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高票答案很好。但还是略微有点小欠缺。首先,刀剑失去主战兵器地位的确是唐刀消失的重要原因。但是,刀剑作为军人的个人自卫武器还是有一定市场的。事实也证明各种刀并没有退出战场。其次日本也是广泛使用重甲的,主战兵器同样也早就进化为各种长枪。为何类似唐刀的东西会一直存在到现代?
@汗青的答案讲到了社会因素,也就是禁私兵。这就更深一层。但这种社会变革是基于国家军事组织形式的巨变产生的,这一点很少有人留意到。我就展开论述一下这种社会变革。
武装力量的面貌,必然由其组织形式所决定。与唐刀、明光铠相对应的,是隋唐的府兵。这其实以一种藏兵于民的制度。府兵的骨干,是中小地主和自耕农。理论上,国家颁给他们“永业田”。他们则自备兵器,承担国防义务。
自备兵器、自备兵器。重说三。上战场是危险的事,人人都有强烈的精良武装自己的动机。而且,这些兵器和铠甲,作为重要资产的一部分,是可以代代相传的。另外,这种制度为中小地主和自耕农提供了一条军功进身的上升渠道。鼓励了尚武的风气。这就是唐代李白、岑参这样的文艺青年,喜欢喊打喊杀而不是三秋桂子、十里飘香的原因。
光是把刀甲擦得光彩照人,就足以极大激发一个中二青年的热血豪情。所以说这种制度不但产生了唐刀和明光铠,更奠定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基调。
所以在初唐,唐刀和明光铠这种极尽工艺之巧的武装有着广大的市场需求。
但是这种制度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养兵不多!李世民征伐高句丽的时候府兵已经开始不够用了。加上征募,好不容易凑了10万的规模。(民夫不计)唐军在战争中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支军队的精锐。对于最后的损失,史家多有怀疑。因为死2000,伤1万,战马损失8成左右这种数字在后世看来似乎算不了什么?高句丽的伤亡远多于此,怎么就连太宗都承认这是败仗了?
其实当你了解唐朝的兵制你就很能理解了。容我略不恰当的拿现代社会类比一下。
如果今天按照唐代的军制打战,场面是这样的。
国家发布动员令——弟兄们,国家发给你们几套房吃房租,养车。现在到你们报效的时候了。知乎众人欢欣鼓舞,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不枉我天天去健身房,还请教练学散打。
他们纷纷把股票平仓,放下手上的实验。把祖传的M1911别在腰间,扛上订制的爆改HK416。开上自家的SUV,上涿州报道去了。更富的人还专门有一辆装甲皮卡,上面架着加特林、6联装40火等等武器。
到了涿州,国家一盘点……人有点少……这还是扩招以后啊……没办法。中专生和个体户也征召一点吧。
最后的战争结果,虽然大家英勇,杀了4、5万敌人。但是死了2000多211、985的社会精英,还有1万多人伤残……SUV八成都打坏了……你叫国家怎么能不痛心?你让社会怎么不哭泣?
………………
高宗时期,利用唐军比较精锐的优势,长期小股部队去刷高句丽的人头,磨死他才是正确的选择。
………………
到了府兵制消亡。当兵打仗成了职业,武器由国家统一采购的时候,武器再也不追求极度精良。而是追求大规模采购的性价比了。而日本因为武士制度没有解体,私人的武器需求一直存在,所以类似的精品武器一直存在到现代。
我好像又扯远了。算是福利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