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时欧洲已经大幅度发展,为何明朝不像清朝沦为半殖民地?

回答


明朝(13681644)与清朝(16441912)的对外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明朝未如清朝般沦为“半殖民地”。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形势、政策选择及中西力量对比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明朝的国际地位
1. 欧洲殖民扩张的阶段差异
明朝时期(1516世纪):欧洲正处于“大航海时代”的初期阶段,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虽在亚洲建立贸易据点(如澳门、马六甲),但尚未形成系统性殖民体系。欧洲列强的殖民目标主要是获取香料、贵金属和贸易特权,而非直接控制中国。
清朝时期(1719世纪):欧洲殖民势力进入鼎盛期,英国、法国、荷兰等国通过武力和经济手段(如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最终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
关键差异:明朝时期欧洲列强尚未具备足够实力与中国进行长期军事冲突,而清朝时期欧洲列强(尤其是英国)已掌握海军技术与工业优势。

2. 明朝的“朝贡体系”与欧洲的贸易模式
明朝通过“朝贡体系”与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保持外交关系,欧洲国家则以贸易为主,未将中国视为殖民对象。
明朝对欧洲的贸易有限,主要通过澳门(葡萄牙)和广州(荷兰、英国)进行有限的朝贡贸易,而清朝后期因鸦片战争被迫开放通商,导致列强直接控制中国海关和贸易。



二、明朝与清朝的对外政策对比
1. 明朝的“海禁”与开放并存
明朝初期(如永乐年间)曾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建立庞大的远洋贸易网络。但后期因倭寇侵扰和倭寇问题,明廷实施“海禁”政策,限制民间海外贸易。
明朝仍保留与欧洲的有限贸易,如葡萄牙在澳门的贸易活动,但未形成系统性殖民控制。
实在的明朝对外政策是“以朝贡为主,以贸易为辅”,并未将欧洲视为潜在威胁。

2. 清朝的“闭关锁国”与被迫开放
清朝初期(如顺治、康熙年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仅允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外贸。
鸦片战争(18401842)后,英国通过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失去关税自主权,成为半殖民地。
关键差异:明朝时期清朝尚未建立,而清朝的闭关政策导致中国长期与外界隔绝,直到19世纪中叶才被列强打破。



三、中西力量对比与军事技术差距
1. 明朝的军事实力与欧洲的殖民野心
明朝拥有强大的海军(如郑和舰队)和陆军,但对欧洲殖民者缺乏直接冲突。欧洲列强(如葡萄牙)在明朝时期仍处于“试探性”阶段,未形成系统性殖民计划。
明朝后期因内乱(如李自成起义)和倭寇问题,国力衰落,但尚能维持对沿海地区的控制,未被欧洲列强完全控制。

2. 清朝的军事衰落与列强的武力入侵
清朝后期(如乾隆时期)国力强盛,但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工业革命(蒸汽船、火炮)和鸦片贸易瓦解了清朝的军事与经济体系。
明朝时期欧洲列强尚未具备足够的军事技术(如火炮、海军)来征服中国,而清朝的闭关政策导致其未能及时调整军事与外交策略。



四、经济与贸易结构的差异
1. 明朝的贸易重心与欧洲的经济需求
明朝以丝绸、瓷器等商品出口,欧洲则需要香料、贵金属等,双方贸易以朝贡和商业交换为主,未形成殖民经济体系。
明朝对欧洲的贸易有限,且未形成依赖关系,而清朝后期因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通商,导致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经济。

2. 清朝的“白银货币化”与经济依赖
明朝时期,中国通过朝贡贸易与欧洲交换白银,但未形成经济依赖。清朝则因鸦片战争后白银外流,导致经济崩溃,进一步被列强控制。



五、政治与文化因素
1. 明朝的中央集权与清朝的内乱
明朝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严密,且有强大的文官体系,能有效抵御外来侵略。清朝则因满汉矛盾、内部动荡(如白莲教起义),导致国力衰退,更易被列强控制。

2. 文化认同与外交策略
明朝以“天朝上国”自居,将欧洲视为“夷狄”,未将其纳入朝贡体系,而清朝在鸦片战争后被迫承认“夷夏之辨”被打破,导致文化认同瓦解。



六、历史时间线的对比
| 时期 | 明朝 | 清朝 |
||||
| 16世纪 | 欧洲列强在亚洲建立贸易据点,但未与中国发生直接冲突 | 清朝初期实行闭关政策,未与欧洲发生大规模冲突 |
| 17世纪 | 欧洲通过澳门、马六甲等进行有限贸易 | 清朝闭关锁国,与欧洲贸易受限 |
| 18世纪 | 欧洲列强(如英国)仍处于早期殖民阶段 | 清朝因鸦片战争被迫开放通商 |
| 19世纪 | 欧洲工业革命后,英国通过武力迫使中国开放 | 清朝沦为半殖民地 |



结论
明朝未沦为半殖民地的核心原因在于:
1. 欧洲列强尚未具备殖民中国的能力(技术、军事、经济不足);
2. 明朝的对外政策与欧洲接触有限,未形成经济依赖;
3. 清朝的闭关政策导致国力衰落,最终被列强通过武力打破;
4. 明朝的中央集权与军事力量在16世纪仍能抵御外来侵略,而清朝因内乱和闭关失去优势。

因此,明朝与清朝的差异不仅在于时间线,更在于中西力量对比、政策选择及历史机遇的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大兄弟呀!

既然你认为是我无理取闹,没有能力反驳你,那你别给我拉黑让我能和你对话呀!总不能一边“哈哈!明粉根本都没有能力反驳我的观点”,一边又直接拉黑不让人家回复吧!


你倒是让我说话呀!


答案里说郑经主动把台湾让给日本人殖民

反驳我的时候又说郑经为了和日本人贸易,主动把台湾让给日本人殖民

你把“论点”重复念一遍就成为“论证过程”了?



郑经主动让日本人殖民台湾?你要搞懂殖民是什么意思!殖民则指强国向它所征服的地区移民,并掠夺原当地人民的利益。现指资本主义国家把经济政治势力扩张到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掠夺和奴役当地的人民。

郑经为了与日本人贸易,允许日本商人居住在基隆,你管这叫邀请日本人殖民台湾。

你的整篇回答无不是过度夸大其词,牵强附会,纯粹是为了黑而黑,这还能倒打一耙?

user avatar

因为明朝不是东南亚黑番和印第安土著。


最早想征服明朝的是葡萄牙人,随着葡人在大航海时代抵达东南亚,并且征服满剌加等小国后。


按照其扩张政策是准备以东南亚为跳板,向他们“心仪”已久的明朝发起武力进攻的,让明朝沦为其殖民地以充当原料基地和市场。


1515年(明武宗正德十年)的时候,葡萄牙首次使华大使托梅·皮雷斯,根据其在东南亚搜集到的明朝情报,写成了意欲征服明朝的《东方简志》。


这货认为征服明朝很容易,难度应该不比印第安大多少。


满剌加总督欲制服中国(明朝),不需要人们所说的那么大的力气,因为他们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常去那里的人们及船长说,率十艘大船攻克满剌加的印度总督,不废吹灰之力,就能拿下中国(明朝)沿海各地。”

葡萄牙人前期在东南亚或明朝沿海,的确搜集很多关于明朝政治、经济,尤其是军事方面的情报。


当然搜集的都比较笼统和模糊,并不是非常的精确和详细,所以就给他们造成了攻打明朝很容易的错觉。

随着正德十二年后,葡人逐渐在广东屯门、南澳、东涌等地贸易,其带回的明朝商品在国内销售一空,巨大的贸易利益愈发刺激葡人对明朝的征服欲。

至正德末期,葡萄牙人开始逐步试探明朝的底线,一边在沿海地区烧杀劫掠、拐卖人口,一边占据屯门、东涌等岛屿,设置营寨、铜柱等“宣示主权”。

手法跟在美洲和东南亚的蚕食之举无异。

设立营寨,大造火铳为攻战具,占据海岛,杀人抢船,势甚猖獗。”(《名山藏·满剌加传》)


所以正德末年双方的矛盾逐步升级,但是明武宗朱厚照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尽管广东地区的文武官员已经反映过,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明武宗正宠幸一个叫“亚三”的葡人,没事还喜欢跟着他学习葡语,所以可能有被“蛊惑”的嫌疑。

所幸明武宗很快就驾崩了。


接替他位置的是嘉靖帝,嘉靖帝本人对于葡人没有好感;恰巧又赶上满剌加使者诉苦,希望宗主国明朝出面干涉,让葡人撤离满剌加以进行复国。


嘉靖帝是打算干涉此事的,他赞成朝臣的处理意见:


满剌加朝贡诏封之国,而佛朗机并之,且谄我以利,邀求封赏。于义决不可听!请却其贡献,明示顺逆,使归还满剌加疆土之后,方许朝贡。”(《明武宗实录》)


所以嘉靖帝刚登基就把“亚三”处死,并且下诏杜绝与葡人的朝贡贸易,责令他们赶紧退出满剌加,对于骚扰广东沿海的葡人进行驱逐。

随后双方的敌对程度都进一步加深。

于是爆发了一场明朝对外的第一场战斗——屯门海战,占据兵力优势且主场作战的明军,重创了葡人的船队。

但屯门海战并没有解决葡人袭扰问题,也没有打消葡人征服明朝的想法。

真正让葡人“务实”的战斗,是屯门海战之后没几个月的——西草湾海战,明军重创了来华的末尔丁船队。

其船队大约有300多人,主力船队是从里斯本带来的4艘大船,抵达满剌加后又补充了2艘,大小共6只抵达明朝沿海。

末尔丁此番的任务就是搞殖民,葡王让他跟明朝完成三项使命:

其一、要求明朝割让或允许葡人,在屯门澳或其他适合居住、贸易的海岛建立要塞,由末尔丁担任“中国要塞”的司令;


这是在侵犯明朝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其二、要求获得明朝的治外法权;

如果明朝割让海岛或允许他们盘踞,则末尔丁身为中国要塞的司令官,凡是来华葡萄牙官兵、商民等人,都要接受末尔丁的全权管辖。

如果葡人触犯了明朝法律的话,则要交给末尔丁按照葡人的法律和惯例惩处,这仍然是侵犯明朝的主权完整。

其三、要求与明朝建立正式商贸关系


末尔丁船队抵达东涌后试图跟明朝广东方面洽谈,但最后要么就是不了了之得不到回音,要么就是直接被明朝水师攻击。

随后双方爆发了西草湾海战。

最终末尔丁船队被击沉焚毁2艘,末尔丁下令凿沉了1艘,其余3艘船只则突围出去,折损大约在一百人以上。

此战明朝最高指挥官是广东按察使汪鋐,海道副使胡琏,前敌总指挥是备倭指挥使柯荣,以及百户王应恩。


众兵齐进,生擒别都卢、疏世利等四十二人,斩首三十五级,俘被掠男妇十人。”(《明世宗实录》)

其中别都卢并没有被生擒,而是直接被明军击毙了;明军伤亡情况不详,但是百户王应恩不幸殉国。


战后末尔丁给葡王汇报:

我们在此(明朝)可用武之地,非我们想象那般(容易),敌人(明军)亦比我们想象的强大的多!”(《末尔丁·甫思·多·灭儿致国王函》)

也正是西草湾之战末尔丁船队的惨败,让葡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明朝的实力,以及征服或殖民明朝的策略是否可行。

那当然是不可行的,所以葡人就放弃了征服,而是专心想跟明朝搞商贸,双方相互摩擦了二三十年后,直到嘉靖三十二年以后,才终于得到在澳门的居住权。

此后基本表现的跟乖宝宝一样,成为了大明朝廷的好朋友和老朋友,明末期更是出人、出炮帮明廷抗清。

以明军获胜而告终的西草湾之战,沉重的打击了葡萄牙殖民者的嚣张气焰,是葡萄牙海外扩张政策第一次受到严重挫折。


所以明朝自然不用沦为殖民地了。


后续西班牙也出台了征服明朝的计划,但最终由于多种原因没有落地施行,不过就算实施了也不会有太大效果。


毕竟这里是明朝,不是阿兹特克帝国。


西班牙人在美洲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套路,在明朝是行不通的。

user avatar

百科:汪鋐(1466年10月26日-1536年7月24日),字宣之,行荣四,号诚斋,祖籍婺源(今属江西)大畈人,明朝抵抗侵略爱国将领。

汪鋐在家族影响下,恤民爱国,正气凌然。葡萄牙侵扰中国东南沿海时,汪鋐率军驱赶,却首战失败。他总结失败经验,提出“师夷制夷”,积极仿制葡萄牙军队武器。终于在屯门击败葡萄牙海军,创造了师夷之长技以驭夷狄的首次成功战例,取得了中国历史上最早抗击西方殖民侵略的胜利。

学习态度对比:“传统”认为,明朝文人依然沉醉于天朝上国,只是极少数人愿意与传教士交往,但利玛窦的札记显然颠覆传统认知。统计显示,利玛窦书籍中提到的有名有姓的明朝人,至少有137个。这是直接提到的,没有提及的或更多。

1592年,利玛窦来到江西之后,立即为江西文人包围,成为争相交往的对象。

《利氏致澳门孟三德神父书》:在这座城市里….…众人都好奇的想见我一面 有这么多群众来看望,还有重要的文人与要人(官员),真使我兴奋异常。

来访者络绎不绝,会不会只是看一看洋人,俗话叫“看稀奇”?还真不是,因为不少士子要求拜利玛窦为师,请他传授西方学问,以至利玛窦疲于应付。而且,当时白鹿洞书院的院长章潢获悉利玛窦在南昌,甚至邀请他到书院讲学。后来,江西藩王乐安王、建安王还曾邀请利玛窦家中作客,询问欧洲一些事宜。

1598年,利玛窦来到南京,引起了更大的旋风,因为南京是明朝文化中心。《利氏致高斯塔神父书》中记载,“中国人来拜访我,有些人好像发了狂,争先恐后,络绎不绝……有的要学数学,有的对伦理科学感兴趣”。明人并没有自恃天朝而盲目自大,明朝文人有好奇心,更有追赶的雄心。

一,在和葡萄牙、荷兰等殖民者的交战中,明人认识到只有加强武器装备才能“制夷”的不二法门,因此热心学习、引进西方的火器,并迅速缩小了双方的差距。与葡萄牙的屯门海战中,汪鲩第一个提出“师夷制夷”,引进葡萄牙大炮,最终打败了葡萄牙舰队。

二,在与西方传教士交往过程中,明朝人认识到了自身不足落后。1629年,徐光启给崇祯皇帝的奏折中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字字珠玑,发人深省。可见,当时不少文人已经意识到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这才是开放的态度。

三:1536年黄衷(1474年~1553年)著《海语》,记录东南亚史地与中国南洋交通情况。1639年,顾炎武开始编著《肇域志》(大型地理类型的书籍),《天下郡国利病书》(历史地理类型的大型书籍),遗憾的是,在清前期才成书,在清那种高压局势下,没能刊印流传,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知识普及价值。


1607年,李之藻(1565年~1630年)撰《浑盖通宪图说》,介绍西方天文观,阐释浑天说。1617年张燮(1574年~1640年)著《东西洋考》,这是记载东南亚地区地理和历史的书籍,还记载了海洋气象或潮汐等知识。


1629年,崇祯帝批准并下令设立历局,由徐光启领导,修撰新历,并要求他“广集众长,虚心采听,西洋方法不妨兼收,各家不同看法务求综合。” 四:徐光启在给崇祯帝上奏《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中说“盖凡物有形有质,莫不资与度数故耳”,提出“分曹”料理,即分学科研究的思想,并论述数学和其它科学的关系,及数学在生产实践中作用。他认为数学是“从用之基”,提出“度数旁通十事”:治历、测量、音律、军事、理财、营建、机械、舆地、医药、计时。在他掌管的“历局”内开展以数学为根本,兼及气象学、水利工程、军事工程技术、建筑、机械力学、大地测量、医学、算学及音乐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历局(类似科学院)有了科学研究机构的雏形。崇祯帝对此积极反应和支持,下旨批示“度数旁通,有关庶绩,一并分曹料理,该衙知道”。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由李之藻、李天经、孙元化、王徵、方以智、王锡阐等发扬。

而形成的鲜明对比的是《海国图志》在清国滞销 根本就卖不出去,但拉到日本之后却立即脱销,几次加版印刷都不够卖,书籍非常热销。最终战争结果说明一切

user avatar

教科书没教你工业革命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吗?

user avatar

明朝与清朝和欧洲当时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不同。

明代虽然执行的是朱元璋的海禁政策,但是其海军军事实力一直都是世界一流的,因为它从立朝开始,就和倭寇作战,虽然经常战败,但是其防守能力还是很强的。也就是说,在冷兵器时代,想打开中国的大门,有点困难。

与明朝时代相对应的欧洲虽然有了大幅度发展,也是和中世纪欧洲相比,与明代相比,他们也处于冷兵器时代,而且其经济实力也不足以支撑他们跨越大洋,征服中国。说白了,对于中国这块肥肉,他们是有贼心,没有贼胆,所以葡萄牙人贿赂了明代的官员,用无耻的行为占据了澳门。

清朝时代的欧洲就不同了,经过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欧洲已经开始大踏步的迈入资本主义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急需要原料来源地和商品倾销地,大轮船等设备的研发,近代枪炮工业的产生。已经具备了远洋航海的能力和跨洋作战的能力,而清代基本还处于明代冷兵器时代。这时候的欧洲已经胜过清朝,清朝战败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user avatar

之所以明朝没有和清朝一样沦为半殖民地,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明朝时期殖民者的威胁不够大,第二是因为明朝中晚期时中国周边海疆并不是空白。

第一,明朝时期殖民者威胁不够大。

全球性殖民活动开始于明朝中期,大约是弘治皇帝时期,殖民者主要是荷兰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殖民的主要对象是南美和非洲;一直到明朝晚期,也就是万历、天启和崇祯年间,殖民者才开始入侵远东地区,包括我国的澎湖和台湾等地。

而清朝晚期,殖民者已经转变为英国和法国人,且他们已经在印度和东南亚站稳了脚跟,有更大的实力来殖民远东。

明朝弘治年间,也就是1500年(弘治十三年)左右欧洲开始大航海时代,哥伦布1492年(弘治五年)发现新大陆,麦哲伦船队1522年(嘉靖元年)完成环球航行,此后欧洲开始对外殖民和扩张。

欧洲第一波殖民者是荷兰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他们扩张的重点是南美洲,原因也很简单,这里发现了金银矿,1533年皮萨罗征服了印加帝国,明朝是嘉靖十二年。

在亚洲,殖民者的步伐越来越向远东进发,1510年(正德五年)葡萄牙人侵占印度果阿、次年占领马六甲,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侵占澳门,1602年(万历三十年)荷兰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荷兰人占领雅加达,1622年(天启二年)侵占我国澎湖,1624年(天启四年)侵占台湾,已经到了我国周边地区。

但这只是殖民者的触角和前哨,殖民者的主要精力在南美和印度,对于远东暂时无暇投入太多资源。

所以明朝晚期,中国几乎没有感觉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只是有一些额外的骚扰。

第二,明朝末期,中国的海域并不是一块空白。

明朝中晚期,朝廷对海域控制一直比较弱,前有倭寇,后有以郑芝龙-郑成功为代表的海上力量在海域横行,且多次和西方殖民者发生冲突,客观上阻碍了西方殖民者的殖民。

明朝末年,我国对于殖民者来说依然是一个庞然大物,尤其是明末战乱,虽然官方从海洋退缩,但以郑芝龙-郑成功集团为代表的民间海上力量的日益扩张强盛,荷兰船只一在中国海露面,就为郑芝龙截获,为此,天启七年(1627年)还发生一场驻台荷军与郑军的战争,结果荷军败北。

崇祯初年,郑芝龙有部众3万余人,船只千余艘,为明廷守备沿海以防海盗倭寇和荷兰人进攻,官至总兵。

崇祯六年(1633年)7月,新任荷兰台湾长官普特曼斯﹙Hans Putmans﹚为迫使明朝开放贸易,企图用武力强占大陆沿海,派出8艘战舰,不宣而战,明朝的厦门官员在驻军遭到荷兰人痛击后,采取息事宁人态度,找人与荷兰人疏通,然求和失败,福建巡抚邹维琏檄调诸将,大集舟师,准备痛击荷兰侵略者,身任“五虎游击将军”的郑芝龙担任战斗前锋,在澎湖的遭遇战中,焚毁荷船一艘,生擒荷将一名,击毙荷兵数百, 10月,由郑芝龙带领,明军150艘左右的帆船(其中50艘为大战船)在金门料罗湾追上荷兰军舰,郑芝龙报仇心切,奋勇当先,使用铁钩钩住敌船纵火焚烧战术,共焚毁荷兰快艇一艘,并捕获另一艘快艇,普特曼斯狼狈退回台湾。

经此一役,郑芝龙声势大振,荷兰方面转而表达今后想在台湾、而不是强势前往福建寻求对华贸易的意愿,由郑芝龙派船到台湾进行贸易。

后郑芝龙集团投入对清朝斗争,荷兰人乘机占领了台湾。

1661年4月(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横渡台湾海峡,击败荷兰人,收复台湾。

1662年(康熙元年),郑成功攻下台湾后,遣使到菲律宾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菲律宾,为华侨报仇,但不久病逝。

继承者郑经也于1670年(康熙九年)和1671年(康熙十年)两次准备派舰队征讨马尼拉,但因为三藩之乱,郑经率军西渡福建支援耿精忠而没出兵菲律宾。

由此可见,明末时代,中国的海疆并不是空白。

清朝则完全不同。

17世纪,在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消灭及荷兰3次对英商业战争均遭败北后,荷兰人海外扩张的优势已为英国取代。

18世纪,英国开始同法国争夺殖民霸权,1689~1763年间,两国有过4次战争,每次都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

1843~1849年英国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进而以印度为基地向印度外围的缅甸、阿富汗进攻,并迫使荷兰将新加坡、马来亚划归英国。

可以说鸦片战争时期,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人已经不是劳师远征了,而是依托印度和马来亚,离中国已经很近了。

而就清朝来说,清朝的大一统和禁海令,严重削弱了民间的海洋贸易,虽然没有了海盗,但是也让海洋成为空白,清军自己只有水师,可没有能够远洋作战的海军。

故而英国及其他列强来到时,中国的海疆几乎是不设防的,只能通过陆地被动防守方式抗击英国侵略者。

这就是明朝时期中国尚能维持独立自主,但清朝晚期却沦为半殖民地的原因。

——————————————

user avatar

因为当时的第一代欧洲殖民者直接被带明打趴下了。

user avatar

是呀,战争结果说明一切:

泥萌在萨尔浒被人打爆了,泥萌在松山被人打爆了,你汉在一片石被人打爆了。

被先进的欧洲文明熏陶了几十年,然后被大清彻底亡天下了。

皇汉是三料亡国奴、鲜卑人后裔冒充的汉人,就像金发的日耳曼蛮族冒充罗马一样好笑。

user avatar

因为我大明是以民族主义立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君主立宪的民主国家,和鞑清这种通古斯殖民政权完全相反

我大明百姓安居乐业威武雄壮拥护朝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13681644)与清朝(16441912)的对外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明朝未如清朝般沦为“半殖民地”。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形势、政策选择及中西力量对比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明朝的国际地位1. 欧洲殖民扩张的阶段差异 明朝时期(.............
  • 回答
    明朝是否落后于欧洲,这个问题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现代视角”的滤镜,回到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境中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落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评价标准也会随着时代和观察角度的不同而改变。 如果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以科学技术.............
  • 回答
    “工业革命”这个词,一说出口,仿佛自带一种魔力,让人联想到蒸汽滚滚、机器轰鸣、烟囱高耸的宏伟景象。而提到欧洲的工业革命,更是被描绘成人类文明的一次飞跃,直接将世界带入了现代。咱们老祖宗呢?特别是明朝那会儿,也不是个傻子,中国人也不是天生就对新奇玩意儿不感兴趣。那为什么,当欧洲人一头扎进蒸汽机的海洋时.............
  • 回答
    如果明朝真的在拥有当时最先进舰队的时代开启了大规模的海外殖民,那么后来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乃至航海时代的进程,很可能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根本不会以我们熟悉的面貌出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我们不妨来细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当时最先进的舰队”意味着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舰.............
  • 回答
    中国科学在16世纪之后逐渐落后于欧洲,这其中确实与明朝建立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果将其简单归因于“恢复保护被蒙古破坏的传统文化”,可能有些过于片面,也忽略了更深层次和复杂的原因。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理解:1. 元朝的统治与文化冲击首先,我们得承认元朝(.............
  • 回答
    明朝的火器发展,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绝对算得上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在与欧洲的比较之下,我们能看到一个既有亮点,也有明显差距的局面。首先,从整体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来看,明朝在火器领域确实展现出了不俗的水平。回望明朝初年,汲取了元朝遗留的火器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我们看到了早期的一些标志.............
  • 回答
    要回答明朝鼎盛时期能否在军事上压制同时期的欧洲,这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设想,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概括。我们得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鼎盛时期”指的是哪个时间段。通常我们认为的明朝鼎盛,可能包括洪武、永乐、成化、弘治,乃至正德时期。尤其是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的.............
  • 回答
    明朝的军事实力,特别是其火器和步兵的强大,确实让它在与欧洲列强的对抗中占据了优势。然而,在面对北方少数民族时,情况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地理、经济和军事因素,绝非一概而论。明朝与欧洲列强的军事对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打得过”这个概念。在明朝与欧洲列强的军事交锋中,例如在东南沿海与葡萄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历史假设,涉及到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冲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详细分析明朝在面对工业革命时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它与满清面对挑战时的异同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工业革命”的含义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工业革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一场深刻.............
  • 回答
    要说欧洲板甲的鼎盛时期与中国明朝普及的盔甲是否有可比性,这得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就像是在比较两个截然不同却又各自辉煌的武术流派。简单地说,它们各有千秋,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好”,而是它们在各自的历史背景、技术水平、军事需求和文化审美下,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防护体系。欧洲板甲的鼎盛时期: 闪耀的金属艺术与重.............
  • 回答
    要评价明朝盔甲是否是中国古代历代之巅峰,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与欧洲的板甲时代做比较。15世纪欧洲进入板甲时代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其盔甲以全身包裹、防护性极强而闻名。而明朝,恰恰是中华冷兵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其盔甲体系确实非常成熟和先进。明朝盔甲的辉煌与特色首先,我们来看看明朝.............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而且也触及到了历史中的一些关键性比较。其实,说欧洲“挡住”奥斯曼,和说明朝被后金“拖垮”,这两个说法背后都有些过于简化了,但它们确实抓住了两国面对不同外部压力时的不同结局。咱们来仔细掰扯掰扯。欧洲为何能抵挡奥斯曼的铁蹄?首先,得承认奥斯曼帝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确实是欧.............
  • 回答
    如果你穿着一身 16 世纪欧洲板甲走在明朝中期的街头上,那绝对会引起一场 前所未有的轰动,并且你的经历会充满 惊奇、困惑、警惕,以及可能的危险。让我们详细地展开这场穿越时空的奇遇:第一阶段:视觉冲击与街头反应 压倒性的视觉差异: 你会立刻成为街头最显眼、最怪异的存在。明朝中期(大约是150016.............
  • 回答
    17世纪,当欧洲的旅行者、传教士、商人和军事观察家们跨越千山万水抵达中国时,他们对明朝军队的印象,正如那个时代对整个东方世界普遍存在的复杂交织的看法一样,既有惊叹,也有疑虑,更有基于自身经验的评判。这并非一个统一的图景,而是由不同视角、不同经历塑造的多元认知。首先,从装备和技术层面来看,不少欧洲人普.............
  • 回答
    明朝时妇女不裹脚,为什么到了满清汉人妇女裹脚了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其中有一些常见的误解需要澄清,并且要深入探究背后的社会文化变迁。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关键点:“明朝时妇女不裹脚”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而“满清汉人妇女裹脚”也并非是满清统治直接强制推行的结果。 事情的真相要复杂得.............
  • 回答
    明朝离我们如今所理解的工业化,那可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中间隔着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和技术跃进。如果非要打个比方,那就像一个人站在了山脚下,望着远方的皑皑雪山,知道那里有目的地,但怎么上去,上去之后会看到什么,都还是个模糊的憧憬。首先得明确,工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个系统性的过程,核心在于 生产力的大.............
  • 回答
    明朝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究竟有没有能力抵达美洲?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不能只看个大概。首先,说说当时的造船技术。明朝,尤其是永乐年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造船业的一个巅峰。我们都知道郑和下西洋的事儿。郑和那会儿的宝船,个头那叫一.............
  • 回答
    明朝时的北京,那可真是一座了不得的城。说它“不得了”,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大明王朝的都城,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王朝气象,以及这座城市本身的繁华与复杂。要细细说来,那得从里到外,从顶到底地描摹一番。首先,得说说这座城的模样。 明朝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和扩建的,但又注入了明朝独特的政治和审美理念。 .............
  • 回答
    关于明朝时期鞑靼、瓦剌是否会冶铁炼钢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其中涉及到历史文献的解读、考古发现的证据以及对游牧民族生产力水平的认知。笼统地说他们“不会”冶铁炼钢,恐怕过于简单化,甚至可能是一种误解。历史文献中的零星线索与普遍认知明朝官方的史书,例如《明实录》等,在记载与鞑靼、瓦剌的交往时.............
  • 回答
    明朝末年,满族势力兴起,并在1644年攻占北京,取代明朝成为中原王朝。但严格来说,满清并非明朝的一部分。 明朝是汉族建立的王朝,而满清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 满清取代了明朝,而不是继承了明朝。尽管如此,满清在统治中国后,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和文化,因此可以说满清在一定程度上是明朝的延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