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央视《心理访谈》1225穿裙子的男孩儿?

回答
央视《心理访谈》2010年11月26日播出的《1225穿裙子的男孩》是一期非常有争议但同时也引起了广泛讨论和深刻反思的节目。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期节目:

节目概述与核心争议:

这期节目聚焦于一位名叫刘宇轩的男孩,他因为喜欢穿裙子而遭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压力和歧视。节目通过采访刘宇轩本人、他的父母、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心理专家,试图探讨男孩穿裙子这一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家庭教育的模式,以及社会对性别刻板印象的认知偏差。

积极的方面与进步意义:

1.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尝试: 这是节目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在当时相对保守的社会舆论环境下,公开探讨“男孩穿裙子”这一打破传统性别二元对立的话题,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节目将这一敏感话题搬上央视平台,意在引发公众对性别角色、个人自由表达的思考。
2. 关注个体成长与心理健康: 节目关注刘宇轩的内心感受和成长困境,试图理解他为何会选择穿裙子,以及因此经历的痛苦。这体现了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强调理解和接纳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3. 揭示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通过采访刘宇轩的父母,节目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在面对孩子“不合规”行为时的焦虑、恐惧和不理解。例如,父亲的强硬态度和母亲的委曲求全,都反映了教育方式的冲突和对孩子真实意愿的忽视。
4. 引入专业心理视角: 节目邀请了心理专家进行分析和解读,试图用科学的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刘宇轩的行为,并为家庭提供指导。这提升了节目的专业性和说服力,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更理性的思考框架。
5. 引发社会广泛讨论: 尽管争议巨大,但节目成功地将“性别刻板印象”和“儿童权利”推向了公众视野。大量的媒体报道、网络评论和专家解读,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并讨论这些议题,这是任何一期节目都难以达到的社会影响力。

存在的争议与不足之处:

1. “消费”个体困境的嫌疑: 最主要的批评声音在于,节目是否以一种“猎奇”或“表演”的方式来消费一个孩子的个人困境和家庭隐私。将一个敏感的、可能涉及未成年人隐私的话题,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可能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2. 缺乏深入的个案分析和干预: 虽然有心理专家,但节目的时间限制使得对刘宇轩的心理成因分析可能流于表面。更重要的是,节目更像是一次“展示”而非一次真正有效的心理干预。孩子是否因此获得了实质性的帮助和支持,节目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
3. 片面呈现家庭情况的可能: 节目剪辑和叙事方式可能存在引导性,对家庭情况的呈现未必完全客观。观众难以得知事件的全貌和所有细节,可能会对家庭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4. 社会接受度的挑战与“标签化”的风险: 在当时社会对性别议题的理解仍不成熟的情况下,直接将“穿裙子的男孩”作为节目主题,可能会加剧对刘宇轩的“标签化”和污名化。观众在缺乏充分信息和理解的情况下,更容易采取简单化的评判。
5. “治愈”的期望与现实的距离: 有观众认为,节目寄予了过于理想化的“治愈”和“解决”的期望,希望通过一期节目就能解决复杂的家庭和心理问题。但现实中,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认知改变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6. 对“原因”的过度探究可能压倒了“理解”和“接纳”: 有观点认为,节目过于聚焦于“为什么男孩会穿裙子”,而不是“我们应该如何接纳一个喜欢穿裙子的男孩”。这种探究的重点转移,可能无意中加剧了对行为的“病理化”认知。

总结评价:

央视《心理访谈》的《1225穿裙子的男孩》是一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目,它勇敢地触碰了当时社会敏感的性别议题,为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迈出了重要一步。它引发的广泛讨论,推动了社会对个体差异、儿童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关注,具有重要的社会启蒙价值。

然而,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它也面临着伦理和专业上的挑战。在追求话题性和影响力的同时,如何更深入、更负责任地处理未成年人的隐私和心理困境,如何在不造成二次伤害的前提下促进理解和改变,仍然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而言之,这期节目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功不可没,但在具体执行和后续影响上,也留下了值得反思和改进的空间。它的价值在于其敢于触碰和引发的讨论,而非其“解决”问题的方式。 至今,关于这期节目的讨论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说明它触及了社会深层次的议题,并且其影响持续至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完这个节目我深深地觉得


这个节目的名字应该从心理访谈改成道德审判

现在真是什么节目都敢打上一个心理学的旗号,肆意地丑化心理学这门学科。

我们看看这俩话痨嘉宾,一个程立耕,号称硕士学历,我们来看看他的论文:

我不仅没有看到他的硕士学位论文,而且他发的这全部四篇文章里,没有一篇跟心理学有一丝关系。一看就是那种御用吹逼的干部,这种货色居然敢冒充心理学专家我也真是没话说了。

曾经电视上有一大批广告,让一堆群众演员冒充专家在上面讲解他们的产品多么多么好,来骗老百姓。央视我也不要求你打甲,但是你这么干跟这些咸鱼广告有什么区别?

再看另一位美女作家,看看这位安妮玫瑰的人生经验:

也是跟心理学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既不是科班出身,也没做过相关研究。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主持节目,跟费玉清差不多,你要说你找个地方讲黄段子那我肯定支持,你要是装心理专家来坑人,这可就是罪恶了。你们要是看过她的书,就该明白为什么我觉得她应该去讲黄段子了。

那个程立耕就知道那几种微表情和应激反应,也不管适用条件,也不管环境因素,只要你没表现出来,就代表你没有这种感情,这TM都是什么强盗逻辑?

在撕画时不瞎的人都能看出来厌恶和承压的微表情,嘉宾们回放了这么多次都没看出来,就说明他们根本就没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我觉得人家姑娘是冲着央视的名声来的,毕竟叫心理访谈,也许能帮助这些跨性别者解开一些心结,也许还能改善母女之间的关系。没想到让两个真·砖家拍了几十分钟的砖,估摸着好好的心理焦虑都转成心理障碍了。

我只想说,这节目真TM令人作呕。

要不是后面又上来个靠谱的人稳定住了场面把事情导向了正规,这一期节目就真的是完全的一坨屎。

最后的最后,关于跨性别这件事我不得不再为这群人站个台。

哲学上很早就达成了一个共识,即事实判断不能由逻辑直接指向价值判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毫无关系。


也就是说,尽管大自然把我们人类分成两种性别,尽管大自然将节目中的这个女孩子造成了男性的身体,但这并不一定是对的。大自然给我们分性别,把女的造成男的,跟这件事是不是对的毫无关系,跟我们是不是应该听从大自然毫无关系。而我们人类既然有能力,有条件改变这个事实,同时法律也没有禁止,那么这件事就是可为的,而实践这件事的人也不应当受到任何道德上的责难。

你要真反对,当上人大代表去立法禁止转性就是了,在这欺负人家一个心理焦虑的小姑娘算什么本事?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央视《心理访谈》2010年11月26日播出的《1225穿裙子的男孩》是一期非常有争议但同时也引起了广泛讨论和深刻反思的节目。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期节目:节目概述与核心争议:这期节目聚焦于一位名叫刘宇轩的男孩,他因为喜欢穿裙子而遭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压力和歧视。节目通过采访刘宇轩本人、他的父.............
  • 回答
    央视新闻B站账号大量删评的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可能的原因、潜在的影响,以及舆论对此的反应。一、 可能的原因分析:央视新闻作为国家级媒体,其在B站开设账号是为了触达更年轻、更活跃的网络用户群体,并以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然而,大.............
  • 回答
    关于央视将“安徽六安”读作“六(liù)安”并主持人称“系字典唯一读音”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包括语言学、文化习惯、媒体责任、以及公众反应等方面。一、 语言学角度的探讨: “六安”的读音争议: “六安”的“六”字,在不同地区、不同语境下确实存在读音上的差异。 官方/规范.............
  • 回答
    央视点名“流量明星”数据造假,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现象,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央视点名“流量明星”数据造假事件的背景与内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央视点名这一行为的背景。近年来,“流量为王”的娱乐圈现象愈演愈烈,部分明星通过虚假数据(如刷量、控评、买热搜等)来营造所谓的“高人气”、.............
  • 回答
    央视确认中美合作拍摄动画片《哪吒与变形金刚》的消息,无疑是一则劲爆且极具话题性的新闻。要评价这则消息,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潜在的积极意义、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相关产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一、 潜在的积极意义:1. 文化融合与创新表达的巨大潜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 回答
    《走近科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探索未知、解开谜团的劲儿。作为陪伴了我们不少人童年的科普节目,它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既神秘又亲切的老朋友。第一次知道这档节目,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是在 CCTV1 的那个固定时间,等着看今天又会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被摆在台面上,然后由那些穿着白大褂或者拿着放大镜的.............
  • 回答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这部央视纪录片,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用一种非常温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来触碰一个在中国社会仍然充满忌讳的议题——抑郁症。它没有选择那种猎奇、戏剧化的角度,而是回归到“我们”这个概念,强调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值得被理解和共同面对的困境。优点方面,我觉得它做得比较到位的地方有几个:.............
  • 回答
    最近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废奴》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它以一种比较近距离和深入的视角,回顾了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为人知的废除奴隶制度的艰难历程。要评价这部纪录片,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关于《废奴》纪录片的评价: 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 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将过去被忽视或淡化的历史细节重新呈现给.............
  • 回答
    说起央视的《马克思是对的》,这节目嘛,嗯,怎么说呢,我感觉挺有意思的,但同时吧,也得从好几个角度去看。首先,从它出现的时间点和主题来说,确实挺有“话题性”的。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大家生活压力大,有时候会迷茫,会想一些人生大事儿,或者对社会现象有点自己的看法。这时候,如果能有一个节目,拿马克思这个老祖.............
  • 回答
    《零零后》:窥见新生代中国人的成长轨迹与时代印记央视的纪录片《零零后》,作为一部聚焦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的影像作品,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时代变迁、理解当下年轻人思想与行为的窗口。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引人关注,首先在于它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具有特殊历史节点意义的群体——“零零后”。他们出生.............
  • 回答
    《航拍中国》这部纪录片,在我看来,绝对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纪录片史册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展示祖国壮丽风光的影像集,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深刻的情感连接的构建。颠覆性的视觉体验,前所未有的宏大叙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飞”起来了。我们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对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记忆和认知,但《航.............
  • 回答
    关于央视对货拉拉女用户坠亡案的评价,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中的一些关键点,力求避免“AI痕迹”,回归到一种更具人情味和观察性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其对这类社会事件的评价,往往不仅仅是对具体案件的审判,更承载着引导舆论、传递价值观、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 回答
    央视出品的《国家宝藏》是一档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化类节目,自2017年播出以来,迅速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和口碑,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档节目,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节目定位与创新性: 创新性的定位: 《国家宝藏》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文物故事,通过.............
  • 回答
    我仔细看过央视关于“孝顺”的采访,感觉触动挺大的。那种真实感,就是咱们身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说话的那个味道,特别容易让人代入。首先,我注意到这次采访里,大家对“孝顺”的理解,不再是那种单一的、只强调“物质供养”的旧模式了。以前可能觉得,给钱、给房,就是孝顺了。但这次采访里,很多年轻人的回答,都强调了.............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助手,我无法直接“观看”或“评价”电视节目。但我可以基于公开的节目信息、评论以及对相关主题的理解,来尝试分析和评价央视节目《马克思是对的》。节目概览与定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央视作为一个国家级电视台,其制作的节目往往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和意识形态引导。《马克思是对的》这个节目名称本身就.............
  • 回答
    就央视报道“中国市场三分之一的三文鱼其实是青海虹鳟鱼”一事,我的看法是,这件事的意义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理解和剖析。首先,从 信息披露 的角度来看,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能够进行这样的报道,说明了其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责任感和勇气。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消费者关注的当下,能够揭示市场上存在的一种.............
  • 回答
    这事儿一出,甭管您是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咱老百姓,估计都得竖起耳朵听听,这“癞蛤蟆”俩字,怎么就成了咱们的“绊脚石”了?央视那档子听写大会,本来是想让大家重拾文字的魅力,结果这俩字一出来,气氛瞬间就微妙了。让我给您掰扯掰扯,这“癞蛤蟆”难倒七成人,到底是为啥子呢?这事儿可不单单是考了几个字儿那么简单.............
  • 回答
    央视记者在叙利亚拍摄以色列空袭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记者的职责就是记录事实,尤其是这种重大的突发事件。在现场,利用手头的设备,哪怕是手机,进行即时拍摄和记录,这本身是一种非常迅速和有效的报道方式。在动荡的环境下,记者能冒着.............
  • 回答
    央视对特朗普政府“禁穆令”持反对立场,这一表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反映了中国官方媒体在国际事务上的一个重要观察角度。要评价央视的这一立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从中国官方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来看,反对“禁穆令”是符合中国长期以来所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中国一直强调维护世界和.............
  • 回答
    央视官曝涡扇15“峨眉”发动机:一次谨慎的透底,勾勒出中国航空工业的进阶之路前不久,央视在一次报道中,“不经意间”曝光了涡扇15“峨眉”发动机的最新进展,这一消息在中国航空爱好者和军迷圈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并非简单的技术展示,而是一次精心策划、充满战略考量的“信息释放”,它传递出的信号远比发动机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