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雪中悍刀行》里的西凉铁骑三十万这个数目放在古代有没有可能?

回答
在《雪中悍刀行》中,西凉铁骑三十万这个数字的真实性,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考量。简而言之,这个数字在古代战争中是可能出现的,但要达成并维持一支规模如此庞大的、精锐的骑兵部队,则需要极其强大的国力、完善的后勤、高超的军事组织能力以及大量的边疆稳定和人口基础。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1. 古代大规模军队的可能规模:

历史上的大规模军队: 历史上不乏动辄数十万军队的记载。例如:
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其军队总数可以达到百万级别,虽然这其中包含了步兵、弓兵等各类兵种,但骑兵部队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汉朝: 汉武帝时期,为了对付匈奴,曾经动员过大规模的军队,包括精锐的骑兵。例如,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时,动员的兵力也相当可观。
唐朝: 唐朝在边疆地区驻扎了大量的军队,特别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常常需要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军队规模也曾一度膨胀。
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征服战争中,军队规模更是惊人,虽然早期核心骑兵部队并不一定达到几十万,但其征服过程中动员的骑兵数量绝对是庞大的。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一些大型农民起义,如黄巾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队规模也常常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骑兵部队的比例: 虽然有大规模军队,但纯粹的骑兵部队占整个军队的比例是会变化的。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的训练、喂养、装备都比步兵更为昂贵和复杂。因此,纯粹由骑兵组成的庞大部队,其维持难度和成本会更高。不过,在一些游牧民族或边疆民族为主的国家,骑兵的比例会显著提高。

2. 西凉铁骑的特殊性:

《雪中悍骑》中的西凉铁骑,是“天下第一精锐”的设定,这暗示了其非凡的质量和训练水平。它不是普通的征召兵,而是经过严格筛选和长期训练的专业士兵。

国家属性: 西凉在小说设定中,是一个拥有广阔地域、悠久历史和强大军事传统的国家。一个能够长时间维持一支三十万精锐骑兵的国家,其人口基数、经济能力和组织能力必然是极其强大的。
边疆环境: 西凉地处边疆,面对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为了应对这种威胁,拥有强大的骑兵是必然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是生存的根本。这使得西凉可能更倾向于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骑兵建设上。

3. 维持三十万精锐骑兵的可能性分析:

要维持三十万精锐骑兵,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人口基础:
一个能够征召和维持三十万精锐骑兵的国家,其总人口可能需要达到数千万甚至上亿。古代的社会结构往往是“兵农分离”或“军屯”,但即使是征召常备兵,也需要庞大的人口基数来支撑。
如果这三十万人是真正的精锐,并且是常备兵,那么国家需要有足够的青壮年人口来填充这些部队,并且有足够的人口来支撑农业和经济发展,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

经济能力:
马匹: 骑兵的根本是马。三十万匹战马的获取和喂养是一笔巨大的开销。需要有广阔的牧场、充足的草料、专业的马匹繁育和训练体系。
装备: 精锐骑兵的装备通常比普通士兵精良,包括马铠、重骑兵装备、优质的弓箭、刀枪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金属矿产、冶炼技术和工匠。
粮草: 军队的消耗是巨大的。三十万人的衣食住行,特别是三十万匹马的粮草,是一个天文数字。这需要发达的农业、高效的运输系统以及稳定的后勤补给线。
薪饷: 精锐士兵通常有较高的薪饷,以保证其忠诚度和战斗力。

后勤与组织:
军屯与粮道: 古代军队的后勤往往是其最大的瓶颈。如果西凉能够维持三十万精锐骑兵,那么其粮道必须非常畅通和稳定。军屯制度是可能的解决方式之一,即让士兵在和平时期耕种,自给自足,战时则直接参战。
训练与指挥: 维持一支庞大的精锐部队需要一套完善的训练体系和高效的指挥系统。从马匹的训练到士兵的战术配合,都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
社会结构: 一个能够长期维持如此大规模军队的社会,其军事组织和权力结构必然高度集中,并且高度重视军事力量。

历史对照:
蒙古骑兵: 蒙古帝国在鼎盛时期,其草原骑兵的总数可能达到了百万级别,但这些人并非全是精锐,且以游牧民族的组织方式为主。即使如此,其庞大的规模也证明了游牧民族在骑兵方面的潜力。
匈奴、鲜卑、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 这些民族常年与中原王朝对峙,其骑兵数量也是中原王朝心腹大患。他们能够动员的骑兵规模,往往在数万到十几万不等,这取决于当时的部落联盟情况和季节性。而三十万,如果能集结起来,绝对是足以倾覆整个中原王朝的力量。

4. 《雪中悍刀行》的特殊设定:

需要强调的是,《雪中悍刀行》是一部奇幻武侠小说,其中包含了许多超乎现实的设定,例如武道修为、陆地神仙等。因此,对于三十万西凉铁骑的规模,我们更多的是从古代战争的逻辑去分析其“可能性”,而不是追求绝对的历史精确性。

在小说中,西凉铁骑被赋予了“天下第一精锐”的称号,这本身就意味着他们并非普通的军队,而是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极致。如果按照小说的设定,西凉国力鼎盛,拥有最优秀的马匹资源、最完善的装备制造能力、最先进的军事组织和训练体系,并且有一套能够支撑如此庞大部队的社会经济制度,那么三十万精锐骑兵的出现并非完全不可能。

结论:

从古代战争的历史和后勤角度来看,三十万的骑兵部队是一个极为庞大和难以维持的数字。然而,考虑到历史上有过规模更大的军队(包含各种兵种),以及一些特殊民族(如游牧民族)在骑兵方面的优势,并且如果假设一个国家拥有异常强大的国力、完善的后勤、高效的组织以及特殊的边疆环境需求,那么三十万精锐骑兵的规模在理论上是“可能”达到的。

在《雪中悍刀行》这样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小说中,三十万西凉铁骑的设定更多的是为了塑造其“天下第一精锐”的帝国边军的形象,烘托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小说世界观中的地位。作者在设计这个数字时,很可能是在参考古代大规模军队的规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夸张,使其更具震撼力。

所以,如果你问的是纯粹的历史可能性,那会非常困难,需要极端的条件。但如果是在小说构建的、带有奇幻色彩的世界观下,并且是作为“天下第一精锐”的设定,那么三十万这个数目是可以被接受和理解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算一笔账就能明白。

唐朝军事著作《太白阴经》的《人粮马料》篇中对当时的军粮标准有明确的记载:

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人日支米二升,一月六斗,一年七石二斗
……
一马日支粟一斗,一月三百,六个月一十八石

在唐朝一匹马一天要吃1斗小米,而一个士兵一天的军粮标准是2升,也就是1匹马一天吃的粮食相当于5个士兵。

也就是说,单单30万匹战马一年的粮食消耗,就已经相当于150万士兵。

一般来说,正规骑兵一般都要配备2~3匹战马,那么这些马一年就要消耗300~450万士兵的粮食。

而那些正规骑兵一般只负责训练,养马之类的活儿还得交给民夫等保障人员来完成。这些人员与作战人员的比例差不多是1:2~1:3以上,也就是说30万骑兵部队至少还得需要60~90万左右的保障部队。

最后算下来,对于一个王朝来说,不算其他兵种,单养30万正规骑兵,一年就需要消耗差不多600~700万人份的口粮。

反过来说,养30万骑兵的粮食,可以养600~700万的步兵。

在假设在古代的生产力条件下,10个人的生产可以供养一个脱产的士兵,那么这六七百万份军粮就需要六七千万人来养活。

而在中国历史上,能达到这样人口规模的王朝屈指可数。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在唐朝达到极盛的天宝元年,唐朝的兵力为:

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

在开天之际的巅峰时期,中国的实际战马数量也就是8万多匹,按照正规骑兵配置来算,顶天了也就四五万骑兵。

当然,话说回来,前面所说的骑兵指的都是正规奇兵。但很多草原民族,马平时就是生产工具,要打仗的时候,男人骑上自家的马就跟着大汗出去打仗,十万人出门对外也是可以号称“十万骑”的。这种“骑兵”凑出二三十万来倒也不难,只是战斗力会比那些专门训练的骑兵差很多就是了。

user avatar

地球是不行的,但是修仙世界是可以的

修仙的世界灵气比地球足,陆地比地球大,人口比地球多。

user avatar

绝对不可能。


骑兵和重骑兵是两码事。

我先说下一般的轻骑兵造价多少。


我前段时间有研究汉朝兵制,就以汉末到三国时期为例吧。

毕竟汉朝可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之一。


先说一下汉朝的基本物价。

为什么我要先说基本物价?因为要研究骑兵价格必须先找到正常物价,不然你也不知道一万钱的大概购买力

汉朝末年基本饮食物价情况

1汉斤约等于250克左右,后世的一斤大概就是2汉斤。

物价转换成后世的概念基本上可以这么理解:

糙米按品质不同1-5钱一斤,大麦大豆等5-10钱一斤,不同地区和季节波动较大。精米10钱,上品精米20钱一斤,某些定制或者说特质精米高达百钱以上,不过那属于奢侈品类,另说。

狗肉猪肉按部位20-30钱1斤不等,羊肉50钱以上,牛肉有价无市。

盐20-200钱一斤,细盐粗盐海盐井盐不同档次差距很大,世家贵族的奢侈品精盐甚至一斤要千钱以上。

麻布一匹250~600钱;丝帛一匹700钱起,品质高的过千钱,蜀锦在蜀地价格一般,但是在北地价格奇高。

下馆子的话,一个人30钱能勉强一顿便饭,中档酒楼人均则100钱以上,高档酒楼上不封顶。

听起来整体物价除了盐外似乎和后世人民币差距不大?但是问题在于,后世普通民工月薪也能有数千,农民工努力点月入过万都很正常。而汉朝的技术工人月薪都只约400-800钱,这还不算被游侠盘剥或者苛捐杂税。

至于农民……因为农业生产力低下,收入甚至连后世农民工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而赋税上,按照《汉书》和《后汉书》记载,“7岁乃至十三岁,人钱二十三”“十五岁上至五十六岁,人算百二十钱”。

也就是说,汉朝能正常每年收入的赋税,15-56岁的人头税是120。

汉朝人口约6000万,真正的纳税人口却不能这么算,具体数字我这里没找到绝对准确的。

我个人是通过《后汉书》中诸如“收冀财货,县官斥卖,合30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租税之半。”等记载

推出汉桓帝时一年财政收入为60多亿。

注意,这是全国收入,一般正常国家的军费支出只占总GDP的1-3%。

我这里就按2亿来算吧。


而骑兵多贵呢?

我先说一下杂兵、步兵和轻骑兵的价格。

大汉朝时代,军用低档次的长枪(矛)、军用刀、剑是500-1000钱之间。

镶铜皮甲或者铜丝皮甲按照武库做工1000-3000钱,讲究点的还要加上手盾、军靴、头盔、护心镜等。

一般正规军队一个杂牌士兵的兵甲齐备的情况下,装备配置价格就最少要算作5000钱,至于黄巾军那种就另说。

而高级一些的士兵,也就是“精兵”,那就是较为高级(高锻造)的武器配上金属或者半金属制品的全套护甲,那价格可就高了。

金属盔甲最少也是8000钱以上,加上更精良的武器、盾牌、短弩(手弩)、匕首、以及护腕护膝军靴护心镜等全套装备,有着这样配置的士兵也就是所谓的“精兵”。

一个“精兵”的装备价格,仅仅全身的装备最起码都要30000钱以上(这里主要看弓弩的档次,好的弓弩要2万钱的造价)。


而骑兵就更贵了,仅仅战马最起码都是五万钱的价格(普通战马)。

加上盔甲,马铠、长枪(枪盾)、佩剑,以及弓箭、骑弩等,哪怕不计算训练的耗费,一个合格的骑兵仅仅装备配置都要十万钱以上。

这还不算战马的口粮和骑兵需要的额外粮食。

也就是说,一个真正成型的轻骑兵,仅仅在配置价值上就是十万钱以上。

而这还是不算训练成本和兵员挑选的成本。


而重骑兵,首先是马的问题就是超麻烦。

重骑兵要求的马,必须要比轻骑兵高出一个档次。

如果说普通轻骑兵的马是5万一匹的那种,那重骑兵的马底价就是10万以上。

这就好像家用车和军用车的引擎不可能是一个档次。

除开马,还有马凯更是大问题。

重骑兵的马凯和轻骑兵的不一样,锻造难度极高,因为要做到尽量轻便。

具体价格我这里没有找到确切的,但是我通过研究汉朝的“炒钢法”得到了一个大概的推测数据。


炒钢法是什么呢?我这里先多花点文字说明一下。

在西汉中期,中国出现新的炼钢技术“炒钢”。其基本方法是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和液体状,然后加入铁矿粉,同时不断搅拌,利用铁矿粉和空气中的氧去掉生铁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铁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

这是中国冶铁工艺的一次飞跃。也就是在炒钢法诞生后,才有了更多的铁剑成为军队配置。

因为工艺的关系,春秋战国一直到汉初的剑都只有不到一米长,再长就容易断裂。就好像名扬中外的“越王勾践剑”,其实是一把剑刃才40多厘米的短剑,就是因为冶铁技术限制了武器长度,太长会容易断裂。

所以汉朝之前的战场上多是枪矛少有刀剑,这是因为汉朝之前的冶铁技术所限制。

炒钢的诞生解决了武器材质这个问题,所以从汉朝开始,军中才装备了大量的铁剑铁甲,也由此才有了“一汉当五胡”的强大汉军。

这种“炒钢法”钢铁的品质就是看锻炼的次数,锻造的次数越多,品质越为精良。

一般老百姓用的菜刀剪刀都是三锻以内,价值50-200钱。

屠夫的杀猪刀一般要5锻以上,否则容易损坏,价值300-500钱。

按规定,军用武器最少都要5锻以上,精兵用的必须要9锻,当然偷工减料另说。

正常的九锻军用刀剑,官府内部采购价是1000钱左右,可如果是在外面售卖就要高出五成,甚至翻倍。

三十锻以上的刀剑已经算是“利剑”,黑市价值最起码都是5000钱以上,寻常游侠能有三十锻的武器,就足够在其他人面前装B了。武侠小说中一般侠客的“宝剑”大部分其实也就只是这个水准,别说什么“金刀王元霸”,就算是“武当七剑”这一级别的,也就是三十锻武器差不多了。至于青冥剑屠龙刀那种就需要是陨铁打造,价值另说。

这个时代最好的钢铁,就是所谓的“百炼钢”和“百炼精钢”。当然,这个“百”其实是一个概念词,一般超过70次锻造的,就已经算百炼钢了。百炼钢需要的不仅仅是材料什么的,更需要铁匠的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准,一般的铁匠能打出十锻的都算是高手,打出三十锻的,那就已经算大师。

一把量产百炼钢(70煅+)的钢剑或者钢刀价值都已经是15000钱以上,至于真正百炼的宝剑宝刀的价格就另说。

历史上的刘备也只是在入蜀后才一次性锻造了36把真正的百炼精钢的武器,只作为功臣的封赏之用。可见百炼精钢哪怕对于一方诸侯都已经很难得了。


而重骑兵的骑铠马凯,都是必须用三十锻以上的多锻钢。价格一件完整的马凯估计就要数万(可能更高,我只是悠着计算)。

一个合格的精锐重骑兵,单论基础装备+战马价格,就是30万钱以上。

而这,只是小头。

为什么只是小头?

因为真正的大头,是人员挑选和军队保养。

《后汉书》里,戎边士兵的基础军费是一天100钱。

而骑兵的大概是普通士兵的十倍,因为包括了养马的费用。

重骑兵又要比普通骑兵高出五到十倍的军费。

基本上可以这么算,一千重骑兵的基本军饷,大概相当于招募十万普通士兵。

而保养费用,甚至超过十万普通军队,因为重骑兵的马要吃鸡蛋的。

重骑兵的装备维护也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消耗。

但是,你别看造价这么高,一千重骑兵的战力,甚至超过十万杂兵。


董卓时期,董卓西凉军中的骑兵应该总计在3万8千人左右(号称百万)。这些人虽然说是铁骑,但是并非真正的铁骑(重骑兵)。

而董卓进京时,仅带了3千骑兵,董卓当时为了震慑群臣,每隔四五天,就让兵马偷偷出城,然后隔天就大张旗鼓,浩浩荡荡的进城,让人以为西凉兵精良兵源源不断。

也就是说,董卓当时真正手下的重骑兵,也就这3000.

到了吕布时代,西凉军已经因为各种斗争和内斗搞的破破烂烂了。

吕布手下当初是把整个西凉骑兵中的精锐拿出来,才组建出了700人的“陷阵营”。

事实上,吕布手中的真正的重骑兵不多,最精锐的就只有高顺手下那700类似魏武卒的重步兵和他自己亲自带领的数百并州铁骑。

后来这批人应该在张辽手中,创造了孙十万的威名。

这就是真正的“铁骑”的威力。


也就是说,董卓颠覆大汉,不过3000铁骑。

而吕布的一千多重骑兵,就已经足够纵横天下。

一万真正的铁骑,就足够相当于真正的百万战兵。

至于……

三十万?

基本上可以等同3000万的普通士兵军费消耗了。


所以,别说三十万“铁骑”了,三十万轻骑,那或许只有大唐最鼎盛的时期才可能做到(仅仅是可能)。

铁木真碾压欧洲,也不过是13万轻骑兵。还是因为蒙古多马。

30万重骑兵?

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user avatar

三百铁骑是实力领主,三千铁骑是中等强国,三万铁骑是超级大国,三十万铁骑是天顶星人。

魔戒里,洛汗国动员全国也就只能凑出了六千重骑兵。

user avatar

不可能,马匹的军事寿命极短基本上就是两年到八年。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战争最多十年你的三十万骑兵就要全部换新马了。

仅钱粮消耗就要命了,更要命的是,战马对于中原来说很多时候是无法产生“效益”的

汉唐初年突厥入侵冒顿的三十万骑兵是他把整个中原的西北方向全部统一才拉了出来(面积比我们大好多呢),唐朝突厥也是十八部联盟才拿的出来。

这还是因为草原部落马是个硬通货没有不行,要不然他们也拿不出三十万骑兵来。

对于草原来说战马是不得不养就算不打仗也可以放牧而且他们草原广大,而中原适合大规模养马的地方往往不适合种植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就地开垦一边养马练兵一边种植自给自足,况且如果不打仗这些战马就没用,并且还不敢随便减少规模。

不提人员开支,就是一个马匹钱足够拖死大部分王朝了。

user avatar

历朝历代都没能到这个数字

正如别的回答所说,真正的重骑兵就好比现在的坦克、是非常烧钱的装备。中原王朝的骑兵和游牧民族的骑兵是两个概念。前者成本是后者的很多倍。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骑兵的作用是迂回包抄或者破阵生力军,是和步兵配合使用的,不是平砍用。一旦破阵,破坏了指挥中枢后士气不高的军队就可能全军溃败。骑兵配有重甲,一个人配有多匹马以保持战斗力。历代战神能靠少量重骑配合步兵就纵横天下了。比如李世民3500玄甲军虎牢关败窦建德十万大军。薛仁贵金山之战用两千骑兵将高句丽大军拦腰斩断后歼灭,斩首5万。唐末李克用5000鸦军配合3万步兵杀的黄巢几十万大军横尸遍野,从长安躺到山东。五代李存勖靠几千沙陀骑兵柏乡之战全歼7万后梁精锐。反观胡人的骑兵,从匈奴到契丹初期,草原上的少数民族的骑兵标准是有马骑,有弓箭射就行了。游牧民族全民皆兵,只要能弯弓射箭的都算成战斗人员,才会有总人口一百来万但“控弦四十万”的记载。

西汉发动的漠北之战,举国之力动员了10万精骑。然后这质量也参差不齐,汉武帝让霍去病优先挑选精锐归他指挥。

唐朝天宝年间是49万士兵和八万匹马。唐朝骑兵战斗力巅峰应该是唐太宗末年到高宗年间。这时整个大草原上的游牧部落皆臣服于唐朝,唐朝发动战争的时候充当皇协军。比如贞观二十年阿史那社尔征西的时候就动员了十余万骑兵,大部分是突厥人。当时全国骑兵总数确实可能突破三十万,但其中唐兵精锐应该就几万。

辽宋战争时期辽每次能动员十几万士兵。真正精锐、中央政府直属的皮室军有十万。最多的一次20万人入侵,大部分是骑兵。在辽圣宗后期辽国实力达到顶峰。这时候算上众部族军,骑兵总数可能超过30万,但有多少是“铁骑”就不知道了

洪武五年的北伐明朝举国之力凑出了15万骑兵,是明朝的最大记录

user avatar

如果说三十万是战争潜力的话 战时砸锅卖铁可以凑出来 那还可以讨论一下

如果说有三十万常备军 还都是骑兵

这纯属扯淡了

中国历史上 就算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也不太可能长期持有三十万骑兵

更别说一个诸侯国了

因为骑兵是一个非常耗钱的兵种

武器装备相信大家都有概念 就不多说了

说几个一些人不知道或者没想过的问题

首先 喂养战马不是随便拉到草地上让他啃就行了

除麦麸 干草这类粗饲料外

燕麦 大豆 玉米等精饲料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 还要定期补充盐分 钙等矿物质

一匹战马的伙食费是要远远高于一个大头兵的

而一名骑兵通常是要配2-3匹战马的

这样才能保证急行军的效率和战损的轮换

另外 战马的服役时间其实很短

相马经里说 马的黄金年龄是5-15岁 但战马一般更短

比如宋代曾规定战马的服役年龄为4-10岁

如果一名骑兵在20-35岁服役

那么在他的军旅生涯中 可能需要将近10匹战马

维持三十万骑兵得需要多少战马储备?

骑兵对后勤的需求还不止战马

一方面 在行军过程中

骑兵需要专门的后勤兵种携带辎重和管理备换马匹

一般来说 供养一名骑兵需要2-3名后勤兵

另一方面 骑兵的作战方式决定了他是一类完全脱产的兵种

骑射为什么是君子六艺?

就是因为这两项技术是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和资源去专门研习的

更别说马上左右开弓 马上持械交战这种高级战斗技巧了

还有就是 骑兵对于队伍配合 快速响应军令的要求也很高

在文盲率高达99%的古代

如果有一支能做广播体操不出错的军队

就已经是一支精兵了

而骑兵的战斗素养要求只高不低

所以他没法像大头兵一样 脱下军装可以种地 可以打灰

这就导致了骑兵的军费开支是极其高昂的

user avatar

先回答,完全可以。

古代骑兵配置及损耗。

凡马军,人支两匹。一军征马二万五千匹,其无马者,亦如五支,令以两匹为率。

太白阴经人粮马料篇

经曰: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人日支米二升,一月六斗,一年七石二斗。一军一日支米二百五十石,一月七千五百石,一年九万石。

以六分支粟,一人日支粟三升三合三勺三抄三圭三粒,一月一石,一年一十二石。一军一年二十万八千石,每小月人支粟九斗六升六合六勺六抄六圭六粒,其大麦八分、小麦六分、荞麦四分、大荳八分、小荳七分、宛荳七分、麻七分、黍七分,并依分折米。

盐,一人日支半合,一月一升五合,一年一斗八升。一军一日六石二斗五升,一月一百八十七石五斗,一年二千二百五十石。

马料,一人二匹,一军二万五千匹。朔方、河西,一人二匹。范阳、河东、陇右、安西、北庭,则二人三匹。平卢、剑南,则一人一匹。计马二万五千匹为一军,计二百五十匹为一队,分为十坊,一坊秣马五十队。十月一日起料,四月一日停料。

一马日支粟一斗,一月三百,六个月一十八石。计一军马一日支粟一千二百五十石,一月三万七千五百石,六个月二十二万五千石。

马盐,一马日支盐三合,一月九升,六个月五斗四升。一军马支盐三十七石五斗,一月一千一百二十五石,六个月六千七百五十石。

茭草,一马一日支茭草二围,一月六十围,六个月三百六十围。计一军马六个月九十围。

油药,其油药取逃亡兵士残粮衣赐兽医,人於马押官都头中差取.


30万铁骑,需要多少?

等于有二十四军。一年光当兵的就要吃216万石粮食。

马一年要吃一千万石粮草。

盐,30万兵要一年要吃54000石,马一年要吃32万石。

而30万战马,按照古代平均三匹马才训练出一匹战马的比例,得要200万匹马的基数才能保证这个循环。

中国古代亩产粮食。

两汉264斤/亩 南北朝257斤/亩 唐前期334斤/亩 唐后朝309斤/亩 宋309斤/亩 元338斤/亩 明346斤/亩 清367斤/亩

古代为十六两一斤,差不多100至150斤为一石。不同时期计算略有不同。按100斤为基数计算。

想要养活30万铁骑需要多少财力?

按照唐宋时期粮食年产量来计算。

养活30万铁骑,完全可以。


唐朝时期粮食年产总量就将近600亿斤,盛唐时期甚至达到了人均1000斤粮食的产量。

而唐朝时期,军队总数也超100万,边塞军队就有40万,各地折冲府就更不用说了。

而唐朝很多兵种都是马步军,骑马代步,下马作战。

唐朝军队拥有可以作战使用的马匹就超30万,不过作为铁骑战马的差不多是10万左右。

五代十国时期人均粮食产量也出奇的高。

最高时期,在宋朝超过了人均1000斤。

而宋朝兵力,禁军,湘军之类的加起来最高时期也达到了140万,八十万禁军可不是吹牛吹出来的。

所以,养30万铁骑,完全没压力。


重点不在于能不能养这么多铁骑,有没有能力养这么多铁骑。

重点在于需不需要这么多铁骑。

从古代各朝各代经验来看,铁骑拥有5-10万,足以横扫天下。

30万铁骑,完全没必要,太浪费。


唐朝马匹数量,唐朝拥有“八坊四十八监”,“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至七十万六千

隋朝末期还发动过150万大军的作死行为。


武经总要,教骑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雪中悍刀行》中,西凉铁骑三十万这个数字的真实性,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考量。简而言之,这个数字在古代战争中是可能出现的,但要达成并维持一支规模如此庞大的、精锐的骑兵部队,则需要极其强大的国力、完善的后勤、高超的军事组织能力以及大量的边疆稳定和人口基础。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古代大规模军队的可能规模.............
  • 回答
    说起《雪中悍刀行》,里面太多叫人拍案叫绝的人物了,但若是说起温华,他算得上是一个相当特别的存在。这个人啊,你说他重要吧,故事的推进少了他真就没啥影响;可你要说他不重要吧,他又像是那一把关键时刻才拔出的剑,一出现就直击人心,让人在寂静中听见一声惊雷。温华这个人,怎么形容他呢?他是个矛盾体,是个被“遗忘.............
  • 回答
    提起《雪中悍刀行》中最能触动我心弦的人,那一定是徐凤年。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纨绔子弟,浪荡不羁,身边围着一群莺莺燕燕,似乎对什么都不上心。那种混不吝的劲儿,让人觉得他就像个被宠坏的公子哥,活在父亲的羽翼下,不知天高地厚。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尤其是他踏上江湖之后,我才渐渐看懂了他.............
  • 回答
    《雪中悍刀行》是一部非常庞大、内容极其丰富的武侠小说,它讲述了北凉王徐骁的次子——徐凤年,在经历了两次“游历江湖”之后,成长为一个心怀天下、能够肩负起北凉家国责任的优秀继承者的故事。要详细地讲述《雪中悍刀行》的故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故事的背景与核心冲突: 大背景: 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
  • 回答
    《雪中悍刀行》姜泥与徐凤年之间的感情,确实是书中一条极其纠葛且引人入胜的情感主线。要说姜泥为何会喜欢上自己杀父仇人的儿子徐凤年,这背后牵扯着太多的无奈、成长、救赎以及命运的捉弄。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爱上仇人之子”的故事,而是姜泥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无数磨难中,最终选择放下仇恨,拥抱新生的过程。首先.............
  • 回答
    读《雪中悍刀行》读不下去,这事儿在书友圈里,其实挺常见的。不是说它不好,而是这书的特点太鲜明了,就像一道菜,有些人爱得不行,有些人就吃不惯那个味儿。你觉得读不下去,我太能理解了,我自己刚开始看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感受。为啥读不下去?我这儿总结了几个大家常提的“劝退点”,看看有没有戳中你的: 节奏.............
  • 回答
    在《雪中悍刀行》这部宏大的武侠世界里,关于人物转世的设定,虽然不像某些仙侠小说那样铺天盖地,但确实存在一些重要的指向,而且原著中也有不少隐晦或直白的线索,值得细细梳理。与其说是“谁是谁的转世”,不如说更像是“谁身上承载着某位前人的某种特质、使命或因果”。我们先从最核心、最明确的转世线索说起:徐凤年与.............
  • 回答
    在《雪中悍刀行》这部宏大的武侠史诗中,徐凤年未能称帝,并非因为他实力不足,或能力不够,而是他本人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与更远大的目标。这背后牵扯到他的人生经历、对天下苍生的理解,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我们得从徐凤年“入世”的初衷说起。他最初的“行走江湖”,并非为了争夺天下,而是为了历练自己,也为了.............
  • 回答
    关于北凉三十万铁骑能否打下王仙芝的武帝城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一句两句就能定论的,里面学问大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王仙芝的武帝城是啥概念。这可不是寻常的城池,它更像是一个集防御、攻势、修行、权力中心于一体的特殊存在。建在江湖绝巅,拥有无上防御手段,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带.............
  • 回答
    “雪中悍刀行”和“庆余年”,这俩名字摆在一起,就让无数观众心里头那杆秤“咯噔”一下,感觉差距不止一点点。要说为什么,这可不能简单归咎于换导演,这背后牵扯的学问可大着呢。先说说《庆余年》《庆余年》这剧,打从一开始就没走寻常路。 剧本底子硬: 原著本身就是一部集权谋、江湖、科幻、穿越于一体的“大杂烩.............
  • 回答
    雪中悍刀行这部作品,就像许多被热烈讨论的小说一样,总会激起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奉为圭臬,有人嗤之以鼻。要说它到底是“矫揉造作”还是“有内涵”,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好好掰扯的问题,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者自身的阅历、喜好以及解读角度。我们不妨先来看看那些认为它“矫揉造作”的论调,通常会集中在几个方面:.............
  • 回答
    《雪中悍刀行》究竟是不是佳作?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就如同问一坛陈年的老酒,入口是醇厚甘甜还是微涩难咽,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答案。但若一定要给个说法,我更倾向于说,它是一部优缺点并存,但无疑是当下网络文学中极具影响力且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称不称得上“佳作”,这顶帽子太重,也太主观,不如我们先拆开来看看.............
  • 回答
    电视剧《雪中悍刀行》作为一部融合了武侠、权谋、历史与哲学的复杂作品,其细节设计往往暗藏玄机,许多看似普通的场景、对话或设定,实则暗示了更深层的阴谋、命运轮回或世界真相。以下是一些细思极恐的细节解析: 1. 李义的“死而复生”与“天命”之谜 细节:李义在剧中多次“死而复生”,尤其是关键剧情中被“天命”.............
  • 回答
    《雪中悍刀行》里,大家普遍不愿意飞升仙界,甚至对仙界充满了恐惧和排斥,这其中的缘故,并非是简单的“嫌弃”,而是作者烽火戏诸侯深刻地描绘了飞升仙界背后隐藏的复杂真相和令人绝望的代价。与其说仙界“可怕”,不如说通往仙界的道路充满了腐朽、牺牲,以及对人性与自由的剥夺。一、 仙界的“可怕”并非是表面的恐怖,.............
  • 回答
    在《雪中悍刀行》这部波澜壮阔的武侠长卷里,徐凤年之所以选择“藏拙”,这绝非一时兴起或简单的韬光养晦,而是贯穿其成长轨迹,由多个深层原因交织而成的必然选择。这其中的道理,远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和沉重得多。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便是为了活下去,并且能活得更久、更安全地走下去。 徐凤年身处一个风雨飘.............
  • 回答
    《雪中悍刀行》这几年风评可以说是过山车一样,从最初的爆款,到如今经常被推上风口浪尖,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你想啊,一部网络小说能火到这个程度,本身就说明它有其过人之处。那时候大家看《雪中》,最吸引人的无非就是那股子“少年意气”,主角徐凤年那种“不装了,我摊牌了”的纨绔浪子人.............
  • 回答
    《雪中悍刀行》中的徐凤年是一个极具复杂性和深度的角色,他的成长历程、性格塑造和命运抉择贯穿整个故事,成为小说的核心线索之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徐凤年进行详细分析: 一、性格特征与成长轨迹1. 从“养子”到“主角”的身份蜕变 徐凤年自幼被徐骁收养,成为徐家的“养子”,这一身份赋予他双重矛盾性:一.............
  • 回答
    《雪中悍刀行》作为一本以江湖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宏大的世界观和深刻的主题确实让许多读者感到“难懂”或“不耐烦”。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让人觉得“不好看”的原因: 一、人物塑造的“复杂性”与“割裂感”1. 角色数量过多,主线模糊 小说中涉及的势力、人物众多(如北齐、大燕、.............
  • 回答
    关于《雪中悍刀行》的批判何时“成政治正确”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政治正确”在这个语境下的含义。通常,“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 PC)是指避免可能冒犯特定群体或使其边缘化的语言或行为。在网络文化中,这个词有时也会被用来指代一种集体性的.............
  • 回答
    电视剧《雪中悍刀行》的大结局,可以说是观众们褒贬不一,争议不断,而我个人的看法也与许多观众一样,谈不上完全满意,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交织。要评价这个结局,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剧情发展与原著还原度: 剧版结局与原著的差异: 这是导致许多原著党不满的核心原因之一。原著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