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古代汉人能牢牢占据河西却不能稳固地统治河套?为什么明朝丢了河套却能有效掌握河套的宁夏部分?

回答
古代汉人之所以能牢牢占据河西走廊,却难以稳固统治河套,以及明朝在这一时期的不同表现,这其中涉及了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策略以及政治制度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我们不妨一一剖析。

一、 河西走廊:天时地利与胡汉共生

首先,我们得明白河西走廊地理上的特殊性。它狭长而蜿蜒,两旁被祁连山和龙首山等高山阻隔,天然就形成了一条相对独立的“通道”。这条通道虽然地处沙漠边缘,但其价值在于连接了中原王朝与西域,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

地理优势与经济驱动: 河西走廊并非一片荒漠,而是有着绿洲农业的基础。沿途有雪山融水形成的河流(如疏勒河、黑水河、白水河等),滋养了河西走廊的绿洲。汉朝的统治者深知这条通道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贸易线路,更是战略屏障,可以阻止来自西域的强大游牧民族直接威胁关中。因此,即使条件艰苦,汉朝也愿意投入巨大的资源去经营和巩固河西。汉武帝时期设立河西四郡,便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其目标是军事上的存在和经济上的控制。
相对稳定的民族环境(早期): 在汉朝初期和中期,虽然河西也存在着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势力,但汉朝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精明的政治手腕,比如通过“轮台政策”的经济建设,以及分化瓦解的策略,逐步将匈奴势力驱逐或限制在河套地区。汉朝在河西的统治,更多的是一种“军事前哨”和“经济控制”的性质,通过驻军和屯田来维持统治,并且通过与当地一些归附的部族建立联系,形成一种“胡汉杂居”但汉族核心势力稳固的局面。
“关中屏障”的战略价值: 河西走廊是拱卫关中的天然屏障。一旦河西失守,西域的游牧民族便可以直接威胁到汉朝的心脏地带。因此,历代中原王朝都会把河西的得失看得非常重,投入力量去维护。

二、 河套地区:骑兵的舞台与游牧民族的根基

与河西走廊不同,河套地区(大致指阴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的地理特征是开阔、肥沃,水草丰美。这片土地,尤其是黄河河套平原,更适合游牧民族发展畜牧业,也为骑兵的驰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游牧民族的“根据地”: 河套地区是许多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重要的活动区域和根基之地。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发展畜牧业,建立政权。对于这些民族来说,河套地区是他们的家园,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强大的民族认同。
骑兵的优势: 河套的开阔地带是游牧民族骑兵发挥优势的最佳战场。汉朝的步兵和战车在这样的地形上难以与成建制的骑兵抗衡。每一次争夺河套的战争,都意味着要与拥有强大机动性和野战能力的游牧骑兵进行正面较量。
难以消化与整合的挑战: 汉朝并非没有尝试统治河套,比如汉武帝北征匈奴,一度收复了河套地区,并设置了朔方、五原等郡。但问题在于,河套地区的经济模式主要是畜牧业,与中原王朝的农业经济存在结构性差异。汉朝希望通过移民和屯田来“汉化”河套,但这需要持续巨大的投入和时间,且容易与当地游牧民族的利益发生冲突。一旦中原王朝的力量衰弱,或者遭遇强大的外部压力,河套地区就很容易被游牧民族夺回。汉朝虽然一度控制,但更多的是军事占领,而非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整合,一旦边境压力减轻,就可能出现人口回流或抽离的情况。
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汉朝统治河套,意味着要处理与盘踞在此的强大游牧民族的复杂关系。相比于河西走廊那些相对分散的部落或部族,河套的游牧民族往往能够形成更具凝聚力的政治实体,并且拥有更强的反抗意志。他们视河套为自己的土地,抵抗汉朝的统治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 明朝在河套的困境与宁夏的例外

明朝时期,对河套地区的控制问题,以及对宁夏部分河套的有效掌握,有着更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考量。

失去河套的背景: 明朝初期,虽然继承了元朝对北方地区的控制,但其统治基础主要还是在中原。而北方广阔的草原和河套地区,一直是蒙古骑兵活动的空间。随着明朝内部的发展和外部蒙古势力的变迁,明朝在河套地区的实际控制力逐渐减弱。特别是隆庆开关之后,为了缓和与蒙古的关系,明朝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漠南(包括河套部分地区)的直接军事控制,转为“羁縻”政策。但即使如此,蒙古部落仍然视河套为重要的牧场和活动区域。
有效掌握宁夏部分河套的原因:
1. 地理的特殊性与黄河的屏障作用: 宁夏平原,即传统意义上的河套地区西部,其核心是黄河冲积平原。这片区域虽然也面临蒙古骑兵的威胁,但其地缘与中原更加紧密,并且黄河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相对明确的地理分界线。明朝可以将黄河作为一道天然的防御屏障,集中力量巩固黄河以南的区域。
2. 经济基础与农业开发: 相较于河套北部和东部更偏向纯粹的畜牧业,宁夏平原的黄河沿岸,农业开发程度更高。明朝在此经营屯田,发展灌溉农业,使得这片区域能够养活更多的汉族人口,并形成稳定的农业经济基础,为王朝的统治提供了经济支撑。
3. 军事部署与防御体系: 明朝在宁夏地区部署了重兵,并建立了以宁夏镇为核心的军事防御体系。宁夏镇是明朝九边重镇之一,拥有较强的驻军实力。其任务不仅是防御蒙古的入侵,也包括维护当地的治安和经济秩序。明朝在宁夏的统治,是依靠强大的军事存在和相对发达的农业经济来维系的。
4. 行政管辖的整合: 明朝将宁夏地区纳入了更为成熟的行政管理体系。虽然边患不断,但宁夏的官员体系、税收制度(尽管有减免和特殊规定)相对完整,人口结构也以汉族为主体,与中原王朝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使得明朝能够相对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这片区域。
5. “羁縻”与“实控”的区别: 对于河套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漠南地区),明朝采取的是一种“羁縻”政策,即名义上承认某些蒙古部落的首领,但并不直接派驻军队和官员进行统治。而对于宁夏,虽然也面临蒙古的威胁,但明朝是进行直接的军事占领、行政管辖和经济投入,是“实控”。这种区别是导致明朝在河套地区统治成效差异的关键。

总而言之,古代汉人对河西的牢牢占据,是基于其战略通道的价值、相对较弱的对面游牧民族以及稳健的军事和经济经营。而对河套的难以稳固统治,则是由于河套地势的开阔更适合骑兵、是游牧民族的根基之地,以及中原王朝难以完全消化和整合其经济模式和民族力量。明朝在河套的失守,与蒙古势力的强大和明朝政策的调整有关;而对宁夏部分河套的有效掌握,则得益于黄河的地理优势、农业经济的基础、强大的军事防御以及成熟的行政管理。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不同时期汉族王朝在这一战略区域的不同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从宁夏沿黄河走水运能顺利地通达河套。

谭图标绘的山西行都司西边以及陕西宁夏镇北边这段,语焉不详,没有任何有效城镇、军堡,可实际上这里是有的:

者者口,在河套北,乃入套之冲也。明初,置墩四十于黄河南,列障者者口,以为守御。又有加塔剌、马安、赤步等口,俱为守御处云。

是时,自东胜迤西,路通宁夏,皆有墩台墙堑

所以很难说明初就没要这里,那为什么从东胜到宁夏这段后来就没了呢?因为“永乐初,见亡元远遁,始移治延绥,弃河不守。”

嗯,似乎是永乐的锅。

关于明朝为啥弃东胜和河套,我之前答过一个类似的:

我当时归结明初弃河套的原因是这里没人,既没有蒙古那边敌人,也没有多余军户和民户,所谓大明虽大,却没有一个人是多余的。金末那次华北二十余年的拉锯战造成了北方的没落,终元之世都不曾恢复,直到明初算是稍微反转了一下,朱元璋通过行政命令来进行人口迁徙,以及军户调遣的手段,勉强恢复了北方的一些生态,然而好景不长,随之而来的便是河北、山东的四年靖难拉锯,打完收工之后明朝迁都北京,为了保障北京周边有足够的人口,永乐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把边防压力较小的山西行都司的卫所挪来北京附近,这本应是个权益之际,待山西那边有需要的时候,一如山西左、右、云、玉、高、镇六卫那样,再挪回去,东胜本也应该这样,发现山西那边边防压力上来之后就应该补这个漏洞,结果没想到这事居然寝了,明朝一直在纠结于河套要不要守、如何守,纠结到俺答在丰州川筑城之后,终于不纠结了——想去也去不了了。

正统年间就有人发现,屯戍东胜可以用于屏障晋北和陕北:

正统三年,边将周谅言:东胜州废城,西滨黄河,东接大同,南抵偏关,北连大山、榆杨等口,中有赤儿山,东西坦平,二百余里。其外连亘官山,实贼寇出没必经之地,若屯军此城,则大同右卫、净水坪、偏头关、水泉堡四处营堡,皆在其内,可以不劳戍守。非惟可以捍蔽太原、大同,亦所以保障延安、绥德也。时不能用

“时不能用”这四个字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那为何明初不把河西的卫所内迁北京呢?大概是那边一直有边防压力在,比如北元名人哈剌章直到洪武二十九年的时候还在甘肃外边溜达:

洪武二十九年五月癸未,甘州护卫将士巡边至供窝儿,获胡人乃哈歹等,询知逃寇祈者孙乞奴往哈梅里、哈剌章往速剌讨来川、伪王撒户失加往朵工。事闻,诏陕西行都司及肃府护卫:‘祈者孙已远遁,宜勿追;哈剌章在讨来川,不可不捕。’”

而且,永乐即位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帖木儿犯边的消息:

永乐三年二月庚寅,敕甘肃总兵官左都督宋晟曰:回回倒兀言,撒马儿罕回回与别失八里沙迷查干王假道率兵东向……

所以自始至终永乐就没敢打河西卫所的主意。

这里做个设想,如果永乐即位之后,有一拨蒙古人盘踞山西边外的净州、砂井一带,你猜他还会不会撤东胜?

我觉得不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