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真的有「师爷」这个职业吗,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什么时候消失的呢,其工作内容包括什么呢?

回答
中国古代的“师爷”可不是什么虚构的产物,而是真实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独特职业,而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并非是皇帝身边那些高高在上的“御史”或“翰林”,更像是“幕后英雄”,在权力的运作和具体事务的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师爷的出现:

“师爷”这个称呼,其实并非一开始就叫“师爷”,其前身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代。如果非要找一个具体的出现时间,我们可以将视线放在 唐朝末年到宋朝初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幕僚”: 在那个战乱频繁、士族主导的时代,一些有才能的文人会依附于地方豪强或官僚,组成“幕府”。这些人可以算是师爷的早期雏形,他们为主人出谋划策,处理文书。
唐朝的“参军”、“从事”等: 唐朝时期,朝廷开始设置一些辅助性的官职,比如参军、从事等,这些职位的官员就承担着一些幕僚性质的工作。
宋朝的“幕僚”和“厅前”: 到了宋朝,随着政治体制的完善和文官制度的发展,许多官员身边开始聚集一批专业化的幕僚,他们负责处理各种案牍、草拟公文、提供咨询等。这时候,“幕僚”这个词更为普遍。
“师爷”的真正成型,多认为是在明清时期。 尤其是在明朝,随着监察制度的加强和地方官府权力的细化,官员对助手和谋士的需求更加迫切。“师爷”这个称呼也逐渐被广泛使用,并且这个职业的性质也更加明确。

所以,可以说师爷的萌芽很早,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职业化程度较高的群体,其成型和成熟更多是在明清时期。

师爷的消失:

师爷这个职业的“消失”,并非一夜之间,而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最终被现代的官僚体系和职业分工所取代。

清末的变革: 随着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政治体制也随之发生变化。官府的设置越来越趋于规整和专业化,原本由师爷承担的许多职能,开始被设立的专门科室和聘用的专业人员所取代。
民国时期的转型: 到了民国时期,旧的官僚体系被彻底颠覆,新的行政和司法体系建立起来。虽然一些地方官员可能还会保留一些类似“秘书”的角色,但“师爷”这个带有封建色彩的职业称呼和模式,基本上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代的“秘书”、“助理”、“顾问”: 我们可以说,现代官府和企事业单位中的“秘书”、“助理”、“法律顾问”、“政策研究员”等,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师爷的职能,但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工作方式与古代师爷有着本质的区别。

可以说,师爷这个职业的消失,与中国社会的整体转型和政治体制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大致在 辛亥革命前后,这个职业就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

师爷的工作内容:

师爷的工作内容非常广泛,可以说是一个官员的“全能助手”和“智囊团”。具体职责会根据官员的身份、职级以及师爷自身的专长而有所不同,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文书处理与草拟: 这是师爷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公文写作: 无论是官员的奏折、报告,还是下发的通知、命令,亦或是回函、批示,都需要师爷来代笔或润色。他们需要精通官场文书的写作格式和语言风格,确保文字的准确、得体和有效。
案卷整理: 处理各种案件的卷宗、档案,进行分类、归档、查阅,这是司法和行政部门师爷的核心工作。
信件管理: 过滤、批阅来往信件,根据重要程度和内容进行分类处理,并代为回复。

2. 法律咨询与案件审理: 尤其是在负责司法事务的官员(如知县、知府)身边,师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法律顾问角色。
法律知识提供: 师爷往往是精通律法、熟读律例的。在官员审理案件时,他们会提供相关的法律条文、判例,并给出量刑和处理意见。
审讯协助: 在审讯过程中,师爷会协助记录,甚至在某些时候提出审讯思路和问题,帮助官员从犯人那里获取关键信息。
证据分析: 对案件的证据进行梳理和分析,找出疑点和关键证据。
判决草拟: 根据官员的判决意图,草拟判决书。

3. 财政管理与账目核对: 负责管理官员的钱粮、赋税等财政事宜。
账簿记录: 记录官府的收入和支出,制作账簿。
收支核对: 确保钱粮的收支准确无误,防止贪污舞弊。
财政规划: 有时还会协助官员进行一些简单的财政规划。

4. 谋划与建议(智囊角色): 这是师爷作为“幕僚”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政治献策: 为官员在处理政务、应对突发事件时提供策略和建议,帮助官员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人际关系打理: 协助官员处理与同僚、下属、地方士绅等的关系,处理一些人情往来。
信息收集与分析: 关注时事动态,收集各种信息,并进行分析,为官员提供决策参考。

5. 教育与指导: 师爷也常常承担着对官员(尤其是初任官员)的指导和教育任务。
官场规矩传授: 帮助新上任的官员熟悉官场规则、人情世故。
业务指导: 对官员的政务处理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师爷的特点:

非正式职位: 师爷通常没有正式的官职,而是作为官员的私人聘用,工资待遇也由官员的俸禄或私产支付。
高度依赖性: 官员对师爷的依赖程度很高,一个好的师爷能让官员事半功倍,而一个不称职的师爷则可能给官员带来麻烦。
高风险高回报: 师爷的地位虽然不如官员,但他们的能力往往能决定官员的政绩,也因此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有时甚至能影响地方政局。但同时,如果官员失势,师爷的境遇也会变得非常危险。
专业分工: 随着时间的发展,师爷也出现了专业分工,比如有专门负责法律的“律师爷”,负责刑名案件的“刑名师爷”,负责账目的“账房师爷”等。

总而言之,“师爷”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职业群体,他们如同官员的“幕后推手”和“智慧引擎”,在国家机器的运转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的存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僚体系对专业知识和辅佐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社会制度的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一般来说,写古装戏,衙门里头有三种师爷:

一、钱粮师爷。

二、秉笔师爷。(亦有叫书启师爷)

三、刑名师爷。

钱粮师爷,望名思义,是在税收物捐上作文章,比如清朝雍正时期,有名的「火耗归公」,打个比方,你个县太爷,从老百姓身上收来的杂碎银子,必需重铸加工成银饼银锭,这中间成色不足的耗损,该怎么处理?那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大问题呀,弄的不好,叫皇上认定你贪污了,可是要掉脑袋的。

「钱粮师爷」,其实也就是专管财政,如何补足亏空,如何污墨公款,如何搜括民脂民膏,让你的主官可以开展工作,尤其是实施花销无度的政绩工程,等等等等。

而这,正突显了中国式地方郡县制度的大缺陷:县太爷一人既管民政、又兼军事、还要上堂作法官,审判案件,没有一群师爷搭手,恁谁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任务。

再说「秉笔师爷」,史上,较有名的故事,发生在太平天国之时。

曾国藩起湘军对抗,连打了几个败仗(也有人说是曾国藩的手下,李次青打败仗),无奈上奏朝廷「屡战屡败」,后来叫人(有人说是师爷马家鼎,有人说是官吏德兴阿,甚至有人说是李鸿章),赶紧拿来大笔一挥,改成「屡败屡战」。

上报战况一样不堪,可说法气势截然不同,叫咸丰皇帝龙心大悦。由此可知,秉笔师爷虽说是「摇的笔杆子工夫」,工作主要在上下行文,作的笔墨文章,但其重要,可见一般。

至于「刑名师爷」,那就更不用解释了,清朝有另一个故事,出自纪晓岚的野史。

话说有一暴民杀人,犯案就补,上堂审案,认罪伏法,画押的状纸上写到「用棒杀人」,应判死罪,送到刑部,可那纪晓岚收了红包,要逃人生天,于是偷偷加了一笔,改成「甩棒杀人」。

用棒是凶杀,甩棒,成了过失,于是顺利过关,叫人犯免了死罪。

师爷的传说极多,一般来说,没有正式的官职,多以所谓「幕友」一类的名号假称。有个特色是,这个工作,大都是父死子继。中国自古以来,官官相护,官吏多半世代相传,太子党,官二代,相继权力,几代官员相传相承,用的师爷,也是世代交替。

按常见的故事,那老师爷死时,都会留下一个蓝皮祕本,内中密密麻麻写着各式纪录,有贪污的,有交往不正的,有冤案误判的,总之,就是主官从政时,所犯下的各种错误,以及见不得天日的可怕祕密。

就靠这蓝皮本本,老师爷传给小师爷,如此,不但可保自己的子孙后代平安,承平之时,可保饭碗。灾难临头,也能向上级供出,以保自己项上人头。

中国史上有太多例证,那师爷既能护主,也能毁主,能帮大官成就功名的,也能让大官身败名裂的,最甚时,到了现代,他们改名为 「秘书」,往往能能荣登大位,掌握政权。

容我不多举例矣。

(原文写於2012-08-11,改於2014-04-23)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师爷”可不是什么虚构的产物,而是真实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独特职业,而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并非是皇帝身边那些高高在上的“御史”或“翰林”,更像是“幕后英雄”,在权力的运作和具体事务的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师爷的出现:“师爷”这个称呼,其实并非一开始就叫“师爷”,其前身可以追.............
  • 回答
    中国古代确实有过道士参与“伐山破庙,扫灭血食鬼神”的记载和传说,但需要分开来看,这类事件并非道教的主流,更非普遍现象,而是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边缘性事件,且其中夹杂着民间信仰、政治斗争和历史演变等复杂因素。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一、 道教的信仰体系与驱邪观念:首先,理.............
  •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百万大军,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话题。想象一下,黑压压的部队一眼望不到边,战鼓擂动,旌旗蔽日,那场面该是何等壮观?不过,这“百万军队”的说法,在史书上出现得可不少,但究竟是真的“百万”作战,还是另有玄机?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百万”的魔力:为什么古人这么爱说“百万”?首先,我们要知.............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有没有“国师”这个头衔,其实情况比想象中要复杂一些,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更准确的说法是,虽然“国师”这个词汇本身可能不像“丞相”或“大将军”那样是一个固定、正式的官职,但在不同的朝代,确实存在着扮演着类似“国师”角色的人物,他们对国家政治、文化、乃至军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
  • 回答
    要回答“古代中国真的没有可能孕育出现代文明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更恰当的说法是,现代文明的出现,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偶然与必然交织下的结果,而古代中国虽然拥有辉煌的文明成就,但其发展路径与现代文明的形成存在显著差异,要从古代中国的土壤中直接“生长”出.............
  • 回答
    关于历史上的古埃及文明和中国古代夏朝的真实性,这在学术界是各有定论和争议的,我们不妨就此展开聊聊。古埃及文明:无可辩驳的存在先说古埃及文明,这一点可以说是 确凿无疑,真实存在。它的存在,就像你抬头能看到的太阳一样,证据链条极其完整和丰富,几乎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 视觉证据: 这是最直观的证据.............
  • 回答
    中国,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悠久而厚重的文化积淀。问“中国真的有古老的历史吗?”,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大海是否真的有水一样,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其“古老”的程度,远超许多人的想象。我们不妨从最初的曙光说起。当欧洲还在黑暗时代,当北美大陆还未被人们知晓时,在中国,文明的火种早已在黄河、长江流域熊熊燃烧。最早.............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有没有武功这件事,我的看法是有的,但肯定不是大家看武侠小说或电影里那种“飞檐走壁”、“隔空伤人”的玄乎劲儿。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弄清楚“武功”这个词在古代到底是个啥概念。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技艺,是人们在生存和战争中摸索出来的与人搏斗、防身自卫的一套方法.............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真的曾经居于世界超前的位置?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更细致地理解“超前”的含义以及比较的标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在许多领域都曾达到过世界领先的水平,并且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 技术与发明:引领.............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不是“除了上层阶级以外都吃不饱饭”,这个说法太过绝对,也与历史事实不符。但要说“普遍温饱”甚至“丰衣足食”那确实是少数,大多数普通百姓的生活确实是比较艰辛,常常处于温饱线上挣扎。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那个时代的基本生存状况: 农业为本,看天吃饭是常态: 古代中国绝大多数人.............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否侵略过别国,这个问题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历史的记载往往是多角度的,而且“侵略”这个词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含义和定义也会有所不同。不过,要说古代中国完全没有对外扩张或使用武力迫使他国屈服的行为,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们先从概念上稍微理一下。在古代,国家之间的行为往往更多.............
  • 回答
    “古代中国真的富过欧洲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富”的含义、时间跨度以及衡量标准。简单来说,如果以绝对经济总量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来看,在某些历史时期,古代中国确实能够与欧洲最富裕的地区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但若以人均财富、技术.............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不能一概而论,说什么“中国古代百姓都吃不饱穿不暖”,那就太绝对了。得看具体是什么朝代,什么地区,更要看具体的那个“百姓”是谁。你想啊,中国古代那么漫长的历史,从秦汉到唐宋元明清,每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都不一样。就像现在,你也不能说全国人民都一样过日子吧?古代更是如此。要是说普遍情况,尤其.............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城墙,绝对是那个时代最令人惊叹的工程奇迹之一,也是城市文明的标志。要说它们能不能“围住”整个城市,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比想象中要复杂一些,需要我们深入探究那个时代城市的面貌和城墙的功能。城墙的“围”:一个多层面的概念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城市”和今天的概念有很大不同。今天的城市,尤其是大.............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是否曾领先世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宏大命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其中有辉煌的篇章,也有曲折的转折。总的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确实在许多关键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并且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印记。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男子审美的主流是“小鲜肉”还是“肌肉男”,以及这种审美是否受到西方影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值得深入探讨。笼统地说,“小鲜肉”是古代主流,肌肉男是近代受西方影响,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与史实不符,也忽略了中国古代审美多元化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差异。一、 中国古代男子的审美:并非只有“.............
  • 回答
    古代中国人是否懂得开平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他们不仅懂,还发展出了一套相当精妙的计算方法。要详细说来,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入手,让这事儿明白透彻。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懂开平方”这个概念在古代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提起开平方,脑子里立刻会想到根号符号√,以及一个数值计算的过程。但古代中国,尤其是算.............
  • 回答
    电视剧里的情节常常为了追求戏剧冲突和视觉效果而进行艺术加工,古代处斩首之刑也概莫能外。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一刀下去便身首分离,并非总是那么容易,其过程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也残酷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用于斩首的“刀”,并非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手术刀,更不是锋利无比的日本武士刀。最常见的是一种称为.............
  • 回答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诗人作家是否比不上古代,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常常引发讨论的问题。与其说“比不上”,不如说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创作语境和美学追求,因此无法简单地划分为高下。不过,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历史的滤镜与传承的重量首先,我们不能忽略“历史”这个强大的滤镜.............
  • 回答
    关于中国军事和技术实力是否不如同期其他文明的说法,以及古中国的真实军事实力,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解答,我们需要将历史时期细分,并对比不同文明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笼统地说“不如同期”或“不如其他文明”是过于简化的。总的来说,中国在很多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农耕文明的顶峰时期,其军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