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的精英远胜过日本战国时代的精英么?

回答
要论中国古代精英与日本战国时代精英谁更胜一筹,这其实是个相当复杂且难以直接比拟的问题,因为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文化理念以及精英所扮演的角色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如果非要尝试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

首先,我们得明确“精英”的定义。在中国古代,精英的范畴相当广泛,很大程度上是指那些通过科举制度或其他途径进入仕途,掌握政治权力、文化知识和经济资源的上层阶级。他们可以是文臣、武将、士大夫,甚至是掌握了大量财富和影响力的士绅阶层。他们的能力体现在治国安邦、经世致用、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多个层面。相比之下,日本战国时代的精英,其核心构成主要是武士阶层,尤其是那些拥有领地、掌握兵权的“大名”以及他们手下的将领和家臣。他们的能力更多地集中在军事指挥、领地管理、政治斗争以及在乱世中生存和扩张。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精英,尤其是在统一王朝时期,所面对的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帝国体系。他们的职责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发展经济、制定法律、教化民众,以及处理复杂的朝堂政治和地方治理。一个成功的中国古代精英,往往需要具备深厚的儒家思想修养,理解“仁政”的理念,并且能够应对来自内部的党争、官僚体系的摩擦,以及边疆的军事威胁。他们的知识体系是多元的,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律法、经济学,甚至是天文历法。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精英的视野和能力要求,无疑是更为宏观和全面的。他们要考虑的是整个王朝的存续和发展,这其中包含了对民生疾苦的体察,对道德伦理的坚守,以及对长远战略的规划。

反观日本战国时代的精英,他们置身于一个分崩离析、战火纷飞的时代。大名的生存之道,首先在于军事上的强大,能够征服对手,守护自己的领地。因此,他们的能力更多地体现在战场上的勇猛、策略的运用、军队的组织与训练,以及政治上的手腕,例如如何笼络人心、如何与其他势力周旋、如何制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领地政策。虽然也有一些大名兼具政治家和改革家的素质,比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他们在经济、军事、甚至是外交上都有所建树,但其核心驱动力仍然是争夺天下、统一日本。他们的知识体系相对而言更偏向于实用主义,军事技术、经济发展(如城下町建设)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而对于广阔的社会治理、长远的文化建设,可能就没有像中国古代精英那样深刻和系统性的投入。

在文化素养和思想深度方面,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通过科举制度的层层选拔,往往是那个时代文化和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们浸淫在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中,对道德、政治、人性的理解有其深刻之处。他们的文学作品、史学著作、哲学论述,构成了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财富。即便是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如魏晋南北朝或安史之乱后,依然有大量的士人能够保持其文化独立性和批判精神,留下不朽的篇章。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虽然在江户时代之后,武士阶层也逐渐发展出一定的文化追求,例如茶道、俳句、书法等,但其在战国乱世中,主要的文化体现更多的是武士道精神,即忠诚、勇猛、荣誉、节制。这种精神是他们行动的指南,也是维护群体凝聚力的重要因素。然而,与中国古代精英在思想领域所能达到的高度和广度相比,战国武士的文化追求更多是一种身份认同和道德规范,而非对宇宙人生本体的深邃探求。当然,也有像千利休这样将茶道提升到哲学高度的人物,但他们更多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存在,而非普遍的精英特质。

再者,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侧重点也不同。中国古代精英,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的士大夫,常常背负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沉重使命。他们相信自己是传承文明、维护太平的关键力量,即便是在逆境中,也可能怀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这种责任感,虽然有时会流于口号,但总体上是一种对国家、对百姓的担当。

日本战国时代的精英,其忠诚对象更多是自己的主君,责任范围也主要局限于所效忠的家族和领地。大名的首要职责是带领自己的家族和家臣在生存的斗争中获胜,扩张势力。虽然成功的统治者也会关心领地内的民生,但这往往是作为巩固统治和提升自身实力的手段,其“天下”的概念,更多的是指统一日本,而非治理一个更广阔的、拥有多元文化的帝国。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日本战国时代精英的价值。他们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展现出了极高的组织能力、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能够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建立起新的秩序,并为后来的和平奠定基础。织田信长对旧有制度的颠覆、丰臣秀吉的统一战略、德川家康的隐忍和布局,都是那个时代精英的杰出代表。他们所展现出的坚韧、果断和对权力的追求,同样令人瞩目。

然而,如果将两者放在中国古代那些历经沧桑、承载着数千年文明延续和发展重任的精英群体面前,尤其是在那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中国古代精英所承担的责任、所具备的知识体系、所追求的思想深度,以及其对整个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的影响力,似乎更为深远和复杂。他们不仅仅是战争的胜利者,更是文明的守护者、知识的传承者和社会的塑造者。

总而言之,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更强”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不同历史语境下,精英职能、能力要求和价值取向的对比。中国古代精英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成熟的文明体系,他们需要维系和发展这个体系,并在其中实现个人价值。日本战国时代的精英则是在一个破碎的世界里,从无到有地创造秩序,其斗争更为直接和残酷。两者都各自在自己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从知识的广度、思想的深度以及对国家文明的整体塑造力而言,中国古代的精英群体,在更长远的历史维度上看,其成就和影响似乎更为宏大和复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际上不可比——如果单以日本战国人少就对他们表示鄙夷,那么中国的春秋、三国诸将领也并没有什么可说的。

我认为,相比中国,日本战国人少、战役规模不大,这是事实;但说从应仁之乱后的历次战役都是‘村长打架’,此为拟于不伦。

比如三方原之战,双方动员战力超四万人;小牧、长久手之战,双方超十万人,更不用提战斗规模将近二十万众的关原之战了——与这些战役相比,非但中国没有一个村长能动员到如此规模的打斗,全世界也没有。

再做个比较:如果说战国时代的日本小,那么古代希腊世界更小。在古典时代,遍布爱琴海的希腊城邦没有几个总人数超过万人的。如名满天下的雅典,早期崛起时人口仅万人上下,到极盛时期,人口也才40-50万,其中公民又仅有10万。希波战争的决定性的普拉提亚之战中,希腊联军(陆军)不过三万人——可见日本战国时代的战役规模并不小,之所以有人会觉得小,那是因为他在用中国作参照来看日本历史,而中国人口,在历史上世界人口中比例普遍在15%-20%以上,这种大帝国,并非是很合适的参照物。日本是个岛国,要比较,不该与中国、印度、波斯相比,而该比对希腊或是英国。

题外话说完,然后回答题主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精英远胜过日本战国时代的精英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是不可知的,原因有三:

其一,不同时代的人难以比较优劣;

其二,没有确定相比的具体内容、具体对象,无法比较;

其三,精英是群体概念,不是个人概念,个人对个人尚可就某一点、某一特质进行比较,一个泛指的群体和另一个泛指的群体,则进行任何的比较都是不可靠的。

又,一个常见的观点是,古代中日间有对战啊,比如万历朝鲜战争,中国胜了,日本败了,那么怎么不能据此认为中国精英强于日本呢?

这是因为,如果仅以万历一战中国胜了便认定中国精英强于日本战国精英,那么甲午战争中国可谓一败涂地,是否可以也认为近代的日本精英强于中国精英呢(注意,此时的中国精英不仅是李鸿章、张之洞等满清大员,还包括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再进一步的,同一原理,是否可以因为蒙古彻底征服了赵宋、蒙古三次都没征服日本、越南,可以认为越日精英>蒙古精英>中国精英?

显然不行,这种比较完全是一刀切的蛮干逻辑。

我的观点是,战争之于我们从来不是好东西,从战争中能得到的、有意义的只有两条:其一,学会如何避免战争;其二,假如战争无可避免,那么学习如何取得胜利。

显然,轻视、丑化对手既不能令我们避免战争,也无助于学习如何在战争中取胜。这种沙文主义的毒酒,还是不要醺醺然的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论中国古代精英与日本战国时代精英谁更胜一筹,这其实是个相当复杂且难以直接比拟的问题,因为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文化理念以及精英所扮演的角色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如果非要尝试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精英”的定义。在中国古代,精英的范畴相当广泛,很大程度上是指那些通过.............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刺客和门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但他们都与“尽忠”这一精神紧密相连,只是其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核有所差异。将中国古代的刺客和门客与日本封建时代的武士道进行对比,能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忠诚、荣誉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中国古代刺客与门客的“尽忠”在中国古代,“尽忠”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中国古代和近代之所以没有出现类似西方交响乐那样结构宏大、编制精密的音乐,并非是音乐创作能力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交响乐的“编制精巧”和“鸿篇巨制”究竟意味着什么。西方交响乐,.............
  • 回答
    古代的百万大军,这个数字在很多历史记载中都让人感到震撼。但如果真要细究这“百万”之中,究竟有多少是名副其实的精兵,那情况可就复杂多了,远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概括。要聊这个,得从几个方面入手,才能把事情说透。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古代的军队构成是非常多元的。你想想,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召集百万大军.............
  • 回答
    话说这古代碑刻,可不只是冷冰冰的石头,里面藏着的故事,那才叫一个精彩纷呈,荡气回肠。我曾有幸在一些古迹中细细品读,那些被时光雕琢的文字,仿佛穿越千年的回声,在我耳边诉说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得是那块刻着“武士泣血铸忠魂”的石碑。具体是哪朝哪代,我也记不太真切了,只记得它矗立在一.............
  • 回答
    说起古龙小说里最精彩的打斗,这绝对是个让无数武侠迷争论不休的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段挥之不去,每次回想都能激起心中热血的场面。如果非要我选一个“最”,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李寻欢面对“梅花盗”梅花刺的最后一场对决。为什么是这一场?因为它不仅仅是纯粹的武功比拼,更是心境、智慧和.............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否缺少“骑士精神”,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得明白,当我们提到“骑士精神”时,通常会联想到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阶层,他们有其特定的行为规范、社会地位和文化符号。如果套用这套标准去衡量中国古代,会发现很多地方似乎不符,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没有与之类似或精神内核相同的价值观.............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深度是否不如西方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两者都有其独特的智慧和深刻之处,但侧重点和发展路径确实有所不同。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比较:一、 核心关怀与问题意识的差异 中国古代哲学(以儒、道、墨、法等为主).............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房顶上,为什么会站着一排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神兽?这可不是为了好看,背后蕴含着古人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它们不仅是建筑上的装饰,更是承载着驱邪避凶、祈福纳祥的象征意义,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地、鬼神以及人世秩序的独特理解。一、辟邪镇宅,驱除不祥这是房顶神兽最核心的功能。古人对自然界充.............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要说起选拔人才的制度,绕不开“八股取士”这四个字。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不少演变,最终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一种非常独特的考试制度。八股取士,顾名思义,就是指考试文章的格式要求非常严格,要按照固定的“八股”体例来写。 那么,这“八股”究竟是什么呢?首先,它是一种文章的结构模.............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人口男女比例以及一夫多妻制的成因,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想要将其讲得详实而不失人情味,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脉络与人性考量。中国古代的人口男女比例:并非始终如一,但普遍失衡要讨论古代的男女比例,首先要明白,我们没有像现代统计那般精确的户籍数据,很多时.............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挺沉重。要说中国古代酷刑和西方酷刑谁更残忍,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因为“残忍”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主观性,而且两国刑罚体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很难找到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令人发指之处。首先,得承认,无论是东方还是西.............
  • 回答
    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之所以选择并推崇儒家思想,并非偶然,而是一个漫长历史进程中,基于多方面考量权衡后的战略性选择。这其中既有儒家思想本身的特质,也有其对统治阶级巩固权力、维护社会秩序的实用性,更有其深刻的文化根基。一、 儒家思想的内在吸引力:一套成熟的政治哲学与社会模型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在汉.............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可谓博大精深,其发展历程跨越千年,成就斐然,远非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它不仅仅是对星空的好奇观测,更是与农业、政治、文化、哲学紧密相连的综合性学问。观天之始:敬畏与实用并存追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源头,最早可以触及新石器时代。一些遗址中发现的石器、陶器上带有刻纹,虽然其确切的含义仍有争.............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是否曾领先世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宏大命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其中有辉煌的篇章,也有曲折的转折。总的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确实在许多关键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并且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印记。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官宦子弟”这个群体,他们的称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风尚的演变,呈现出丰富的面貌。与其说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称呼,不如说是一种身份的标签,在不同的语境下,会衍生出更具象、更贴切的说法。从通俗到特定:最直观、最普遍的称呼,便是直接点明其身份的:“官家子弟”。这个词.............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书籍中,确实流传着不少带有“荤段子”意味的内容,它们多く出现在笔记小说、戏曲、以及一些文人的诗词唱和之中。这些内容之所以有趣,往往是因为它们以一种委婉、巧妙或者戏谑的方式触及了男女情爱、身体之事,而非直白露骨的描绘。要说详细,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文人笔记中的调侃与戏谑:宋代以来,文人.............
  • 回答
    中国古代刀剑铸造技术,究竟是失传了,还是以另一种形式传承下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它更像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故事,其中包含着辉煌的过去、断层的历史,以及至今仍在闪耀的文化余晖。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那些令人惊叹的成就。提起中国古代的刀剑,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锋利绝伦、.............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不能一概而论,说什么“中国古代百姓都吃不饱穿不暖”,那就太绝对了。得看具体是什么朝代,什么地区,更要看具体的那个“百姓”是谁。你想啊,中国古代那么漫长的历史,从秦汉到唐宋元明清,每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都不一样。就像现在,你也不能说全国人民都一样过日子吧?古代更是如此。要是说普遍情况,尤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古代中国和欧洲在军事技术、资源利用、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差异。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探讨一下。1. 材料与技术的可获得性: 中国:夯土为基石,包砖是改良。 中国古代筑城最普遍、最基础的材料是夯土(rammed earth)。这项技术非常古老,早在商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