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古代战争时放箭要齐射?

回答
古代战争中弓箭手齐射,可不是简单的“一起放箭”,这里面讲究可多了,堪称一项精妙的战术艺术。它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乐队,演奏出震慑敌人的死亡交响曲。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这其中的学问究竟在哪儿。

首先,我们得明白齐射的核心目标:最大化杀伤力,制造心理威慑,并保持阵型稳定。 听起来简单,但落到实处,每一步都是门道。

一、 杀伤力的最大化:从“雨”到“墙”

想象一下,敌人排着整齐的队伍冲过来,你这边弓箭手零零散散地放箭,可能只有几支箭能准确命中,大部分要么射偏,要么被盾牌挡住,要么就是威力不足。这就像几个回合的零散攻击,对敌人的士气和阵型影响有限。

但如果是齐射呢?

密度效应: 当成百上千支箭矢在同一时间、同一方向飞向敌阵时,那场面就完全不同了。这不再是零星的攻击,而是形成了一道密集的箭雨。敌人在短时间内会承受铺天盖地的箭矢冲击,想躲避几乎不可能。即使有盾牌,也难以完全抵挡如此巨大的数量。箭矢会堆叠在一起,突破防护,造成严重的伤亡。可以说,齐射将个体弓箭手的力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集体力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穿透力优势: 一支箭的穿透力有限,但当它们像冰雹一样密集落下时,即使第一波箭矢没有完全穿透,紧随其后的箭矢也能将敌人钉在原地,或者进一步撕裂他们的甲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穿透多层盾牌”的效果,让密集防御的敌人也难以幸免。
打击关键区域: 齐射可以精准地瞄准敌人的密集区域,例如他们的前排步兵,或者冲锋的骑兵。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伤亡,可以有效瓦解敌人的冲锋势头。一旦敌人的前锋被箭雨撕碎,后方的部队就容易陷入混乱和恐慌。

二、 心理上的双重打击:恐惧与绝望

古代战争,心理战和实际杀伤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齐射在这方面简直是大师级的表演:

震耳欲聋的声响: 成千上万支箭矢呼啸而至的声音,并非简单的“嗖嗖”声。那是一种尖锐、密集、令人毛骨悚然的呼啸声,仿佛死神在耳边低语。这种声音本身就能极大地打击敌人的士气,让他们感到恐惧和不安。
视觉上的压迫感: 当敌人抬头望去,看到的不是几支箭,而是遮天蔽日的箭雨,那种视觉冲击是毁灭性的。他们会明白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那种无法逃避的命运感,会迅速转化为绝望。
瓦解阵型: 惊恐的士兵可能会不顾一切地寻找掩护,试图躲避箭雨,从而导致阵型混乱。一旦阵型被打乱,就更容易被后续的攻击击溃。这种心理上的崩溃,往往比身体上的伤痛更能摧毁一支军队。

三、 保持阵型稳定与高效:训练的成果

齐射绝非易事,它背后是严苛的训练和精密的指挥:

同步性要求: 要想达到齐射的效果,弓箭手们必须在几乎同一时间拉弓、瞄准、放箭。这需要极高的协调性和默契。训练有素的弓箭手会按照号令,一步步执行动作,从取箭、搭箭、举弓、瞄准到撒放,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同步。
统一的瞄准指示: 尽管是齐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瞄准同一个点。指挥官会根据敌人的距离、位置和战术意图,给出统一的瞄准方向和角度。例如,可能是瞄准敌阵的腰部高度,以最大化命中率和杀伤力;也可能是瞄准敌人的头部,以争取更致命的打击。
轮番射击与弹药管理: 连续的齐射消耗巨大,弓箭手需要轮番上前射击,确保箭矢的持续供应。同时,弓箭手还需要有效管理自己的箭袋,保证弹药充足。齐射也是为了更高效地消耗弹药,在短时间内对敌造成最大的打击,为接下来的步兵或骑兵冲锋创造机会。
战术的灵活性: 齐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战场情况,指挥官会调整齐射的频率、力度和方向。例如,在敌人冲锋时,会进行密集齐射;在敌人进攻受挫时,可能会转为零星射击,或者等待下一波齐射。

四、 其他辅助作用

除了上述核心作用,齐射还有一些其他的辅助功能:

掩护友军: 在己方步兵发起冲锋前,密集的箭雨可以有效地压制敌方的火力点,为己方部队提供有效的掩护。
消耗敌方弹药: 如果敌人也有弓箭手,己方的密集齐射也能迫使对方消耗更多的箭矢,从而削弱其后期的远程支援能力。
侦查与试探: 在某些情况下,通过一次齐射也可以试探敌人的防御能力和反应,为后续的战术调整提供依据。

总而言之,古代战争中的弓箭手齐射,绝非简单的“一起放箭”。它是一种集力量、技巧、心理和战术于一体的作战方式。它要求弓箭手有极高的训练水平、统一的指挥和精密的配合,最终目的是在战场上以最有效的方式,给予敌人最大的打击,无论是物质上的杀伤,还是精神上的摧残,都是其追求的目标。这是一种将个体力量转化为集体优势,将战术设计化为战场艺术的绝佳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大部分情况下也就第一轮是听命令齐射,接下来都是自由射击。

弓的射速是非常快的,好的弓手6-10秒就能射一箭,为了在很短的时间内提高火力强度,弓手都是尽可能快地发射箭矢。而每一轮都听指挥官的指挥齐射显然非常没有效率,光听完指挥官几句口号就小十秒过去了,更何况齐射的话,快箭手还要等慢箭手上弦,进一步降低整体射击频率。

而擅长弓弩的军队,弓弩手的比例往往很高,英国的弓手经常性占军队总数的一半,波斯军更是达到了变态的80%以上,长时间让如此多的弓手保持齐射从指挥上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除了第一轮,接下来的射击一般都是自由射击。

而第一轮听命令齐射也是非常必要的。普通情况下,弓弩都有有效射程的,而不同的风向,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气候都会导致这个有效射程的变化。所以指挥官统一判断,统一指挥,在有效射程里一起发射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同时,士兵们紧张的心理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第一轮没有统一指挥进行齐射的话,必然会有胆小的士兵由于过度紧张,在有效射程之外提早发射,然后其他士兵必然会跟进射击,既浪费了宝贵的箭矢,又打击了己方的士气,所以严明的射击纪律是非常重要的,保证第一轮射击最大程度上命中对方,打击对方的士气。

还有就是战术的需要。有时候面对轻甲敌人和骑兵,为了打乱对方的队形和惊扰马匹,超过有效射程的袭扰射击战术也会被运用。这个时候也必须由指挥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战术,发布命令,统一射击了。

在古代战争中,投射兵种的作用往往是用于打乱对方的队形,打击对方的士气,所以对方有没有准备,顶不顶盾都没有关系。除了东亚的一部分军队,其他地区的近战士兵一般都是顶着盾前进的,箭矢能造成的伤害并不大,能让你步伐降下来,队形出现混乱,冲锋没有那么给力,顺便再杀伤点,弓弩手也就基本完成任务了。一支军队的杀伤力输出主要还是要靠重骑兵和重步兵。

举几个例子。波斯军80%以上都是弓手,也无法对他们的老对手,希腊重步兵造成什么重大伤害。往往是被对方顶着箭雨接近作战,然后被一举击垮。

而弓手的巅峰——英国长弓手能有如此威名,也要拜对手的愚蠢。法国人在百年战争的初期的奇葩指挥才是导致法国重骑兵一次次败给英国长弓手的主要原因。等到战争后期,法国人的指挥系统开始完善,法国重骑兵面对英国长弓手就胜多负少了。

user avatar

补充一点。

齐射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不要一起射箭。

这个说法有点绕口,不过是这么回事。

首先想一下火枪队,或者干脆就说织田信长的三段击,把弓箭换成火枪,其实就很好理解了

为什么要有层次的分队射击,为什么要三段击

简单的说,就是缩短技能CD啊

分段射击可以以连续的火力压制对方的进攻(包括冲锋和对射),保持连绵不断的火力一方面给对方部队很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使对方无法利用你的射击间隔来做出针对性的突击——防御——突击式的战术。

也就是,保持火力压制。

自由射击和全军齐射,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每个人都会第一时间进行火力倾泻,然后必然会在填装弹药的时候产生火力空白。

对方就可以趁机反击了。

这是很致命的。

齐射一定是分队齐射,保证火力轮次,缩短火力真空期以达到持续的压制效果。

而兵团本身,只有在”齐射“”全部停止射击“这样的号令下,才能够令行禁止,从而使大部队总体呈现出一个可控的持续火力压制。

user avatar

1.古代战争是冲击战不是杀伤战,扰乱队形要比多杀几个人重要的多;

2.齐射的好处在于,可以在短时间内杀伤大量的敌人,和每秒射杀15个人比起来,每十秒射杀100个人对队形的破坏力更大;

3.古代军队做不到随意启停,任何一次启停都是对队形巨大的破坏,题主的想法很好,但用不了三次队形就散了;

4.弓手体力有限,自宋以来弓弩手都会追求最大拉力,比如清代战弓的拉力一般在90-150斤之间,普通的弓手射上10箭差不多就躺了,自由射击可以增加火力效率,但增加不了总火力;

5.自由射击还会扰乱自己的队形,古代军队最讲究进则同进、退则同退,自由射击会严重干扰这一点,很可能指挥官都下令拔剑冲锋了,你还在那射箭呢!

6.自由射击没法瞄准,古代军阵都会追求一定的厚度,自由射击听起来很好,但是后排的士兵该怎么瞄准呢?

7.自由射击会干扰指挥,和电影里喊杀声震天不同,真实的古代战场,在接敌之前都是非常安静的,除了金鼓号角和指挥官的发令声外,要尽力避免其他声音的出现,射击的间隔是给指挥官发令用的;

8.不要高估古代士兵的节操,真正自由射击时,士兵们并不会以自己最快的速度射击,而是会以督战队能容忍的最慢速度射击,如果督战队的视线离开,他们会磨洋工的,毕竟射箭是个体力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