌beng埠、乐lao亭、六lu安,等等等等。再加上“普通话没文化,地方方言是文化传承是古音”的政治正确深入人心,你要出来解释,一顶“没文化”帽子扣给你。

最滑稽的是,现在一堆自己的方言都说不利索的人,却还要挺身出来为普通话中来自自己或别人方言的地名发音抗争,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18-11-18>


评论惊现说“六安话里六、路同音”的人,为江淮官话的入声默哀1秒钟。一堆人看来真的已经在说“变调普通话”而不自知。连自己的方言都不去了解我觉得您还是别来这个问题讨论了。

评论里好多理解力过于感人,竟然认为我这个答案是想说明六安没有方言,真的是非常神奇,是怎么理解到这个份上的?我通篇在解释六安方言和普通话是不一样的,所以普通话不应该照搬方言音。

推荐了一条评论,与君欣赏:“作者心态不正,一副我占不到便宜你们谁都别占便宜的歪理。”

评论里出现了好多精神六安人,强行代表六安人,觉得六安没有方言都说普通话,所以普通话要跟着读lù。

总有人说六安人读lù,请问你们六安当地说的是普通话吗(为看不懂的人提醒一下,下一句采用了修辞手法,不是陈述语气)如果你承认你当地没有方言,说的是普通话,那好,普通话跟着你们读lù,完全没问题,顺便别怪推普,因为你们说你们没有方言啊。那问题是事实上你们明明有方言啊你们说的不是江淮官话洪巢片吗?你们方言里读“lù”,那为什么普通话要读lù呢?如果你们坚持普通话要跟着你们读lù,希望普通话要接收你们的方言音,那请你也照顾一下别的方言,把温州读yū jiū,把上海读sǎng hēi,把广州读guángzāo,好不好?以及既然你们这么“音本位”,我建议你们改用拼音文字,随便你们怎么谐音都没问题。

我支持读liù。我非常讨厌普通话审音加入那些和普通话音系接近的方言的各种无中生有的“折合音”。除非方言音映射到的古音普通话无对应读法,才可加入普通话与古音映射的读音。人家六安人的方言里明明“六安”的六跟读数字六同音,普通话还要媚俗地模仿人家[lʊʔ ~ luəʔ5]的发音,生造一个早已不用的文读音。就是因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审音,导致普通话读音一致性一塌糊涂,还反过来作为考试考点。

甚至我还希望普通话能多恢复一些自身的白读音,普通话的文读音分辨率实在太低了,北百博拨理论文读韵母都是o,黑客阁割理论文读韵母都是e,鹿绿六理论文读韵母都是u。没错我就是超实用主义。

user avatar

我认为没问题。

你是六安人,你知道读音。

我不是六安人,我也没见过。

但我认识字,六就是读liu。

有什么好说的?

如果说必须要读对。

那你来读一下“横山镇”试试。

在我们那儿,从古自今都读“fen(坟)山镇”

外地人读得对才有鬼了。

user avatar

六安人不请自来,非杠,只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首先吸引我进来的回答是最高赞里用的一段话“这玩意就不能听当地人的,不然福建你就得念成“胡建”,湖南你就得念成“福南”。

我想说,这段话说的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我们念成lu,和湖南人念成fu南,四川人念成sicuan,不是一个道理,他们这样念是属于方言发音,用到普通话属于发音不标准,我们六安人的方言里也经常l和n不分,这都属于普通话发音不标准,但是唯独六安我们念成lu an是有依据的,而且曾经这才是标准发音。

首先说一下我父亲是一位中文系副教授,在读音方面更为严谨,家里比较多参考书,我和他认真参考了一些比较权威的书籍。


首先是汉语大词典,这本书的权威性不用多说,但是你可以看到,除了旧读lu以外,它专门标注了六安读作lu an是因为古国名。


同样是非常权威的辞海,和汉语大词典类似的解释。

新华大字典里直接将lu的发音解释为地名。

最后我们查阅了学生群体使用最多的现代汉语词典,从02版本,到第5版和第7版都自己翻阅,可以发现从第五版以后,删除了lu的读音,也就是说现在读成liu an是对的,尤其是题目中这位央视播音员的读法,没有任何毛病。

到这里为止,这个问题可以终结了。

首先,六安读成lu an,和湖南人读成fu nan,不能划等号,我们不是因为普通话发音不标准导致的,而是lu an这个发音,很长一段时间是标准发音,这一点不能因为你们接受了新的标准,就否定掉以前存在的事实,老一辈人甚至我们90后,接受的教育是lu an,并不是因为方言决定的,当地人决定的,这一点我据理力争。

其次,我尊重现在改成liu an,因为多音字越少越方便实用,文言发音越少,白话文越容易学习记忆,我也觉得读成liu an是正确的。但是,请外地人不要随便评判我们厚古薄今,甚至不了解的情况下说我们是因为没文化,方言导致普通话不标准,我坚决捍卫本地人读成lu an的权利,你可以说我们读错了,但是我不想忘记lu an读音背后的历史。

最后,让我生气的是,很多人在不了解的情况下,高高在上的言论,似乎自己代表着标准,我很希望看到有正确的科普,但是有些人文字中的嘲讽让我很反感。

文中如有错误,欢迎大家指正,仅代表一个普通六安人的看法。

user avatar

这一问题很好回答。

写作六读作lu,这被称作“训读”。

汉语作为原生文明,训读是比较少的,因此群众不太习惯。

怎么理解“训读”,就是说有时候符号A单独存在时读作a,符号B单独存在时读作b,但是一旦AB连在一起,却不读作ab,而是读作cd。

我们不妨以日语姓氏“小鳥遊”为例子,正常情况下,“小”读作ko,“鳥”读作tori,“遊”读作yuu,但是连在一起就是读作“takanashi”了,和这三个字的原来的读音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按照正常的汉语常识,会有人认为这三个字是多音字,但是多音字的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因为“小”,“鳥”,“遊”在别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被读作ta,ka,na,shi的任何一个音,在日语的字典中也绝不会写“小”有时会读作ta或者ka,更重要的是,只有这三个字同时连在一起时才会读作“takanashi”,如果前两个字连在一起,“小鳥”则会读作kotori。

一种正确的理解是“小鳥遊”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单词而出现。即“小鳥遊”是一个不可拆分的单词,而这个单词整体读作takanashi,究竟那个字念ta,哪个字念ka,nashi是无意义的。

类似的单词还有“今日”,连在一起时读作kyou,这明显只是一个长音节,但是它要写成两个字,也就是说两个字才发一个音,“今”和“日”在当中分别发什么音根本无法区分,而当“今”或“日”两个字分别出现在别的地方,他们一般被读作ima和nichi。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理就是训读,即日语语言中本来有一个单词表示“今日”的意思,它读作kyou,但是因为日语本来没有文字,于是它借来了汉字同意思的符号来表示它,但不巧的是汉语中的今日是用两个字写的,于是就只好两个字一起读作一个音节了。

换在六安的问题上也是同理,六安地方方言中称自己是lu,an,但是却借来了汉字中的“六”,“安”这两个字来表示,那么这其实是一种训读,按照训读的规则,按当地语言读,按外来语言写,所以它应当是读作lu,an。

训读不仅仅是出现在日语中,历史上韩语,越南语都有训读,因为汉字本身是表意的文字,借同意思的汉字来写,保留原语言中的读音的现象在东亚地区是普遍存在的。

普通话字典上读什么根本不重要,当地人用方言时,自然会读作lu an,而外地人用普通话时,可以读作liu an,六安是一种翻译,而且是汉字直译,正如“小鳥遊”原本读成takanashi,但是中国人可以翻译为xiaoniaoyou。

user avatar

按照普通话音发展趋势, 建议读 liù'ān , 不读 lù'ān 。但是,读lu'an可以理解。

要回答“六安”的读音问题,需具备以下知识:

(1)“六安”的来历;

(2)“六”字的方言读音;

(3)“六”字的音韵地位;

(4)“六”字的普通话语音演变规律。

音韵、审音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用情感、保留历史底蕴来说明读音等问题跟民科没有啥区别。

我对上述四点简单说明。

(1)“六安”的来历。

“六”的记载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如《春秋·文公五年》:

秋,楚人灭

后来太史公的《史记·夏本纪》记载: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或在许。

而“六安”的直接记载在《史记·五宗世家》:

以贤为胶东王奉康王嗣,而封庆于故衡山地,为六安王。……六安王庆,以元狩二年用胶东康王子为六安王。

至于流传甚广的六安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义,并非历史典籍记载,而是1985年历史学教授姚治中根据西汉初的历史史实提出。况且,历史上“六”念的也不是现在的lu,而是入声。因此,不要觉得“六地”就是“陆地”,差了十万八千里,跟历史底蕴没什么关系。

(2)“六安”的方言音。

六安话属于江淮官话方言。在当地,无论是表示数字“六”还是地名“六安”,都念普通话已经消失的入声[luʔ]音。所以说,在当地“六安”的读音并没有比数字“六”特殊,都是读[luʔ]。

换言之,如果当地人认为,数字“六”的读音在普通话念liu,那么“六安”也不应该特殊处理念“lu”。

从音韵角度看,当年定“六安”为“lu”,是因为当时的语言学者根据当地人的方言读音,像是lu(实际不是,这就是所谓的美丽的错误),又考虑到lu是官话中的文读音,因此六安的读音定为lu'an。

随着时代发展,文读音lu逐渐被淘汰,读liu顺理成章,也是对当年错误的拨乱反正。

特别要说明的是,当年根据当地人方言读音来定音(类似于百色当时被定为“bo”色,后废除),本身就存在问题。因为方言音不能决定普通话读音,况且普通话入声已经消失,入派三声,否则广州的粤语读音guang zao,上海的sang hei等方言读音也要入权威词典了。

因此,名从主人不是音从主人。名从主人的意思是在多音字中尊重主人的读音,这个读音必须是普通话中的读音,而不是方言读音。如果名从主人是要尊重主人的方言读音,那大家可以不用学普通话了。

(3)“六”字的音韵地位。

“六”在现存的古代韵书中,如《切韵》《玉篇》《广韵》《集韵》《说文》所注的音都是:

力竹切。

这意味着其音韵地位是“中古音通摄合口三等入声韵”,在意义上无论是数字还是地名,都念[luʔ],后来文白异读,liu和lu并存。就目前所见的文献而言,“六”字并不读去声,即不读成如“路露”等去声字读音。

那些认为“六”字自古就是特殊读音,自古就读去声的说法是不对的。

(4)“六”字的普通话语音演变规律。

“六”字在普通话中存在 lù 和 liù 两个读音,这是典型的文白异读情况。

从韵母上看,u 为鱼模韵,iou 为尤侯韵,完全符合《中原音韵》通摄入声分别读鱼模韵和尤侯韵的规律;从声调上看,均读去声,完全符合普通话次浊入声归去声的规律。这正说明普通话“六”的两个读音都是来源于古入声,而不是来源于古去声,更不是什么自古有之的特殊读音。
——摘自审音委员会委员刘祥柏的论述

到了近代,“六”出现了文白异读,即读鱼模韵的u为文读音lu,读尤侯韵的为白读音liu。这两种读音只是音的区别,不具有别义的功能。

更为具体论述请参考 @江汉思归客 在本问题下的回答。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读liu安和lu安均可。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很多文读音慢慢被废弃,白读音占优势,成为了唯一规范读音,如“确凿”(注:把“确凿”的读音从“zuo”改成“zao”并非广为讹传的大家读错了才改的读音,因为文白异读不是错读)。

在“六”这个字中,随着时代发展,文读音lu渐渐被废弃,审音委员会和权威词典于是顺从现实,淘汰了lu的读音,属于语音发展的正常现象。有趣的是,《现代汉语词典》早在2005年修正定稿第五版中,“六”字在用作地名时被取消了“lù”的读法,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呢?

很多人拿输入法、百度百科、民政部门地名注音、当地地标等来论证读“lu”。输入法、百度百科的更新本身就跟不上权威词典的更新速度,经常出现迟滞现象,更何况百度百科貌似谁都可以编辑,可信度……我们做学术都有一条基本不成文的规矩:不能引用百度百科。

如果拿民政部门的地名标注来论证lu安的读音,那各位要清楚,民政部门是普通话读音的使用者,而非规范者,规范读音要看审音委员会和权威词典。这个请参考 @李鶱棹 在本问题下的回答。

还有拿当地地标来论证lu安的,为什么只选择自己支持的呢?这些就视而不见了?

综上所述,从音韵学、普通话演变规律来讲,根据方言音和普通话音折合 , 该读 liù'ān , 不该读 lù'ān 。普通话规范读liu安,并不妨碍当地人的方言读入声[luʔ]安。

在一般场合,你念lu安,没啥问题。但是在诸如央视等正式场合,念规范音liu 安,这是基本原则。

最后啰嗦一句,我支持读liu安,但是对于坚持读lu安的,也表示理解。毕竟,语音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还涉及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

user avatar

其实【普通话】拼音的什么 liu 啊 lu,都是【模仿汉语入声】 /lu/ (请根据国际音标读),而【生造】出来的各种【残次品】。

所以,将来,当上海话:“作”女人;广东话:“扑”街,等等入声字,都被阿尔泰人规范掉以后。其实,汉族已经亡了。

user avatar

主持人读的是对的。音译字就应该按普通话读,而没必要按方言读音。

我随便举个例子就懂了:香港按当地方言读作 hong kong,按文字写作香港,香港按普通话读音为xiang gang,所以主持人按普通话读音为 xiang gang 完全没问题。

英国人将上海写作 shanghai,那么人家可能会读作香骸,而不是我们以为的上海。

--

六安按当地方言读作 lu an,按文字写作六安,而六安按普通话读作liu an,所以主持人应当按对应文字的普通话读。

--

如果确实是多音字,可以选择某种音,然而六并不是多音字。

实际上很多音译字的中文表述都跟该字词的原有发音不同,但是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还是得按照文字的标准普通话读音去读的。

实际上很多方言的发音都跟该字词的普通话发音不同,但是这种情况下,官方场合依然还是得按照文字的标准普通话读音去读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央视将“安徽六安”读作“六(liù)安”并主持人称“系字典唯一读音”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包括语言学、文化习惯、媒体责任、以及公众反应等方面。一、 语言学角度的探讨: “六安”的读音争议: “六安”的“六”字,在不同地区、不同语境下确实存在读音上的差异。 官方/规范.............
  • 回答
    网上传言央视将全面封杀“娘炮”和“小鲜肉”艺人,这消息一出,立刻在舆论场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争论得相当激烈。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几个角度去细看。首先,我们得理清这个“娘炮”和“小鲜肉”的标签到底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标签背后的文化与价值判断:“娘炮”这个词.............
  • 回答
    “信中国”在台北街头惊现,这则新闻本身就足够引人注目。但更值得细究的,是台湾陆委会的迅速反应——立即启动调查并将其撤下。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两岸关系中一贯存在的敏感与博弈,以及台湾方面对信息渗透的警惕。首先,我们得明白“信中国”这个节目本身。作为央视推出的一档节目,它以“书信”为载体,讲述中国历史上的.............
  • 回答
    央视新闻B站账号大量删评的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可能的原因、潜在的影响,以及舆论对此的反应。一、 可能的原因分析:央视新闻作为国家级媒体,其在B站开设账号是为了触达更年轻、更活跃的网络用户群体,并以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然而,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央视网公众号文章《对不起,你“爹味”超标了》。这篇文章在推出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其核心是对一种特定沟通风格——“爹味”——进行了犀利而形象的批判,并引发了关于代际沟通、社会价值观以及媒体表达方式的深度反思。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内容的.............
  • 回答
    如何评价央视版的《三国演义》?央视版《三国演义》(以下简称“87版”)自1994年播出以来,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一代人的集体回忆,也是许多人认识《三国演义》这部伟大文学作品的启蒙。要评价这部作品,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既有不可磨灭的优点,也存在一些可以探讨的局限性。一、 辉煌.............
  • 回答
    央视点名“流量明星”数据造假,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现象,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央视点名“流量明星”数据造假事件的背景与内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央视点名这一行为的背景。近年来,“流量为王”的娱乐圈现象愈演愈烈,部分明星通过虚假数据(如刷量、控评、买热搜等)来营造所谓的“高人气”、.............
  • 回答
    央视确认中美合作拍摄动画片《哪吒与变形金刚》的消息,无疑是一则劲爆且极具话题性的新闻。要评价这则消息,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潜在的积极意义、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相关产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一、 潜在的积极意义:1. 文化融合与创新表达的巨大潜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 回答
    《走近科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探索未知、解开谜团的劲儿。作为陪伴了我们不少人童年的科普节目,它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既神秘又亲切的老朋友。第一次知道这档节目,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是在 CCTV1 的那个固定时间,等着看今天又会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被摆在台面上,然后由那些穿着白大褂或者拿着放大镜的.............
  • 回答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这部央视纪录片,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用一种非常温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来触碰一个在中国社会仍然充满忌讳的议题——抑郁症。它没有选择那种猎奇、戏剧化的角度,而是回归到“我们”这个概念,强调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值得被理解和共同面对的困境。优点方面,我觉得它做得比较到位的地方有几个:.............
  • 回答
    好的,关于央视网评隔离宠物狗被扑杀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力求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分析,避免生硬的论调,更像是出自一个关心此事的普通人或观察者的心声。首先,央视的这次网评,无疑触及了一个极其敏感且让许多人感到心痛的社会议题——在防疫大背景下,我们如何在科学与人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宠物,尤其是作.............
  • 回答
    央视《心理访谈》2010年11月26日播出的《1225穿裙子的男孩》是一期非常有争议但同时也引起了广泛讨论和深刻反思的节目。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期节目:节目概述与核心争议:这期节目聚焦于一位名叫刘宇轩的男孩,他因为喜欢穿裙子而遭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压力和歧视。节目通过采访刘宇轩本人、他的父.............
  • 回答
    最近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废奴》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它以一种比较近距离和深入的视角,回顾了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为人知的废除奴隶制度的艰难历程。要评价这部纪录片,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关于《废奴》纪录片的评价: 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 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将过去被忽视或淡化的历史细节重新呈现给.............
  • 回答
    说起央视的《马克思是对的》,这节目嘛,嗯,怎么说呢,我感觉挺有意思的,但同时吧,也得从好几个角度去看。首先,从它出现的时间点和主题来说,确实挺有“话题性”的。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大家生活压力大,有时候会迷茫,会想一些人生大事儿,或者对社会现象有点自己的看法。这时候,如果能有一个节目,拿马克思这个老祖.............
  • 回答
    《零零后》:窥见新生代中国人的成长轨迹与时代印记央视的纪录片《零零后》,作为一部聚焦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的影像作品,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时代变迁、理解当下年轻人思想与行为的窗口。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引人关注,首先在于它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具有特殊历史节点意义的群体——“零零后”。他们出生.............
  • 回答
    《航拍中国》这部纪录片,在我看来,绝对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纪录片史册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展示祖国壮丽风光的影像集,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深刻的情感连接的构建。颠覆性的视觉体验,前所未有的宏大叙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飞”起来了。我们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对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记忆和认知,但《航.............
  • 回答
    关于央视对货拉拉女用户坠亡案的评价,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中的一些关键点,力求避免“AI痕迹”,回归到一种更具人情味和观察性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其对这类社会事件的评价,往往不仅仅是对具体案件的审判,更承载着引导舆论、传递价值观、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 回答
    央视出品的《国家宝藏》是一档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化类节目,自2017年播出以来,迅速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和口碑,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档节目,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节目定位与创新性: 创新性的定位: 《国家宝藏》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文物故事,通过.............
  • 回答
    我仔细看过央视关于“孝顺”的采访,感觉触动挺大的。那种真实感,就是咱们身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说话的那个味道,特别容易让人代入。首先,我注意到这次采访里,大家对“孝顺”的理解,不再是那种单一的、只强调“物质供养”的旧模式了。以前可能觉得,给钱、给房,就是孝顺了。但这次采访里,很多年轻人的回答,都强调了.............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助手,我无法直接“观看”或“评价”电视节目。但我可以基于公开的节目信息、评论以及对相关主题的理解,来尝试分析和评价央视节目《马克思是对的》。节目概览与定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央视作为一个国家级电视台,其制作的节目往往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和意识形态引导。《马克思是对的》这个节目名称本身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