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刀剑很难刺穿铠甲,但古代战场上还会死那么多人?

回答
刀剑难以刺穿铠甲,但古代战场上仍有大量伤亡,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 铠甲的防护能力、刀剑的局限性以及古代战术的残酷性 三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刀剑难以刺穿铠甲的根源:铠甲的设计原理与材质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铠甲的设计目标。铠甲并非是“无敌”的,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士兵的生存率,并让他们在战场上发挥战斗力。以下是刀剑难以刺穿铠甲的主要原因:

材质的进步与优化:
钢铁的质量: 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古代铠甲的制造材料逐渐从青铜、皮革进步到铁和钢。高质量的钢材具有更高的硬度和韧性,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分散劈砍和刺击的能量。
热处理工艺: 淬火和回火等热处理工艺极大地提高了钢材的强度和耐磨性,使其不易被刀剑的锐利边缘切开。
金属板的厚度: 尽管在重量和灵活性之间需要平衡,但用于制造铠甲的金属板通常有足够的厚度,足以抵御大多数刀剑的直接刺击。
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弧形表面: 铠甲的表面并非平坦,而是采用弧形设计。当刀剑劈砍或刺击时,弧形表面能够将撞击力沿着表面分散,而不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就像一个斜坡,让刀剑更容易滑开,而不是直接陷入。
层叠结构: 许多铠甲并非由单一金属板构成,而是由多层金属片、皮革或布料层层叠叠组成。这种层叠结构可以进一步吸收和分散冲击能量,增加穿透的难度。例如,链甲就是由无数个相互咬合的金属环组成,刀剑的剑刃很难找到一个可以“一次性”穿透所有链环的路径。
连接方式: 铠甲的各个部分通过铆钉、皮带或链条连接,这些连接方式也允许一定程度的形变,从而分散冲击力。
冲击力的分散与吸收:
动能转化: 刀剑的杀伤力在于其动能。当刀剑击中铠甲时,铠甲通过其材质和结构将这些动能分散开。一部分能量转化为形变(铠甲轻微凹陷),一部分转化为热能,还有一部分被传递到穿着者身上,但如果铠甲设计得当,传递到身体上的能量会远低于直接刺穿铠甲所需要的能量。
钝击效应: 即使刀剑无法刺穿,其强大的劈砍力量也可能通过铠甲传递到穿着者身上,造成钝击伤害。虽然这不如穿透性伤害致命,但严重的钝击也可能导致内脏破裂、骨折甚至死亡。

二、 刀剑的局限性:并非无坚不摧

尽管刀剑是古代战场上的主要近战武器,但它们也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面对优质铠甲时:

刃部的脆弱性: 刀剑的剑刃虽然锋利,但相对而言其整体强度不如厚实的金属板。如果用力过猛地劈砍在坚硬的铠甲上,剑刃本身可能会卷刃、崩口,甚至折断,从而大大降低其杀伤力。
刺击的难度: 刺击需要精确的力量和角度才能成功穿透。面对圆弧形表面,刺击很容易被弹开或滑脱。即使是尖锐的剑尖,要找到铠甲连接处的缝隙进行刺穿也需要极高的技巧和力量,并且会暴露攻击者自身。
攻击角度的限制: 刀剑的攻击角度对穿透力影响巨大。正面的、垂直的劈砍或刺击比斜向的、滑动的攻击更容易被铠甲的弧面弹开。
体能消耗: 用刀剑砍击和刺穿厚重坚硬的铠甲需要极大的体能。长时间的战斗会使士兵疲惫,力量衰减,从而降低其攻击的有效性。

三、 古代战场为何仍死那么多人?残酷的战术与多样的伤害形式

尽管优质铠甲能够有效抵御刀剑的直接穿透,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战场是安全的。大量的伤亡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铠甲并非全覆盖:
成本与灵活性: 全身覆盖的重型铠甲造价昂贵,且会极大地限制士兵的行动灵活性。因此,许多士兵可能只装备部分铠甲,如胸甲、头盔、护臂和护腿,而四肢、关节、腹部等部位可能暴露或只穿着轻便的防护。这些暴露的部位是刀剑、弓箭、长矛等武器的攻击目标。
战术需求: 不同兵种的铠甲厚度和覆盖范围也不同。骑兵可能需要更灵活的铠甲以方便骑乘和冲锋,而步兵则可能装备更重的铠甲。
钝击伤害: 如前所述,即使刀剑无法刺穿,强大的钝击力量也能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内部损伤,如骨折、内出血、器官破裂等。这往往是致命的。尤其是在乱战中,士兵可能会被从上方或侧面全力劈砍,即使铠甲没有裂开,其内部也可能遭受重创。
其他武器的威胁: 古代战场并非只有刀剑。
钝器: 战锤、狼牙棒等钝器对铠甲的打击效果可能比刀剑更具威胁,它们能将巨大的力量集中在一点,造成严重的钝击伤害。
长矛和枪: 长矛和枪等长柄武器的尖端通常更坚固,且攻击距离更远。它们可以利用杠杆原理,产生强大的穿透力,尤其是攻击铠甲的连接处、缝隙或没有防护到的部位。骑兵的骑枪冲锋更是威力巨大。
弓箭和弩: 在远距离,弓箭和弩是主要的杀伤武器。虽然重型铠甲可以抵御大多数弓箭,但强力弓箭(如长弓)和特制的穿甲箭仍然能够穿透某些类型的铠甲,尤其是来自侧面或远距离的攻击。
投掷武器: 标枪、飞斧等投掷武器也能对未穿戴铠甲或铠甲薄弱的部位造成伤害。
战术的残酷性:
包围与围剿: 古代战术中,包围敌人并进行围剿是常见的方式。被包围的士兵往往会陷入混战,面对多方攻击,即使有铠甲保护,也很难全身而退。
阵型崩溃: 一旦阵型崩溃,士兵就会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容易被敌方优势兵力逐个击破。
骑兵冲锋: 训练有素的骑兵冲锋,尤其是装备长矛或刀剑的骑兵,可以轻易地践踏、冲散步兵阵列,并对步兵造成大量杀伤。
投降机会渺茫: 在许多古代战争中,士兵的投降机会非常有限。一旦被俘,往往会面临被屠杀的命运。因此,士兵们会拼死抵抗。
后勤与训练的差异:
装备水平: 不同军队的装备水平差异巨大。一些军队可能只有轻甲,而另一些军队则装备精良的锁子甲甚至板甲。
训练程度: 即使是 동일한 铠甲,缺乏训练的士兵也难以有效地利用它进行防御和进攻。训练有素的士兵则能更好地发挥铠甲的防护作用,并利用武器的优势。
受伤后的死亡: 即使没有立即死亡,战场上的许多伤害也可能导致后续死亡。例如,严重的钝击可能导致内出血,伤口感染在卫生条件极差的战场上更是难以避免。即使是看似轻微的划伤,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也可能引发致命的感染。

总结来说,刀剑难以刺穿铠甲是由于铠甲在材质、结构和工艺上的进步,以及刀剑本身的物理局限性。然而,古代战场上之所以死伤惨重,是因为:

1. 铠甲并非无懈可击,仍有暴露和薄弱之处。
2. 钝击伤害同样具有致命性。
3. 其他多样化的武器(长矛、弓箭、钝器等)提供了多种杀伤途径。
4. 战术上的残酷性(包围、冲锋、混战)使得士兵难以全身而退。
5. 军队的装备和训练水平差异,以及战场卫生条件的恶劣,都加剧了伤亡。

因此,古代战场上的士兵就像是在一场充满致命陷阱的、高风险的游戏中,即使有铠甲保护,也依然需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而且一旦受伤,存活率也远低于现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顶金代晚期的八字葫芦盔。眉遮上两道微弯的凸痕,像两道愤怒竖起的眉毛,相当漂亮。盔形是葫芦形,这种盔形出现得比较晚了。

目前我们所见的带铁面甲的头盔,都是带八字眉遮的头盔。因此可以认为八字盔是金军精锐所用。所以防护力应该是最好那一级的。

然而,这顶盔的主人,死于战场上他对手的武器下。

这倒霉孩子脑袋上至少挨了两下重击,其中的一下彻底断绝了他的生机。

一下大约位于耳朵侧后上方。应该是被一柄斧子的斧刃砍中,但是没有穿透很深,只是剖开了头盔表面,留下了一道几厘米长的缝隙。如果没有后来的那一下,这个头盔破裂在战后很容易修补。

那口斧子应该和我手边这口差不多,斧刃比较窄的这种:

但是,随后一根尖锐的四棱破甲锥,轻松扎穿了头盔,直接钉进了他耳朵正上方的颅骨里,破坏了他的大脑,瞬间断绝了他的一切生机。

我不知道这个四棱锥的破孔,是长破甲锥还是短破甲锥造成的。但一定是破甲锥无疑。

正好长短两种破甲锥我手边都有。

这是清代长破甲锥戟,有个月牙刃。宋元明纯粹的破甲锥,没有月牙,其他形制一样,尤其是细长的锥体,几乎没变过。

再就是短破甲锥了。

这是地面肉搏时候对付重甲对手用的,形状像匕首,但是刃体却是个四棱形,和长破甲锥一样。

那倒霉孩子肯定是死于破甲锥下,就是不知道是在马上被长破甲锥击中,还是落马后在地面纠缠中被短破甲锥穿脑。我认为是在地面纠缠中被杀死的,因为他头盔上还有一道斧伤。

所以应该是他落马后,被几个对手围殴,其中一位一斧砍中了他头盔,虽然没有杀死他,但让他懵了一下,随后被另一对手扑上,用短破甲锥狠狠扎进了他脑袋。

金国武士,卒。

user avatar

真正的崩了,要么是没粮,要么是没水,要么是没攻击力,要么是没信心。

为什么要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就是因为优势兵力没有上面的四个问题。

战术上怎么玩以一当十都没问题。战略上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

user avatar

因为你以为古代战场全员钢板甲,实际上普通士兵能有套皮甲穿就不错了。

有时候临时征召来充人数的士兵别说衣甲了,连武器都没有,直接砍了树木磨尖了就上战场了。

还有就是古代医疗卫生条件极其恶劣,很多现代能治的伤,放到过去根本没得治,只能等死。古人没有消毒的概念,由于伤口感染而死的士兵也是数目庞大。

就战争本身而言,有很多时候战争双方最大的策略就是拿人命去填,那些兵书史书中大名鼎鼎的什么奇袭啦,以少胜多啦,不战而胜啦……等等等等,这些绝对不是战争的常态。

大部分时候,战争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拿人命填就完了。所谓战争的策略只不过是让自己手下的士兵死的更有价值一些罢了。

user avatar

第一,刀剑不是主要武器。长枪长戟之类有一点破甲能力的长兵器才是主流。

第二,战线上死人很少。除开受伤感染外,大多死于追击战。

第三。全身重甲只是一小部分。很多重步兵也就一背心覆盖面积的铁甲。罗马穷青年肚子上绑个铁皮就抗线了。

第四,全身铁甲就算躲过了各种开罐器。被人推到也抵不过小刀插缝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