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古代汉人能牢牢占据河西却不能稳固地统治河套?为什么明朝丢了河套却能有效掌握河套的宁夏部分?

回答
古代汉人之所以能牢牢占据河西走廊,却难以稳固统治河套,以及明朝在这一时期的不同表现,这其中涉及了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策略以及政治制度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我们不妨一一剖析。

一、 河西走廊:天时地利与胡汉共生

首先,我们得明白河西走廊地理上的特殊性。它狭长而蜿蜒,两旁被祁连山和龙首山等高山阻隔,天然就形成了一条相对独立的“通道”。这条通道虽然地处沙漠边缘,但其价值在于连接了中原王朝与西域,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

地理优势与经济驱动: 河西走廊并非一片荒漠,而是有着绿洲农业的基础。沿途有雪山融水形成的河流(如疏勒河、黑水河、白水河等),滋养了河西走廊的绿洲。汉朝的统治者深知这条通道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贸易线路,更是战略屏障,可以阻止来自西域的强大游牧民族直接威胁关中。因此,即使条件艰苦,汉朝也愿意投入巨大的资源去经营和巩固河西。汉武帝时期设立河西四郡,便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其目标是军事上的存在和经济上的控制。
相对稳定的民族环境(早期): 在汉朝初期和中期,虽然河西也存在着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势力,但汉朝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精明的政治手腕,比如通过“轮台政策”的经济建设,以及分化瓦解的策略,逐步将匈奴势力驱逐或限制在河套地区。汉朝在河西的统治,更多的是一种“军事前哨”和“经济控制”的性质,通过驻军和屯田来维持统治,并且通过与当地一些归附的部族建立联系,形成一种“胡汉杂居”但汉族核心势力稳固的局面。
“关中屏障”的战略价值: 河西走廊是拱卫关中的天然屏障。一旦河西失守,西域的游牧民族便可以直接威胁到汉朝的心脏地带。因此,历代中原王朝都会把河西的得失看得非常重,投入力量去维护。

二、 河套地区:骑兵的舞台与游牧民族的根基

与河西走廊不同,河套地区(大致指阴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的地理特征是开阔、肥沃,水草丰美。这片土地,尤其是黄河河套平原,更适合游牧民族发展畜牧业,也为骑兵的驰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游牧民族的“根据地”: 河套地区是许多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重要的活动区域和根基之地。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发展畜牧业,建立政权。对于这些民族来说,河套地区是他们的家园,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强大的民族认同。
骑兵的优势: 河套的开阔地带是游牧民族骑兵发挥优势的最佳战场。汉朝的步兵和战车在这样的地形上难以与成建制的骑兵抗衡。每一次争夺河套的战争,都意味着要与拥有强大机动性和野战能力的游牧骑兵进行正面较量。
难以消化与整合的挑战: 汉朝并非没有尝试统治河套,比如汉武帝北征匈奴,一度收复了河套地区,并设置了朔方、五原等郡。但问题在于,河套地区的经济模式主要是畜牧业,与中原王朝的农业经济存在结构性差异。汉朝希望通过移民和屯田来“汉化”河套,但这需要持续巨大的投入和时间,且容易与当地游牧民族的利益发生冲突。一旦中原王朝的力量衰弱,或者遭遇强大的外部压力,河套地区就很容易被游牧民族夺回。汉朝虽然一度控制,但更多的是军事占领,而非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整合,一旦边境压力减轻,就可能出现人口回流或抽离的情况。
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汉朝统治河套,意味着要处理与盘踞在此的强大游牧民族的复杂关系。相比于河西走廊那些相对分散的部落或部族,河套的游牧民族往往能够形成更具凝聚力的政治实体,并且拥有更强的反抗意志。他们视河套为自己的土地,抵抗汉朝的统治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 明朝在河套的困境与宁夏的例外

明朝时期,对河套地区的控制问题,以及对宁夏部分河套的有效掌握,有着更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考量。

失去河套的背景: 明朝初期,虽然继承了元朝对北方地区的控制,但其统治基础主要还是在中原。而北方广阔的草原和河套地区,一直是蒙古骑兵活动的空间。随着明朝内部的发展和外部蒙古势力的变迁,明朝在河套地区的实际控制力逐渐减弱。特别是隆庆开关之后,为了缓和与蒙古的关系,明朝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漠南(包括河套部分地区)的直接军事控制,转为“羁縻”政策。但即使如此,蒙古部落仍然视河套为重要的牧场和活动区域。
有效掌握宁夏部分河套的原因:
1. 地理的特殊性与黄河的屏障作用: 宁夏平原,即传统意义上的河套地区西部,其核心是黄河冲积平原。这片区域虽然也面临蒙古骑兵的威胁,但其地缘与中原更加紧密,并且黄河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相对明确的地理分界线。明朝可以将黄河作为一道天然的防御屏障,集中力量巩固黄河以南的区域。
2. 经济基础与农业开发: 相较于河套北部和东部更偏向纯粹的畜牧业,宁夏平原的黄河沿岸,农业开发程度更高。明朝在此经营屯田,发展灌溉农业,使得这片区域能够养活更多的汉族人口,并形成稳定的农业经济基础,为王朝的统治提供了经济支撑。
3. 军事部署与防御体系: 明朝在宁夏地区部署了重兵,并建立了以宁夏镇为核心的军事防御体系。宁夏镇是明朝九边重镇之一,拥有较强的驻军实力。其任务不仅是防御蒙古的入侵,也包括维护当地的治安和经济秩序。明朝在宁夏的统治,是依靠强大的军事存在和相对发达的农业经济来维系的。
4. 行政管辖的整合: 明朝将宁夏地区纳入了更为成熟的行政管理体系。虽然边患不断,但宁夏的官员体系、税收制度(尽管有减免和特殊规定)相对完整,人口结构也以汉族为主体,与中原王朝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使得明朝能够相对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这片区域。
5. “羁縻”与“实控”的区别: 对于河套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漠南地区),明朝采取的是一种“羁縻”政策,即名义上承认某些蒙古部落的首领,但并不直接派驻军队和官员进行统治。而对于宁夏,虽然也面临蒙古的威胁,但明朝是进行直接的军事占领、行政管辖和经济投入,是“实控”。这种区别是导致明朝在河套地区统治成效差异的关键。

总而言之,古代汉人对河西的牢牢占据,是基于其战略通道的价值、相对较弱的对面游牧民族以及稳健的军事和经济经营。而对河套的难以稳固统治,则是由于河套地势的开阔更适合骑兵、是游牧民族的根基之地,以及中原王朝难以完全消化和整合其经济模式和民族力量。明朝在河套的失守,与蒙古势力的强大和明朝政策的调整有关;而对宁夏部分河套的有效掌握,则得益于黄河的地理优势、农业经济的基础、强大的军事防御以及成熟的行政管理。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不同时期汉族王朝在这一战略区域的不同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从宁夏沿黄河走水运能顺利地通达河套。

谭图标绘的山西行都司西边以及陕西宁夏镇北边这段,语焉不详,没有任何有效城镇、军堡,可实际上这里是有的:

者者口,在河套北,乃入套之冲也。明初,置墩四十于黄河南,列障者者口,以为守御。又有加塔剌、马安、赤步等口,俱为守御处云。

是时,自东胜迤西,路通宁夏,皆有墩台墙堑

所以很难说明初就没要这里,那为什么从东胜到宁夏这段后来就没了呢?因为“永乐初,见亡元远遁,始移治延绥,弃河不守。”

嗯,似乎是永乐的锅。

关于明朝为啥弃东胜和河套,我之前答过一个类似的:

我当时归结明初弃河套的原因是这里没人,既没有蒙古那边敌人,也没有多余军户和民户,所谓大明虽大,却没有一个人是多余的。金末那次华北二十余年的拉锯战造成了北方的没落,终元之世都不曾恢复,直到明初算是稍微反转了一下,朱元璋通过行政命令来进行人口迁徙,以及军户调遣的手段,勉强恢复了北方的一些生态,然而好景不长,随之而来的便是河北、山东的四年靖难拉锯,打完收工之后明朝迁都北京,为了保障北京周边有足够的人口,永乐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把边防压力较小的山西行都司的卫所挪来北京附近,这本应是个权益之际,待山西那边有需要的时候,一如山西左、右、云、玉、高、镇六卫那样,再挪回去,东胜本也应该这样,发现山西那边边防压力上来之后就应该补这个漏洞,结果没想到这事居然寝了,明朝一直在纠结于河套要不要守、如何守,纠结到俺答在丰州川筑城之后,终于不纠结了——想去也去不了了。

正统年间就有人发现,屯戍东胜可以用于屏障晋北和陕北:

正统三年,边将周谅言:东胜州废城,西滨黄河,东接大同,南抵偏关,北连大山、榆杨等口,中有赤儿山,东西坦平,二百余里。其外连亘官山,实贼寇出没必经之地,若屯军此城,则大同右卫、净水坪、偏头关、水泉堡四处营堡,皆在其内,可以不劳戍守。非惟可以捍蔽太原、大同,亦所以保障延安、绥德也。时不能用

“时不能用”这四个字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那为何明初不把河西的卫所内迁北京呢?大概是那边一直有边防压力在,比如北元名人哈剌章直到洪武二十九年的时候还在甘肃外边溜达:

洪武二十九年五月癸未,甘州护卫将士巡边至供窝儿,获胡人乃哈歹等,询知逃寇祈者孙乞奴往哈梅里、哈剌章往速剌讨来川、伪王撒户失加往朵工。事闻,诏陕西行都司及肃府护卫:‘祈者孙已远遁,宜勿追;哈剌章在讨来川,不可不捕。’”

而且,永乐即位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帖木儿犯边的消息:

永乐三年二月庚寅,敕甘肃总兵官左都督宋晟曰:回回倒兀言,撒马儿罕回回与别失八里沙迷查干王假道率兵东向……

所以自始至终永乐就没敢打河西卫所的主意。

这里做个设想,如果永乐即位之后,有一拨蒙古人盘踞山西边外的净州、砂井一带,你猜他还会不会撤东胜?

我觉得不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汉人之所以能牢牢占据河西走廊,却难以稳固统治河套,以及明朝在这一时期的不同表现,这其中涉及了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策略以及政治制度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我们不妨一一剖析。一、 河西走廊:天时地利与胡汉共生首先,我们得明白河西走廊地理上的特殊性。它狭长而蜿蜒,两旁被祁连山和龙首山等高山.............
  • 回答
    的确,韩语、越南语与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古代韩国、越南的士大夫群体却能熟练运用汉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教育原因。与其说是“轻松”,不如说是经过系统训练和时代背景塑造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汉字在古代东亚文化圈扮演着一种“通用语”的角色,就像如今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这种地位.............
  • 回答
    关于“古代汉人不在乎最高统治者的族群,为何岳飞是民族英雄?”这个问题,其实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认知和情感认同。简单地说,认为古代汉人“不在乎”最高统治者的族群,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说法。事实是,在许多时期,族群确实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它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也不是所有汉人在所有时期都秉持的态度。而岳飞之所.............
  • 回答
    关于“皇汉”为何尊崇明朝,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去解析,避免被简单地贴上“AI生成”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皇汉”这个词的含义。通常,“皇汉”指的是一种强烈的汉民族主义思潮,它强调汉民族的悠久历史、辉煌文化和独特地位,并常常将某个历史.............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关于古代越南史籍里称越南人为“华人”、“汉人”的事儿,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说起,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这样才能理解其中缘由。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和“汉人”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语境下,其内涵和外延是变化的。有时候,“中国”可以指代中原王朝,“汉人”也可以指.............
  • 回答
    在讨论汉服的左衽与右衽问题之前,咱们得先明白,汉服的形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更迭、文化交流、地域差异而不断演变的。因此,笼统地说“汉服都是右衽”或者“左衽是错的”,其实是有失偏颇的。不过,咱们今天谈论的“左衽不满”主要指向的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联想和情感认同。这种不满,很大.............
  • 回答
    关于古代民族英雄被“摸黑”而汉奸却能“翻案”的现象,比如岳飞和秦桧的例子,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话题,其中交织着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历史叙事的演变。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单一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摸黑”和“翻案”这两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含义。 “摸黑.............
  • 回答
    关于“现代人比古人高”和“古人八九尺”的说法,确实存在一些普遍认知与实际情况的矛盾,容易让人产生困惑。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现代人普遍比古代人高,这是一个基于科学测量和普遍观察得出的结论。 这个结论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坚实的科学依据的。为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婚恋观的认知差异。当我们听到“古代人保守”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礼教森严、男女授受不亲的画面,这似乎与“未曾谋面便洞房花烛”的“闪婚”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觉得难以理解。但实际上,这其中的逻辑,需要我们从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细细道来。首先,.............
  • 回答
    说起古代人的工作和休假,我们常常会觉得他们生活节奏很慢,甚至没有我们现在这样明确的“周”的概念。这话说对了一半,又说错了一半。古代人确实不像我们现代人一样,把工作和休息切割成固定七天的“周”。他们的节奏,更多地是顺应着自然,也夹杂着农事、季节以及一些特殊的节日。一、 自然,是最初的时钟在没有钟表和日.............
  • 回答
    古代战马之所以多被阉割,这并非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基于对战马性能、军纪以及马匹管理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到古代战争的实际需求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去。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驯服和控制那些性情暴烈的公马。想象一下,在战场上,骑兵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力量。马匹的奔跑速度、耐力、冲.............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强调长江天险,并非因为长江的长度本身,而是其宽度、水流速度、季节性变化、以及两岸地势的差异,共同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军事屏障。虽然长江非常长,有很多地方可以渡河,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更不是所有渡河点都能形成有效的突破口。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为何长江如此被重视,以及其他渡河.............
  • 回答
    关于“为何古代只有中国出产丝绸”,这个说法其实存在一些偏差。更准确地说,古代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大规模发展丝绸生产的国家,并且其丝绸的品质和工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独一无二的,这使得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丝绸拥有近乎垄断的地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头说起,深入探讨丝绸的起源、生产过程、以及中国为何能长.............
  • 回答
    古代饥荒频发,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就像一个精心编织的、却又充满脆弱性的网。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讲,从大自然到那时候人们的活法,都得涉及到。首先,自然条件是头等大事。古代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对自然的掌控力几乎为零。你别看现在咱们有各种气象预报,能预测风雨,那时候的.............
  • 回答
    关于古代君王为何“立长不立贤”,这是一个关乎皇权传承、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核心问题。虽然“立贤”听起来更符合理想化的治国之道,但实际操作中,“立长”才是历代王朝更普遍、更稳固的选择。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远不止是简单的“任人唯亲”或者“懒惰”。一、 稳定性压倒一切:王朝的生命线古代王朝的核心目标.............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弓箭手齐射,可不是简单的“一起放箭”,这里面讲究可多了,堪称一项精妙的战术艺术。它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乐队,演奏出震慑敌人的死亡交响曲。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这其中的学问究竟在哪儿。首先,我们得明白齐射的核心目标:最大化杀伤力,制造心理威慑,并保持阵型稳定。 听起来简单,但落到实处,每一.............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问得直击要害。古代中国周边的游牧民族,确实跟那野草似的,割了一茬又一茬,总能顽强地冒出来。要说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细琢磨。首先,这跟他们的生存方式有莫大关系。你想啊,中原的农耕文明,讲究的是“男耕女织”,一块地,得辛辛苦苦耕种,播种、施肥、收割,年复一年。这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也.............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点。你瞧,古代“义气”这玩意儿,听着挺玄乎,但细究起来,其实跟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绑得死死的,不是凭空来的。先得说这生存环境。古代社会,尤其是普通老百姓,日子过得可不像现在这么便利。信息不发达,交通不便,遇到个啥事儿,指望政府部门及时伸出援手,那基本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到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解剖生理学之间的核心差异,以及为何在比较动物脏器时,这种差异似乎又有所收敛。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中医的“五脏”是怎么回事。想象一下,在几千年前,没有显微镜,没有 CT 机,更没有 DNA 测序。古人认识身体,.............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啥古代那些闪闪发光的刀枪剑戟,它们的刃上大都光溜溜的,很少见到像咱们现在锯子那样的锯齿呢?这事儿里面学问可不少,可不是简单的好不好看的问题。首先得明白,冷兵器最核心的功能是什么?是切割和穿刺。古代兵器,无论是劈砍还是刺击,追求的都是一刀毙命,或者至少能造成严重的创伤,让敌人失去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