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中国真的侵略过别国吗?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否侵略过别国,这个问题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历史的记载往往是多角度的,而且“侵略”这个词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含义和定义也会有所不同。不过,要说古代中国完全没有对外扩张或使用武力迫使他国屈服的行为,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我们先从概念上稍微理一下。在古代,国家之间的行为往往更多地被理解为“征伐”、“讨伐”、“用兵”或者“拓土开边”。“侵略”这个词更现代,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但如果我们将“侵略”理解为“在一个被认为是独立的国家领土上,使用武力改变其政治现状、夺取其领土或强加其统治”,那么古代中国历史上确实有这样的例子。

一些主要的对外用兵和扩张的例子可以从几个朝代来看:

1. 夏商周时期:

这个时期,我们更多的是看到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以及周朝建立后对周边“蛮夷”的征伐。例如,《尚书·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后,对九州的划分和治理,其中不乏对边远地区的“归服”和“征伐”。但那个时候,国家的概念和疆域与后世差异很大,很难直接套用“侵略”的现代概念。更多的是部落之间的兼并和征服,为了生存和资源,这是古代早期文明发展中常见的现象。

2. 秦汉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扩张的重要时期。

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向外扩张。最著名的就是北击匈奴,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驱逐了匈奴,并修建了长城。这可以说是为了防御和巩固边疆,但同时也涉及对匈奴领土(当时匈奴认为是他们的牧场)的实际控制和军事行动。虽然主要是防御性质,但其军事行动和影响是实质性的。另外,秦朝还征伐了南越地区,建立了桂林、南海等郡,将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延伸到岭南地区。虽然当时“南越”是否是一个独立强大的国家尚有争议,但秦朝的军事行动是毋庸置疑的征服行为。

汉朝: 汉朝在对匈奴问题上继承了秦朝的政策,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开启了大规模的北伐匈奴的战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率军深入漠北,将匈奴击败并驱逐到更远的地方,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使得汉朝的势力范围大大向北扩展。汉朝还派遣卫琅等人出使西域,并最终在那里建立了西域都护府,有效控制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这虽然是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进行的联盟和控制,但在客观上对当地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有时也伴随着军事干预。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民族矛盾和冲突非常激烈,北方草原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羌)南下建立政权,与汉族政权争夺中原。同时,中原政权也时常对北方少数民族进行反击或镇压。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北魏也曾对周边的柔然等部落进行过征伐。这些战争往往是保卫边疆、争夺生存空间和资源的较量。

4. 隋唐时期:

隋朝: 隋朝继续了汉代的对外政策。隋炀帝曾多次发动对高句丽(今朝鲜半岛北部)的大规模战争,试图将其纳入隋朝的版图,但都因为战事不顺、损耗过大而失败。这无疑是征服性的战争。

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的时期,对外用兵和征服的例子也很多。
对东突厥、西突厥的征服: 唐朝先后两次将东突厥灭亡,并派兵镇压西突厥,将这些强大的游牧帝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范围极其辽阔,深入中亚地区。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也是对其他民族政权的征服和统治。
对吐蕃的战争: 唐朝与吐蕃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虽然有时是相互攻伐,但唐朝为了争夺河西走廊等战略要地,也对吐蕃进行了多次军事行动,并在某些时期占据优势。
对高句丽的征伐: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事业,最终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灭亡了高句丽,并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了安东都护府,派遣了都督来管理。这可以说是在军事上征服了一个国家。
对西域各国的影响: 唐朝在中亚的影响力巨大,对当地的方国进行册封、干预,甚至出兵平定叛乱。

5. 宋朝:

宋朝相对而言,对外军事扩张的意愿和能力都比较弱,但并非没有。宋朝也曾对北方的辽、金、西夏等民族政权进行过战争,以巩固边疆或争夺土地。例如,宋太祖时期就曾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未果。宋夏战争、宋辽战争、宋金战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例子,虽然有些是为了防御,但也有争夺主动权和领土的成分。

6. 元朝: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其对外扩张是其建国的基础。蒙古人的征服战争席卷了亚欧大陆,当然也包括了对中国本土的征服,以及对朝鲜半岛、安南(越南)、日本等地的征伐。虽然元朝的疆域极大,但我们讨论的是汉族王朝或以汉族为主体的王朝的对外行为,元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对外战争的性质和动机与之前的汉族王朝有所不同,但其征服和统治的行为是毋庸置疑的。

7. 明朝:

明朝也有对外用兵的记录。

北征蒙古: 明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对北方的蒙古残余势力进行了多次北征,如明太祖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明成祖朱棣五次亲征漠北,试图彻底消灭北方的威胁。
西南夷的征服: 明朝也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和改土归流,将这些地区纳入中央集权的统治之下。
郑和下西洋: 虽然郑和下西洋的性质主要是宣扬国威和进行贸易,但也包含了对一些国家进行军事展示和威慑,要求其朝贡。例如,对苏门答刺国的军事行动。
万历朝鲜战争(壬辰倭乱): 明朝为了援助朝鲜,派出了数十万军队进入朝鲜半岛,与日本军队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虽然这是应朝鲜之请,但客观上也干涉了朝鲜的内政,并在其领土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8. 清朝:

清朝同样有对外用兵的记录,例如平定准噶尔部,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两次雅克萨战役对抗俄国,最终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征服西南地区;以及后来对中亚和周边国家的军事行动。这些都涉及对其他民族或政权的征服和统治。

总结一下:

从历史长河来看,古代中国并非完全是“闭关锁国”或“被动防御”的形象。为了生存、扩张势力、巩固边疆、获取资源以及维护“华夷之辨”的秩序,古代中国确实有过很多对外使用武力的行动,其中不乏征服、兼并和建立统治的行为。

动机多样: 有的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如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有的是为了开拓疆土和资源(如汉武帝对匈奴、唐朝对西突厥),有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和惩罚叛乱(如明清对内部的少数民族),也有的是为了政治影响和贸易(如郑和下西洋中的威慑成分)。
对象不同: 对手既有强大的游牧民族,也有周边的小国,还有一些被认为是“化外之民”的地区。
性质复杂: 有的是全面的征服和统治,有的是局部的军事打击和威慑,有的则是长期的边境冲突和拉锯。

“侵略”这个词放在古代,往往会引起争论。因为很多时候,当时的中国认为自己是“天下中心”,周边少数民族或政权是“藩属”或“化外之民”,其用兵可以被视为“教化”或“征服不服者”。但从现代国际法的角度来看,任何未经允许的、以武力改变他国政治现状或疆域的行为,都可以被视为侵略。

所以,回答“古代中国真的侵略过别国吗?”这个问题,答案是 肯定的,有事实依据的。 只是我们要理解这些行为发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政治观念和行为方式,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的标签去套用。历史的进程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面性,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的行为也是如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以缅甸为例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在元代以前的中国历任政权眼中,西南边陲都是陌生的迷雾地区。

相比于从汉朝时就纳入中央管理体系的交趾郡(越南北部),如今已是我国领土一部分的云贵高原西南地区却长久地保持着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汉武帝曾在云贵川及缅甸北部设置了益州这一行政单位,为天下第一大州。但很显然,以成都为州治的益州,实际控制范围也就是四川盆地南部了。跨越那里的崇山峻岭,以蛮王孟获为代表的氏族部落领袖才是那里的实际统治者。

益州虽大,但实际优质价值的还是四川盆地

广大南部山区只求安稳便好

以至于蜀汉以益州争天下,实在国小民弱▼

所以为了维护中央政权在西南边陲的影响,历代王朝都对西南地区实行一种独特的管理体制——羁縻统治。这种政策在明代三宣六慰制度建立之后达到了高峰,其范围囊括了整个缅甸、老挝北部和泰国北部地区。

从缅中行省到三宣六慰

中南半岛现属于缅甸的土地上,在历史上长期是分散的城邦结构。直到公元11世纪,由缅族建立的蒲甘王国开始崛起。

蒲甘王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公元1057年以求取三藏经为名,蒲甘国王阿奴律陀攻取了孟族人的国家直通,这场战争也因此被称为宗教战争。

蒲甘古都位于缅甸中部

周边还有其他古都如阿瓦和曼德勒

这一沿伊洛瓦底江区域是缅甸的核心区

(图片:shutterstock@Milonk)▼

占领直通之后,蒲甘王朝开始四面出击,西越若开山脉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今天缅印边境的地区,北方越过八莫把战火燃到了大理城下,南将缅甸今天最南方的省份德林达依收入囊中,向东征服了湄南河西岸的泰人区域。

蒲甘王国的根据地在缅甸中部

其向外四面扩张奠定了缅甸国家的主要地理板块▼

在恢弘的征服战争过程中,缅人也将上座部佛教传到了每一处臣服他们的土地中。新生的蒲甘王朝似乎势不可挡,其影响力甚至跨越大海,介入了斯里兰卡政权和南印度邦国之间的战争。

虽然缅甸属东南亚国家

但位于东南亚和南亚之间的过渡地带

相比被山脉和丛林阻碍的恒河流域

和斯里兰卡以及南印度的交流还更多些▼

但在蒲甘王国冉冉升起的时候,另一个征服者将目光放在了中南半岛。

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蒙元帝国征服世界的计划里,大理是必须要打败的对手。蒙元要想攻下南宋,采取大迂回战略无疑是最佳选择,由西南方向进攻,既可绕过长江天险,又能对南宋政权的经济次中心——成都平原造成直接威胁。

蒙古人拿下大理,成都就成了突出部

成都平原再也没法防守

宋军事实上只能退守重庆要塞▼

公元1254年,忽必烈攻克大理,已对南宋形成了包围之势。这时位于大理南方的蒲甘王国成为了驻守云南蓄势待发蒙古军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威胁。

忽必烈首先是对蒲甘王朝采取了招降政策,失败之后又数次进攻缅甸,因为中南半岛复杂的地形和气候原因元军的军事行动总是夭折。

云南和缅甸的山地对蒙古人是一大挑战

不过蒙古帝国的规模已经印证了其强大的组织能力

靠先进的组织能力确实能很大幅度克服地理障碍

(图片:shutterstock@oOhyperblaster )▼

不过在交锋的过程中忽必烈也摸透了蒲甘王朝的实力,元灭宋8年之后再次进攻蒲甘,这个西南霸主终究没能挡住中原王朝的剑与火。随着蒲甘城破,缅甸也再次陷入分裂,掸族、孟族势力先后独立,并对元朝表示臣服。

元在原蒲甘王朝的土地上建立了缅中行省,同时也是元治下所有省级行政区中最特殊的一个:省内土邦林立,保持着高度的独立性,只是在名义上仍承认元王朝的统治。这种统治模式在中原地区王朝更替之后由明继承并发展。

缅中行省的存在时间不长,只有几年

与其说是行省,不如说是一个临时的军事控制区▼

也就是后来很多人熟知的三宣六慰。

摇摆的缅北

公元1382年,大明建立的第15个年头,朱元璋攻克大理,平定云南全境。并在云南设置了云南都指挥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来管理云南军政事务,并于军事要冲地区设置卫所屯兵戍守。

攻下云南后,明接管了元朝的在西南地区所建立的羁縻管理区,并进一步扩大了这个管理区的范围。

一方面,元灭蒲甘王朝的战争让缅甸的地方势力依然震慑于北方王朝的强大;另一方面大明也乐得给当地首领一个名分来保证西南边境的安宁,毕竟给番邦一些赏赐比在四川养一支庞大的军队合算多了。

不得不说,明朝在很多方面继承了元朝的遗产

好的方面如对西南和西藏的权威

不好的方面如世袭的身分制等▼

就这样,当地土邦与大明皇庭维持着一种微妙的臣属关系:他们以朝贡的形式和中央保持着联系,由邦国首领或者使者去到云南省城或者帝都上贡。而明王朝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态度,将金字红牌、信符、批文、底簿等权力信物赐给邦国首领,来代表首领权力由中原天子授予。

但明廷对这些地方并没有管理权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这也是关于羁縻统治究竟算不算统治的争议所在。

而在理论上缅甸境内的这些土司,当时都归云南承宣布政使司所管辖。如果当地各土司之间发生矛盾,也由承宣布政使司来调停。

大明平定云南之后,缅甸土邦对于明王朝也没有立即归附,缅北地区的地方政权有着深厚的墙头草传统,当北方王朝强势时倒向北方,而南方的缅泰等族政权强势时则倒向南方。

在从滇西到缅北的广阔山区地带

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地方豪强

虽然名义上都听云南方面的,实际上是各行其是

其后明朝设置的麓川平缅司,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明初时,由傣泰民族建立的“麓川政权”还十分强势,一度脱离中央王朝的管辖。明英宗在位时花了8年的时间三次征讨麓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终瓦解了这一西南强国。

战争胜利的战果立竿见影,西南边疆版图得到极大地拓展,“麓川之外有国曰缅,车里之外有国曰八百媳妇,皆内附。”明朝“名义上”的领土已经包括了整个缅甸、老挝北部和泰国北部,西南到达“南海”孟加拉湾。

为了统治如此庞大的领土,传统的边疆政区体制和治理体系已不能满足边疆发展的需要。为此明朝在云南布政司下建立起一套内外分层管理的边疆政区体制,也就是“三宣六慰”。

三宣指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六慰指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老挝宣慰司。

“三宣六慰”的大致位置

三宣在滇西,六慰主要在缅北、缅中、泰国老挝北部

这六慰与其说是实际控制的行政区

不如说是以明朝影响力为基础的册封地区

(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高度互信,明朝劳工、商人也大量来到缅甸输出瓷器、丝绸等产品,经济文化方面交流往来十分密切。

当然,战争也大量消耗了明的国力。最后一次征麓川战争结束之后的第二年,北方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明朝的边疆政策至此转为守势。

毕竟相比西南山区的局部战争

北方的压力才是真的能要命的

毕竟天子守国门,全国的资源都在往北方堆▼

东南亚最强之王朝

大明在中南半岛的扩张在土木堡之变后陷入迟滞,对于缅甸及周边地区的管理也逐渐松懈。

这一时期缅甸迎来了巨大的变故,来自葡萄牙的西方殖民者登上了这片土地。为了扩大在当地的影响力,攫取更多的利益,葡萄牙人开始寻求与当地人合作。葡萄牙人还给缅甸带来了来自西方的先进军事武器,尤其是火枪的使用让缅甸地区的争斗变得更加残酷。

对着欧洲殖民帝国的快速扩张

西方武器和军事技术也在扩散

社会组织能力较强的亚洲国家也开始学习和仿造

如印度、东南亚、日本还有大明(通过澳门)▼

自从元灭蒲甘王国之后,缅甸经历了200多年的分裂状态,大致分为缅族、孟族、掸族、若开族四个利益集团,细分到相对独立的部落和土邦之上则无法计数。

这些利益集团之间矛盾不断,还兼有世仇,相互仇杀和报复是常态。明朝三宣六慰制度稳定的时候明廷会出面调停土邦之间的矛盾,但随着明朝的由盛转衰,中原统治者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管理越来越不感兴趣,缅甸地区内部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

民族问题是缅甸的一个重要问题

虽然缅族作为主体民族占据优势

但其他民族的人数并不少且占据广大丘陵山区

即使缅族都压不住这些大户,大明朝就更难了▼

16世纪的缅甸土邦内部战争的主要形式,是火枪兵、象兵和步兵配合作战,杀伤性相比蒲甘灭亡后的早期冲突形式有着质的提升。一个个小城邦因此在战争中被吞并,而强大的邦国愈来愈强、愈来愈庞大。

战象是缅甸泰国的传统艺能

在火药时代也仍然可以配合使用

不知这火药象兵相比欧洲龙骑兵如何?

(图片:Daily Travel Photos / Shutterstock)▼

嘉靖初年,孟养政权联合木邦政权对缅甸发动了灭国战争,明朝册封的缅甸宣慰莽纪岁被杀,莽纪岁的儿子莽瑞体向明廷求救,但却没有得到回应。从此三宣六慰制度崩坏,大明在中南半岛上彻底失去了积攒多年的权威。

所以这几家虽然名义上是大明的宣慰司

但仍然不妨碍相互吞并

明朝衰落后,小弟们就更不认这个大哥了▼

与此同时,在缅甸南部的一个缅人政权逐渐地成长了起来

在缅北纷争不断的时候,缅甸南部的东吁因为社会稳定远离战乱,成为了缅人的避难所。东吁控制了伊洛瓦底江下游和河口三角洲的区域,土地肥沃,降水充沛,至今还是缅甸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缅甸的统一王朝来自中部平原地带

区别则在于南北中的不同势力

或许从此开始,南方的力量历史性的超越了中部▼

向大明呼救无望之后,莽瑞体来到了东吁,在缅人的拥立之下年仅15岁的莽瑞体成为了东吁国王。

莽瑞体趁着缅北政权的相互攻伐的时机兼并了缅甸西南部的孟人集团,并且雇用葡萄牙人训练了一支装备精良的新式军队。

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周边地区常年战争的衰落,东吁王朝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对缅甸的统一,明属三宣六慰土司纷纷归附东吁。

东吁王朝极盛时国土包括了今天的缅甸除西南若开邦之外的全境,泰国、老挝的全境,我国云南省西南地区和印度的曼尼普尔邦,是东南亚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1582年东吁还曾经北上进犯,最远攻到今云南姚关镇附近,最终失败退回缅甸。战争过后,大明与缅甸的边界被明确厘清。这场战争也标志着明朝在中南半岛上的宣慰司制度彻底成为历史,从此中央王朝再要对东南亚事务发声也越来越困难了。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shutterstock@Boyloso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否侵略过别国,这个问题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历史的记载往往是多角度的,而且“侵略”这个词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含义和定义也会有所不同。不过,要说古代中国完全没有对外扩张或使用武力迫使他国屈服的行为,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们先从概念上稍微理一下。在古代,国家之间的行为往往更多.............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不是“除了上层阶级以外都吃不饱饭”,这个说法太过绝对,也与历史事实不符。但要说“普遍温饱”甚至“丰衣足食”那确实是少数,大多数普通百姓的生活确实是比较艰辛,常常处于温饱线上挣扎。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那个时代的基本生存状况: 农业为本,看天吃饭是常态: 古代中国绝大多数人.............
  • 回答
    要回答“古代中国真的没有可能孕育出现代文明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更恰当的说法是,现代文明的出现,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偶然与必然交织下的结果,而古代中国虽然拥有辉煌的文明成就,但其发展路径与现代文明的形成存在显著差异,要从古代中国的土壤中直接“生长”出.............
  • 回答
    “古代中国真的富过欧洲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富”的含义、时间跨度以及衡量标准。简单来说,如果以绝对经济总量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来看,在某些历史时期,古代中国确实能够与欧洲最富裕的地区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但若以人均财富、技术.............
  • 回答
    古代中国人是否懂得开平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他们不仅懂,还发展出了一套相当精妙的计算方法。要详细说来,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入手,让这事儿明白透彻。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懂开平方”这个概念在古代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提起开平方,脑子里立刻会想到根号符号√,以及一个数值计算的过程。但古代中国,尤其是算.............
  • 回答
    中国古代确实有过道士参与“伐山破庙,扫灭血食鬼神”的记载和传说,但需要分开来看,这类事件并非道教的主流,更非普遍现象,而是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边缘性事件,且其中夹杂着民间信仰、政治斗争和历史演变等复杂因素。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一、 道教的信仰体系与驱邪观念:首先,理.............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师爷”可不是什么虚构的产物,而是真实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独特职业,而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并非是皇帝身边那些高高在上的“御史”或“翰林”,更像是“幕后英雄”,在权力的运作和具体事务的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师爷的出现:“师爷”这个称呼,其实并非一开始就叫“师爷”,其前身可以追.............
  •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百万大军,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话题。想象一下,黑压压的部队一眼望不到边,战鼓擂动,旌旗蔽日,那场面该是何等壮观?不过,这“百万军队”的说法,在史书上出现得可不少,但究竟是真的“百万”作战,还是另有玄机?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百万”的魔力:为什么古人这么爱说“百万”?首先,我们要知.............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有没有“国师”这个头衔,其实情况比想象中要复杂一些,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更准确的说法是,虽然“国师”这个词汇本身可能不像“丞相”或“大将军”那样是一个固定、正式的官职,但在不同的朝代,确实存在着扮演着类似“国师”角色的人物,他们对国家政治、文化、乃至军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有没有武功这件事,我的看法是有的,但肯定不是大家看武侠小说或电影里那种“飞檐走壁”、“隔空伤人”的玄乎劲儿。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弄清楚“武功”这个词在古代到底是个啥概念。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技艺,是人们在生存和战争中摸索出来的与人搏斗、防身自卫的一套方法.............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真的曾经居于世界超前的位置?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更细致地理解“超前”的含义以及比较的标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在许多领域都曾达到过世界领先的水平,并且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 技术与发明:引领.............
  • 回答
    关于历史上的古埃及文明和中国古代夏朝的真实性,这在学术界是各有定论和争议的,我们不妨就此展开聊聊。古埃及文明:无可辩驳的存在先说古埃及文明,这一点可以说是 确凿无疑,真实存在。它的存在,就像你抬头能看到的太阳一样,证据链条极其完整和丰富,几乎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 视觉证据: 这是最直观的证据.............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城墙,绝对是那个时代最令人惊叹的工程奇迹之一,也是城市文明的标志。要说它们能不能“围住”整个城市,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比想象中要复杂一些,需要我们深入探究那个时代城市的面貌和城墙的功能。城墙的“围”:一个多层面的概念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城市”和今天的概念有很大不同。今天的城市,尤其是大.............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是否曾领先世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宏大命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其中有辉煌的篇章,也有曲折的转折。总的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确实在许多关键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并且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印记。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男子审美的主流是“小鲜肉”还是“肌肉男”,以及这种审美是否受到西方影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值得深入探讨。笼统地说,“小鲜肉”是古代主流,肌肉男是近代受西方影响,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与史实不符,也忽略了中国古代审美多元化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差异。一、 中国古代男子的审美:并非只有“.............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不能一概而论,说什么“中国古代百姓都吃不饱穿不暖”,那就太绝对了。得看具体是什么朝代,什么地区,更要看具体的那个“百姓”是谁。你想啊,中国古代那么漫长的历史,从秦汉到唐宋元明清,每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都不一样。就像现在,你也不能说全国人民都一样过日子吧?古代更是如此。要是说普遍情况,尤其.............
  • 回答
    电视剧里的情节常常为了追求戏剧冲突和视觉效果而进行艺术加工,古代处斩首之刑也概莫能外。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一刀下去便身首分离,并非总是那么容易,其过程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也残酷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用于斩首的“刀”,并非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手术刀,更不是锋利无比的日本武士刀。最常见的是一种称为.............
  • 回答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诗人作家是否比不上古代,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常常引发讨论的问题。与其说“比不上”,不如说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创作语境和美学追求,因此无法简单地划分为高下。不过,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历史的滤镜与传承的重量首先,我们不能忽略“历史”这个强大的滤镜.............
  • 回答
    古代中国确实有能力拉起百万大军,而且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规模如此庞大、甚至远超百万的军队。但这并非易事,涉及到复杂的军事、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能够拉起百万大军的理论基础和客观条件:1. 庞大的人口基数: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
  • 回答
    古代战争中的“单挑”,在咱们老百姓的印象里,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三国演义》这样的文学作品。每次战前,两军对阵,对方主将如果觉得自己武艺高强,就喊话挑战,我方将军也毫不示弱,立刻出马迎战,一番厮杀,胜负立判,然后就是影响战局的走向。这画面太有冲击力了,也太有戏剧性了。但是,如果咱们仔细想想,这事儿在真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