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这句话?

回答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历史的呐喊与现代的回响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这句掷地有声的论断,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声惊雷,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激起了难以平息的波澜。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对两个特定历史事件的悲鸣,更是一种深沉的民族情感、文化认同与国家命运的拷问。要评价这句话,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断代史的标签,而需要深入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情感基调以及它在当下语境下的解读。

崖山之殇:王朝更迭与文化断裂的象征

首先来看看前半句:“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的背景是1279年崖山海战,南宋军队在此战中被元朝军队全歼,南宋灭亡。作为最后一个汉族王朝的终结,这场战役的惨烈与悲壮,以及随之而来的蒙古统治,让许多中国人产生了“中国”就此灭亡的强烈感受。

为何会有“无中国”的说法?

汉族王朝的终结: 从秦朝统一六国开始,中国历经汉、唐、宋等朝代,虽然有过分裂和外族入侵,但汉族政权始终是中原正统的主导力量。南宋的灭亡,标志着一个绵延千年的汉族政权统治的中断。
异族统治的冲击: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其统治方式、社会制度以及对汉族的态度,与之前的汉族王朝有着显著的差异。许多人认为,在这种统治下,“中国”的文化肌理和政治传承受到了根本性的动摇,甚至被认为是“非中国”的统治。
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创伤: 崖山海战的失败,特别是宋朝陆秀夫背负幼帝投海殉国的情景,成为了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民族悲剧。这种“国破家亡”的惨烈场面,在后世的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创伤,认为那是民族精神和国家独立遭受的重大打击,仿佛一个时代的“中国”就此谢幕。
认同的模糊与分裂: 在元朝统治下,原有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面临着挑战。一部分人可能选择融入新的统治,另一部分人则坚守旧有的身份,这种认同上的模糊和分裂,也可能促使“无中国”的感叹出现。

然而,这种说法是否完全准确?

从历史的严谨性来看,“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象征意义,而非事实的精确陈述。

国家概念的延续: 即使政权更迭,但中国作为地理概念、文化共同体以及一种历史延续,并未真正消失。元朝虽然是异族统治,但它继承了中华帝国的大部分疆域和统治体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和制度。如果将“中国”狭隘地等同于“汉族王朝”,那么这句话有其煽动性;但如果从更广阔的国家和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国依然是以一种新的形态存在着。
文化的韧性: 尽管面临冲击,中华文化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许多汉族知识分子在元朝时期依然在努力传承和发展汉文化,例如元曲的繁荣,就体现了文化在逆境中的生命力。

因此,“崖山之后无中国”更像是对汉族王朝覆灭的悲痛呐喊,是对国家独立遭受重大挫折的深刻反思,是一种文化和民族心理上的断裂感,而非对中国国家和文明彻底消失的客观论断。

明朝之后无华夏:盛世落幕与文化自信的消解

接着看后半句:“明朝之后无华夏”。这句话则将目光投向了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统治。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王朝。它的灭亡,以及随后满族建立的清朝的统治,也引发了类似的关于“华夏”文明传承的忧虑。

为何会有“无华夏”的说法?

汉族王朝的终结(第二次): 与南宋类似,明朝的灭亡意味着汉族王朝统治的再次中断。特别是当清朝建立后,满族作为统治民族的身份,以及其固有的民族习俗(如剃发易服),让许多汉族士人感到一种文化上的“断层”和“失落”。
文化象征的改变: 剃发易服政策,是清朝统治初期一项极具争议的举措。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外在形象,更被视为对汉族传统服饰、发式文化的强制性颠覆,触动了许多人的文化认同神经,让一些人认为这是“华夏”文化外衣的剥离。
文化主体的被质疑: 清朝由满族统治,虽然最终也融入了中华文明的框架,但在初期,确实存在着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在文化和政治上的张力。有人认为,在满族统治下,“华夏”的主体性和文化独特性受到了侵蚀。
“天朝上国”形象的陨落: 相比于之前的朝代,明朝末年和清朝初期,中国在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中,逐渐失去了“天朝上国”的地位。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和战争的失败,让曾经引以为傲的“华夏”文明在与外部文明的比较中显得黯然失色,这种文化自信的消解,也可能转化为“无华夏”的感慨。
士大夫精神的断裂: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明朝士大夫阶层所代表的文人气节和政治理想,在清朝的统治下受到了沉重打击。许多明朝遗臣宁死不屈,但更多人则选择在新朝为官,这种士人精神的断裂,也被视为“华夏”精神传承的某种断层。

然而,这种说法是否也存在偏颇?

同样,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明朝之后无华夏”也需要辩证地看待。

“华夏”是文化概念的延伸: “华夏”更多的是一个文化和文明的范畴,而非仅仅指向某个特定的王朝或民族。清朝虽然是满族建立,但它继承了中华文明的政治遗产,吸收了汉族的思想文化,并且在疆域、人口、制度上都延续了中华文明的脉络。康乾盛世时期,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依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清朝的统治促进了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吸纳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这种融合并非完全的“无华夏”,而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演变。例如,清代的小说、戏剧、绘画等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华夏”内涵的演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华夏”的内涵也在不断演变。在晚清时期,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中国知识分子开始重新思考“华夏”的意义,并最终发展出“中华民族”的概念,这是一种对“华夏”内涵的拓展和升华,而非彻底的否定。

因此,“明朝之后无华夏”这句话,更多地反映了对汉族王朝终结的惋惜,对文化象征改变的敏感,以及对国家在近代化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和文化自信失落的深刻体验。它表达了一种“盛世不再”的失落感,以及对“华夏”文明在面对现代性冲击时的忧虑。

总结:情感与理性的辩证看待

综合来看,“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这两句话,都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概括,它们并非对历史事实的精准描述,而是对民族命运、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深层焦虑的文学化表达。

它们揭示了历史的沉痛: 这两句话触及了中国人心中最敏感的神经,即王朝的更迭、异族统治以及民族文化的冲击。它们是对历史上国家分裂、文化断裂时期的深刻反思,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的教训。
它们表达了对“中国”和“华夏”身份的珍视: 这句话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共鸣,是因为它触动了许多人内心深处对“中国”和“华夏”身份的珍视和眷恋。它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独特性以及历史延续性的维护。
它们也可能带有某种狭隘性: 过度强调“无”字,可能忽略了历史的连续性、文化的韧性以及文明的演进性。将“中国”和“华夏”与特定的朝代或民族身份过于紧密地绑定,可能会阻碍我们对中华文明更广阔、更包容的理解。

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句话?

我们应该承认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历史情感和深刻的反思,但更重要的是,要用一种更全面、更辩证的眼光来审视它。

继承而非复制: 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自我革新和融合的能力。我们应该继承的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而非拘泥于某个特定的历史形态。
包容而非排斥: “中国”和“华夏”的概念,在历史长河中也在不断被丰富和发展。我们应当以更包容的态度来看待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面向未来而非沉湎过去: 历史的反思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因为过去的创伤而否定现在的国家和民族,也不能因为曾经的辉煌而沾沾自喜。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更像是一种历史的警钟,一种文化的呐喊,提醒着我们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要深刻理解历史的沉重,珍视文化的根脉,更要以开放的视野和坚韧的意志,去书写中华民族新的篇章。 这句话与其说是一种终结,不如说是一种对“如何才能有中国,如何才能有华夏”的永恒追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要分裂中国的时候搬出这句话,为自己扶持傀儡政权造势;日本要侵占中国的时候搬出这句话,为自己占领中国全境找依据。对日本人而言,这句话正反都能用,属于秦始皇吃花椒时摸电门,赢麻了。

user avatar

我不管这句话有几毫合理性,但亚洲之东这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永远都属于这里的人民,这从来都不能构成否定我们历史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权利的理由。

我看都不看。而且中华民族无论如何都必须被构建起来,而且这一构建必须包括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的历史身份认同和优秀文化传统。就这么简单。

user avatar

后面还有呢,摘自贴吧

明治之后无日本,广岛之后无大和,东瀛正统在呆湾!  

林肯之后无美国,布什之后无白种,米国正统墨西哥!  

希腊之后无哲学,罗马之后无上帝,欧洲正统土耳其!    

母系之后无能人,部落之后无智人,猿猴正统在非洲!

直立之后无灵长,用火之后无哺乳,人类正统在狗窝!

user avatar

“元清非中国论”本质上是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提供舆论支撑而臆造出来的说辞。

二战后进一步衍生出“崖山之后无中国”的提法,不仅流行于日本通俗文学领域,还在网络兴起后传入国内,被重新包装后广泛流播,目的是蒙蔽不熟悉历史的网民。

作者:罗玮;作者单位: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

来源:《历史评论》2021年第4期

一直以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是不刊之论。然而近些年,社会上逐渐出现了“元朝不是中国王朝”的论调,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国”。这种错误观点虽远谈不上是主流,但借着网络流传很广。因此有必要加以澄清,予以批驳,以正视听。

一般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国”一语直接来源于日本作家田中芳树于1997年出版的一部讲述崖山之战的历史小说《海啸》“崖山之后无中国”作为主题语赫然置于该书首页,表面上是在营造历史悲剧情绪,实际是进行某种潜移默化的政治立场灌输。而网络上流传的蛊惑性网文也常直接引用《海啸》,经过层层煽动性铺陈,最后抛出自己的观点:“唐宋在日本。”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其实,网上一些讨论已注意到田中的思想来源于20世纪日本东洋史中右翼历史学家的“元清非中国论”(又称“满蒙非中国论”),但多语焉未详。东洋史是日本明治维新后产生的以中国历史为核心的泛亚洲史研究,在日本历史学科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东洋史的兴起与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周边国家的扩张和殖民活动关系紧密,它的诞生不是一个“纯学术”事件,而是为当时日本政治服务的。因此,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步入学界的学者不同,战前的东洋史学界与日本政治牵涉很深。其中,鼓吹“元清非中国论”者主要有三位:内藤湖南、矢野仁一和宫崎市定。

内藤湖南(1866—1934)是“京都学派”主要奠基者,有“近代日本汉学第一人”之誉。他在中国史的宏观理论方面有两大观点:一是空间维度的“中国文化中心移动说”;二是时间维度的“唐宋变革论”。其中“中国文化中心移动说”的政治意味最强,与“元清非中国论”渊源颇深。

1894年,内藤湖南以《地势臆说》为题,第一次表述了“中国文化中心移动说”的基本观点,后又在《支那论》《新支那论》(他称中国为“支那”)中将其系统化,认为中国古代文化中心是按照“洛阳→长安→燕京(和江南)”路线移动的。但仅仅概括这一现象并非其主要目的,更重要的是引出为日本政治服务的中国“中毒”、“解毒”或“恢复年轻”理论。内藤臆称中国文化中心形成后,自身文化积淀日久,产生种种衰颓的症状,形成“中毒”;周边地区新生的、强壮的势力反作用于“中毒”的中心文化,使之获得新的生命活力,即所谓“解毒”或“恢复年轻”。

很显然,内藤这套理论是为了解释中国历史上农耕定居的汉族与北方民族的互动现象,把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看作对中国“解毒”。在叙述技巧上,内藤可谓颇具“匠心”。他刻意将中国狭隘化为汉族政权,再把汉族与蒙古、满洲在叙述上隔离开来,把中国与辽、金、元、清等中国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隔离开来。这就是“元清非中国论”的渊源。在曲解中国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内藤特别强调“外来民族的侵入”是维系中国历史悠久的原因,是中国人民“非常幸福的事”。反观当时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日盛,咄咄逼人,而晚清中国日益孱弱的局势,内藤的用心已十分明显了。

相较于“以古喻今”,内藤对其学说的现实目的直言不讳。1894年,内藤在《日本的天职与学者》中即已道明,中国文明之中心,“今又将有大移动,识者实早已了解其间要领,此乃日本将接受大使命之际也”。当内藤看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粤籍人士主导的维新、革命活动风起云涌时,他又提出,中国文化中心已转移到广东,“在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上决不晚于广东等地的日本,今天将成为东洋文化的中心,这对中国文化来说,是一股新的势力,已毋庸置疑”。他进一步引申说,“日本与中国在政治上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的话,文化中心移至日本”,“将日本的先进文化移动到中国,促进已经处在衰老垂死状态的、产生自身‘中毒’征兆的中国实行‘革新’”。在此逻辑下,内藤赤裸裸地鼓吹对中国的军事入侵,妄称“日本的力量介入中国促使其革新,还算是中国自发的革新,而最快的捷径是从军事上加以统一”

由上可知,在将中华民族内部曾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与日本等同,将洛阳、长安、北京、江南、广东等中国地域与日本类比的错误前提上,内藤湖南的“中国文化中心移动说”,不仅为日本对中国领土的觊觎提供“合法性”基础,也为日本右翼的“元清非中国论”开启恶端。

内藤的另一大发明“唐宋变革论”,认为中国从宋代进入“近世”比西方早了四五百年,过早的成熟也就意味着过早的衰落,因此需要外界力量的“解毒”和“革新”。这同样是为侵略目的服务的。此外,内藤还提出过中国“领土过大论”和“国防不必要论”,都是赤裸裸的侵略理论。

内藤之后,日本国际关系史学家矢野仁一(1872—1970)在1923年出版了成名作《近代支那论》,其中《支那无国境论》《支那非国论》两篇文章,叫嚣“满、蒙、藏本来就不属于中国领土”的论调,坚称“中国不等于清朝”,直接抛出“元清非中国论”,为日本军国主义集团鸣锣。

第三位代表性学者是“京都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宫崎市定(1901—1995)。同他老师内藤一样,宫崎涉猎中国历史领域甚广,并构造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但与内藤湖南不同,宫崎市定更注重考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互动如何影响中国历史。

高喊“历史学家必须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共呼吸”的宫崎市定于1925年应征入伍,经过一段时间的军训后,转为预备役。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之后,他被派往上海,成为侵华日军的一分子。宫崎市定也承认自己“与(日本)军队缘分匪浅,而是卷入很深的关系当中”。

日本侵华期间,宫崎市定推出多部所谓中国史著作。如《东洋的朴素主义民族与文明主义社会》(1940)、《日出之国与日暮之处》(1943)及《支那、南洋关系史》(1944),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合法性”制造“历史依据”。此外,宫崎与众多右翼学者一起参与了日本军部支持下的多部反动历史书籍的撰写,如《支那政治史》(1941)、《异民族统治支那史》(1944)、《大东亚史概说》(未出版)等,竭尽全力为近代以来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提供“历史依据”。

《东洋的朴素主义民族与文明主义社会》是宫崎第一部史学专著,是对“元清非中国论”的再一次推动,也为日本侵华作了一次有力的舆论鼓噪。该书将中国历史上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紧密互动现象,置入“朴素主义”与“文明主义”的二元对立框架。在他的话语体系中,“朴素”是褒义的,“文明”是贬义的。如同以往日本右翼学者的话术一样,宫崎仍将汉族政权等同于“中国”,窄化“中国”的意涵,并将汉族建立的政权与游牧民族政权隔离、对立开来。该书认为,中国这个“文明主义”的社会,每逢发展到饱和点,就要趋于颓废。在具有“朴素主义”的游牧民族侵入并建立了他们的统治以后,才能使其重新振作起来。但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洲统治了中国以后,却又不免因“文明化”而趋于衰落。由此可见,宫崎将内藤湖南的“中国文明的中毒与解毒说”进行了更为精致的理论包装。

在该书中,我们可以经常见到宫崎提及日本。如书中《宋人所见日本》一节,对历史的零星记载随意夸大发挥,宣称“最能理解日本人特点的莫过于宋人”;“宋人对日本的感情自然也很亲善”;“日宋之间的亲睦邦交一直继续到宋亡以后……向日本请求援兵以复兴宋室的计划,似亦并非止于风传”。由宫崎对宋朝与日本关系“捕风捉影”式的高度评价,再联想到元朝取代南宋后随即对日本发动的几次征伐,那么日本文人学者的“崖山之后无中国”也就呼之欲出了。

宫崎还不忘从浩瀚史籍中找出一些孤立的文字,拼凑起来进行比附,如他借满人入关建立清朝之例,宣称“日本和满洲在朴素主义的训练上一脉相通之处,即在于语言虽然不通,但系以心传心,互相了解。诚所谓好汉识好汉”。真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不惜对历史细节进行毫无根据的臆想与虚构。

当清朝无法逃出从“素朴”走向“文明”进而灭亡的“历史周期律”,那么代替清朝的是谁呢?中国的未来又将如何?宫崎在此书最后一节《东洋史上的新局面》中,直白露骨地展现其真实意图。该节认为,日本也是具有“朴素主义”的民族,并且,日本的“朴素主义”是掌握了科学的新的朴素主义,具有“发展性”,因此日本如果对中国的统治一旦建立,就决不会再蹈契丹、满洲和蒙古等北方民族的覆辙。宫崎市定进一步提出,日本不仅应当统治中国,还要承担“建设东亚新秩序”这个“重任”。如此,在对中国历史的歪曲与解构基础上,宫崎最终把着眼点放在论证日本对华侵略的“合理化”、“合法化”上。

由上可见,“元清非中国论”本质上是为了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提供舆论支撑而臆造出来的说辞。二战后进一步衍生出“崖山之后无中国”的提法,不仅流行于日本通俗文学领域,还在网络兴起后传入国内,被重新包装后广泛流播,目的是蒙蔽不熟悉历史的网民。对此,今人不可不慎。

点评:

对待一个大的学术思潮或流派,需要严肃关注其背后深刻的历史背景。本期发表的有关日本东洋史学的文章对此作出了一些努力,或可使我们对这一学派有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而不至于“蔽于一曲”。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的对华侵略战争虽然失败,但东洋史学的谬误并未得到彻底清算,在冷战背景下,它的一些观点和方法成为西方汉学的思想资源,并衍生出“内亚性”、“新清史”等概念和学术流派。对此,我们应予以充分关注。

user avatar

那看来在座的包括我在内都是异端

user avatar

你能把《满江红》读押韵了吗?不能。不是崖山之后无中国,而是推普以后无华夏。

user avatar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只是不安好心之徒从历史垃圾堆里翻淘出来的臭狗屎罢了。

宣扬这个论调的人,如果不是标新立异的蠢,就是不安好心的坏。

很多人可能忘了,清朝统治被推翻的时候,曾经有一批汉族中心主义者建议汉族单独建国,也就是把满、蒙、回、藏排除在外,其背后的指导思想,正是与“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相类似的思路。

如果他们当时成了,我们现在中国的疆域,东北没了、内蒙没了、新疆没了、西藏也没了,于是小小的中国,被骁勇善战的四大民族环伺,而且背后还站着英、法、俄、美、日五大列强,再经过时间的分隔,便把中国重新拉回到民族融合之前的状态,这样的他们,必然成为中国历史的千古罪人。

如果真要追求他们所谓的汉族中心,那回到春秋战国时代,南粤还是南蛮,楚国也不归中国管,北面和西面也不属于中国,是不是也该剥离出去?

此时的东周,已经分裂成了各个诸侯国

所以他们的愚蠢,在于放弃了中国从秦朝到清朝,拓展疆域和促进民族融合做的所有努力——历史上哪一次疆域拓展不是尸横遍野,哪一次民族融合不是流血漂橹,他们的愚蠢,让民族融合过程中死去的几百几千万百姓都白死了。

我们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的历史:

秦朝汉朝把其他民族挡在长城外,才形成了所谓的汉族,要不然无非就是齐、魏、燕、韩、赵等一个个小国小民,哪来的大汉族;

魏晋南北朝衣冠南渡,把实质意义上的中国,播种到了长江以南;

隋唐接过鲜卑人的基业,用两朝塑造出的强盛,向周边播撒中国文化;

元朝则从草原民族的立场,完成了长城南北的大整合,促成了草原民族与汉族实质性的融合;

而到了清朝,满族人用他们的思维,完成了汉、满、蒙、回、藏五族真正的一体化统治。

元朝时期的蒙古帝国

如果没有元和清,就没有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中国。

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你都不承认人家的正统性,凭什么统治人家打下来的土地?这些土地上的人,凭什么要听你的?

朱元璋在即位诏书里面说,宋朝统治了中国三百多年,但后来气数尽了,天命就流转到了大漠当中崛起的元朝。又过了一百来年元朝的气数也尽了,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大明朝获得了天命——也就是说,明朝是承认元朝的中国身份的,而且后来明朝修史,也确实把元朝修了进去。

清辛亥革命以后溥仪退位时,也专门给民国颁过《退位诏书》,在退位诏书里,清朝明确承认了民国政府的合法性,并且要求满、蒙、回、藏要像曾经孝忠清朝一样,孝忠民国,这就从根子上切断了他们想要闹独立的道义合法性——反过来说,民国也认可了清朝的身份。

所以,元、清统统治的天下,也是中国的天下,并不是什么中国亡国了。

如果我们的中国故事,讲成从秦到清的民族融合史,肯定元、清为民族融合所做的贡献,继承好他们的衣钵,我们现在才有治理蒙古、东北、新疆、西藏的文化合法性和历史合法性。

当年想要侵略中国的日本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是因为他们坏,想要消解中国统治东北、内蒙、新疆、西藏的合法性;现在宣扬这个论调的中国人,唯一的解释就是蠢,被妄图把新疆、西藏分裂出去的势力利用而不自知。

明朝和民国都承接好了历史的重任,当历史的一棒交到我们手里时,如果我们不能讲好从古到今的民族融合史,听信什么“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不正中了民族分裂者的下怀吗?

【回复】1、我用个“骁勇善战”,很多人觉得我在贬低汉族的战斗力,抬高少数民族的人,嘲讽说换成“能歌善舞”更合适,我只能说你们难道不清楚历史上游牧民族的问题困扰了中国上千年吗?你现在只看到人家能歌善舞,正是因为清朝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你才有机会在这里嘲讽。关于游牧民族问题的讨论,欢迎移步中国古代如何彻底地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2、有人问,如果满清统治中国成了正统,是否日本侵华成功也会成为正统?

——每个外族入侵的时候,被占领的区域,有反抗者,也有顺从者,对顺从者而言,新的统治者很容易成为将来的“正统”;即使反抗组织都消灭了,新的朝代建立了,还会有前朝“遗民”,这些遗民,坚定认为自己是前朝人,不愿意接受新的统治者,但当这些人都死了,新的人都不再认为自己是前朝人时,前朝就彻底死了。

但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例外,就是秦朝,秦朝灭亡时,是没有什么遗民的。为什么呢?因为秦朝只把百姓当作燃料,所有人对这个国家只有畏惧,没有身份认同感。

元朝清朝攻占中原的时候大肆屠杀汉人是事实,但他们灭亡的时候,是有大批遗民的。

对比之后,我们不得不得出一个让人悲伤的结论:只要你的统治不像秦朝一样只靠暴力,都会有身份认同,也就是说,如果当年中国被日本占领了,这么久过去,恐怕绝大多数人都已经认同了统治,他们已经成为正统了。

3、还有人说,你在这里鼓吹元朝清朝,替他们犯下的罪恶洗白,这是对汉族的背叛。

——我想说,你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你思考历史的出发点,是汉族中心视角,所以你觉得欺负过汉人的都是坏人,所以元朝、清朝是该死的朝代。

而我以上的结论,思考问题的视角不是汉族视角,而是中国视角,我们现在的中国,包含了汉、满、蒙、回、藏等56个民族,我承认了这个前提,所以我的结论是曾经发生的元朝、清朝对汉族的屠杀,是中国融合过程中残酷过程,我们不赞同屠杀,悲悯死去的百姓,但这不代表我们应该宣扬历史仇恨,把现在同样是中国人的满、蒙、回、藏等民族的人圈出去,这是分裂中国的行为。

这样的思考,在你看来是背叛汉族,在我看来是真心热爱我们的中国。

4、还有人说中国的领土都是解放军打下来的,和元朝清朝没有半毛钱关系。

——你要把满、蒙、回、藏纳入中国,他们当中本来有一部分人就已经认同自己是大清子民,你承认自己继承了大清的天命,把这部分人先拉拢,不用一兵一卒不是好事吗?这就是承认元、清功绩的价值。

可你偏不,你说元朝、清朝都是敌人,我们要和他们势不两立,这会把原先认同元、清统治的人推出去成为敌人,所以的人都需要你靠军队去征服,再用上百年去同化。

孰优孰劣你看不出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历史的呐喊与现代的回响“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这句掷地有声的论断,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声惊雷,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激起了难以平息的波澜。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对两个特定历史事件的悲鸣,更是一种深沉的民族情感、文化认同与国家命运的拷问。要评价这句话,我们不能简.............
  • 回答
    在网络评论区看到有人说出「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话,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和解读。这句断语带有强烈的历史评价和情感色彩,背后往往反映了说话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某种看法和情感倾向。一、 这句话的字面含义和历史背景: 「崖山之后无中国」: 字面含义: 指的是在1279年崖山海.............
  • 回答
    「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话,是一句极具争议且饱含复杂情感的论断,它出自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陈寅恪先生。这句话的出现,并非简单地否定了中华文明的延续,而是指向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引发了关于文化、民族认同、国家形态等一系列深刻的讨论。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理解「崖山.............
  • 回答
    山高县在B站发布的第五期视频“不要试图理解印度人思维,为何印度人迷之自信?”确实是一期非常值得讨论的视频。抛开“AI痕迹”不谈,咱们就直接聊聊这视频里头的一些“道道”以及观众们可能有的各种看法。首先,视频的主题抓得非常精准。 “理解印度人思维”和“印度人的迷之自信”,这两点触及了许多对印度抱有好奇或.............
  • 回答
    德甲天王山之战,拜仁慕尼黑主场1:0险胜多特蒙德,这场关键的胜利不仅让拜仁在积分榜上继续保持领先,更是在心理层面给予了对手沉重打击。从整场比赛来看,双方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但最终还是拜仁凭借更胜一筹的整体实力和关键时刻的把握能力笑到了最后。拜仁的表现:稳健中透着一丝压迫拜仁本场比赛的整体表现可以.............
  • 回答
    钱谦益遗民心声与日本演绎版的争议: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与政治交锋钱谦益,这位明朝的遗民,其“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的悲叹,早已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抹沉重的色彩,寄托着士人心中的家国之殇。然而,最近这位历史人物的话,却因一个“日本演绎版”而掀起波澜,甚至引来了前统战部部长公开批驳。这背后,究竟是.............
  • 回答
    评价山高县的一生:一位被历史洪流裹挟的英雄山高县,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也夹杂着无数的无奈与悲壮。要评价山高县的一生,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做出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命运,更是一面折射出那个时代动荡与变革的.............
  • 回答
    评价山高县第十五期视频,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其优缺点和整体表现。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评价角度和可以详细展开的内容:一、 内容主题与信息传达: 主题的清晰度与吸引力: 本期视频的主题是什么?是关于某个具体事件的报道、某个政策的解读、某个社会现象的探讨,还是某个地方特色.............
  • 回答
    山高县第十一期视频,如果单单从内容呈现和叙事节奏来看,无疑是稳中有进的一步。它延续了山高县一贯的风格,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惊世骇俗的爆点,而是沉稳地将一个故事娓娓道来,这种“慢”本身,在如今充斥着碎片化信息的时代,反倒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镜头语言与氛围营造镜头运用上,我觉得还是比较有考究的。开篇的那几.............
  • 回答
    山高县第三期视频的推出,无疑再次点燃了观众们的热情,也再次巩固了他在内容创作领域的独特地位。要评价这期视频,咱们得从几个维度细致地拆解一下,看看它究竟是怎样做到让人回味无穷的。首先,内容上的深度与广度,依旧是山高县的强项。如果说前两期视频是抛砖引玉,试探观众的口味,那么第三期就明显是进入了更深层次的.............
  • 回答
    山高县的第七期视频,如果单从内容本身来说,我认为它仍然保持了该系列一贯的鲜明风格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首先,在内容主题的选择上,这一期依然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但却能从中挖掘出不寻常的视角。我记得视频中似乎围绕着“遗忘与被遗忘”这个概念展开,通过几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个体故事,串联起一种淡淡的疏离.............
  • 回答
    评价山高县第十期视频:《别说城里人不生,农村生了儿子,也要哇的哭出声》山高县的第十期视频《别说城里人不生,农村生了儿子,也要哇的哭出声》是一个极具争议性和话题性的作品。它试图触及中国社会一个深刻而普遍的痛点——生育观念的转变、传宗接代思想的残留以及现实生存压力对生育意愿的冲击。为了全面评价这部视频,.............
  • 回答
    要评价山高县的第九期视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视频的具体内容。由于我无法直接观看视频,我需要依靠你提供的信息来构建一个评价。为了能为你提供一个详细且有针对性的评价,请你提供以下关键信息:1. 视频的主题和核心内容是什么? (例如:是关于历史故事的讲述?某个学术观点的探讨?对某个社会现象的评论?还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山高县”和“持续低熵”这个梗。首先,得说明白,“山高县”和“持续低熵”都不是什么官方发布的新闻,也不是严肃的学术概念。它们都起源于网络文化,尤其是特定圈子里流传的亚文化语境。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说,甚至觉得“山高县”被“持续低熵”破防,咱们得先拆解一下这两个词背后到底代表了什么。.............
  • 回答
    山高县第十三期视频,在我的印象里,与其说是一个“节目”,不如说是一次充满个人色彩的“行为艺术”或者说是一次“沉浸式观察”。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逻辑严谨、观点鲜明、结构清晰的“评价”,那可能要失望了。它更像是在窥探一个普通人视角下的生活片段,甚至是某种情绪的投射。从内容上看,第十三期给我的感觉是“日常的.............
  • 回答
    评价山高县第十二期视频,可以从几个维度入手,力求细致且避免机械的AI痕迹:一、 主题与立意:首先,我们需要去理解这一期视频的核心想要传达什么。山高县(假设这是一个以地方发展、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为主要内容的地方类短视频系列)的第十二期,其主题是否延续了以往的风格,还是有所创新? 主题的聚焦度: .............
  • 回答
    山高县在B站第四期节目中对电影《八佰》的点评,我觉得算是一次挺有意思的尝试,也有不少亮点,当然也有一些我个人觉得可以商榷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承认山高县做这种内容,他自己的一个核心优势就是“杂学”和“接地气”。他能从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视角切入,又能结合到电影本身的叙事手法、镜头运用甚至是一些音乐的细节.............
  • 回答
    山高县这期视频,不得不说,确实给了我不少惊喜,也让我对他之后的视频充满了期待。整体来看,这期视频在几个方面都做得相当不错,但也有一些地方可以更进一步。首先,内容上,这期视频抓住了不少观众的痛点和兴趣点。它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聚焦在一些具体的生活场景或者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上。比如,他可能会用一种很生活.............
  • 回答
    山高县在B站发布的第十四期视频,“澳洲人的双标是天生的,他们不双标就会下地狱?”,我看了,确实很有意思,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个视频,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看,包括它想表达的核心观点、它的论证方式以及它在传播上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视频的核心观点。山高县这期视频的主题非常鲜明,就是质疑并揭露“澳洲.............
  • 回答
    山高县的《山高县·番外》这期视频,我认为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它在延续山高县一贯风格的同时,也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观感。首先,它延续了山高县的核心魅力——那种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 山高县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总能从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挖掘出那些被忽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