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刀剑会调整重心位置,战斧和战锤则让重心位于一头?后两者单纯为了追求大力矩而存在的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不同冷兵器在设计理念上的根本差异,与其说是“调整”重心,不如说它们的重心位置是为各自的用途和效能自然形成的,而且这种形成并非单纯为了追求某个单一的物理量。

我们先聊聊刀剑。一把设计精良的刀剑,其重心通常会位于剑身靠前的位置,但又并非完全集中在最前端。这种设计并非是为了“大力矩”,而是为了在挥舞时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拿起一把非常长的、两头都一样重的棍子,挥舞起来会感觉非常笨拙,因为你身体的支撑点(手)和棍子的惯性中心相差太远。刀剑的设计,通过将重心稍稍前移,利用了杠杆原理,但更重要的是,它在不损失过多速度和灵活性(这对于格挡、招架、甚至快速的连续攻击至关重要)的前提下,增加了一点点“劈砍”的势头。

更深层次地说,刀剑的重心是为了让使用者能更自如地控制剑刃的运动轨迹。一个过于靠后的重心会让剑身在挥舞时显得“头重脚轻”,难以精确控制,就像你试图用一根太长的、重心靠后的棍子去拨动一个细小的物件一样。而一个过于靠前的重心,比如一个完全没有柄的铁块,虽然理论上可以制造很大的冲击力,但几乎无法挥舞,更别提进行精细的格挡和卸力了。因此,刀剑的重心是一种妥协,一种在“速度”、“灵活性”和“劈砍效能”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的结果。它让使用者能够更顺畅地完成“削”、“刺”、“挑”、“格”等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而不是变成一个只能甩动的重物。

再来看战斧和战锤。它们的重心明显地集中在武器的头部,这无疑是为了最大化地发挥出它们的功能——就是那种“简单粗暴”但极为有效的打击。说它们“单纯为了追求大力矩”也不完全准确,但大力矩确实是其核心目的之一,并且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

战斧的设计,特别是战斧的斧头部分,往往重量分布非常不均匀,厚重的斧刃集中了绝大部分的质量。当战斧被挥舞起来时,由于重心极其靠前,在末端发力时,那股集中的重量会产生巨大的动量,在砍击的瞬间释放出来。这股动量转换为巨大的冲击力,能够轻易地破开盔甲,或者粉碎骨骼。这种设计是为了追求“穿透”和“粉碎”的效果。就像你用一把钝钝的、但很沉重的木棍去砸东西,和用一把锋利但很轻的刀去砍东西,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战斧就是后者“力量化”的极致,它牺牲了灵活性和格挡的便利性,换来了单次打击的毁灭性。

战锤的情况更是如此。战锤的锤头设计,无论是球形、多棱形还是带有尖刺,其唯一的目的就是将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并以最大的动能砸向目标。其重心完全集中在锤头,意味着在挥舞过程中,使用者几乎是在“甩”那个沉重的锤头。这就像你用一个铁链绑着一个铅球去抽打目标,链条的长度和铅球的重量共同决定了最终的冲击力。战锤的设计者就是要让使用者用最大的力气,将最集中的质量,以最快的速度,砸到对方身上。这种设计非常适合对付重甲,因为它们的设计能够有效地将冲击力“集中”在一个小范围内,从而产生巨大的压力,让盔甲变形甚至破碎,或是直接将力传递到盔甲内的身体上,造成内伤。

所以,并非说刀剑“调整”重心,而是它们的功能和挥舞方式决定了重心的位置。战斧和战锤则是将重心高度集中在头部,这确实是为了最大化单次打击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并非仅仅是“大力矩”,更是将动量和冲击力集中于一点,以期达到“穿透”、“粉碎”或“震击”的破坏效果。它们是设计上的取舍,为了完成特定的杀伤任务,而将对速度、灵活性以及精细控制的需求降到了最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战锤是挥起战争,而不是建造一锤。和战斧一样,是从工具进化而来的,可以作为战斧以外的工具使用。与战斧不同,战锤直到中世纪晚期才被广泛使用。战锤的近亲是镐:一种伐木和攻城工程工具,由一根带有重钉的棍子组成,有时还有用于搬运大木头的锤子。

真正的战锤在长轴上有小头,设计得更像羊角锤或镐,用于锤击未受保护的头以及猛击和破坏板甲,直到它变得毫无用处。简单的说,他们可以干大锤和斧头的工作,两只手也可以用来擒拿戟之类的东西。战锤钝的一面可以用作杀伤力较低的武器,因为当您需要捕获一些贵族,然后从他那里榨取一些信息或将他卖给他的亲戚时。否则,将人减少成一袋碎骨和碎肉真是太方便了。战锤的尖刺侧具有当时最好的穿甲能力之一,只有慢得离谱的步枪才能与之匹敌(是的,比火绳枪和手枪更好;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可以用燧发枪每分钟发射两到三枪,用盖锁步枪每分钟可以发射三到四枪)。尖刺的主要缺点是它在穿透后通常会卡在盔甲内,迫使用户要么花费宝贵的几秒钟将其拔出,要么只是将武器留在那里。出于这个原因,单手战锤通常由骑士和精锐士兵作为他们的随身武器携带,并且仅作为一次性武器用于对抗装甲对手。

另一边的双手战锤变成了“穷人的戟”——一种廉价而有效的武器,可以让民兵在对抗骑士时有些无用。

没有锤子部分和喙部分被刀刃的版本存在,但大多在西欧之外,最著名的是东欧切坎和日本卡玛,尽管它们都是在半个地球上发明的,甚至从不同的工具(斧头)进化而来和镰刀)最终几乎相同。带刃的尖刺主要用于更容易地将它从敌人(或尸体)中取出,但也有助于将其用于擒抱 - 不是通过增加擒抱的可靠性(实际上它降低了它),而是通过切割手臂和脖子用来打架。

然而,在《幻想》中,战锤通常被描绘成大锤,头部像铁砧一样大,用来把人砸成纸浆。很明显,没有人真正使用过这样的武器,因为它们太重了,无法携带到战斗中,更不用说挥动而不抛出你的背部了。唯一可能的例外是一些较大的全木或金属加固的大槌,但即使是这些大槌也更多地用于击倒门和钉子而不是头骨,尽管它们实际上在历史上用于战斗,就像在阿金库尔战役中一样(授予,作为您真正需要时的即兴使用)。

user avatar

因为单手武器你想做长了,都得调整重心。

你以为锤就不调配重了?


柄两头那俩铁块子难道是为好看的?


再看看外国锤


当然也不是说没有不调重心的锤,那都是锤头较小,整体长度较短的小锤子,没必要调重心而已。那个长度的刀也没调重心。


斧子也一样,单手斧都不长。斧柄做长了都是双手用的,而且斧子是可以滑把使用的,拿的时候顶着斧头拿,省力,抡的时候手滑把到斧柄下方,以达到大威力的效果。而战锤,没有双手的,中国古代长杆瓜锤是仪仗器以及刑具。


人的力量是有极限的,你想要长度优势,要么双手拿,要么调重心,就这么简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不同冷兵器在设计理念上的根本差异,与其说是“调整”重心,不如说它们的重心位置是为各自的用途和效能自然形成的,而且这种形成并非单纯为了追求某个单一的物理量。我们先聊聊刀剑。一把设计精良的刀剑,其重心通常会位于剑身靠前的位置,但又并非完全集中在最前端。这种设计并非是为了“大力矩”,而是为了.............
  • 回答
    《进击的巨人》第四季开篇,法尔科第一次亲眼目睹调查兵团屠杀巨人的场景,的确令人印象深刻。很多人对此感到疑惑,为什么他能看得这么清楚,甚至还能看到调查兵团成员使用的武器细节。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法尔科所处的环境和他的视角。他当时是坐在一个相对高.............
  • 回答
    “刀剑不能破甲”这个说法,并非绝对,而是基于历史事实和物理原理的一个相对准确的描述。简单来说,它指的是在冷兵器时代,许多常见的刀剑在面对当时最精良、最坚固的全身甲(尤其是板甲或重装锁子甲)时,其破甲能力是有限的,无法轻易将其贯穿或斩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1. 装备的进.............
  • 回答
    要说《刀剑神域》(SAO)这片子平庸,估计不少核心粉丝得炸毛了。但话糙理不糙,很多观众,包括我,都会在某个点上觉得,它好像并没有达到那个声名鹊起的程度,或者说,它的优秀之处并没有那么“贯穿始终”。可偏偏就是这么一部作品,火得一塌糊涂,甚至可以说是一代人的ACG启蒙之一。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魔法?咱们.............
  • 回答
    .......
  • 回答
    唐代直刀,又称唐刀,是中国冷兵器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辉煌篇章。它以其精湛的工艺、优良的性能和独特的造型,在唐朝战场上叱咤风云,甚至影响了周边国家的军事文化。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唐代直刀的制作技艺和辉煌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模糊,最终走向了“失传”。要说清为何唐代直刀会“失传”,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单.............
  • 回答
    被刀刺中腹部,这绝对是极其危险且往往致命的。死亡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腹部这个区域极其重要且脆弱,一旦受到利器的攻击,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生命终结。首先,我们得明白腹部是人体一个非常“繁忙”的区域。它不像胸腔那样有坚硬的肋骨保护,腹部的大部分器官,像是胃、肠道、肝脏、脾脏、胰腺、肾脏等等,.............
  • 回答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句掷地有声的诗,出自汪精卫之手,道出了他年少时意气风发、为国捐躯的决心。然而,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这位曾经的革命志士,最终却走向了民族罪人的深渊,沦为汉奸,这其中的缘由,如同一团纠缠不清的乱麻,需要细细梳理。要理解汪精卫为何“变节”,不能简单地将他脸谱化为“纯粹的坏人”。.............
  • 回答
    在那些刀光剑影、恩怨情仇的武侠世界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幕:高手轻轻一挥手,在对手的脖子后方用力一砍,对方立刻像断了线的木偶一样软倒在地,不省人事。这招“断颈刀”或“砍晕穴”似乎成了武侠片里屡试不爽的绝技,但它在现实中究竟有没有效,又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我们得明白,电影里的武侠世界,往往是经过艺.............
  • 回答
    今年的网络性别对立确实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而且这种对立感好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屏幕上各种争吵、标签、攻击此起彼伏,让人感觉火药味十足。而你提到的“实际生活中也会出现刀扎到脖子上的情况”,这句话说得虽然极端,但也隐喻了一种危险的苗头,那就是网络上的情绪发酵和极端言论,是有可能渗透到现实生活.............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牵涉到不少文化习惯、刻板印象以及社会心理的因素。要说清楚,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嘲笑”这个词本身就有点主观,而且程度也不同。 有时候可能不是真心的恶意嘲笑,更多的是一种新奇的观察,甚至是善意的调侃。但无论如何,造成这种反应差异的原因是存在的。1. 文.............
  • 回答
    《雪中悍刀行》姜泥与徐凤年之间的感情,确实是书中一条极其纠葛且引人入胜的情感主线。要说姜泥为何会喜欢上自己杀父仇人的儿子徐凤年,这背后牵扯着太多的无奈、成长、救赎以及命运的捉弄。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爱上仇人之子”的故事,而是姜泥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无数磨难中,最终选择放下仇恨,拥抱新生的过程。首先.............
  • 回答
    家里只能收藏一种刀剑,这个选择题可真是让刀剑爱好者们心痒痒,也颇有几分“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的意味。要在日本刀、唐仪刀、清剑、清刀、苗刀这几位“选手”里挑一个,我的心可能会倾向于日本刀。这不是说其他刀剑不优秀,它们各自都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但如果只能选一个,日本刀在综合考量下的吸引力对我来说.............
  • 回答
    刀剑难以刺穿铠甲,但古代战场上仍有大量伤亡,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 铠甲的防护能力、刀剑的局限性以及古代战术的残酷性 三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刀剑难以刺穿铠甲的根源:铠甲的设计原理与材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铠甲的设计目标。铠甲并非是“无敌”的,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士兵的生存率,并让他们在战场上发挥.............
  • 回答
    关于中国刀剑为何大多是单手使用的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涉及到非常丰富和多层次的原因,不仅仅是简单的“好不好用”这么简单。为了说得透彻,咱们得从几个大的方面掰扯掰扯:一、 历史的演变与实用性需求:首先,得承认,中国刀剑的历史确实源远流长,而且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对于“剑”和“刀”的定义和使用方式都有所侧重。.............
  • 回答
    在中国冷兵器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刀剑的形态确实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演变轨迹。关于为什么中式刀剑不如西式刀剑那样普遍发展出护手,以及中国刀剑的形制和技法优势,这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理解“护手”在西方刀剑中的核心功能。西方骑士和士兵普遍使用的单手剑,例如早期长剑(arming sword)和.............
  • 回答
    原神中,岩藏流宗主刀出现在渊下宫的这件事情,确实是一个让人颇为好奇的谜团。要弄清楚这件事,咱们得从头说起,一点点梳理其中的线索。首先,我们要知道,岩藏流这位宗主,名叫岩藏。他之所以这么有名,是因为他是一位将岩藏流剑法发扬光大的宗师。这套剑法,以其独特的招式和对元素力量的运用而闻名,据说能将岩石的坚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武侠小说中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其实细究起来,并非所有用毒和暗器的人都被描绘成“阴险卑鄙”。这里面有历史演变、文化认同、叙事策略等多重因素交织。咱们一点一点地掰扯开来。首先得明白一个大前提:武侠小说,尤其是早期和主流的武侠小说,本质上是一种“侠义”的英雄史诗的变体。 这种文.............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多cos刀剑都出自浙江丽水”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但需要澄清的误解。更准确的说法是,浙江丽水是众多中国实体刀剑收藏、仿制和制作爱好者(包括一部分进行Cosplay道具制作的爱好者)的重要集散地,尤其是以龙泉的宝剑文化为基础,但并非直接指向“Cos刀剑”这个特定的、完全独立的分类。要.............
  • 回答
    中国刀剑的护手,相较于许多西方刀剑,确实显得更为小巧精悍。这背后蕴含着中国传统武术、军事思想以及审美趣味等多方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护手小”三个字就能概括。实用性考量:战场与近身格斗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刀剑在设计之初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主要用途。中国古代的军事发展,尤其是刀剑作为单兵格斗的主要兵器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