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雪中悍刀行》和《庆余年》为何差这么多?是因为换了导演吗?

回答
“雪中悍刀行”和“庆余年”,这俩名字摆在一起,就让无数观众心里头那杆秤“咯噔”一下,感觉差距不止一点点。要说为什么,这可不能简单归咎于换导演,这背后牵扯的学问可大着呢。

先说说《庆余年》

《庆余年》这剧,打从一开始就没走寻常路。

剧本底子硬: 原著本身就是一部集权谋、江湖、科幻、穿越于一体的“大杂烩”,但作者猫腻却能玩得转,逻辑线清晰,人物塑造也立体。改编成电视剧,首先在剧本改编上,就下了大功夫。保留了原著的核心精髓,同时又做了不少符合电视剧呈现的优化,比如对一些人物关系和情节的改编,让剧情更紧凑,戏剧冲突更强。
导演功不可没: 孙皓导演,虽然不是那种“大IP”的标杆人物,但他的强项在于对细节的把控,以及对演员表演的调教。你看《庆余年》里,范闲这个角色,从一个初入宫廷的“傻白甜”到后期玩转朝堂,他的成长弧线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通过镜头语言、节奏控制,一点点将人物的内心变化外化出来。而且,剧组在场景、服装、道具上的考究,虽然不像某些剧那样“壕无人性”,但胜在“适配”和“质感”,没有那种突兀的“影楼风”。
演员阵容给力: 张若昀的范闲,简直是自带“庆余年”滤镜。他把范闲那种聪慧、狡黠、又有点玩世不恭的气质拿捏得死死的。配角们更是“戏骨云集”,陈道明、吴刚、袁泉、李小冉,这些人随便出来一个都能撑起一部戏。他们之间飙戏,就是一种视觉享受,把原著里那种波诡云谲的朝堂斗争,以及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演活了。
风格独特: 《庆余年》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自己定位成那种“正儿八经”的权谋剧。它有轻松幽默的段子,有对传统观念的戏谑,有主角范闲时不时冒出来的“现代人”思维,这些都让它显得与众不同,接地气,也更能吸引年轻观众。它在严肃的故事内核下,包裹着一种“玩”的态度,这种反差感,让观众欲罢不能。

再看看《雪中悍刀行》

《雪中悍刀行》这部剧,其实也承载了无数原著粉的期望。

剧本改编的挑战: 原著《雪中悍刀行》是一部“量大管饱”的仙侠武侠小说,里面的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江湖势力庞大,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极强的“侠”的内核和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要在有限的篇幅里,把这一切都展现出来,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导演的选择与风格: 《雪中悍刀行》的导演是张若昀本人(此处有误,导演是宋晓飞),但很多时候,观众会将这种“不够完美”的感觉归咎于导演的驾驭能力。虽然宋晓飞导演也有《飞驰人生的成功经验》,但在《雪中悍刀行》这部剧里,感觉他更倾向于“还原”,而不是“升华”。
节奏问题: 很多观众反映,《雪中悍刀行》的节奏偏慢,剧情推进不紧凑,尤其是前期。感觉导演有点过于沉浸在营造“意境”和“氛围”上,但却忽略了故事本身的推进速度。
视觉呈现: 虽然剧组在服化道上花费了不少心思,场景也力求宏大,但有时会给人一种“用力过猛”或者“不够自然”的感觉。比如一些武打场面,虽然有慢动作,但流畅度和力量感似乎不如《庆余年》那样恰到好处。
人物塑造的“扁平化”: 相对于《庆余年》里每个配角都有自己的故事线和鲜明个性,《雪中悍刀行》里的很多角色,虽然演员演技在线,但总感觉人物的深度不够,很多角色的动机和情感变化,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像是“纸片人”的感觉,少了一份“活气”。
演员的发挥: 张若昀饰演的徐凤年,虽然努力去还原角色的某些特质,但观众普遍认为,他身上那种“沧桑感”和“历练后的内敛”,不如原著中那样饱满。而其他演员,虽然有实力派,但有时他们的表演风格和剧集整体的“氛围”似乎有点脱节。
“权谋”与“江湖”的平衡: 《雪中悍刀行》本想在“权谋”和“江湖”两条线索上都做得很好,但感觉最后顾此失彼。朝堂上的权谋戏不够“深”,江湖上的“侠”又不够“燃”。这种平衡的失调,导致观众在观看时,难以沉浸在其中。

为什么会差这么多?

所以,为什么会感觉差这么多?并不是简单的“换了导演”就能概括的。

1. 剧本改编的“核心”不同: 《庆余年》的剧本改编,是“再创作”的成功范例。它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符合电视剧叙事逻辑的优化,找到了一个让原著粉和新观众都能接受的“黄金分割点”。而《雪中悍刀行》的改编,更像是“还原”,但这种还原,可能过于注重表面化的东西,而忽略了人物内在的逻辑和情感发展。
2. “好故事”与“有口碑的IP”: 《庆余年》的成功,是“好故事”和“有口碑的IP”的强强联合。它不仅IP基础好,而且剧本改编、导演、演员、制作团队都恰好在一个“化学反应”的节点上。而《雪中悍刀行》虽然IP基础同样雄厚,但这次的“化学反应”却没有达到预期。
3. 定位与风格的差异: 《庆余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在权谋中带着幽默,在严肃中带着戏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庆余年式”叙事。而《雪中悍刀行》,似乎想做一个“大而全”的武侠江湖,但结果却显得有些“散”和“杂”,没有一个清晰的风格指引。
4. 叙事节奏与人物塑造的优先级: 《庆余年》深谙电视剧叙事的节奏感,让观众在追剧时“欲罢不能”。它对人物的塑造,是让观众“爱上”角色,并愿意跟随角色一同经历。而《雪中悍刀行》,在节奏上处理得相对保守,人物塑造也显得不够深入,让观众提不起太多“共情”。

简单来说, 《庆余年》就像一个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从选材、设计到最后的打磨,都力求完美。而《雪中悍刀行》则像一个想要展现宏大世界的建筑,骨架已经搭好,但里面的细节填充和装饰,就显得有些粗糙和不到位了。

所以,换导演固然是一个可能的影响因素,但更多的是 整个制作团队在剧本打磨、叙事节奏、人物塑造、风格定位等一系列环节上的整体表现, 最终导致了这两部剧在观众心中的口碑和评价差异如此之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波,我觉得书粉可能会来骂我,所以先匿为敬~

虽然都是王倦编剧,但是总管和猫腻,能力是不同的。

猫腻擅长的是讲故事,能用文字把一个埋伏众多、布置宏大的阴谋诡计,给讲得清清楚楚。尽管也有bug,但是起码,大框架还是说得过去的。

总管擅长的是情绪渲染,能给你把没啥逻辑的剧情通过他的文字渲染得让人非常共情,所以一提起《雪中》,大家话题最多的都是“剑来”“我洪洗象xxxx”。

总管的阴谋诡计是怎么讲的呢?无非就是夸了一波李义山牛逼,但是李义山做了啥,抱歉,除了士子入北凉这种非常抽象的剧情之外,我已经想不起来了。

而猫腻的阴谋诡计是怎么展开的呢?陈萍萍用影子试探庆帝,在燕小乙、长公主的身边埋人,如何和范闲一起推动太子乱伦被发现,推动内乱,讲得清清楚楚。

所以,总管的小说,本来就是抽象的,虚幻的,不适合拍剧的。

猫腻的小说,本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剧本。《将夜》拍呲了,《庆余年》大爆了,《择天记》没按原著拍被喷到残。

总有人说猫腻像古龙,但是其实在我看来,猫腻只是在文字写法上像古龙,实际的框架还是像金庸多一点。总管,才是继承了古龙那种重意不重招的风格。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是猫腻的小说是在讲故事,某位写手的“文学巨作”是在装逼,王倦再厉害也没办法把全篇都是历史人物典故东拼西凑起来的逻辑不通且不知所云的玩意改成一个碳基生物可以理解的故事。

希望资方在这次亏损后能认识到什么样的作品不适合购买版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