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刀剑的护手为什么都很小?

回答
中国刀剑的护手,相较于许多西方刀剑,确实显得更为小巧精悍。这背后蕴含着中国传统武术、军事思想以及审美趣味等多方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护手小”三个字就能概括。

实用性考量:战场与近身格斗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刀剑在设计之初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主要用途。中国古代的军事发展,尤其是刀剑作为单兵格斗的主要兵器之一,其设计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

防止手部滑脱的必要性: 刀剑的护手最基本的功能是防止在挥砍时,由于汗水、血迹或其他液体的影响,手部滑脱触碰到刀刃。中国刀剑的护手,无论大小,都能有效地完成这个任务。虽然它们没有西方刀剑那般夸张的碗状或十字形护手,但足以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
快速拔刀与近身缠斗: 在中国战场上,特别是骑兵和步兵的混战中,快速拔刀出鞘至关重要。过于庞大的护手容易在拔刀时勾住衣物、马具或周遭的障碍物,影响速度和流畅性。同时,在近身格斗中,过大的护手反而可能成为累赘,增加被对方抓住或缠绕的机会。小巧的护手更便于在狭窄的空间内灵活机动。
格挡的差异化处理: 中国刀剑的格挡方式与西方刀剑有所不同。虽然刀剑都可以用来格挡,但中国刀剑的招式中,往往更注重利用刀身的弧度、重心以及身体的协调性来化解攻击,而不是过度依赖护手来硬碰硬。很多时候,护手只是格挡时的一个辅助点,甚至是通过刀身侧面来抵挡。因此,不必追求护手本身的坚固和面积。
步兵与骑兵的配合: 在某些时期,军队中既有骑兵也有步兵。刀剑作为骑兵的主要武器之一,其设计需要考虑在马背上操作的便利性。过大的护手可能会在马背上碰撞到马鞍或马匹身体,造成不便。

材质与工艺的限制与发展

古代冶金技术和锻造工艺也对护手的设计产生了影响。

金属消耗与成本: 护手所用的金属量直接关系到成本。虽然中国古代的金属冶炼技术相当发达,但铜、铁等材料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批量生产军队装备时,每一处设计都会权衡成本效益。小巧的护手能够节约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一体化锻造的挑战: 早期的刀剑护手很多时候是与刀身一体锻造或通过热焊等方式连接的。在没有现代精密焊接技术的情况下,想要锻造出复杂且坚固的大型护手,其难度和技术要求会更高。小巧的护手更容易实现一体化或稳固的连接。

美学追求与文化符号

除了实用性和工艺,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也是影响护手设计的关键因素。

简洁、流畅的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简洁、流畅的美。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器物,都倾向于在线条和形态上追求和谐与韵律。刀剑作为一种兵器,其美学设计也融入了这种文化基因。小巧而精致的护手,往往能与刀身流畅的曲线相得益彰,形成一种内敛而有力的美感。
“意”的表达: 中国哲学强调“意境”和“神韵”。刀剑不仅仅是杀戮的工具,更是武士精神、文人气质的载体。一个过于庞大、繁琐的护手,可能会显得笨重,破坏整体的艺术感和象征意义。而小巧的护手,则能更好地凸显刀身本身的锋利、挺拔和优雅。
仪式感与象征意义: 一些精工制作的刀剑,其护手虽然小,但往往雕刻精美,寓意吉祥。这些细节上的考究,更侧重于体现其装饰性和礼仪性,而非纯粹的防护功能。例如,一些士大夫阶层的佩刀,护手可能更偏向装饰而非实战防护。

不同时期与不同类型刀剑的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刀剑护手小”是一个相对普遍的观察,但并非绝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刀剑,其护手设计也会有差异。

早期刀剑: 如西汉时期的环首刀,其护手设计相对简单,多为片状或环状,主要起防止手部滑脱的作用。
宋明时期的战场刀剑: 随着武术的发展和战争形式的变化,一些用于实战的刀剑,如腰刀、朴刀等,护手虽然仍以简洁为主,但可能比早期刀剑略有增加,以适应更激烈的格斗。
明清时期的仪仗和礼仪用刀: 一些用于仪仗、展示或作为高级官员佩饰的刀剑,其护手设计可能会更加华丽,有时也会出现面积较大的护手,但这更多是装饰和身份的象征,而非出于实战考量。
一些武术门派的特殊器械: 某些武术流派为了适应其独特的技法,也会发展出一些护手设计更为复杂的器械,但这属于特定情况,不能代表中国刀剑的整体。

总结来说,中国刀剑护手普遍较小,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实用层面上,是为了适应战场环境的快速拔刀、近身缠斗以及格挡的技法特点,同时确保基本的安全防护。
工艺层面上,受到当时冶金技术和生产成本的制约。
文化层面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崇尚简洁、流畅的审美观,以及对刀剑“意”的追求。

这种设计并非是护手功能的缺失,而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文化、技术背景下形成的、高度平衡的产物,它赋予了中国刀剑独特的神韵和实用价值。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更深入地欣赏中国刀剑的精妙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流量预警


我这里要反驳一下 @时悦 所说的冶金水平达不到之说,这位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中国冶金不如西方剑?护手大了有便宜捡,护手小了灵活多变。若以大小来判定,印度拳剑最领先?


这个问题不能这么简单的做推论,首先我这里来梳理一下中国和欧洲的刀剑发展。


浮雕中的罗马骑兵剑,可以看到护手很小。这种护手就基本没有在格斗中保护手不被攻击到的功能。这种罗马骑兵剑一般历史学界认为是受到凯尔特长剑的影响演化而来的。比步兵用的短剑更长,但是护手上并无区别。

中国早期的青铜剑也是护手很小,没有什么格挡作用,仅仅是防止手滑到剑刃受伤。


到了汉代,汉代铁剑也依然延续了青铜剑的小护手,仅仅是因为钢铁的韧性更好,剑从厚重的八面结构的截面慢慢变为现在常见的四面结构的截面,同时剑刃变得更长,但是从外形来说,改变并不大。

著名的维京人所使用的剑一样大多都是小护手,主要形制还是延续和继承了罗马剑的设计思路,护手都很小,剑刃较宽,有着较大的配重。

而汉代的环首刀还出现了大量的干脆没有护手的低配版本,环首刀的形制更是延续了近千年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一直到唐代出土的唐代刀和汉代环首刀形制也极为相似,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动。

一直到诺曼时期,诺曼剑在维京剑的基础上更长,同时护手也加长,终于有实际的格挡功能。然后才进一步发展为中世纪骑士们常用的十字剑格的武装剑。

同时期的宋代也出现了现在最为常见有格挡功能的圆盘护手。

这类护手比较完备的剑出现时期已经是16世纪下半叶了


而在明代也出现了万字护手,这种护手甚至一直延续到抗战大刀中也在使用。


到了清代,中国南方更是出现了类似欧洲军刀的D型护手的民造刀,把原有的万字护手加长与刀柄连为一体。这种刀在中国南方广为流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咏春蝴蝶双刀。


如果单纯从数据来看,确实刀剑的护手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但不能因此就说是冶金制造水平导致的。不然照这种联想的话,用大数据分析还能得出,奉先认过的义父,以父可敌国,且每当有义父因奉先而死,奉先都悲痛不已,势必要认新义父来继续施行孝道,所以吕布是大孝子。

为什么说这种联想不对,因为随便就能举出一个反例啊。不是没人想出来,早就有,只是没流行而已。

为了防杠说不流行因为铜软防御不够,我再上个铁剑版本。


另外再上个汉代一字剑格大护手的。所以你要问中国有没有大护手的刀剑,我要说是有的,早在汉代就有了,过去有句老话叫做闷声发大财,你们知不知啊?这种东西早就有,只是我们不说。但是你们不能因为我们不说早就有这东西,就脑补说是我们冶金能力不行做不出来,把中国古代冶金能力拉出来批判一番,你们这样联想是有偏差的。


1881式恰西克军刀,俄罗斯哥萨克骑兵所使用。这都是19世纪末了,一样没有护手,难道也是冶金能力不行?这和中国两千年前汉代环首刀的无护手思路其实是一样的。主要是因为骑兵互砍来说护手可以说是用不到的,两马互相冲锋的情况下,真的根本打不到手部这么小的目标。而很多欧洲骑兵刀都带有大护手,只是出于在不骑马的时候作为防身决斗的武器使用的考虑。毕竟这种大护手骑兵刀出现已经是火枪全面列装军队以后的事情了,真正冷兵器时代骑兵对冲的时候,并没有这种大护手的刀剑。这也足以证明对骑兵作战来说其实护手根本不重要。


而冷兵器时代的步兵一般都配盾,持械手藏在盾牌后面是根本打不到持械手的,这就导致了护手对于步兵来说用处也不是很大。所以早期东西方的刀剑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基本都没有什么护手。不是做不出来,是没必要。这就是为什么汉代有出现护手刀剑,但是没有流行起来,除了增加成本外,没啥太大的作用啊。大家用脚投票,不玩这花里胡哨的东西。


到了宋代,重步兵的盛行导致了盔甲可以代替盾牌进行防御,这时手部的防御需求就显露出来了,于是出现了有防御功能的圆盘护手。同时期欧洲11世纪中期,西欧社会出现了“骑士”阶层,骑士们的盔甲普及率很高,虽然也使用盾牌,但因为盔甲的普及,总有不用盾牌的时候,于是对于手部防护的需求也提高了,长一字格护手的剑开始流行起来。


而到了16世纪后期,盔甲慢慢开始被火枪淘汰,同时因为决斗文化的盛行,这才出现了早期专用于无甲决斗的大护手刺剑。因为在一对一双方都没有穿盔甲的情况下,在固定距离站定都做好准备后,想要直接攻击对方要害是很难的,谁都不会让自己要害被轻易攻击到。贸然进行攻击很容易被对方抓住机会反杀,所以攻击对方距离自己最近的持械手是最方便不过的事,同时因为手部神经密集,骨骼也纤细,不需要很大力就可以造成足够的伤害,所以动作也可以很隐蔽没有蓄力的前置动作。这就决定了持械手的防御需求变得很高。于是出现了决斗专用的大护手细刺剑。


长剑格流行起来以后,已经出现了成体系的利用剑格进行格挡的剑术,这就导致了后期板甲即便有更完备的手部护甲,依然没有取消十字剑格,同样近代骑兵虽然对冲不需要大护手,但因为剑术体系已经习惯于使用护手格挡,另外士兵吃饱了没事私斗的情况也很普遍,所以欧洲近代骑兵刀还是大多采用更完备的护手设计。


而中国因为没有决斗的风俗,导致一直没有出现欧洲那种大护手,但是那些护手比较完备的刀剑也都不是王朝军队制式武器,而是民间民造刀剑,长短宽窄均不相同,这也是民间私斗对于手部防护的需求,只是不是单对单的战斗的话,对手部防护的需求并不算特别高。有兴趣的朋友如果进行兵器格斗运动的话,可以打二对二或者三对三这种团战体验一下,你们会发现在不是单挑的情况下,再想打手就明显难度增加了很多,想要打到持械手就没有单挑时那么容易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刀剑没有出现欧洲那种防护特别完备的大护手的原因。

user avatar

中国有些传统武器倒是有非常大的护手,不过不是刀剑:

甚至汉代的钩镶,已经不是兵刃上带护手了,而是护手上带兵刃

当然在某些人嘴里,这些中国武器就是武器越怪,死得越快,带巨大护手的欧洲刀剑却成了欧洲冶金技术牛B的证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