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真的有过百万军队的战争吗?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百万大军,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话题。想象一下,黑压压的部队一眼望不到边,战鼓擂动,旌旗蔽日,那场面该是何等壮观?不过,这“百万军队”的说法,在史书上出现得可不少,但究竟是真的“百万”作战,还是另有玄机?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

“百万”的魔力:为什么古人这么爱说“百万”?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古代,军队的规模往往是衡量国家实力和军事威望的重要指标。“百万”这个数字,听起来就足够震撼,足以威慑敌人,彰显国力。所以,很多时候,“百万”可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形容一支规模庞大、气势磅礴的军队,而不一定是精确的数字。这就像我们现在说“人山人海”,没人真去数有多少人一样。

其次,古代的统计方法和现代不同。人口普查、兵役登记这些概念,在早期都比较模糊。即使有统计,也可能包含大量的辅助人员、后勤部队、甚至临时征召的民夫。一支军队的有效战斗力,和我们今天理解的“现役士兵”概念,差距可能很大。

真正能被称为“百万军”的案例:

尽管如此,中国古代确实出现过规模空前、接近甚至可能达到“百万”数量级的军事集结。其中最常被提及,也最有证据支持的,当属 秦灭六国时期,尤其是 合纵攻秦 以及 秦灭六国 本身。

合纵攻秦: 在战国晚期,为了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东方六国曾多次联合。像《史记》记载的,苏秦游说六国,形成合纵联盟,号称“合六国之众,百万之兵”。虽然具体数字可能夸大,但六国联合起来,动员数十万甚至近百万的总人口参与军事行动,这是非常有可能的。这些兵力,可能包括正规军、郡县兵、以及大量的预备役和民夫。

秦灭六国: 秦国之所以能最终统一六国,靠的就是其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例如,秦灭赵国之战,攻打邯郸时,秦军号称“围邯郸五十万众”。攻灭魏国、楚国等,秦国也动用了大量的兵力。虽然具体数字难以精确考证,但秦国倾全国之力,动用数十万乃至于六七十万的军队(包含各种兵种和支援人员)进行大规模战役,是完全可能发生的。当时的秦国,为了统一天下,倾注了巨大的资源和人力。

其他可能接近“百万”的时期:

楚汉之争: 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战争,也曾出现过大规模的兵力集结。比如,垓下之战,刘邦号称“汉军二十万,加上诸侯兵七十万,共九十万”。项羽兵力“十万”。虽然“七十万”和“九十万”的数字也可能带有夸张成分,但可以想象,当时的战场上,双方集结的兵力规模是相当惊人的,动员了数十万之众。

唐朝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时期,唐朝为了平定叛乱,也投入了巨量的兵力,包括中央军、地方军以及回纥等外援。虽然“百万”的说法可能不太准确,但投入的兵力数量绝对是空前的,动用了数十万甚至可能接近半数的国家资源。

为什么“百万”难以持续和精确?

1. 后勤保障的极限: 即使能够集结百万军队,如何喂饱他们?古代的运输能力非常有限,粮食、武器、装备的供应是巨大的挑战。一支百万人的军队,如果没有强大的后勤体系支撑,很快就会因为饥饿、疾病而崩溃,根本无法形成战斗力。

2. 训练和装备的限制: 百万人如果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精良的装备,那将是无敌的存在。但古代的兵源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士兵是临时征召的农夫,训练和装备都远不如精锐部队。

3. 信息和管理的难度: 在没有现代通信和指挥系统的情况下,管理和指挥百万军队,在战场上协同作战,其难度是难以想象的。容易出现信息传递不畅、指令混乱、部队失控的情况。

总结一下:

中国古代的“百万军队”之说,更多的是一种 象征性的、夸张性的描述,用来形容庞大的军队规模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其存在的可能性,特别是在 秦灭六国 这样的大规模统一战争中,以及 楚汉之争 这样的争霸战役中,动员和集结数十万乃至于接近百万规模的总人口(包含战斗人员、辅助人员、民夫等)来投入军事行动,是 完全有可能的。

关键在于,我们要区分“作战部队”和“总动员人口”之间的概念。当时的大多数“百万”说,更倾向于后者,是国家整体军事动员能力的一种体现,而非严格意义上的“百万士兵在战场上厮杀”。

所以,与其纠结于数字的精确性,不如去感受那种古代战争的宏大尺度和家国情怀。当千军万马奔腾而至,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无论数字如何,都足以载入史册,让人为之惊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说百万军队呢,特别是一场战争里发动一百万军队,恐怕就算在我国的文献中,是不太多见的。

但是,如果说是动员了百万人,或者接近百万这个数量级的话,其实现成有一个:

元丰四年(1081)的五路伐夏

这次作战分为三个作战方向,五条作战线,发动了百万级的人力,会攻兴、灵二州,将双方的战线全面前推,意图夺取西夏在黄河以南的立足点。

我们看看这五路的动员情况:

第一路麟府路

主将:王中正

出动人力:兵六万人+民夫六万人(实际动员十一万)

第二路鄜延路

主将:种谔

出动人力:鄜延路兵五万四千+畿内七将兵三万九千=九万三千

第三路泾原路

主将:刘昌祚

出动人力:泾原路兵五万人

第四路环庆路

主将:高遵裕

出动人力:番汉步骑八万七千+民夫九万五千

第五路熙河路

主将:李宪

出动人力:熙秦七将兵+吐蕃番兵三万=十万

合计:6+11+9.3+5+8.7+9.5+10=59.5万人

这只是直接上战场的人力,还有大量没有上战场的人力资源没有统计在内,青唐吐蕃动员了十三万人也参与了这次作战,也没有全部计算在内。

因此,说这次作战动员了百万级的人力资源是不算太夸张的。

当然,在古典时代,发动如此规模的人力资源,最后的结局,一定会因为后勤问题而导致军事灾难的。

这是肯定的,事实上也是如此。

二更:

有同志问作战的具体结果,那就大致按记得的过程简要描述下,没有翻文献,有错的话请大家提出来。

第一路

麟府路王中正

王公公缺乏远征经验,准备的口粮只有四十天,自渡过无定河到达夏州之后,一直受口粮匮乏困扰,他抵达夏州之前,民夫两天左右就逃亡了两千人。最后不得不回军就粮,退出战斗。

这一路根本没有任何谈得上的作战,就是一路吃过去,又一路吃回来。由于口粮匮乏,还发生了吃人的现象。



第二路

鄜延路种谔

种以九万三千人自绥德出米脂,破西夏军主力八万人,后收复石州、银州。由于缺乏口粮,后勤不继,又前进八日抵达盐州旧城。此时遭遇大雪,口粮断绝,畿内七将兵中军官带队南逃,引发军队骚乱,最终不得不退兵。由于遭遇冻饿,军队损失很重,入塞者只有三万多人


第三路

泾原路刘昌祚

见下路

第四路

环庆路高遵裕

高部发动了十八万两千多人,并节制泾原路刘昌祚的五万人。他从庆州出发,他经白马川进至西夏清远军。在这里得到情报,西夏军主力已调去葫芦河和夏州方向,与宋军主力第一路与第二路(合计约三十万人)对抗,横山和灵州都非常空虚。有人献计,以轻兵疾进,大军后继,闪击灵州。但高没有听这个意见,还是大致按原定作战计划行动。

高部出兵后,环庆路刘昌祚也出兵。由于这次出动声势很大,西夏方面对宋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他们发动了黄河以南的兵力,前往葫芦河和夏州方向抵御宋军进攻。刘昌祚在葫芦河击败了西夏军主力一部,之后飞奔至灵州,甚至比高部还快。但他们所带的口粮已经消耗完毕,是靠沿路捡西夏军烧弃的口粮和仓库中的存粮,才勉强支持的。

在灵州外,高刘二人发生矛盾,高欲夺刘之功,刘屡次避让,高都不依不饶。宋军围城十八日,缺乏攻城器械,无法登城。西夏军掘开黄河堤坝水淹宋军营地,在外围切断了后勤线,迫使宋军放弃围困撤军。

撤退行动中,由于降雪、缺乏口粮,这两路冻饿战死者,约十万人

第五路

熙河路李宪

李公公率十万番汉兵马,在西使新城击败西夏军两万余人,在汝遮谷又败西夏军数万人,一路凯歌进兵至天都山,败西夏名将星多哩鼎,烧了西夏行宫和内府库。但还不待进一步发展攻势,就得到环庆泾原两军从灵州溃退的消息,于是退兵回兰州。这一路损失最小,战果最大。

总体来看,这次作战的战略构想很庞大,战役组织极度复杂,因为诸路要渡过数百里沙漠,对后勤组织工作的挑战也非常大。最终压垮整个攻势的,不是作战,而是后勤无法保障。

虽然战前做了一些估计,也有一定的准备,但从战争发展局势来看,所做的准备是很不充足的。

这是北宋最重要的后勤灾难,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百万大军,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话题。想象一下,黑压压的部队一眼望不到边,战鼓擂动,旌旗蔽日,那场面该是何等壮观?不过,这“百万军队”的说法,在史书上出现得可不少,但究竟是真的“百万”作战,还是另有玄机?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百万”的魔力:为什么古人这么爱说“百万”?首先,我们要知.............
  • 回答
    中国古代确实有过道士参与“伐山破庙,扫灭血食鬼神”的记载和传说,但需要分开来看,这类事件并非道教的主流,更非普遍现象,而是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边缘性事件,且其中夹杂着民间信仰、政治斗争和历史演变等复杂因素。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一、 道教的信仰体系与驱邪观念:首先,理.............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否侵略过别国,这个问题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历史的记载往往是多角度的,而且“侵略”这个词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含义和定义也会有所不同。不过,要说古代中国完全没有对外扩张或使用武力迫使他国屈服的行为,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们先从概念上稍微理一下。在古代,国家之间的行为往往更多.............
  • 回答
    “古代中国真的富过欧洲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富”的含义、时间跨度以及衡量标准。简单来说,如果以绝对经济总量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来看,在某些历史时期,古代中国确实能够与欧洲最富裕的地区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但若以人均财富、技术.............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师爷”可不是什么虚构的产物,而是真实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独特职业,而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并非是皇帝身边那些高高在上的“御史”或“翰林”,更像是“幕后英雄”,在权力的运作和具体事务的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师爷的出现:“师爷”这个称呼,其实并非一开始就叫“师爷”,其前身可以追.............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有没有“国师”这个头衔,其实情况比想象中要复杂一些,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更准确的说法是,虽然“国师”这个词汇本身可能不像“丞相”或“大将军”那样是一个固定、正式的官职,但在不同的朝代,确实存在着扮演着类似“国师”角色的人物,他们对国家政治、文化、乃至军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
  • 回答
    要回答“古代中国真的没有可能孕育出现代文明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更恰当的说法是,现代文明的出现,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偶然与必然交织下的结果,而古代中国虽然拥有辉煌的文明成就,但其发展路径与现代文明的形成存在显著差异,要从古代中国的土壤中直接“生长”出.............
  • 回答
    关于历史上的古埃及文明和中国古代夏朝的真实性,这在学术界是各有定论和争议的,我们不妨就此展开聊聊。古埃及文明:无可辩驳的存在先说古埃及文明,这一点可以说是 确凿无疑,真实存在。它的存在,就像你抬头能看到的太阳一样,证据链条极其完整和丰富,几乎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 视觉证据: 这是最直观的证据.............
  • 回答
    中国,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悠久而厚重的文化积淀。问“中国真的有古老的历史吗?”,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大海是否真的有水一样,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其“古老”的程度,远超许多人的想象。我们不妨从最初的曙光说起。当欧洲还在黑暗时代,当北美大陆还未被人们知晓时,在中国,文明的火种早已在黄河、长江流域熊熊燃烧。最早.............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有没有武功这件事,我的看法是有的,但肯定不是大家看武侠小说或电影里那种“飞檐走壁”、“隔空伤人”的玄乎劲儿。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弄清楚“武功”这个词在古代到底是个啥概念。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技艺,是人们在生存和战争中摸索出来的与人搏斗、防身自卫的一套方法.............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真的曾经居于世界超前的位置?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更细致地理解“超前”的含义以及比较的标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在许多领域都曾达到过世界领先的水平,并且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 技术与发明:引领.............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不是“除了上层阶级以外都吃不饱饭”,这个说法太过绝对,也与历史事实不符。但要说“普遍温饱”甚至“丰衣足食”那确实是少数,大多数普通百姓的生活确实是比较艰辛,常常处于温饱线上挣扎。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那个时代的基本生存状况: 农业为本,看天吃饭是常态: 古代中国绝大多数人.............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不能一概而论,说什么“中国古代百姓都吃不饱穿不暖”,那就太绝对了。得看具体是什么朝代,什么地区,更要看具体的那个“百姓”是谁。你想啊,中国古代那么漫长的历史,从秦汉到唐宋元明清,每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都不一样。就像现在,你也不能说全国人民都一样过日子吧?古代更是如此。要是说普遍情况,尤其.............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城墙,绝对是那个时代最令人惊叹的工程奇迹之一,也是城市文明的标志。要说它们能不能“围住”整个城市,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比想象中要复杂一些,需要我们深入探究那个时代城市的面貌和城墙的功能。城墙的“围”:一个多层面的概念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城市”和今天的概念有很大不同。今天的城市,尤其是大.............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是否曾领先世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宏大命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其中有辉煌的篇章,也有曲折的转折。总的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确实在许多关键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并且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印记。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男子审美的主流是“小鲜肉”还是“肌肉男”,以及这种审美是否受到西方影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值得深入探讨。笼统地说,“小鲜肉”是古代主流,肌肉男是近代受西方影响,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与史实不符,也忽略了中国古代审美多元化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差异。一、 中国古代男子的审美:并非只有“.............
  • 回答
    古代中国人是否懂得开平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他们不仅懂,还发展出了一套相当精妙的计算方法。要详细说来,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入手,让这事儿明白透彻。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懂开平方”这个概念在古代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提起开平方,脑子里立刻会想到根号符号√,以及一个数值计算的过程。但古代中国,尤其是算.............
  • 回答
    电视剧里的情节常常为了追求戏剧冲突和视觉效果而进行艺术加工,古代处斩首之刑也概莫能外。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一刀下去便身首分离,并非总是那么容易,其过程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也残酷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用于斩首的“刀”,并非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手术刀,更不是锋利无比的日本武士刀。最常见的是一种称为.............
  • 回答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诗人作家是否比不上古代,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常常引发讨论的问题。与其说“比不上”,不如说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创作语境和美学追求,因此无法简单地划分为高下。不过,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历史的滤镜与传承的重量首先,我们不能忽略“历史”这个强大的滤镜.............
  • 回答
    关于中国军事和技术实力是否不如同期其他文明的说法,以及古中国的真实军事实力,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解答,我们需要将历史时期细分,并对比不同文明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笼统地说“不如同期”或“不如其他文明”是过于简化的。总的来说,中国在很多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农耕文明的顶峰时期,其军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