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刀剑大多单手使用?

回答
关于中国刀剑为何大多是单手使用的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涉及到非常丰富和多层次的原因,不仅仅是简单的“好不好用”这么简单。为了说得透彻,咱们得从几个大的方面掰扯掰扯:

一、 历史的演变与实用性需求:

首先,得承认,中国刀剑的历史确实源远流长,而且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对于“剑”和“刀”的定义和使用方式都有所侧重。

早期:剑为主流,双手持握并非绝对主流。 在中国早期,青铜剑作为礼器和兵器,主要还是单手使用的。想想考古发现的那些精美的青铜剑,绝大多数都是设计成单手握持的。为什么?那会儿的战争形态和武器发展水平有关系。小规模的冲杀、车战(虽然这个概念在春秋战国后逐渐式微),单手持剑既方便灵活,也能配合盾牌使用,还能腾出一只手来操作战车或者指挥。虽然也有双手剑的痕迹,但并非主流。
冷兵器时代的中后期:刀的兴起与单手化的趋势。 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钢铁成为主流,刀开始逐渐取代剑成为战场上的主要格斗武器。你可能会问,刀不是更适合双手吗?其实不然。战国末期到汉朝,“环首刀”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种刀通常比剑更宽、更重,但长度仍然偏向于单手使用。为什么?因为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士兵需要用另一只手持盾,或者方便进行一系列的战术动作。单手刀的轻便和灵活性,使其在混战中更能发挥作用。当然,这不意味着双手刀的消失,比如一些大型的斩马刀、长柄刀等,它们是存在的,但作为普通士兵的制式武器,单手刀占据了主导地位。
战术配合是关键。 中国的冷兵器作战,非常讲究阵法和协同。士兵在战场上,不仅仅是孤军奋战。很多时候,需要相互配合,比如一排士兵持盾防御,后面持刀或矛进行攻击。这种战术下,单手刀是更方便的武器。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双手都拿着长柄刀,他如何去和其他人形成严密的防御阵线?

二、 文化与象征意义的渗透:

刀剑在中国,不仅仅是武器,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形态和使用方式。

剑的文化地位: 传统上,剑在中国文化中地位更为尊贵。它常与文人雅士、侠客联系在一起,被视为“君子之器”。“剑胆琴心”、“仗剑走天涯”,这些意象都强调了剑的某种精神属性,而不仅仅是杀戮工具。单手剑的优雅和灵动,更符合这种文化气质。双手剑往往显得更为粗犷和霸气,虽然也有其价值,但在主流文化语境下,剑的单手化使用更符合其“文质彬彬”的形象。
刀的实用与力量: 刀则更多地与士兵、武将的勇猛和力量联系在一起。它更直接,更具破坏力。虽然如此,即使是刀,在设计上为了战场上的整体灵活性,也多偏向于单手。想想那些电影里我们常见的长刀,虽然看起来不短,但重心和握持方式很多都是为单手设计的。
礼仪与表演: 在许多中国传统武术和礼仪场合,刀剑的展示和使用也体现了其单手化的倾向。无论是舞刀弄剑,还是作为仪仗,单手持握都能展现出更流畅、更优美的动作。双手刀的动作往往显得更为刚猛,但对于“观赏性”和“仪式感”来说,单手刀的灵动更具优势。

三、 技术限制与设计考量:

虽然中国古代的冶铁和锻造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和考量,这些也会影响到武器的设计。

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要锻造一把长度惊人、足够坚固且韧性极佳的双手武器,对材料的要求会非常高。一块完整的金属要做到足够长、足够宽、足够厚,同时还要保证其抗折断和抗变形的能力,这在古代工艺条件下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平衡性与操控性: 武器的平衡性至关重要。一把优秀的单手刀或剑,其重心会经过精密的计算,使得使用者能够灵活地挥舞、格挡。而一把长柄的双手武器,如果平衡性不好,使用起来会非常费力,甚至容易伤到自己。刀剑的形制设计,包括刀身(或剑身)的弧度、厚度,以及柄的长度和粗细,都是围绕着如何让它在单手使用时达到最佳的操控性和杀伤力来设计的。
人体工程学: 即使是古代,人们在使用工具时也会潜意识地考虑人体工学。刀剑的柄部设计,通常是考虑到手掌的握持舒适度和发力角度。单手柄的设计,可以更好地贴合手掌,并且在不同方向的发力时提供更好的支撑。双手柄虽然能提供更大的力量,但其设计需要更复杂的考虑,比如两手之间的距离和发力协调。

四、 战术环境的变化与适应:

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古代的战争形态也在不断变化,武器也随之演进。

弓箭的威胁: 在很多情况下,弓箭等远程武器是战场上的主要威胁。在这种环境下,士兵需要用盾牌来保护自己,而单手刀剑就成为了配合盾牌的理想武器。双手持重型武器,面对铺天盖地的箭雨,生存率会大大降低。
骑兵的冲击: 虽然中国有强大的骑兵,但步兵的战术也很重要。单手刀剑在与骑兵对抗时,可以更灵活地进行近身搏斗,甚至可以砍劈马腿,避免被强大的冲击力直接碾压。
城墙攻防: 在攻城或守城战中,狭窄的空间和密集的敌人使得单手武器的灵活性更为重要。双手重型武器在这种环境下反而会成为累赘。

总而言之,中国刀剑大多是单手使用,这并非是某种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历史发展、文化传统、技术水平以及战场需求的综合结果。

你可以这样理解:长柄刀剑(双手使用)并非不存在,它们在特定场合,比如专门的武术表演、一些重装步兵的装备中,或者作为大型武器存在。但如果放眼整个历史长河,以及普通士兵和江湖侠客的日常使用来看,单手刀剑无疑是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并且在设计上更加贴合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实际需求和文化偏好。这是一种在实用性和文化象征之间,以及在技术限制和战术需求之间,不断平衡和演进的结果。

所以,下次你看到一把中国刀剑时,不妨多想想它背后隐藏的这些故事和智慧,你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件冷冰冰的兵器,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代战争我们都知道,要多兵种配合,形成立体作战,远程和近程武器有各自不同的攻击目标,在不同的地形或者水域使用不同的武器。

而这个作战思路,仍然是来自冷兵器作战。

秦朝的强弩,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的投石机,这些就是远程武器。

而大量的步兵配置的武器主要是矛。比矛更早的同类型武器是戈。戈上面比矛多出来一个横勾,这玩意的主要作用是将骑兵或者战车兵给拽下来。在马镫没有发明出来以前,战车兵是最厉害的机动部队。战国时期谁家的战车多,就意味着谁家的装备好,在战争中就具有优势。

马镫发明出来以后,就逐渐淘汰了战车,因为战车的灵活性远不如骑兵。

古代一个方阵,就有弓箭手,长枪兵、短刀盾牌兵、骑兵以及持双手刀剑武器的士兵等。

中国古代的双手刀剑武器一直都有,像环首刀、陌刀、偃月刀等等。手持这类武器的士兵往往训练有素,他们的主要作用是主动进攻和追击敌人。时机就在于敌阵出现缺口,防御出现漏洞,然后持双手武器的士兵攻进去砍杀。

就士兵的技能来说,最低的是长枪兵,然后是盾牌兵、弓箭兵,技术最好的是骑兵。

持双手刀剑武器的士兵是步兵中技术最好的。对于士兵的体型、力量以及作战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骑兵最大的作用不是要砍杀多少敌方士兵,而是利用战马结队冲锋破坏对方的阵型,使其防线溃散。重装骑兵更是如此,这么好的防护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不断地往敌军防御纵深突破。

紧随其后的,就是持双手刀剑武器的士兵,在敌阵内部绞杀。从砍杀效能来说,单手武器自然不如双手刀剑武器。

但是单手武器的作用也很大,比如盾牌兵的作战武器就必须是单手武器,短刀或者短剑。单手武器也是较好的自卫武器。事实上古代正规军的制式刀剑其刀柄设计都可以双手持握,而双手刀剑武器往往有更长的刀柄,可以在更远的距离砍杀。

像这样的双手刀,就是部队专用武器,民间大量藏有这类武器是不行的。

而且这类武器实际不好随身携带,并不是好用的自卫武器。

短刀柄的单手刀剑除了是自卫武器以外,另一个作用是显示武德,也有装饰作用。

单手刀剑并不是古代军队的主流,古代军队装备量最大的还是长枪兵和弓箭兵,骑兵和持双手刀剑武器的士兵属于部队里面的精锐。像御林军这样的部队,就是以双手刀剑武器和骑兵为主。

单手武器之所以被误认为是主流武器,主要原因在于这是民间合法武器,而我们对于古代武器的了解以前主要是通过书籍,这些作者大多数没有军旅经历,他们往往对于部队装备描写较少。

要记住,民间持有部队制式装备就是有谋反嫌疑,谋逆是大罪。

单手武器在刺杀或者砍杀的动能不如双手刀剑武器,距离上也比较吃亏,打起来,不容易打得赢。当然有技术好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单手武器干不过双手刀剑武器。

而双手刀剑武器如果单对单打长矛,又有可能干不过。长矛的刺杀其力量和速度很快,单从杀人效率来说,刺的杀伤力最大。人体内脏是经不起破坏的。

而战争中,长枪兵的阵线被破坏,一旦丧失距离优势,那就要被大量砍杀了。

说了这么多,总结就是单手武器并不是中国古代军队制式装备的主流。民间较为常见。

user avatar

1.欧洲双手刀剑也不是主流,并不只中国。双手刀剑如果不做长了那不如单手刀剑,做长了造价高,性价比低。打不过长杆,打不过双持,打不过盾牌,还比这些都贵。你说怎么成为主流?


2.并不一定配合盾牌,双刀也是很常见的。直接单手刀剑拔出来就捅也很正常,尤其防身用刀剑,并不适合太长,室内、小巷这类环境下双手刀剑反而施展不开。最后顺便说一下,盾牌并不一定禁,唐律:

“謂甲、弩、矛、矟、具裝等,依令私家不合有”。“注云「謂非弓、箭、刀、楯、短矛者」,此上五事,私家聽有。”

宋代依然沿用。


3.如果刃长相同,双手能有什么优势啊?片手技天然缺陷注定不能作为常规招式用,你要只靠片手技打,那你为何不直接玩单手刀剑?非常规招式单手刀剑一样有啊,多的很啊。所以所谓的其他方面均优于单手都是哪些方面啊?刃长一样的双手刀剑打单手刀剑,自己多打打统计下胜率好吧。双手握持单手刀剑有长度优势偷手偷到你哭好吧,你片手能打个几次也就是了,被人摸到规律你还玩片手你看会不会被打出翔。传统武术双方兵器咬住另一只手上去擒拿或者直接攻击的招式不要太多好吧。更不用说打打非持械手摸出个暗器偷袭一波啥的,我真没看出来双手武器有啥优势

user avatar

正好看到张图, 可以大致说明双手剑出现和盔甲的相关性。

图片题目是盔甲的演化,这里穿戴盔甲的都是骑士以上阶级,也就是同时期最精锐的兵种。后面是这些兵种同时期的装备。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盔甲的发展,主武器从长矛一类纯穿刺武器变少了,变成重型劈砍类的长刀和斧枪,盾牌面积逐渐变小,直到全身板甲后消失并演变成肩盾,副武器从 武装剑 慢慢加长剑柄和剑身变成 长剑 和 巨剑。

//

评论区有人补充了下明代的双手雁翎,发了我图也一并发上来。





//原回答

先说明, 单手 双手 长杆是欧洲对古代武器的定义。 如果用这个标准看中国武器,有很多是处在模糊地带的。具体看后面详细。图片来源于网络。

先快速回答三个问题

1 全世界双手刀剑(特指接近 longsword长剑这种形制,即一般人印象中的双手剑)在大部分时期都不是主流。只是在某些特定时期出现比较多,而且随着各种影视资料传播开来,比如骑士题材和日本武士题材。中式的单手刀剑也是一样,你看到的多是因为影视里多,比如各种武侠电影,而不是实际历史流行情况。

2 无论中外民间都是单手刀剑多。欧洲随身武器主流从单手的武装剑(中世纪),随身剑(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早期)到 护手刺剑(文艺复兴中晚期)都是单手剑。

3.1 如果刃长相同,明清中式单手剑对双手剑(长剑)基本上没有任何优势。双手剑的攻击距离(柄更长),速度,灵活度,力量都大于单手剑。只有近身缠斗(双方手臂至少可以够到对手大臂的情况)的时候单手剑因比较短会更灵活一些。

3.2 中国剑和刀的形制区间很大,并不能按欧洲的单手 双手来定义。中外都是单手剑为主流,双手刀剑除日本外都不是主流,而日本刀跟中国刀剑一样,如果按形制,使用方式和数据看,更类似欧洲的手半剑,即单双手皆可用。下面详细回答里有视频连接。

下面详细说明

一 欧洲武器的形制

首先说明欧洲双手剑也有很多形制,一般来讲说 双手剑(Two handed Sword) 最常见的是由骑士使用,有十字护手的长剑(longsword)。 长度在 105-130cm 左右, 刃长 85-110cm, 柄长 16-28cm, 重量1-1.5kg。

长剑的出现有很多种理论。 个人比较同意是因为护甲的发展导致骑士不再需要盾牌的情况下,将长剑从单手武装剑放大而来,以增加对着甲目标的攻击力。

论证是双手剑的流行的时间在文艺复兴早期和中期(公元1350-1550年)。这一时期也是甲胄的巅峰板甲的出现和流行时期,比如著名的哥特甲和米兰甲等。而流传下来的绘画和文献也显示了很多板甲骑士使用长剑的记录。

这种剑的来源由 维京剑(单手)->武装剑(单手)->长剑(双手)

现在练习HEMA之类的欧洲历史武术使用最多就是这种形制的双手剑,作为骑士使用常常出现在各种影视和绘画作品中,最为人所知。我默认题主也说的是这种形制的双手剑。

除此之外另一种战场上流行过的双手剑形制的武器是 Zweihander, 源自德语 双手。 国内一般翻译为双手巨剑 或 音译 自卫汉。 这种双手剑主要是战场上用来砍矛兵的, 长度在 145cm 到 200cm ,柄长30-80cm, 重 2-3.2kg。最长的有213cm。而据我所知这种武器也是给重甲士兵使用的。注意这把剑的根部有一段不开刃,是可以手持的,实际可持握区域要更长。

欧洲单手剑

早期为维京剑(viking sword)->骑士剑/武装剑(Knightly sword/Arming Sword)。 长度在 80-90cm 左右, 刃长 65-75cm,柄长10cm左右, 重1.1kg。武装剑最大的变化就是护手加长了。图见之前。

文艺复兴早期 到中期演变为 随身剑(side sword,也可以译为副武器,护身武器等)。 长度加长到100cm 左右,其他数据基本不变,并且开始演变出各种花式的护手。

然后演变到 护手刺剑(rapier)笼手剑(Basket-hilt sword)等。 剑身变细,长度加长从 105-115cm, 甚至有加长到130cm的。柄长比原来要长一些,单手握的地方依然很少超过15cm。使用方式相比原来要更注重刺击,但是依然有一定的劈砍能力。

二 中式武器形制

中式武器不管是剑还是刀形制都是多种多样的。 不过国内数据不好查,网上能查到的数据不够全面也不够权威,只能做个参考。

早期的汉剑就有从70cm 到 120cm, 柄长 15cm 到 25cm 各种不等的数据。相对来讲环首刀貌似稳定一点。

唐直刀的数据跟汉剑差不多,基本就是双面开刃变单面开刃,长度更长了一些。

而现在大众最熟悉的,影视电影中出镜最多,在传武套路里也是最常见的形制是 明清时代的 牛尾刀,柳叶刀,雁翎刀,和清代的清剑。

牛尾刀 柳叶刀 的形制都差不太多。 刀长 80cm 左右, 柄长一般在10cm左右,单手使用。

而明代的雁翎刀,长90-130cm, 柄长15-20cm。 重1-1.5kg。可以看到柄更长,整体也更长。

然后是清剑, 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剑基本都是清代的形制。长85cm - 105cm, 刃长70-80cm,柄长15-20cm。重 0.8-1.5kg

除此之外在列两个。 一个是朴刀,从宋代到明代清代都很盛行。 长度120-150cm, 刃长45-70cm,重1.5 - 2.5kg。更长的也有把柄加长能到180cm的。

这把清代的康熙战刀貌似也属于朴刀类别,可以看到柄短了很多。

三 武器的形制对比和分类

如果按照各种长度参数分类

维京剑 武装剑 随身剑 刺剑 这一系类欧洲单手剑的握柄长度基本都在10-12cm左右,刃长60-80cm,基本都只能单手持握和使用。

中式这边有 牛尾刀,柳叶刀 也是 10cm左右的握柄,60-70cm的刃长。属于单手刀。

欧洲长剑这个类别的握柄一般在 20-30cm,刃长85-110cm。 是很明显的双手剑。

中国这边对应是苗刀,除了长度要更长一点外基本是一致的。

下面问题来了。 其他那些武器怎么归类?

Zweihander这货能到两米的长度,但分类确实是双手剑。而很多长柄武器比如斧枪和很多欧洲矛的长度也不过160-200cm。

类似的中国的朴刀,短的有130cm 跟长剑类似, 长的能到160cm 甚至 180cm 看着又像长柄。

而刃长60-75cm左右的汉剑 和明清剑 明显是单手剑,还有雁翎刀,看刃长度说起来也是单手刀。但这些武器握柄明显长于欧式单手兵器,有的甚至达到长剑的柄长,这么长的柄很明显是为了双手持握。

实际上, 单手武器 双手武器 长柄武器只是很笼统的分类。主要是欧洲用来区分自己的武器形制的。 而欧洲本身也有很多武器不在这个分类之中。 比如 手半剑。

这种剑形制介于单手剑 和 长剑 之间, 既可以单手用也可以双手用。 而且没有固定的形制。 只能说不算单手剑和双手剑的 就是 手半剑。手半的意思就是 握柄是 一点五个手握长度(hand-and-a-half sword)。

而中国的分类 一般能单手 或单双手的都叫单手。 一定需要双手使用的 都叫双手武器, 比如朴刀一般就是双手刀, 更长的偃月刀之类的 也是双手刀。 两只手一手一个的单叫一个双字或对字,比如对剑, 双刀, 双枪等。而用来刺击不能劈砍的双手矛,枪单分一类叫枪矛。直到《魔兽世界》流行之前,我们并没有长柄武器这个分类。或者说 很多双手武器做小一点就是单手武器,做大一点就是双手武器。 我们一般按武器的形制分类,比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比如很多剑,刀,鞭,锏,斧的形制, 做大点就是双手了, 而单手和双手之间没有很明显的界限。而武术中双手武器单脱手用和单手武器双手用的招式都是很常见的。

可以参见这个视频。招式既有单手也有双手。

同样我们隔壁的日本, 野太刀,太刀,打刀,肋差。虽然看着差不多但是就是分的很细。

四 武器的形制和使用需求

武器的形制都是跟着使用需求来的。欧洲早期单手剑都是配盾牌使用,只能单手用,所以手柄不长,只能单手持握。后来随着防身自卫的需求,开始增加各种护手。 使用方式随着链甲的流行, 从以前主要面对无甲,皮甲的劈砍为主的基本等宽剑身, 开始演化出前面收窄变尖的适用于穿刺的剑身。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又演化出更注重刺击的护手刺剑,笼手剑形制,变得越来越适合刺击。 所以一直是单手。

而双手剑的出现和使用方式一般都是偏斩击。 前面说过,斩击一般来讲更适合攻击无甲和皮甲这类轻甲目标, 对链甲也有一定攻击力。但是如果不配盾牌,在冲上去之前面对远程攻击和长矛之类的刺击武器基本没冲上去之前就死了。 国外做过测试,面对枪矛等兵器, 无论单手剑双手剑都不好用,B战有搬运,这个是单挑的。 还有个群殴的B战没找到发个U管的。

可以看到无论单双手,无甲状态下,面对长柄武器基本都没胜算。如前面所提到的,结合出现和运用年代,身着重甲,可以一定程度上防御远程攻击的兵种才会装备双手剑类的近战劈砍武器,而且主要攻击目标是对方的无甲和轻甲单位。当面对对方的重甲目标时, 双手剑会改用半剑(一只手握柄,一只手握剑刃)的方式或 倒持(双手握剑刃,用剑柄当锤子攻击)的方式攻击。因为普通的劈砍对重甲很难起作用。

可以看到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重甲单位在使用双手剑,且没有使用盾牌。

另外单手剑还可以配合小盾,匕首等武器使用。目前实践中没看到双手剑面对剑盾和剑匕首有足够的优势。

在这之后双手剑技术在文艺复兴时期曾被教授和使用于贵族决斗。从穿甲决斗,到只带铁手套,到无甲都有使用。 但是我们知道决斗风潮是流行于贵族和骑士之间的,到后期慢慢被护手刺剑,小剑,军刀,手枪等替代,到文艺复兴后期就开始很少见到了。实际上18-19世纪双手剑技术已经失传, 直到随着欧洲历史武术的复兴才在几十年前被重新挖掘出来。而刺剑 小剑 军刀等单手剑技术反而演变成 佩剑 花剑 重剑 三项奥林匹克击剑运动流传下来。 虽然其技术和使用的器械,规则已经都完全改变了。

而中国这边,中式刀前面有发视频,柄长的单双手都可以用。最迟到明朝, 剑还具备很强的劈砍功能。可以搜下明剑,会发现剑峰的有很多都是半圆形的或者叫鸭嘴型好像,听介绍是为了适合劈砍。而清剑则基本都是尖锥形适合刺击的。 如果你看现代的武术套路, 劈砍很多时候还是主流用法。而劈砍时双手明显比单手更好发力和控制。 所以中式刀剑套路和日本刀的使用依然保留很多双手发力的动作。注意剑道是现代体育运动,招式比较少。搜索日本古流剑术可以看到更丰富的招式。中式剑你说单双手都有的套路我一下还真记不起来, 不过刀能用的招基本上剑都可以用。中式刀剑在手感上很接近,握柄长度也差不多。

五 总结

中式刀剑大多单手使用是因为大家接触武侠电影的机会比较多,而里面大部分都只展现了刀剑的单手技巧。实际上中式刀剑技法中单手和双手皆有,并不拘泥于一定只能单手使用。

长剑这类形制的双手剑,虽然优于单手剑,但使用范围过于狭窄,只能面对无甲的单手剑目标。如果对手有盾牌和长柄武器,除非穿重甲,否则无甲,轻甲的长剑将没有足够的优势。

即使是日本刀和日本剑道,近代和现代最常见的日本刀和竹剑无论从重量还是长度看,也都是单双手皆可的形制比较多。

而单手剑或单双手皆可的形制,无论中外都是一直存在的,只能说适合所以留存了下了。具体原因可能需要进一步分析。



关于古代的武器我了解不多,可能有很多疏漏。非常抱歉。

主要资料来源是油管,wiki。

汉剑方面参考了这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刀剑为何大多是单手使用的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涉及到非常丰富和多层次的原因,不仅仅是简单的“好不好用”这么简单。为了说得透彻,咱们得从几个大的方面掰扯掰扯:一、 历史的演变与实用性需求:首先,得承认,中国刀剑的历史确实源远流长,而且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对于“剑”和“刀”的定义和使用方式都有所侧重。.............
  • 回答
    《雪中悍刀行》里,大家普遍不愿意飞升仙界,甚至对仙界充满了恐惧和排斥,这其中的缘故,并非是简单的“嫌弃”,而是作者烽火戏诸侯深刻地描绘了飞升仙界背后隐藏的复杂真相和令人绝望的代价。与其说仙界“可怕”,不如说通往仙界的道路充满了腐朽、牺牲,以及对人性与自由的剥夺。一、 仙界的“可怕”并非是表面的恐怖,.............
  • 回答
    读《雪中悍刀行》读不下去,这事儿在书友圈里,其实挺常见的。不是说它不好,而是这书的特点太鲜明了,就像一道菜,有些人爱得不行,有些人就吃不惯那个味儿。你觉得读不下去,我太能理解了,我自己刚开始看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感受。为啥读不下去?我这儿总结了几个大家常提的“劝退点”,看看有没有戳中你的: 节奏.............
  • 回答
    中国刀剑的护手,相较于许多西方刀剑,确实显得更为小巧精悍。这背后蕴含着中国传统武术、军事思想以及审美趣味等多方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护手小”三个字就能概括。实用性考量:战场与近身格斗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刀剑在设计之初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主要用途。中国古代的军事发展,尤其是刀剑作为单兵格斗的主要兵器之一.............
  • 回答
    在中国冷兵器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刀剑的形态确实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演变轨迹。关于为什么中式刀剑不如西式刀剑那样普遍发展出护手,以及中国刀剑的形制和技法优势,这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理解“护手”在西方刀剑中的核心功能。西方骑士和士兵普遍使用的单手剑,例如早期长剑(arming sword)和.............
  • 回答
    中国刀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如日本刀,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技艺、传播方式、商业运作等多个层面。虽然中国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刀剑制造历史,并且涌现出无数精美的中国刀,但要深入理解为何日本刀在国际上更具声名,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剖析:一、 文化意象与符号意义的差异: 日本刀:武.............
  • 回答
    说中国苗刀的刀法和日本武士刀剑道武术相似,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而且背后有一些值得深挖的历史和技术原因。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苗刀本身是一种中国古代的刀具,而“苗刀法”则是伴随这种刀具发展出来的技术。而日本武士刀,尤其是我们常说的“太刀”或“打刀”.............
  • 回答
    纵横沙场:中国骑兵刀为何偏爱直刀?纵观中国历代冷兵器发展史,骑兵刀的演变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而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骑兵刀似乎“固执”地选择了直刀路线,鲜少出现西方骑兵刀中常见的弧形弯刀。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工艺水平、战场环境以及马匹特性的综合.............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兵器发展史和格斗技巧的交叉点。你观察得很敏锐,在许多古代冷兵器实战场景中,单手持握的刀剑确实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战场上,士兵们需要同时应对近距离的肉搏、格挡以及对付装备有盾牌的敌人。然而,日本的打刀,以及它所衍生的剑术体系,却将双手持握推向了极致,这背后有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日两国武术发展过程中一些非常微妙但重要的区别。之所以日本剑道(以及很多其他日本武道)会冠以“流”字,而中国剑法、刀法通常直接称呼其技法名称,背后是两国武术文化、历史传承以及社会功能的不同造就的。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1. “流”的含义与日本武道的传承体系在日本,.............
  • 回答
    淬炼千年的艺术:日本武士刀的复杂工艺与价值,以及中华古刀的辉煌提到日本武士刀,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它那独特的美学、惊人的锋利度和悠久的历史。然而,这不仅仅是一把刀,更是一件凝聚了无数匠人智慧与汗水的艺术品。其制作过程之复杂,超乎许多人的想象,也正是这份繁复,造就了它独一无二的价值。 日本武士刀: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牵涉到不少文化习惯、刻板印象以及社会心理的因素。要说清楚,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嘲笑”这个词本身就有点主观,而且程度也不同。 有时候可能不是真心的恶意嘲笑,更多的是一种新奇的观察,甚至是善意的调侃。但无论如何,造成这种反应差异的原因是存在的。1. 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自由、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复杂而多维度的关系,同时也涉及到我们对“充满自由、民主的空气”的理解和衡量标准。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人均GDP高(特别是中国的两倍以上,约1.6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也未必能简单地被描述为“充满自由、民主的空气”,并探讨其中的原因:一、 定义“充满自由、民主的空气.............
  • 回答
    《中国机长》这部电影确实让很多人对副驾驶袁泉饰演的角色心生疑惑,特别是副驾驶的座位在高空中受到如此大的冲击,怎么还能安然无恙?这背后其实涉及到航空安全设计以及一些科学原理。首先,我们得明白,电影虽然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但为了戏剧效果,可能会有一些艺术加工。不过,从科学角度解释,副驾驶之所以能存活下来,.............
  • 回答
    《雪中悍刀行》这几年风评可以说是过山车一样,从最初的爆款,到如今经常被推上风口浪尖,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你想啊,一部网络小说能火到这个程度,本身就说明它有其过人之处。那时候大家看《雪中》,最吸引人的无非就是那股子“少年意气”,主角徐凤年那种“不装了,我摊牌了”的纨绔浪子人.............
  • 回答
    《雪中悍刀行》作为一本以江湖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宏大的世界观和深刻的主题确实让许多读者感到“难懂”或“不耐烦”。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让人觉得“不好看”的原因: 一、人物塑造的“复杂性”与“割裂感”1. 角色数量过多,主线模糊 小说中涉及的势力、人物众多(如北齐、大燕、.............
  • 回答
    读《雪中悍刀行》的时候,我确实会产生一种“低俗”的感觉,这倒不是说它有什么哗众取宠的情节或者粗俗的语言,而是它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江湖”的内核,在现代语境下,总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刻意的、被放大的“江湖气”。首先,它那种“大侠”的设定,虽然是江湖小说里常见的套路,但在《雪中》里被描绘.............
  • 回答
    《雪中悍刀行》姜泥与徐凤年之间的感情,确实是书中一条极其纠葛且引人入胜的情感主线。要说姜泥为何会喜欢上自己杀父仇人的儿子徐凤年,这背后牵扯着太多的无奈、成长、救赎以及命运的捉弄。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爱上仇人之子”的故事,而是姜泥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无数磨难中,最终选择放下仇恨,拥抱新生的过程。首先.............
  • 回答
    在《雪中悍刀行》这部宏大的武侠史诗中,徐凤年未能称帝,并非因为他实力不足,或能力不够,而是他本人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与更远大的目标。这背后牵扯到他的人生经历、对天下苍生的理解,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我们得从徐凤年“入世”的初衷说起。他最初的“行走江湖”,并非为了争夺天下,而是为了历练自己,也为了.............
  • 回答
    在《雪中悍刀行》这部波澜壮阔的武侠长卷里,徐凤年之所以选择“藏拙”,这绝非一时兴起或简单的韬光养晦,而是贯穿其成长轨迹,由多个深层原因交织而成的必然选择。这其中的道理,远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和沉重得多。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便是为了活下去,并且能活得更久、更安全地走下去。 徐凤年身处一个风雨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