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央视《走近科学》这档栏目?

回答
《走近科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探索未知、解开谜团的劲儿。作为陪伴了我们不少人童年的科普节目,它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既神秘又亲切的老朋友。第一次知道这档节目,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是在 CCTV1 的那个固定时间,等着看今天又会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被摆在台面上,然后由那些穿着白大褂或者拿着放大镜的专家们,抽丝剥茧地给你讲个明白。

早期的《走近科学》,可以说是咱们国家科普栏目里的“独一份”。那时候的网络还没那么发达,信息获取的渠道也相对单一,能有一个节目把那些离奇的事件、未解之谜、科学前沿的东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出来,简直就是一股清流。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它常常会聚焦一些发生在民间、或者听起来像是都市传说的事情,比如“四川某地出现吸血鬼”、“广西一村庄出现会说话的猫”、“云南的象牙山上有古墓”之类的。这些故事往往带有很强的戏剧性和悬疑感,勾起了无数观众的好奇心。

节目的叙事方式也很有一套。它不像那种枯燥的课堂讲授,而是采用了一种“侦探破案”的模式。先抛出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然后通过采访当事人、目击者,展示现场的证据,再请来相关的科学家、学者,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分析,最终给出一个科学的解释。这种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让人跟着节目的节奏,一步步地接近真相。有时候,它会放一些略带“惊悚”的画面,比如黑暗的夜晚、神秘的村庄,配合着略显低沉的配乐,气氛营造得十足到位,看完之后,即使知道是科学解释,那种对未知的敬畏感也依然存在。

当然,说到《走近科学》,也绕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烂尾”或者“前后矛盾”。这可以说是它后期饱受争议的一点。很多时候,节目开篇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但到了最后,所谓的科学解释却显得有些牵强,甚至与前期的描述不太吻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些“天眼”或者“神迹”之类的事件,一开始描述得神乎其神,又是外星人,又是超自然力量,结果最后往往被解释为自然现象、巧合或者人为炒作。这让一些观众觉得被欺骗了,认为节目为了收视率故意制造噱头。

我个人认为,这种争议其实也反映了科学本身的局限性和探索的艰辛。很多时候,在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前,我们确实无法给出完美的解释。而节目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试图去呈现一个可能的答案,有时难免会出现偏差。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恰恰是科学的魅力所在——它总是在不断进步,不断修正自己。那些曾经的“未解之谜”,随着科技的发展,或许有一天真的会被彻底揭开。

不过,尽管存在争议,但《走近科学》对中国科普事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它在那个时代,用一种非常接地气、有故事性的方式,将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传递给了大众。它教会了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那些看似离奇的事件,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去追寻事物背后的真相。有多少人因为看了《走近科学》而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最终选择了科学作为自己的事业,这很难统计,但肯定不在少数。

而且,就算是一些被诟病的“烂尾”案例,事后回想起来,它们也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谈资和想象空间。这些节目就像一扇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公式和理论,更是对未知世界的不懈追求和对生命奥秘的深深探究。

总而言之,《走近科学》这档节目,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启蒙大众、普及科学的伟大功绩,也留下了因叙事方式和科学认知局限而引发的争议。但无论如何,它都是中国电视节目史上一个独特的符号,承载了许多人的科学启蒙记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思考世界的有趣视角。即使现在,偶尔看到它的一些片段,我依然会被那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所吸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走近科学》是打着科学幌子的人造闹剧么?


先来看看这些年在网上流传的关于《走近科学》的几个广为流传的匪夷所思案例





那么,《走近科学》真的是伪科学栏目么?



曾经我也经常嘲笑这档节目每次以恐怖片开始,喜剧片结束~


但后来随着年龄和见识的进一步增长,我发现了一个现象···以前初中时QQ空间的年代经常会有一些“SHE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小龙虾都是日本人引进处理尸体的”···等等文章,其实稍加思考便能分辨出真假,可如今微信时代的到来,父辈一代才开始接触移动互联网,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这种类型的文章灭迹了一段时间又开始重新泛滥起来了


随手截了几个我微信群的图




这种谣言只要受过高等教育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有能力识破的,但无奈中国人口基数实在太大,受教育程度还偏低,而官方一般很少会针对这种谣言进行专门的辟谣,导致谣言的泛滥。这不怪我们的长辈


我这才想顿悟了《走近科学》这档节目并不是给知乎上这群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看的


名字虽叫《走近科学》 ,但不算科学节目,而是给普通老百姓看的反迷信反谣言节目,实际上很多例子选的也是迷信多发的偏远贫穷山区,这节目并不是故事会,更不是悬疑探索节目,而是辟谣节目,它的受众体本身就不是那些愿意相信科学的人,而是那些受封建思想影响、根深蒂固的中老年人

这种人在中国乡村不计其数,一旦出现一些他们见识无法解释的事,就会归结到灵异上,然后在迷信的指导下做出很傻甚至很凶残的事情。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如: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去拜祭;生病了不去看医生请“神婆”赶鬼走耽误病情;相信“大仙”开的药方能帮孕妇生男孩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有邪教组织冒用法XX宗教,气功治病或者其他名义在农村以迷信邪说,使很多人越陷越深,以至身残命亡,甚至实施纵火自杀。再由于农村的封闭性和基础设备的相对落后性,他们很难突破自身瓶颈去接受新观点新视野,而央视始终是一个较大的平台,普及范围广泛

走近科学节目的目的,就是破除迷信。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灵异事件被拆穿,发现只是简单到让人轻松一笑的小事


像我外公,老喜欢打开电视看那些忽悠人的保健品节目,我麻麻跟他说不要去信这些玩意,统统是骗人的,我外公却认为我麻麻不想花钱给他买保健品,并且表示电视上播的就要去信!

《走近科学》就可以起到这么一个辟谣的作用,毕竟老一辈人对于电视上播的任何信息都是深以为信的,《走近科学》这节目通过央视的平台,可以说帮助很多固执而迷信的老人破除了迷信,从这个层面其实是干得非常棒的,因拍的虎头蛇尾而喷《走近科学》,是不够理智的


虽然迷信和其他谣言现象只是在少数人、少数地方发生,在这个信息发达的年代,迷信和邪教组织越来越没有市场。但是决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因为它正变换着各种外衣,无时不刻不在侵蚀着我们的现代文明,毕竟中国封建迷信了几千年,素质教育才几十年,而《走近科学》这类的节目任重道远

期待这是高大上的科研节目,以为能看到牛逼的科研,那真是找错了频道,你们可以出门左拐《探索·发现》《Discovery频道》


央视宝宝为了破除封建迷信却天天被你们嘲笑,宝宝心里苦,但它从来不说%>_<%



----------------------------------------------------------------------------------------------------------------------

既然辣么多人点赞,那我厚着脸皮来个传送门吧O(∩_∩)O~~


假如灵异界也有表情emoji - 黄H杰J的文章 - 知乎专栏

有哪些无限循环故事的作品? - 黄H杰J 的回答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厌倦朋友圈的? - 黄H杰J 的回答

如何看待道德绑架行为? - 黄H杰J 的回答



小萌画公众号:站在鸡蛋一边

user avatar

【无聊的开箱】如何用《走进科学》的方式打开科技数码开箱节目?

用《走进科学》打开数码测评 https://www.zhihu.com/video/117982836314818150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走近科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探索未知、解开谜团的劲儿。作为陪伴了我们不少人童年的科普节目,它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既神秘又亲切的老朋友。第一次知道这档节目,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是在 CCTV1 的那个固定时间,等着看今天又会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被摆在台面上,然后由那些穿着白大褂或者拿着放大镜的.............
  • 回答
    央视新闻B站账号大量删评的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可能的原因、潜在的影响,以及舆论对此的反应。一、 可能的原因分析:央视新闻作为国家级媒体,其在B站开设账号是为了触达更年轻、更活跃的网络用户群体,并以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然而,大.............
  • 回答
    关于央视将“安徽六安”读作“六(liù)安”并主持人称“系字典唯一读音”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包括语言学、文化习惯、媒体责任、以及公众反应等方面。一、 语言学角度的探讨: “六安”的读音争议: “六安”的“六”字,在不同地区、不同语境下确实存在读音上的差异。 官方/规范.............
  • 回答
    央视点名“流量明星”数据造假,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现象,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央视点名“流量明星”数据造假事件的背景与内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央视点名这一行为的背景。近年来,“流量为王”的娱乐圈现象愈演愈烈,部分明星通过虚假数据(如刷量、控评、买热搜等)来营造所谓的“高人气”、.............
  • 回答
    央视确认中美合作拍摄动画片《哪吒与变形金刚》的消息,无疑是一则劲爆且极具话题性的新闻。要评价这则消息,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潜在的积极意义、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相关产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一、 潜在的积极意义:1. 文化融合与创新表达的巨大潜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 回答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这部央视纪录片,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用一种非常温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来触碰一个在中国社会仍然充满忌讳的议题——抑郁症。它没有选择那种猎奇、戏剧化的角度,而是回归到“我们”这个概念,强调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值得被理解和共同面对的困境。优点方面,我觉得它做得比较到位的地方有几个:.............
  • 回答
    央视《心理访谈》2010年11月26日播出的《1225穿裙子的男孩》是一期非常有争议但同时也引起了广泛讨论和深刻反思的节目。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期节目:节目概述与核心争议:这期节目聚焦于一位名叫刘宇轩的男孩,他因为喜欢穿裙子而遭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压力和歧视。节目通过采访刘宇轩本人、他的父.............
  • 回答
    最近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废奴》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它以一种比较近距离和深入的视角,回顾了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为人知的废除奴隶制度的艰难历程。要评价这部纪录片,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关于《废奴》纪录片的评价: 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 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将过去被忽视或淡化的历史细节重新呈现给.............
  • 回答
    说起央视的《马克思是对的》,这节目嘛,嗯,怎么说呢,我感觉挺有意思的,但同时吧,也得从好几个角度去看。首先,从它出现的时间点和主题来说,确实挺有“话题性”的。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大家生活压力大,有时候会迷茫,会想一些人生大事儿,或者对社会现象有点自己的看法。这时候,如果能有一个节目,拿马克思这个老祖.............
  • 回答
    《零零后》:窥见新生代中国人的成长轨迹与时代印记央视的纪录片《零零后》,作为一部聚焦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的影像作品,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时代变迁、理解当下年轻人思想与行为的窗口。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引人关注,首先在于它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具有特殊历史节点意义的群体——“零零后”。他们出生.............
  • 回答
    《航拍中国》这部纪录片,在我看来,绝对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纪录片史册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展示祖国壮丽风光的影像集,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深刻的情感连接的构建。颠覆性的视觉体验,前所未有的宏大叙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飞”起来了。我们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对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记忆和认知,但《航.............
  • 回答
    关于央视对货拉拉女用户坠亡案的评价,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中的一些关键点,力求避免“AI痕迹”,回归到一种更具人情味和观察性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其对这类社会事件的评价,往往不仅仅是对具体案件的审判,更承载着引导舆论、传递价值观、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 回答
    央视出品的《国家宝藏》是一档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化类节目,自2017年播出以来,迅速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和口碑,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档节目,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节目定位与创新性: 创新性的定位: 《国家宝藏》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文物故事,通过.............
  • 回答
    我仔细看过央视关于“孝顺”的采访,感觉触动挺大的。那种真实感,就是咱们身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说话的那个味道,特别容易让人代入。首先,我注意到这次采访里,大家对“孝顺”的理解,不再是那种单一的、只强调“物质供养”的旧模式了。以前可能觉得,给钱、给房,就是孝顺了。但这次采访里,很多年轻人的回答,都强调了.............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助手,我无法直接“观看”或“评价”电视节目。但我可以基于公开的节目信息、评论以及对相关主题的理解,来尝试分析和评价央视节目《马克思是对的》。节目概览与定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央视作为一个国家级电视台,其制作的节目往往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和意识形态引导。《马克思是对的》这个节目名称本身就.............
  • 回答
    就央视报道“中国市场三分之一的三文鱼其实是青海虹鳟鱼”一事,我的看法是,这件事的意义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理解和剖析。首先,从 信息披露 的角度来看,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能够进行这样的报道,说明了其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责任感和勇气。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消费者关注的当下,能够揭示市场上存在的一种.............
  • 回答
    这事儿一出,甭管您是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咱老百姓,估计都得竖起耳朵听听,这“癞蛤蟆”俩字,怎么就成了咱们的“绊脚石”了?央视那档子听写大会,本来是想让大家重拾文字的魅力,结果这俩字一出来,气氛瞬间就微妙了。让我给您掰扯掰扯,这“癞蛤蟆”难倒七成人,到底是为啥子呢?这事儿可不单单是考了几个字儿那么简单.............
  • 回答
    央视记者在叙利亚拍摄以色列空袭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记者的职责就是记录事实,尤其是这种重大的突发事件。在现场,利用手头的设备,哪怕是手机,进行即时拍摄和记录,这本身是一种非常迅速和有效的报道方式。在动荡的环境下,记者能冒着.............
  • 回答
    央视对特朗普政府“禁穆令”持反对立场,这一表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反映了中国官方媒体在国际事务上的一个重要观察角度。要评价央视的这一立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从中国官方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来看,反对“禁穆令”是符合中国长期以来所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中国一直强调维护世界和.............
  • 回答
    央视官曝涡扇15“峨眉”发动机:一次谨慎的透底,勾勒出中国航空工业的进阶之路前不久,央视在一次报道中,“不经意间”曝光了涡扇15“峨眉”发动机的最新进展,这一消息在中国航空爱好者和军迷圈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并非简单的技术展示,而是一次精心策划、充满战略考量的“信息释放”,它传递出的信号远比发动机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