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清时西方人记录的中国情况是否有着很大不同?若有,原因是什么?

回答
明清时期,西方人对中国的观察和记录确实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的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元,主要可以归结为时代背景、记录者的身份、观察的角度以及中国自身的变化等几个方面。

首先,要理解这种差异,必须认识到明清两朝本身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明朝中后期,中国与西方的交流逐渐增多,尤其是随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商船抵达,带来了商品,也带来了对东方的好奇。早期的西方记录,如利玛窦等传教士的笔记,往往充满了对中国文明的惊叹和赞赏。他们看到了中国发达的城市、完善的官僚体系、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并将之描绘成一个高度文明、秩序井然的国家,甚至将其视为理想社会的楷模。利玛窦的《中国记事录》便是一个典型,他细致地描写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政治制度、教育体系,虽然带有传教的目的,但其观察的细致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进入清朝,尤其是康乾盛世之后,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对西方传教士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态度,甚至任用了一些西方人在朝廷中服务,这使得西方人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宫廷运作和国家机器。比如,一些传教士参与了天文、数学、地理等领域的翻译和研究,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记录。

但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国家自身实力的增强,尤其是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欧洲人看待中国的目光也逐渐发生了转变。过去那种纯粹的仰望和赞叹,开始夹杂着审视甚至轻蔑。当西方人自己的工业革命和军事技术突飞猛进时,他们开始用新的标准来衡量其他国家,而中国在这些方面显得相对落后。

此外,记录者的身份差异也至关重要。在明朝,早期接触中国的大多是传教士,他们肩负着传播福音的使命,但也因此对中国文化和社会有着较深的了解和研究。他们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中文,深入到中国社会内部,与中国人进行交流。而到了清朝,随着贸易活动的增加,涌入中国的西方商人、外交官、探险家、记者也越来越多。这些人的关注点和目的与传教士不同,他们可能更关注经济利益、政治格局、军事实力,甚至是奇异的风土人情。

例如,一些十八世纪的英国商人,他们在广州等地进行贸易,他们的记录可能更多地聚焦于中国的商业习俗、关税制度、港口运作,以及他们与中国官员打交道的经历。而随后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其成员如乔治·斯当东(George Staunton)所写的《英使謁见乾隆大帝纪实》,则带有明显的考察和评估性质,他们试图了解中国政府的运作方式、军事实力以及对外开放的可能性,其中对中国社会的不满和批评也开始显露。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西方人自身的世界观和认知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启蒙运动之后,自由、平等、科学等观念在西方日益深入人心,他们开始用这些新的理念来审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当他们发现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甚至思想文化与西方的“进步”潮流存在较大差距时,他们的记录和评价自然会发生改变。一些人开始强调中国社会的僵化、官僚的腐败、思想的禁锢,甚至将其描绘成一个停滞不前、专制落后的东方帝国。

总而言之,明清时期西方人对中国的记录差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从早期传教士的文化惊叹,到后期商人、外交官的利益考量,再到西方自身观念的变迁,这些都使得西方人对中国的理解和描绘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动态的变化。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西方人观察中国的视角,也间接折射出中国自身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轨迹,以及中西方互动关系的复杂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方对中国观感的巅峰期现在看可能还真就是康熙时期,原因嘛,说不准还真是 @孟德尔 等人提到的,那就是世界人民本质上是对开疆扩土和军事扩张叶公好龙的,热脸贴军事强权放在任何时候都是常事。比如说BBC的国别印象调查,德日常年前三(德国常年第一),而这个规律可能也完全适用于中国历史。例如西欧对蒙古帝国的观感就曾经非常好,有Pax Tatarica之称(en.wikipedia.org/wiki/P)。

2008年版本

康熙年间确实算得上是古代王朝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领土扩张,而这一段时间康熙都快给西方传教士说成哲学王了,白晋更是在《康熙帝传》中将其称之为“连做梦也未曾见过的伟大人物”、“自古以来统治天下的帝王中最英明的君主”,路易十四也因此亲自给康熙写信表示友好。而同样是传教人员写出来的东西,门多萨《大中华帝国史》对明朝军事就多有黑屁,连600万大军都出来了,这就是《历史》里的波斯帝国也是望尘莫及啊(yuedu.163.com/book_read)。。。

这种变化要是跟康熙当时打准噶尔地盘的军事行动完全无关,我还真不信,当时康熙朝制作的《皇舆全览图》就是在传教士协助下制作的,可以明确的看到外蒙古大片领土已被纳入清帝国版图,所以外国人显然是知道这个情况的。

到了18世纪末,随着清帝国的扩张和发展陷入停滞,西方对清朝的评价显然也再度走低了。

英国人写的”泥足巨人“论很多人都知道,不再赘述,此外叶卡捷琳娜二世也开始在对伏尔泰的信件中指责在中俄边境发生冲突时清朝官员”不懂礼仪“、”没有哲学精神“,为路易十四时代著过书的伏尔泰自然对中国印象很好,立刻辩护说:”也许这是因为鞑靼征服者不懂文化,不能代表古老的中国文明“,叶卡捷琳娜就回了一句话:”那他们这么厉害怎么还让满清给灭了?“(原话是:这也证明胜者没有被败者教化为文明人,而败者很轻易就模仿了占统治地位的风俗)。

以上段子出自论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中国观》,按照论文作者本身的意思,叶卡捷琳娜此时对中国领土早有觊觎,或许只是”看不顺眼就哪都不顺眼“的一种表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清时期,西方人对中国的观察和记录确实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的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元,主要可以归结为时代背景、记录者的身份、观察的角度以及中国自身的变化等几个方面。首先,要理解这种差异,必须认识到明清两朝本身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明朝中后期,中国与西方的交流逐渐增多,尤其是随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两个关键的转折点。要说清朝和明朝面对西方列强时的抗压能力,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强,而是要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它们各自面临的具体情况。明朝:初遇西方的“新玩意儿”与统治的固化明朝,尤其是中后期,开始零星地接触到西方(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当时.............
  • 回答
    明清时期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并未彻底断绝,但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这一时期的陆上丝路经历了从衰落到局部恢复再到一定程度延续的过程,其存在形态与古代汉唐时期的繁荣相比有明显差异,但仍以多种形式延续了数百年。 一、明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状况1. 初期的维持与边疆控制 明初(14世纪末至1.............
  • 回答
    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远超先秦,但战争规模反而变小,这看似矛盾,实则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发展逻辑。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生产力发展、军事技术、政治体制、经济结构、人口增长、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远超先秦的体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明清社会生产力为何远超先秦。 农业技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清时期文人在历史叙事中的一种惯性思维和情感倾向。简单来说,他们“褒己”时倾向于选取明朝或清朝前中期的历史,因为这些时期通常伴随着王朝的建立、巩固、辉煌以及一些被认为值得称道的政治成就和文化繁荣;而“贬他”时则乐于挖掘中后期历史中的衰败、腐败、危机,用以映衬自身王朝的优越,.............
  • 回答
    明朝(13681644)与清朝(16441912)的对外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明朝未如清朝般沦为“半殖民地”。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形势、政策选择及中西力量对比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明朝的国际地位1. 欧洲殖民扩张的阶段差异 明朝时期(.............
  • 回答
    明末,明军在野战中对阵八旗兵屡屡失利,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场表现差异,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想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AI痕迹”,以一种更具历史厚重感和烟火气的方式去剖析。一、 根本性的体制之殇:腐朽的统治与军备的萎靡首先要明白,明末的军队绝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士兵,他们的命运与整个明朝的统.............
  • 回答
    明朝时妇女不裹脚,为什么到了满清汉人妇女裹脚了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其中有一些常见的误解需要澄清,并且要深入探究背后的社会文化变迁。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关键点:“明朝时妇女不裹脚”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而“满清汉人妇女裹脚”也并非是满清统治直接强制推行的结果。 事情的真相要复杂得.............
  • 回答
    明朝离我们如今所理解的工业化,那可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中间隔着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和技术跃进。如果非要打个比方,那就像一个人站在了山脚下,望着远方的皑皑雪山,知道那里有目的地,但怎么上去,上去之后会看到什么,都还是个模糊的憧憬。首先得明确,工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个系统性的过程,核心在于 生产力的大.............
  • 回答
    明朝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究竟有没有能力抵达美洲?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不能只看个大概。首先,说说当时的造船技术。明朝,尤其是永乐年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造船业的一个巅峰。我们都知道郑和下西洋的事儿。郑和那会儿的宝船,个头那叫一.............
  • 回答
    明朝时的北京,那可真是一座了不得的城。说它“不得了”,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大明王朝的都城,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王朝气象,以及这座城市本身的繁华与复杂。要细细说来,那得从里到外,从顶到底地描摹一番。首先,得说说这座城的模样。 明朝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和扩建的,但又注入了明朝独特的政治和审美理念。 .............
  • 回答
    关于明朝时期鞑靼、瓦剌是否会冶铁炼钢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其中涉及到历史文献的解读、考古发现的证据以及对游牧民族生产力水平的认知。笼统地说他们“不会”冶铁炼钢,恐怕过于简单化,甚至可能是一种误解。历史文献中的零星线索与普遍认知明朝官方的史书,例如《明实录》等,在记载与鞑靼、瓦剌的交往时.............
  • 回答
    明朝末年,满族势力兴起,并在1644年攻占北京,取代明朝成为中原王朝。但严格来说,满清并非明朝的一部分。 明朝是汉族建立的王朝,而满清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 满清取代了明朝,而不是继承了明朝。尽管如此,满清在统治中国后,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和文化,因此可以说满清在一定程度上是明朝的延续,.............
  • 回答
    明朝时期,江西在科举制度下人才辈出,进士阁老数量确实名列前茅,为国家输送了大量栋梁之才。然而,有趣的是,到了万历年间,朝堂上出现了浙党、楚党、齐党等以地域命名的政治派系,唯独不见以江西为名的“赣党”或“江西党”。这背后的原因,并非江西缺乏影响力,而是涉及了明代政治派系形成、地域文化特性以及历史发展脉.............
  • 回答
    关于明朝时期“十个倭寇里面有六七个都是活不下去的汉族渔民”这种说法,确实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观点,而且它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一定的历史逻辑和证据支持,但同时也需要更细致地去辨析。这种说法的来源和逻辑基础: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强调明朝中后期,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严酷的社会现实,以及这种现实如何将一部分汉族民众.............
  • 回答
    明朝时,《西游记》是否被列为“禁书”,这件事可不是一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它不像现在我们理解的“禁书”那样,有明确的官方名单,所有人都知道“这本书不能看”。明朝对于书籍的管理,尤其是文学作品,其实更加复杂,更多的是一种“察言观色”和“风声传言”的综合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明朝的出版和审查制度。明朝是有.............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难以简单比较的问题,因为两种情况都涉及了历史的复杂性、不同时期统治者的政策以及个体行为的多样性。要评判哪个“更坏”,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具体背景和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模式。在明朝时期,汉族政权对待当时被称为“蛮夷”或“夷狄”的少数民族,态度和政策是多变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比如居住在长.............
  • 回答
    好,我们来好好畅想一下,如果明朝也有了“知乎”,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又会有哪些有趣的问答流传下来。场景设定: 假设在明朝某个繁华的都市,比如南京或北京,有一群文人雅士、商贾巨富、甚至一些消息灵通的底层人士,他们通过一种类似于“知乎”的平台,用毛笔、纸张,甚至是提前印好的格式卷轴,来进行问答交流。这个.............
  • 回答
    读明史,就像在看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里面有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也有风雨飘摇的朝代更迭。如果要说哪些人和事最让我印象深刻,那一定是那几个关键的节点,那些将历史车轮推向不同方向的人物和事件。1. 朱元璋的崛起:从布衣到皇帝的“狠”与“巧”说起明朝,怎么能不提开国皇帝朱元璋呢?我对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那种.............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