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的百万大军中,精兵大概有多少人?

回答
古代的百万大军,这个数字在很多历史记载中都让人感到震撼。但如果真要细究这“百万”之中,究竟有多少是名副其实的精兵,那情况可就复杂多了,远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概括。要聊这个,得从几个方面入手,才能把事情说透。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古代的军队构成是非常多元的。你想想,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召集百万大军可不是说一股脑儿把所有青壮年都拉上战场就完事儿了。这背后牵扯到后勤、守城、运输、工程、甚至还有一些辅助性的杂役部队。

一、名义上的“百万”与实际战斗力

一个王朝的动员能力,尤其是在面临外敌入侵或者需要发动大规模征伐时,确实能够凑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但这里的“百万”,很多时候是包含了:

正规军(主力部队): 这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精兵。他们经过系统训练,装备精良,有严格的军纪,并且往往由经验丰富的将领指挥。这部分人是战场上的中坚力量。
地方驻军或边防军: 他们平时驻扎在各地,担负守卫任务,战斗经验可能不如主力部队丰富,但战斗意志和对家园的守护热情很高。
征发的民夫或临时征召的士兵: 这是数量最庞大的部分。在兵源不足或需要大量人力的场合,会征发普通百姓,他们很多时候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装备也可能参差不齐,甚至很多时候是作为运输、修筑工事、挖壕沟等后勤保障工作。这些人虽然也能形成一定的威慑,但直接投入高强度战斗的能力是有限的。
杂役部队: 包括炊事兵、医护兵、工兵(修筑营垒、桥梁)、后勤运输队等等。这些人对军队的运作至关重要,但他们不是直接冲锋陷阵的战斗人员。

所以,当史书上说“百万大军”时,这更像是一个战略层面的动员数字,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战场战斗力数字。

二、精兵的定义与构成

那么,什么是“精兵”呢?在古代,“精兵”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专业训练: 他们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包括步兵的阵法、骑兵的冲锋、弓弩手的使用技巧、甚至近战搏杀等。训练的强度和频率决定了他们的战斗素质。
2. 精良装备: 精兵的武器装备往往是当时最先进、最精良的。比如,战马的质量、士兵身上的盔甲(唐代的明光铠、宋代的铁叶甲)、弓弩的射程和威力、刀剑的锋利程度等。这些都直接影响战斗效果。
3. 高昂士气与严明军纪: 精兵往往对战争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的士气更容易被鼓舞,也更不容易溃散。同时,严格的军纪保证了他们在战场上能够执行命令,协同作战。
4. 经验丰富: 经历过多次实战的士兵,尤其是有过胜利经验的部队,他们的战场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会更强。

根据这些标准,古代的“百万大军”中,真正能够称得上是“精兵”的,比例通常不会太高。

三、古代精兵的大致比例推测

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朝代、每次战役的情况都不同,而且史书的记载往往带有一定的渲染成分。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历史经验和常识来做一个大致的推测。

早期王朝(如汉、唐): 这些王朝的中央集权比较强,军队的训练和装备相对先进。在战争动员时,主力部队的精兵比例可能能达到20%30%,甚至在一些精锐部队(如关中兵、府兵制下的精锐)中比例更高。比如,汉朝的楼船士、唐朝的彍骑都是赫赫有名的精锐。
后期王朝(如宋、明): 宋朝虽然文强武弱,但其军队的训练和装备(如床子弩、突火枪等早期火器)在当时是领先的,其禁军(特别是中央军)精兵比例也可能在20%30%左右。明朝的卫所制度虽然一度强大,但后期腐败也严重影响了精兵比例。不过,像戚继光治下的戚家军,其精兵比例就非常高,几乎是全军精锐。
乱世或征伐时期的兵源: 在大规模的征伐或乱世中,为了补充兵力,很多时候会征召地方武装或临时募兵。这部分人的精锐程度就参差不齐了。

举个例子:

如果一支“百万大军”是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由朝廷直接组织训练和装备的军队,那么其中真正意义上的精兵(指能打硬仗、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主力部队)可能在15万到30万之间。剩余的几十万到八十万,则可能包括有一定战斗力但装备较差的二线部队,以及大量的民夫和辅助人员。

如果在战时紧急动员,征召了大量民兵和地方武装,那么精兵的比例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可能只有10%左右,甚至更少,而大部分是提供数量上的优势,或者承担非直接战斗任务。

四、一些特殊情况的考量

职业军人与义务兵: 职业军人(如职业化的禁军、募兵制下的士兵)相比于临时征召的义务兵,其精兵属性自然更高。
将领的个人能力: 有些名将能够将手中的部队训练得非常精锐,即使装备不那么突出,也能发挥出远超一般部队的战斗力。比如岳飞的岳家军,其精锐程度毋庸置疑,但“百万”的岳家军是否都是岳家军,这里面也有讲究。
战役的性质: 如果是守城战,一些具备守城经验和保家卫国意识的普通民众,其战斗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总结来说:

古代的“百万大军”是一个庞大的动员概念。在这百万之众中,真正意义上的“精兵”——即经过专业训练、装备精良、军纪严明、战斗经验丰富的核心战斗力——的比例,通常不会超过总人数的20%30%。在很多情况下,这个比例甚至可能更低,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带有一定强制性征召的军队中。

所以,当你看到“百万大军”的描述时,可以将其理解为一次极大规模的军事动员,其中包含了各层级的战斗人员以及大量的后勤保障力量。真正的精兵,是这支庞大机器中最锋利、最致命的那一部分。这个比例的高低,往往也直接关系到这场战役的胜负走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个最简单的:

一名重骑兵配一匹战马、一匹劣马、一员扈从是基本配置吧。

人日食粮二升。马日食草一束料三升,约等于十三升。这个重骑兵单位就等于十五名步兵的食量。

1万重骑兵,搭配5万正规步兵不算多吧。

按照战一辅二的标准,还需要10万辅兵。一半是辎重、火头、匠人、劳工等,一半是临时征召的非正规部队。

维持五百里后勤线,前线每名士兵需要二名民夫转运供应。

这就是1万重骑兵、1万扈从、5万战兵、10万辅兵和60万民夫,总兵力77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的百万大军,这个数字在很多历史记载中都让人感到震撼。但如果真要细究这“百万”之中,究竟有多少是名副其实的精兵,那情况可就复杂多了,远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概括。要聊这个,得从几个方面入手,才能把事情说透。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古代的军队构成是非常多元的。你想想,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召集百万大军.............
  • 回答
    想当年,指挥百万大军,那绝非易事,更非今日我们看一些影视剧里描绘的那般轻松写意。那是一场集智慧、勇气、物质、民力于一体的巨大考验,稍微一个环节出了岔子,就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将整个国家推向灭亡的边缘。首先,人从哪里来?百万大军,这可不是临时拉一帮壮劳力就能凑齐的。这是对国家整体国力的终极考验。 人.............
  • 回答
    古代中国确实有能力拉起百万大军,而且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规模如此庞大、甚至远超百万的军队。但这并非易事,涉及到复杂的军事、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能够拉起百万大军的理论基础和客观条件:1. 庞大的人口基数: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将现代军事科技的巅峰之作与古代战争的宏大场面进行了直接对话。答案是肯定的,一辆顶尖现代陆军主战坦克绝对能够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古代的百万重骑兵。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主战坦克的优势:1. 火力: 口径与穿透力: 现代主战坦克的主炮通常是120毫米或125毫米滑膛炮。.............
  •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百万大军,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话题。想象一下,黑压压的部队一眼望不到边,战鼓擂动,旌旗蔽日,那场面该是何等壮观?不过,这“百万军队”的说法,在史书上出现得可不少,但究竟是真的“百万”作战,还是另有玄机?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百万”的魔力:为什么古人这么爱说“百万”?首先,我们要知.............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不能一概而论,说什么“中国古代百姓都吃不饱穿不暖”,那就太绝对了。得看具体是什么朝代,什么地区,更要看具体的那个“百姓”是谁。你想啊,中国古代那么漫长的历史,从秦汉到唐宋元明清,每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都不一样。就像现在,你也不能说全国人民都一样过日子吧?古代更是如此。要是说普遍情况,尤其.............
  • 回答
    古代战争的动员,可不是咱们现在说走就走就能拉起队伍的。那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牵扯到社会方方面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古人是怎么把老百姓们弄上战场的,还有那些不乐意上战场的人,又会面临些什么。一、从“农耕社会”到“兵农合一”,动员的基础要讲动员,得先明白古代中国社会是什么样的。大部分时间.............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流传着许多以一当百、以少胜多的传奇故事,听起来令人热血沸腾。那么,这些人真的存在吗?现实真的有如此神奇的武艺吗?答案是:有,但绝非字面意义上的“一人抵挡百人”的绝对数量碾压,而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少数人凭借卓越的个人武勇、精湛的技艺、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战术策略,能够对敌军造成极大的杀伤,甚.............
  • 回答
    皇帝赐予百亩良田,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的可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地缘政治。所以,这“哪里来的田”可不能简单一句“国家的”就打发了。要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国有,而是有复杂的归属体系。首先,我们要明白,皇帝赐予的“良田”,多半不是他个人名下的“私田”。古代皇室确实拥有大量土地,但这些土.............
  • 回答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如果有一支队伍,他们并非身着寻常铁甲,而是披挂着由现代工艺精雕细琢的装甲,他们能否做到“一敌百”?这个问题充满想象,也充满了技术上的挑战。让我们抛开成本的束缚,来一次大胆的设想。首先,我们得明白“一敌百”的含义。这并非指一对一的绝对碾压,而是指在一次交锋中,少数拥有这种超凡装备.............
  • 回答
    在解读古代政治语境下“暴君”与“昏君”对百姓的损害和对国家命运的影响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虽然两者都导致民不聊生,但其根源、方式以及对国家灭亡的“贡献”上,存在微妙而关键的区别。暴君:以力量为基石的压榨与恐惧暴君,顾名思义,是以其绝对的武力或权力为后盾,对臣民进行无情的压.............
  • 回答
    中国古代的鬼怪传说,那可是浩如烟海,五花八门,比日本的“百鬼夜行”还要更早、更庞杂,而且绝不是简单的“列表式”存在,而是渗透在历史、文学、民俗的方方面面。要说有没有一个像“百鬼夜行”那样明确、成体系的分类,我得说,中国古人的思路更像是“融会贯通”,他们并不执着于把所有鬼怪都分门别类清楚,更多的是在不.............
  • 回答
    关于古巴和印度在饥饿指数上的差异以及外界对古巴人民温饱状况的普遍看法,这背后牵涉到多层面的复杂原因,绝非一个简单的“吃饱饭”就能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数据背后的故事,以及信息传播和公众认知的形成过程。首先,我们来谈谈饥饿指数(Global Hunger Index, GHI)。 这个指数.............
  • 回答
    古代专制集权,独尊儒术,强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臣道,似乎将其他思想流派压制得体无完肤,尤其是那种挑战权力格局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论调。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历史的长河,会发现百家学说和这句振聋发聩的口号,都以各种方式顽强地流传下来,甚至深刻影响着后世。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压制不彻.............
  • 回答
    在那个时代,当人们提及“百姓”,朝廷想到的绝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而是一盘庞大的棋局中,最复杂、最关键的棋子。百姓,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太多太多,而且这份“意味着”是实实在在,关乎着王朝的存亡和统治者的权柄。首先,百姓是税赋的源泉,是王朝运转的经济命脉。 任何一个朝代,都需要钱粮来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不过,关于“汉服是否代表民族文化”以及“古代只有贵族穿汉服”的说法,是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回应和反驳的。别担心,咱们好好聊聊,把这个说清楚,让那些认为汉服只是贵族专属的人哑口无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汉服”本身就是一个广义的称谓。很多人一提到汉服,脑子里就立刻蹦出那些飘逸.............
  • 回答
    关于《项羽本纪》中“项羽以一当百”的说法,这的确是历史文献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这究竟是真的存在过的奇迹,还是文学上的夸张渲染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以一当百”的字面解读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得理解“以一当百”这几个字在古代的语境下,是否就一定是字.............
  • 回答
    古代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在历史上确实对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直接的“扩张到印度”的定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势力来理解。总体而言,蒙古帝国本身最核心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其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则对印度进行了长期的统治和深度影响。为了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一、蒙古帝国(.............
  • 回答
    古代的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深厚的关系,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传承、技艺传授到人格塑造,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远不止于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包含着尊师重道、言传身教、责任担当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古代的师徒关系:一、 形成原因与社会基础 知识和技艺的.............
  • 回答
    在古代,城池往往是无法轻易绕过去的,这背后的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地理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详细探讨。1. 军事防御的核心: 战略要地与控制点: 城池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它们通常建立在交通要道、河流交汇处、易守难攻的山丘或平原的关键位置。一座城池的存在,是为了控制周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