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明朝输了导致辽东四川汉人被屠光?

回答
“明朝输了导致辽东四川汉人被屠光”这个说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简单来说,这个说法过于绝对,也存在一些历史事实上的偏差,不是那么简单就能一句概括的。当然,明朝末年的动荡,确实给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辽东和四川尤其如此。不过,把它简单归结为“明朝输了”就导致“被屠光”,那就有点以偏概全了。

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一点,看看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说说辽东。

辽东那块地,从一开始就不是那么太平。明朝虽然设立了辽东都司,也驻扎了不少军队,但北方的游牧民族,尤其是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一直是个很大的威胁。明朝在这里打了不少仗,有输有赢,但总体上是对后金保持一种拉锯战的状态。

后金的崛起是关键: 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并且在萨尔浒之战等关键战役中重创了明军,这标志着明朝在辽东的军事优势开始瓦解。
明朝内部的问题: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党争激烈,财政枯竭,导致军备废弛,军饷发放不及时,士兵士气低落。这让原本就艰难的辽东战事雪上加霜。很多时候,辽东的明军并不是被后金“打败”的,而是因为缺乏支持而士气崩溃,或者被内部的政治斗争所牵制。
撤兵与失陷: 当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力量越来越薄弱时,为了保存实力或者应对其他方向的危机,有时会选择性地收缩防线,但这不等于主动“输了”然后放弃。当后金不断蚕食,最终突破山海关,进入中原时,辽东也就真正落入了后金手中。
“屠光”的说法: 关于辽东的汉人是否“被屠光”,这个说法也需要审慎。确实,在后金的征伐过程中,战乱和饥荒导致大量人口死亡。一些地方发生了惨烈的屠杀,这是肯定的,尤其是在攻城掠地的时候,为了震慑和报复,杀戮是战争的常态。但是,说“屠光”,可能有些夸张。因为后金最终占领辽东后,也需要人力来治理和发展,也需要汉族的劳动力和技术。所以,一部分汉人 হয়তো 战死或逃亡,但另一部分人则被征服后的统治者收编、管理或者以其他方式生存下来。而且,一些汉族官员和士兵在辽东也为后金效力,甚至成为清朝统治的基础。

再来看看四川。

四川在明朝后期,特别是崇祯年间,遇到的灾难是另一番景象,主要是因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随之而来的战乱,而不是外部民族的入侵。

天灾人祸的叠加: 明朝末年,四川地区经历了频繁的自然灾害,如旱灾、蝗灾、瘟疫等。这些灾害导致了严重的饥荒,老百姓没有活路,被逼无奈才揭竿而起。
农民起义的爆发: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张献忠在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权,与明朝军队以及其他起义军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
战争的残酷性: 农民起义军与明军之间的战斗非常惨烈,双方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手段。在四川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盆地里,战火的破坏力更加集中和破坏性强。
“屠光”的说法和历史争议: 关于张献忠在四川的“屠杀”,历史记载非常复杂,也存在很大的争议。一些史书(尤其是清朝编纂的史书,比如《明史》)为了论证清朝取代明朝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往往会渲染张献忠的残暴和杀戮,说他“杀人如麻”、“屠戮生灵,遍野皆尸”,甚至说他把四川变成了“无人之境”。
“献忠杀戮”的观点: 确实有证据表明,在战争过程中,张献忠的部队在某些地区进行了残酷的报复性屠杀,尤其是在攻克城市后,为了震慑对手或者掠夺资源。一些地方的文献和民间传说也佐证了这一点。
“张献忠屠城”的复杂性: 然而,近年来一些历史学者通过对地方志、碑文、出土文物以及对战争模式的分析,认为张献忠“屠光四川”的说法可能被夸大。他们认为,很多记载可能出于政治宣传的目的,将所有四川人口锐减的责任都推给了张献忠,而忽视了同时存在的饥荒、瘟疫、明军的镇压以及其他起义军的活动。而且,即使张献忠有过大规模的屠杀,也很难说完全“屠光”了四川的汉人。
谁是“凶手”的复杂性: 在那样的乱世,饥荒、瘟疫、各种起义军、明朝政府军以及后来的清军,都可能导致人口的死亡。将所有责任都归结于“明朝输了”或者某个单一的起义军领袖,就忽略了这场大悲剧的复杂成因。四川人口的锐减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战争、饥荒、疾病以及可能存在的更大规模的屠杀,而这些屠杀并非完全由张献忠一人造成,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输赢”所能概括的。

所以,我们怎么看待这个说法?

1. “明朝输了”是个过程,不是一个瞬间。 明朝的衰败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方面面。最终导致其灭亡的,是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压力(包括满洲的崛起和农民起义)。
2. “导致辽东四川汉人被屠光”说法过于绝对。
辽东: 辽东在明朝灭亡前就已经遭受了后金的长期侵扰,人口损失惨重。但并非完全“屠光”,而且后金最终占领后,也需要统治当地人口。
四川: 四川的人口锐减,主要是因为农民起义和随之而来的残酷战争、饥荒、瘟疫。虽然张献忠的军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有屠杀行为,但将所有责任归于他,或简单地说成是“明朝输了”导致的“屠光”,就忽略了其他更广泛的战争因素、自然灾害以及政治宣传的影响。
3. 战争是残酷的,人口锐减是事实。 无论如何,明朝末年的动荡确实给辽东和四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这是历史的惨痛教训。我们不能因为对“屠光”这个词的字面理解有争议,就否认这场悲剧的真实性。

总结来说,这个说法更像是一种民间流传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概括。 它试图用一个简单直接的因果关系来解释一个极其复杂和血腥的历史事件。真实的ificato是:明朝的衰亡为战争和灾难提供了温床,而辽东和四川地区,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遭遇,成为了这些灾难的集中爆发点。汉人的确在这场动荡中遭受了巨大的牺牲,但具体到“被屠光”这个程度,以及将其完全归结于“明朝输了”这个单一原因,就显得过于简单化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曲折和残酷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个人认为:

汉的本意是广大的水域,汉水是汉的最初意思,再之前则无考。

楚人刘邦王汉水流域中部,故称汉王,为汉国之始,后称汉朝。

汉国、汉朝之臣民乃自称汉人。

实在不知道隔壁说汉人有奴隶之意是怎么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输了导致辽东四川汉人被屠光”这个说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简单来说,这个说法过于绝对,也存在一些历史事实上的偏差,不是那么简单就能一句概括的。当然,明朝末年的动荡,确实给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辽东和四川尤其如此。不过,把它简单归结为“明朝输了”就导致“被屠光”,那就有点以偏概全了。.............
  • 回答
    Yamy与前经纪公司和老板徐明朝的纠纷,自从《创造101》结束后便一直处于拉锯战状态,虽然Yamy已经离开了火箭少女,但这场风波并未因此平息。近期,Yamy再次通过微博发声,表示“原版录音已做了公证”,这无疑是她在这场持久战中的一次重要举动。她此举的目的显而易见,是想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公证来证明自己.............
  • 回答
    “明朝多昏君,清朝少昏君”这句说法,其实是一种挺有意思的民间观察,但要说它绝对准确,我倒觉得未必尽然。它更像是一种笼统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概括,反映了人们对这两个朝代君主的一些普遍印象,但细究起来,情况要复杂得多。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说法为什么会产生,以及它背后隐藏的复杂性。一、 为什么会有“.............
  • 回答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王朝,关于它的评价,历史学家们至今仍争论不休。而“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士、无名将,也是中国开始走下坡路的时代”这种说法,则代表了一种相当负面的评价视角。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不妨分几个层面来拆解和审视: 一、 关于“三无朝代”的指控:1. “无明君”?这种说法.............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里对魏忠贤的评价,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写得精彩、生动,但细究起来,也有些让人玩味的地方。作者当年明月(当时他还是个普通网友)的笔触,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们今天对魏忠贤的许多固有印象,那叫一个“活灵活现”,让人过目难忘。首先,这本书对魏忠贤的塑造,绝对是“立体”的。它没有简单地把他描绘.............
  • 回答
    明朝的言官制度,说起来也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充满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也留下了不少令人唏嘘的印记。要评价它,咱们得把它的起源、运作、效果以及最终的走向都捋一捋,才能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缘起:皇权下的“刹车片”与“扩音器”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就深谙“君善纳谏”的道理,或者说,他深知独断专行的弊端。作为.............
  • 回答
    孔有德这人,说起来挺复杂,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充满了矛盾与选择,让人看了忍不住要多想几层。从被逼无奈到孤注一掷:造反的火苗如何点燃首先得说,孔有德当年造反,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一时头脑发热。那个年代,明朝末年,官场腐败,军饷拖欠是家常便饭。尤其是辽东地区,长期饱受后金(后来的清朝)的侵扰.............
  • 回答
    明朝的内阁制,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制度,不如说是皇权之下的一种“凑合”和“应付”。它并非像后世那种明确的权力分工和制衡,而是随着皇帝的意愿和实际需求,逐渐演变出来的辅助皇权的一种形式。一开始,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这是他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他认为丞相权力过大,容易威胁到皇权。但他自己一个人处理政.............
  • 回答
    看待自称明朝遗民的这些人,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背后牵扯着历史、文化、身份认同,甚至是情感寄托等多方面的因素。要详细聊聊,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他们为什么会“遗民”?历史上的“遗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灭亡后,那些不愿为清朝效力,坚持对明朝忠诚的士大夫、官员和知识分子。他们可能退隐山.............
  • 回答
    看待明朝粉对金庸武侠的不待见,这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挺值得聊一聊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的问题,背后牵扯着历史认知、文化情怀,甚至还有一些身份认同的微妙之处。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看看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承认,金庸先生的小说在中国武侠文学中是泰山北斗般的存在。他的作品.............
  • 回答
    这件事啊,一听就觉得挺有意思的,而且还挺有讨论空间的。简单来说,就是有游客穿着明朝汉服,跑到日式风情街去拍照,结果被工作人员劝离了,现在官方还在调查。事情的经过(据我了解到的信息)好像是发生在某个以日式风格为主题的街区,可能是为了营造特定的氛围。有游客觉得为了好玩或者觉得好看,就穿上了明朝时期的汉服.............
  • 回答
    看待“疑似明朝舰队发现澳洲”这一新闻,需要我们保持一份审慎与好奇,理性分析其背后可能的信息,同时也要认识到它所处的历史语境和证据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说法的“疑似”二字的分量。 这意味着目前并没有确凿无误的、可以被广泛接受的考古或文献证据能够百分之百证明明朝舰队抵达过澳洲大陆。在历史研究.............
  • 回答
    这样的说法,其实细究起来,并不完全准确,也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明朝覆灭的责任一股脑地推给藩王,更不能指望他们能像“救世主”一样挺身而出。首先,我们要明白“藩王”这个群体在明朝的地位和作用。明朝自建立之初,就实行了诸王并封的制度,也就是分封诸子为王,给予他们封地和俸禄,让他们镇守一方。.............
  • 回答
    明粉与明朝电视剧的关系,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复杂的议题,它不仅仅是历史爱好者对一部影视作品的评价,更牵扯到集体记忆、情感寄托,甚至是身份认同的建构。简单来说,明粉是明朝电视剧最核心、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观众群体之一,他们的存在和反馈,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明朝电视剧的创作走向和市场表现。明粉的“爱”与“挑剔”:情.............
  • 回答
    宋朝的“濮议”与明朝的“大礼议”,确实是发生在不同时代、却有着惊人相似性的君臣权力博弈。它们的核心都围绕着皇帝的权威与臣子的谏言展开,但最终的走向却截然不同。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事件的背景、过程、参与者以及最终的政治生态。一、 濮议:一场关于尊崇与道义的漫长拉锯“濮议”发生在北宋神.............
  • 回答
    Yamy公司会议录音曝光,以及徐明朝在员工大会上公然羞辱Yamy的事件,确实引发了轩然大波,也触及了职场权力关系、个人尊严、以及公司文化等多个敏感且重要的话题。这件事情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它暴露了一些在许多职场环境中普遍存在但常常被掩盖的问题。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经.............
  • 回答
    于正新剧的明朝汉服造型被误认为“韩服”,这事儿在网上闹得挺大,也挺有意思的。要说这事儿怎么看,那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我们得明白“汉服”和“韩服”是怎么回事。汉服,顾名思义,就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自黄帝时期萌芽,经历夏、商、周、汉、唐、宋、明等朝代,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 回答
    “崖山之后无华夏,明朝之后无中国”:历史的断裂与文明的延续这句带着浓重悲情色彩的论断,“崖山之后无华夏,明朝之后无中国”,在很多国人心头萦绕,触动着他们对于民族身份和历史认同的复杂情感。它并非简单的一句历史陈述,而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对王朝更迭背后深刻文化断裂的哀叹,更是对中华文明韧性与延续的思考.............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特别是考虑到明朝在对外关系上,尤其是对北方的蒙古各部,曾奉行过“不和亲,不纳贡”的国策。按理说,这种“独立自主”的姿态,应该能激起士大夫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那些助长外族势力、出卖国家利益的“汉奸”行为深恶痛绝。然而,历史的现实却并非如此简单。首先,我们得理解,明朝的“不.............
  • 回答
    近些年,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了一些针对明朝皇帝,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思宗朱由检的负面评价和攻击性言论。其中,一些内容带有鲜明的族群色彩,矛头指向了满族人。这种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及了历史认知、民族关系以及网络言论边界等多个敏感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现象出现的 历史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