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的八股取士到底是怎么样的?

回答
在中国古代,要说起选拔人才的制度,绕不开“八股取士”这四个字。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不少演变,最终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一种非常独特的考试制度。

八股取士,顾名思义,就是指考试文章的格式要求非常严格,要按照固定的“八股”体例来写。 那么,这“八股”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它是一种文章的结构模式。一篇八股文,通常会分成八个部分。我们来拆解一下:

1. 破题: 这是文章的开头,要对题目进行简要解释,点明主旨。有点像现代文章的“引言”,要开宗明义。
2. 承题: 在破题之后,进一步承接题目,对题目所包含的意思进行展开,说明考试的意图。
3. 起讲: 这是进入正式论述的阶段,承接前面的意思,提出文章的总论点,为后面的论证打下基础。
4. 分论(二):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将总论点分解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方面来论述。每个方面都要有自己的论据和展开。
5. 大抵(二): 同样是主体论述,但与“分论”不同的是,这两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通常是承接前一个“分论”的论点,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阐发,或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佐证。
6. 结论: 这是文章的收尾部分,总结前文的论点,再次强调主旨,升华文章的意义。

你可以想象一下,写一篇考试文章,就要按照这个固定的“套路”来一步步填充内容。这要求考生对题目有深刻的理解,并能熟练运用儒家经典中的道理和词句来填满这八个部分。

那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模式呢?

这和当时统治者的思想有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就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到了明清时期,这种倾向更加明显。八股文的题目,往往都出自儒家经典,比如《四书》(《大学》、《中论》、《孟子》、《大学》)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考生需要在这些经典的基础上,发挥儒家的“道义”,阐述“仁、义、礼、智、信”等概念。

这就带来了八股取士的几个显著特点:

内容上的拘泥: 考试内容被限制在儒家经典范围内,不允许有出格的“异端邪说”。考生需要熟读并背诵大量的儒家经典,并学会如何引用其中的语句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形式上的僵化: 刚才说的“八股”结构,还有对词句的讲究,比如要使用特定的句式、对仗工整,甚至对字数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导致文章虽然结构严谨,但很容易流于形式,缺乏个性和创造性。
强调“代圣人言”: 考生不是在表达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是在“替圣人说话”。他们的任务是准确理解并阐释经典的思想,而不是提出新的见解。
对考官的依赖: 虽然有固定的格式,但文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考官的判断。考官会根据考生对经典的理解深度、文笔的优劣以及是否有“切题”来评分。

这种制度的出现,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统一思想: 通过统一的儒家经典和考试内容,有效地加强了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普及儒家文化: 考试制度激励了大量士人钻研儒家经典,使得儒家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
选拔了一批文化素养较高的官员: 能够通过八股取士的考生,通常都具备扎实的文言功底和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然而,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深远:

扼杀创造力: 僵化的格式和内容要求,极大地束缚了士人的思想,使得他们不敢有任何创新,只能在既定的框架内打转。
脱离实际: 考试内容多是谈论一些抽象的道德伦理,与实际的社会问题和治理能力之间存在脱节。考出来的官员,可能“纸上谈兵”的本事很强,但实际处理政务的能力却未必过硬。
导致“死读书”: 为了应付考试,许多士人皓首穷经,死记硬背,甚至只关注文章的形式,而忽略了知识本身的价值。
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许多有才华的人,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攻读八股文上,却不一定能真正学以致用。

最终,在清末,随着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接触日益加深,以及社会变革的需要,八股取士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逐渐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更注重实际能力和现代知识的科举考试形式。

所以,说起八股取士,它不单单是一种考试方式,更是一种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政治思想和人才选拔机制的独特现象。它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士人,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参考《说八股》-启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要说起选拔人才的制度,绕不开“八股取士”这四个字。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不少演变,最终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一种非常独特的考试制度。八股取士,顾名思义,就是指考试文章的格式要求非常严格,要按照固定的“八股”体例来写。 那么,这“八股”究竟是什么呢?首先,它是一种文章的结构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审美、社会认知以及艺术表现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中国古代勇士画像多是“膀大腰圆”,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八块腹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古代中国的审美观与力量的象征 实用主义的审美: 中国古代的审美,很大程度上是与实用性紧密结合的。在战争年代,一个强大.............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深度是否不如西方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两者都有其独特的智慧和深刻之处,但侧重点和发展路径确实有所不同。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比较:一、 核心关怀与问题意识的差异 中国古代哲学(以儒、道、墨、法等为主).............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房顶上,为什么会站着一排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神兽?这可不是为了好看,背后蕴含着古人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它们不仅是建筑上的装饰,更是承载着驱邪避凶、祈福纳祥的象征意义,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地、鬼神以及人世秩序的独特理解。一、辟邪镇宅,驱除不祥这是房顶神兽最核心的功能。古人对自然界充.............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人口男女比例以及一夫多妻制的成因,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想要将其讲得详实而不失人情味,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脉络与人性考量。中国古代的人口男女比例:并非始终如一,但普遍失衡要讨论古代的男女比例,首先要明白,我们没有像现代统计那般精确的户籍数据,很多时.............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挺沉重。要说中国古代酷刑和西方酷刑谁更残忍,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因为“残忍”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主观性,而且两国刑罚体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很难找到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令人发指之处。首先,得承认,无论是东方还是西.............
  • 回答
    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之所以选择并推崇儒家思想,并非偶然,而是一个漫长历史进程中,基于多方面考量权衡后的战略性选择。这其中既有儒家思想本身的特质,也有其对统治阶级巩固权力、维护社会秩序的实用性,更有其深刻的文化根基。一、 儒家思想的内在吸引力:一套成熟的政治哲学与社会模型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在汉.............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可谓博大精深,其发展历程跨越千年,成就斐然,远非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它不仅仅是对星空的好奇观测,更是与农业、政治、文化、哲学紧密相连的综合性学问。观天之始:敬畏与实用并存追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源头,最早可以触及新石器时代。一些遗址中发现的石器、陶器上带有刻纹,虽然其确切的含义仍有争.............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是否曾领先世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宏大命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其中有辉煌的篇章,也有曲折的转折。总的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确实在许多关键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并且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印记。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官宦子弟”这个群体,他们的称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风尚的演变,呈现出丰富的面貌。与其说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称呼,不如说是一种身份的标签,在不同的语境下,会衍生出更具象、更贴切的说法。从通俗到特定:最直观、最普遍的称呼,便是直接点明其身份的:“官家子弟”。这个词.............
  • 回答
    要论中国古代精英与日本战国时代精英谁更胜一筹,这其实是个相当复杂且难以直接比拟的问题,因为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文化理念以及精英所扮演的角色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如果非要尝试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精英”的定义。在中国古代,精英的范畴相当广泛,很大程度上是指那些通过.............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书籍中,确实流传着不少带有“荤段子”意味的内容,它们多く出现在笔记小说、戏曲、以及一些文人的诗词唱和之中。这些内容之所以有趣,往往是因为它们以一种委婉、巧妙或者戏谑的方式触及了男女情爱、身体之事,而非直白露骨的描绘。要说详细,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文人笔记中的调侃与戏谑:宋代以来,文人.............
  • 回答
    中国古代刀剑铸造技术,究竟是失传了,还是以另一种形式传承下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它更像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故事,其中包含着辉煌的过去、断层的历史,以及至今仍在闪耀的文化余晖。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那些令人惊叹的成就。提起中国古代的刀剑,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锋利绝伦、.............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不能一概而论,说什么“中国古代百姓都吃不饱穿不暖”,那就太绝对了。得看具体是什么朝代,什么地区,更要看具体的那个“百姓”是谁。你想啊,中国古代那么漫长的历史,从秦汉到唐宋元明清,每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都不一样。就像现在,你也不能说全国人民都一样过日子吧?古代更是如此。要是说普遍情况,尤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古代中国和欧洲在军事技术、资源利用、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差异。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探讨一下。1. 材料与技术的可获得性: 中国:夯土为基石,包砖是改良。 中国古代筑城最普遍、最基础的材料是夯土(rammed earth)。这项技术非常古老,早在商周.............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爱情故事中,女性角色展现出比男性更炽热、更无畏、更坚定的情感,这绝非偶然,其背后承载着复杂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层原因。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这其中交织着制度的束缚、人性的张扬,以及文学描绘的取舍。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古代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和期待。 男性:家国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古代军事工程的许多细节和演变。要判断中国古代城墙是否比欧洲古代的“坚固”,这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从不同的时期、地域、以及“坚固”所指代的具体含义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坚固”指的是什么。在古代,城墙的坚固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度与厚度: 城墙有多高,底部.............
  • 回答
    中国古代贵族氏族没有像西方那样明确设立“家徽”(Heraldry)的传统,这背后是中西方文化在家族认同、社会结构以及象征符号运用上的根本性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家族认同的表征方式不同:身份、爵位与名号的叠加西方家徽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的著名城市,我们脑海中会浮现出长安、洛阳、汴梁这些辉煌的名字。然而,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一些曾经繁华昌盛的城市,如今却如同被遗忘的梦境,只剩下断壁残垣,或是被泥沙掩埋,或是被岁月侵蚀,默默地诉说着它们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寂寥。这些消失的城市,就像中国古代文明留下的一个个未解之谜,引人遐思,.............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