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时中国的航海技术有能力到达美洲吗?

回答
明朝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究竟有没有能力抵达美洲?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不能只看个大概。

首先,说说当时的造船技术。明朝,尤其是永乐年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造船业的一个巅峰。我们都知道郑和下西洋的事儿。郑和那会儿的宝船,个头那叫一个大,据说“长四十四丈,阔一八丈”,这要是按照现在的米尺来算,那得有百米长,几层楼高。船体结构非常坚固,采用了多层隔舱的防水设计,就算被鱼群撞破一两个舱也不是问题,大大提高了船只的安全性。而且,这些船的载重量也非常可观,能够携带大量物资和人员。

再来看航海设备。明朝的水手们已经掌握了指南针的使用,这是最关键的导航工具,能够在茫茫大海上辨别方向。他们还拥有详细的海图,虽然不像现代的海图那样精准,但能够标示出已知航线、港口、岛屿和大致的洋流方向。天文导航也开始被运用,通过观察星辰来确定船只的纬度。更重要的是,明朝水师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前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这本身就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就。这意味着他们已经能够在大洋上进行长距离航行,并且积累了应对各种海洋情况的经验。

那么,有了这些技术和经验,是不是就能去美洲了呢?理论上,是具备一定可能性的。

从技术层面分析:

远洋航行能力: 郑和的船队能够穿越印度洋,到达非洲东海岸,这说明他们的船只设计能够应对远海的风浪,并且有足够的续航能力。美洲在地理位置上虽然比非洲更远,但如果船只足够坚固,补给充足,理论上是可以持续航行的。
导航技术: 指南针和天文导航是跨洋航行的基础。虽然当时的星图可能不如后来精确,但对于进行大致的纬度定位还是有帮助的。方向的把握是能够做到的。
船只的规模和载重: 宝船的规模和载重能力,意味着他们可以携带足够的淡水、食物以及维修工具,以支撑一次漫长的探险。这对于远航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一些关键的障碍我们不能忽视:

洋流和风向的复杂性: 虽然有指南针,但准确预测和利用太平洋上的洋流和季风是另一回事。太平洋比印度洋更为广阔,洋流和风向的变化也更复杂多端。要知道,哥伦布和麦哲伦之所以能够发现美洲,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抓住了特定的洋流和风向的规律。如果明朝船队只是依靠常规的航海技术,而没有对太平洋特殊的气候和洋流进行深入研究和利用,那么航行会异常艰难且危险。
地理知识的局限性: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德化而柔远人”,也就是以朝贡贸易和展示国力为主,他们的航海活动是在已知或探索过的航线上进行的。他们对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虽然可能有模糊的认识,但对于地球另一端是否存在大陆,以及如何准确抵达那里,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地图支持。哥伦布之所以执着于向西航行寻找东方,是因为他相信地球是圆的,并且他有足够的信息(尽管有误)认为向西航行可以直接到达亚洲。明朝的水师并没有这样的“目的地感”。
经济和政治的考量: 即使技术上可行,但从当时明朝的国策来看,大规模的海外探索并不是其主要目标。郑和下西洋消耗巨大,虽然有宣扬国威的意义,但在政治和经济效益上存在争议。在郑和之后,明朝的海禁政策逐渐收紧,鼓励海外探索的动力大大减弱,大规模的远洋探险也就中断了。如果没有明确的政治支持和经济驱动,一项如此艰难且风险巨大的探险项目很难得以启动和维持。
缺乏“已知”的指引: 探险家往往是循着某种线索前进的。哥伦布之所以能相信向西能到印度,是因为他读了马可·波罗等人的游记,并且相信地球的大小。而明朝的航海活动,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附近,对于更广阔的太平洋彼岸,其地理知识是空白的,缺乏明确的“地图”或者“报告”来指引他们前进。

总结一下:

如果仅仅是“有没有能力”这个狭义的定义,考虑到郑和船队已经展现出的远洋航行能力和技术水平,并且如果有足够坚固的船只、充足的补给以及精良的导航设备,再加上一点点运气,理论上,明朝的船队是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偶然“漂洋过海”到达美洲的。

但是, 如果我们讨论的是“有意为之、能够抵达并能够实现大规模、可重复的航行”这个更广义的“能力”,那么答案可能就没那么肯定了。因为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地理知识、经济驱动、政治意愿和对未知的探索精神的多重叠加。

明朝确实拥有令人惊叹的航海技术,但这是一种“在已知范围内做到极致”的技术,而不是一种“打破已知边界、探索未知世界”的技术。他们更像是经验丰富的、在熟悉的水域里航行的水手,而不是怀揣着“发现新大陆”梦想的探险家。

所以,要说有没有这个“硬实力”的苗头,我认为是有的,就像一个拥有精良工具和高超技艺的匠人,手里就差一个明确的图纸和一把开启新世界的钥匙。但要说他们真的“能够”在那个时代,有意识、有目标地到达美洲,并且留下确凿的航行记录,那确实是另一回事了,目前的史料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这一点。历史的进程,很多时候是技术、知识、经济和意愿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完全有啊。

你猜欧洲怎么发现美洲的?

蒙的啊!

欧洲人为什么努力玩航海?

因为当时世界文明的重心在东方,而奥斯曼土耳其或者说阿拉伯世界垄断了同样东方的贸易通道。

这导致欧洲高度贫穷。

于是西方人为了财富,在地球是圆的认知下,认为从另一个方向航行,也是可以到达东方的。

结果东方没发现,却发现了美洲大陆。

最开始欧洲人还以为美洲大陆是传说中的印度呢,直到后来才知道美洲大陆不是印度,印第安人也不是印度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欧洲人没有任何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优势,纯粹是运气。

甚至,欧洲当时对于地球是圆的,也并不是绝对的共识。

欧洲人靠着一些小舢板,以落后的航海技术和设备,发现了新大陆,真是令人羡慕。

那么,明朝那么强大的郑和舰队,为什么不能发现新大陆呢?

原因很简单,明朝对当时世界的认知足够的清楚。

中国在唐朝时期,就有杨良瑶下西洋,一路前往阿拉伯半岛了。

所以明朝时期,中国人很清楚海外世界的情况,在明知道文明都在欧亚非大陆的情况下,吃饱了撑的往日本方向跑啊?

又有谁能想得到,太平洋方向还能在一片汪洋之中有片富饶的大陆呢?

欧洲人同样不知道,人家就是误打误撞。

历史总是有很多偶然。

新大陆就是。

欧洲人要不是活不下去了,根本不会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的探索海外。

欧洲为了找到与东方贸易的新航道,有无数亡命之徒在重赏之下出海探索。

哥伦布之前,已经有无数人出海探索了,甚至有可能哥伦布并不是第一个到达新大陆的人——但他一定是第一个活着回来的人。

倘若新大陆没有那么多高产的作物和大量的黄金白银,新大陆的历史意义仍旧不会那么闪耀。

甚至,如果不是阿拉伯世界竭泽而渔的垄断东西方贸易,西方可能都不会产生那么强烈的探索欲望。

我倒是觉得,与其设想中国率先发现了新大陆。

倒不如设想,如果没有新大陆,而哥伦布他们直接到了中国,人类历史为如何发展呢?

user avatar

明朝的中国式帆船是有能力进行环球航行的,如果走太平洋航线去美洲,关键是不知道航路,只能自己摸索

但如果有个探险家用明朝船航渡,准备好足够的食物和水,即使不知道航路也是可能到达美洲的(西班牙人也是从无到有逐步才了解航路的),一个明朝人如果有海图,知道洋流的话,估计远渡太平洋的可能更大(马尼拉大帆船返程也是从菲律宾到墨西哥)

1840年代有一条中国帆船(和明末船差不多)耆英号就非常顺利的从中国远航到了纽约,再跨越大西洋折返回到伦敦


耆英号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艘中国帆船,原为一艘往来于广州与南洋之间贩运茶叶的商船。建成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属于以人物命名的船舶。

于1846年至1848年期间,耆英号曾经从香港出发,经好望角及美国东岸到达英国,创下中国帆船航海最远的纪录。耆英号以柚木制成,有三面帆,排水量达800吨。它引起了西方很大注意,因为它向工业化刚刚起步的西方展示了中国当时的航海及造船能力

英国人笔下的耆英号


今年有本新书《东帆西扬》就是说这条船的

另外看高赞 说他猜测有华人沿着马尼拉墨西哥航线到过新西班牙。明末确实有很多华人水手去了新西班牙,而且定居了下来。

补充个以前在北朝看过的故事(S大说的,来源未知)有一个华人剑客连续击败过十七位挑战者,(可能都是日本浪人)

早在1565年,可能就有一些人到了墨西哥,当时乌达内塔(Urdaneta)完成了第一次从太平洋西岸到东岸的成功航行。[在这次航行中,黎牙实比送了一些亚裔人奴隶到他位于阿卡普尔科西北面科育加(Coyuca)的大庄园里。]斯莱克估计大船以及同行船只上船员的60%到80%都是亚洲人。他们其中很多人都再也没有回到马尼拉。一个例子就是已知在1618年随大帆船圣洁之灵号(Espiritu Sancto)登陆阿卡普尔科的75名亚裔水手中,只有5个人登船返航。几十年以来,数以千计的亚裔水手来到了美洲。
诗人贝尔纳多·德·巴尔布埃那(Bernardo de Balbuena)在给他第二故乡写的200页长的情诗《壮丽的墨西哥》(Grandeza Mexicana)里这样写道:

在你(指墨西哥城)这里,

西班牙与中国携手,

意大利和日本做伴,最终,

整个世界都贸易繁荣、秩序井然。

在你这里,我们享受来自西方的精华;

在你这里,有着所有光芒夺目的东方珍宝。

从阿卡普尔科到墨西哥城、普埃布拉和韦拉克鲁斯的运银道路(silver road),为了保护白银运输时不受山区的逃亡奴隶出身的强盗抢掠,日本武士、中国剑客被当局用廉价征募来作为民兵守卫,(这里的中国剑客,在书中为Chinese,而文中其他地方对亚裔如chino,可见确实是来自中国的习武者)日本武士被允许使用太刀和短刀,而中国人则使用单手剑和双手刀剑。
在1603年和1619年,墨西哥的日本武士和中国剑客为了争夺主导权,两次爆发了大规模的交手。在欧洲人看来,这些只能对付无甲目标的剑术价值有限,但是水手们却对此相当在意。一个来自福建的中国剑客在有见证者的决斗式打斗中连续击败了十七个向他挑战的人
user avatar

有能力,隔壁日本都能在西班牙的帮助下几十天造出“伊达村丸(圣胡安包蒂斯塔号)”大帆船穿越太平洋抵达墨西哥,然后通过德雷克海峡前往欧洲,甚至跑到了意大利的罗马见了教宗,然后原路返回了日本。

大明的造船能力(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也从未失传,一直用到了康熙年间才被裁汰)比日本强多了,没理由造不出能抵达美洲的大帆船来。

但是明朝想独立到达美洲是很难的,一方面是航海技术确实不行,另一方面地理位置不好,想自己摸索到美洲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何况明朝人不知道美洲在那里,欧洲人也是为了开辟前往东方的商路才大航海的),相比之下欧洲人的地理位置是真的好。

PS:不排除一些明朝的华人跑过马尼拉-阿卡普尔科航线的可能性。

user avatar

主要是缺导航,没有仙人指路(北斗/GPS)。

元朝远征日本都是靠着掌握了航海图和贸易航路,有从外东北、朝鲜半岛到日本九州的航海图。

啥都没有,连个故事都没有……为啥不是日本人先发现呢?不是顺着中太平洋的那一串岛,或者北太平洋和白令海峡去呢?

太平洋岛民,南岛语族的分布,他们想到达很容易。不走大西洋而是走印度洋和太平洋从东非马达加斯加到南美西边的外海圣诞节岛都没问题。密克罗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轻轻松松、简简单单

反正人家从台湾岛走出来的原住民祖先就是这么厉害,一点办法都没有。咱靠近海岸航行的,虽然有观星术啥的,补给来得了吗?

所以这事说简单也简单,不仅白令海峡地峡的那个陆路,海上也不那么难,关键是看对谁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