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时汉人对待少数民族,清朝时的少数民族对待汉族,到底哪个更坏?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难以简单比较的问题,因为两种情况都涉及了历史的复杂性、不同时期统治者的政策以及个体行为的多样性。要评判哪个“更坏”,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具体背景和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模式。

在明朝时期,汉族政权对待当时被称为“蛮夷”或“夷狄”的少数民族,态度和政策是多变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比如居住在长城沿线的蒙古族、女真人等,与明朝存在着既有冲突也有贸易、朝贡等复杂的交往。在边疆地区,明朝为了防御和管理,常常采取“羁縻”政策,即保留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的统治权,但通过册封、授予官职等方式将其纳入朝贡体系,并要求其承担一定的军事义务或进贡。然而,一旦出现边患,明朝也可能采取强硬手段,发动战争,甚至进行大规模的屠杀和驱逐,尤其是在边境冲突激化,威胁到明朝统治稳定时。

明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防御的考量。长城作为物理屏障,就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在一些时期,明朝的军事行动确实对一些少数民族部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比如对兀良哈、朵颜卫等部落的征伐。同时,随着汉族人口的扩张,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也可能面临被同化或排斥的压力。一些明朝官员和文人对少数民族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他们是“化外之民”,不服教化,在文化和制度上存在等级观念。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到了清朝,情况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满族本身就是少数民族。然而,清朝统治者在建立政权和巩固统治的过程中,对待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态度和政策,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清朝初期,为了巩固其在全国的统治,满族统治者确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些措施对汉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最典型的便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剃发易服政策。这项政策强制汉族男子剃去前额头发,编成满族式的辫子,这不仅仅是改变发型,更是对汉族传统文化和身份认同的一种冲击和否定,引发了激烈的反抗,例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都是极其残酷的屠杀事件,造成了大量汉族平民的死亡。

同时,清朝对其他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也采取了怀柔与压制并存的策略。一方面,清朝利用宗教和册封制度来安抚和笼络这些民族,比如拉拢蒙古各部,尊崇藏传佛教,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另一方面,当这些民族的反抗触及到清朝统治的核心利益时,清朝也会毫不犹豫地动用武力进行镇压。比如,平定准噶尔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边疆,但也伴随着残酷的战争和对当地人口的影响。

因此,要比较哪个“更坏”,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统治者对待被统治者”的框架来套。明朝是汉族建立的王朝,其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更多是出于边疆防御和治理的需要,其中夹杂着文化上的优越感和偏见。而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初期政策,特别是对汉族的剃发易服,是带有强烈的民族压迫和征服色彩的,目的是确立满族的统治地位,并试图消弭民族隔阂(尽管方式极端)。

如果从造成大规模直接性生命损失和文化冲击的角度来看,清朝初期强制推行剃发易服以及后续的一些镇压行动,对汉族造成的创伤是极为深刻的。而明朝时期,虽然也有战争和冲突,但其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与清朝有着根本的不同。

然而,历史的评价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时期或某项政策。我们需要看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复杂且动态的。明朝与一些少数民族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长期的地缘政治博弈,双方都有攻守,也有合作。而清朝建立初期,由于其征服者的身份,与被征服民族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特别是对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其统治策略带有更明显的强迫性。

总而言之,如果非要进行一个艰难的比较,清朝初期的政策,尤其是剃发易服和伴随的屠杀,其对汉族造成的直接、系统性的压迫和文化冲击,可以说是非常残酷的。而明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虽然也存在压迫和冲突,但其性质更多是王朝治理和边疆冲突的产物,并且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态度差异很大。因此,从历史的残酷性和压迫的性质来看,很多人会认为清朝初期对汉族的政策“更坏”。但这并不意味着明朝在对待少数民族时就是仁慈和宽厚的,历史的伤痕在任何一方都不应被忽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杀的少数民族肯定没有清朝杀的汉人与少数民族多

对于西南少数民族,明清都是一个态度,改土归流编户齐民。

对于西北的蒙古人,清朝比明朝还暴力。

user avatar

让你失望了,

能跟明朝时期汉人势力重返阔别千年的西南地区相提并论的其实是清朝晚期汉人势力重返阔别千年的西域。(清朝中前期是满洲人新征服西域,与汉人无关,汉人同是被征服者)

重新回到这两个地方的汉人面对的是这样一种情况:

当年跟自己角力并臣服于自己的原住民都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复存在,如今生活在这里的民族要么是在同汉人的竞争中落败后从内地逃往此处的宿敌,要么是从境外迁入的外来民族(或者其同化当地原住民后的产物),要么是当年名不见经传,藏在不知什么犄角旮旯,后来发展起来的小民族。

相比这三类,重返这里汉人才是在此地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

虽然已有千年不在此处活动,但作为善于记忆历史的民族,汉人的心理版图不仅是包括这里,而且是把这里视为故土的。

汉人在心理上完全不把自己当外来者,而是当重新归来的主人。

对于现居此地的三类民族,生产力等级远高于他们的汉人,既没有像欧洲人对待印第安人去灭绝,也没有像满洲人对待中国人建立奴隶制度,而是努力将他们纳入自己的体系,作为平等的人民。


汉民族真的是像我说的这般是没有原罪的白莲花吗?

还真就是,原因就一个字——早:

汉人是个崛起很早的民族,在崛起的早期,东亚大陆上并未像后来那样充斥着人类,而是地广人稀(想想汉藏语系的兄弟叶尼塞语系,中间竟然隔着突厥语系or语族,Y染色体单倍群O的兄弟,诞生于中国的N远徙北极圈、北欧)。各民族也并不是像后来那样各守边界,而是犬牙交错地混合在一起。这种开局乱战并不带有后来民族战争那种征服性质,仅仅是为了站稳脚跟,大家都一样。况且,那个时候汉藏语系内部分化未久,语言可能都是部分相通的,征战更类似民族内部的战争。征战的结果便是兄弟各居一方,分化越来越大,民族形成。

因为汉族的快速扩张,一些未来得及同化的民族也被包裹在了汉族分布区内部。当然不会让他们成为国中之国了。而且后来外来的侵略者也总是将这部分非汉的小民族视为汉族的一部分(为什么满清只跟蒙藏回会盟?)。


告诉大家,你们不能因为我们汉族房子多,就觉得只有那些我们长期连续居住的房子才是我们的家,而对那些在我们离开期间,偷溜进去生活的流浪汉甚至是贼,抱有不该有的愧疚。


一千年了。

楼兰姑娘,你的汉家哥哥回来了。

听说你哭了五百年,还是嫁给了突厥。

看着眼前这些像爱人又像敌人的孩子,我不知所措。


关于中国人的武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难以简单比较的问题,因为两种情况都涉及了历史的复杂性、不同时期统治者的政策以及个体行为的多样性。要评判哪个“更坏”,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具体背景和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模式。在明朝时期,汉族政权对待当时被称为“蛮夷”或“夷狄”的少数民族,态度和政策是多变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比如居住在长.............
  • 回答
    汉朝(前202年—220年)、唐朝(618年—907年)和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它们在不同时期展现了各自的特点和成就。若从横向对比的角度分析,需要从疆域、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政治制度、国际影响力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以下是对这三者对比的详细分析: 一、疆域与.............
  • 回答
    明朝,作为一个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王朝,对于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并非简单地继承前代文明,而是在其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巩固和弘扬,使得汉文化得以更为深厚地扎根于这片土地,并向世界传播。首先,明朝在思想文化领域,对儒家思想的尊崇和发展,为汉文化.............
  • 回答
    明朝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处理方式与汉朝对匈奴、唐朝对突厥的策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策略和国际形势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元朝残余势力的特殊性1. 元朝的“帝国式统治”与分裂后的脆弱性 元朝(1271–1368)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核心的多民族帝国.............
  • 回答
    回看历史的长河,宋朝和明朝的末世,无疑都是风雨飘摇、风云变幻的动荡时期。然而,当人们在回首这两段历史时,感受到的基调却大相径庭:宋末,人们更多地会想起那些坚守到最后、血洒疆场的忠臣义士,他们的名字如岳飞、文天祥,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明末,留给后人的印象,似乎更多的是那些卖主求荣、投靠异族的“汉奸”.............
  • 回答
    清朝与明朝在边疆地区的治理理念和称呼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国”这一概念的使用上,两者有本质区别。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称呼、政治策略及文献依据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称呼:以“国”为核心清朝(16361912)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对边疆地区采取了“以国治边”的策略,将部分边疆地区.............
  • 回答
    明朝时妇女不裹脚,为什么到了满清汉人妇女裹脚了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其中有一些常见的误解需要澄清,并且要深入探究背后的社会文化变迁。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关键点:“明朝时妇女不裹脚”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而“满清汉人妇女裹脚”也并非是满清统治直接强制推行的结果。 事情的真相要复杂得.............
  • 回答
    朝鲜族的传统服饰,特别是您提到与明朝汉族服饰相像的那些,其实背后有着一段复杂而有趣的历史渊源,并非简单的巧合。这种相似性,与其说是南北“撞衫”,倒不如说是历史长河中一次深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留下的印记。回溯到明朝时期,当时的朝鲜(即朝鲜王朝)与明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朝鲜王朝视.............
  • 回答
    关于明朝时期“十个倭寇里面有六七个都是活不下去的汉族渔民”这种说法,确实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观点,而且它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一定的历史逻辑和证据支持,但同时也需要更细致地去辨析。这种说法的来源和逻辑基础: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强调明朝中后期,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严酷的社会现实,以及这种现实如何将一部分汉族民众.............
  • 回答
    金朝时期女真人确实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汉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建立的王朝本身。当女真人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起金朝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已经拥有悠久文明、发达文化和成熟政治制度的汉人社会。为了统治和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女真人不得不吸收汉族的先进经验,包括文字、官制、法律、儒学教育以及社会习俗等等。这种汉化.............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历史议题,那就是在元、清两朝时期,传统意义上的“汉族国家”是否“灭亡”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1. “汉族”与“中国”的定义演变: 现代我们概念中的“汉族”和“中国”并非自古不变。在古代,人们更多地是将自己视为某个王朝的臣民,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历史话题。很多人会注意到,在网络讨论中,确实存在着一种“美化清朝、抹黑明朝、丑化汉人”的倾向。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历史认知、民族情感、文化思潮以及当下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历史认知的重塑与“正.............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建立,明朝之后的下一个汉人王朝是否能扩展到今天的领土面积,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军事能力、地理条件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探讨: 1. 明朝灭亡后的政治格局明朝灭亡于1644年,其后主要的政权包括: 南明(1644–1662):由朱由榔建立,以南京为都城,主要控制长江以南地区.............
  • 回答
    “明朝输了导致辽东四川汉人被屠光”这个说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简单来说,这个说法过于绝对,也存在一些历史事实上的偏差,不是那么简单就能一句概括的。当然,明朝末年的动荡,确实给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辽东和四川尤其如此。不过,把它简单归结为“明朝输了”就导致“被屠光”,那就有点以偏概全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关于历史认知和疆域变迁的深层思考。确实,从地图上看,明朝直辖的疆域似乎比汉朝要小一些,这很容易让人产生“汉人退步了”的疑问。但如果深入探究,会发现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退步”。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细细掰扯。首先,得明确我们说的“版图”是什么概.............
  • 回答
    明朝中后期大量招募“夷丁”,同时相对减少了汉人精锐的编练,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原因交织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一刀切。这涉及到明朝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理解这些因素,才能明白为何会出现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夷丁”的概念。 这里说的“夷丁”,并非仅仅指地理位置上.............
  • 回答
    明朝末年无法再组建一支像戚家军那样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军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深层原因,绝非简单归结于“汉人人才”的匮乏。事实上,明朝末年不乏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才,但他们却难以重现戚家军的辉煌。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戚家军所处的时代(嘉靖年.............
  • 回答
    关于“皇汉”为何尊崇明朝,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去解析,避免被简单地贴上“AI生成”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皇汉”这个词的含义。通常,“皇汉”指的是一种强烈的汉民族主义思潮,它强调汉民族的悠久历史、辉煌文化和独特地位,并常常将某个历史.............
  • 回答
    古代汉人之所以能牢牢占据河西走廊,却难以稳固统治河套,以及明朝在这一时期的不同表现,这其中涉及了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策略以及政治制度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我们不妨一一剖析。一、 河西走廊:天时地利与胡汉共生首先,我们得明白河西走廊地理上的特殊性。它狭长而蜿蜒,两旁被祁连山和龙首山等高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在非汉族政权征服汉族政权的过程中,汉族内部的因素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回答“如果没有汉族降兵降将,蒙元、满清能灭掉宋朝和明朝吗?”,我们需要将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探讨。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