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城池的城墙真的能围住整个城市么?

回答
中国古代的城墙,绝对是那个时代最令人惊叹的工程奇迹之一,也是城市文明的标志。要说它们能不能“围住”整个城市,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比想象中要复杂一些,需要我们深入探究那个时代城市的面貌和城墙的功能。

城墙的“围”:一个多层面的概念

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城市”和今天的概念有很大不同。今天的城市,尤其是大都市,其范围可以无限延伸,郊区、卫星城层出不穷,即使有围墙,也只能是圈住一个核心区域。而古代的城市,尤其是那些有城墙的城市,其“城市”的边界感其实是相当清晰的。

城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围”的。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抵御外敌入侵,保护城内居民和财产的安全。所以,但凡是建有城墙的城市,其城墙的范围,基本就代表了当时城市规划的“安全区”或者说“核心居住区”。

城墙的边界:是城市的全部吗?

理论上说,城墙是按照当时城市的核心功能区来规划的。城市的主要建筑、居民区、重要的官署、市集等,都会被纳入城墙之内。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墙是围住了当时最重要、最集中的城市区域。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城墙就代表了城市的全部。古代城市的扩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城市人口增长,商业繁荣,或者有了新的军事、政治需求时,城墙可能会被加高、加厚,甚至在原有城墙之外再修建一层新的城墙(俗称“内城”和“外城”)。比如,一些曾经的县城,发展成了州府,甚至成为了都城,其城墙的范围也必然会随之扩大。

更重要的是,城墙之外,往往也存在着“城市”的延伸。这些区域通常被称为“郊区”、“城郭”、“关厢”等。在这些地方,可能居住着大量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他们虽然不直接居住在城墙之内,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却与城墙内的城市息息相关。许多重要的农田、作坊、寺庙、甚至一些小型的集镇,都可能位于城墙之外。这些区域,虽然没有高大的城墙保护,但它们是城市经济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我们不能说城墙“围住了整个城市”的全部,但它绝对是围住了城市的核心和生命的骨干。它划定了城市的安全边界,是城市秩序和等级的象征。

古代城墙的修建与规模

中国的古代城墙修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从早期的夯土城墙,到后来的砖石结构,再到明清时期那些巍峨高耸、雄伟壮观的城墙,其规模和技术都在不断进步。

规模与布局: 城墙的周长、高度、厚度都根据城市的地位、人口、以及所面临的威胁来设计。都城、重要的军事要塞自然拥有更为庞大的城墙。例如,明代的北京城,其外城墙周长超过24公里,高大坚固,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城墙之一。而一些小县城的城墙,可能就相对简陋,周长也有限。

城门与守卫: 城墙并非密不透风的实体,而是有许多城门作为交通和商业的咽喉。这些城门通常都有复杂的防御结构,如瓮城、吊桥、闸楼等,是城墙最关键的防御节点。城墙上还设有垛口、敌楼、角楼等,方便士兵驻守、瞭望和射击。

城市内部的划分: 有些大型城市,城墙内部还会进一步划分。例如,宫城、皇城、内外郭城等,这体现了城市功能的区划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

城墙的功能延伸:不仅仅是防御

虽然防御是城墙的首要功能,但它也承担了其他重要的作用:

1. 划分行政区划和界限: 城墙明确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也隔离了城市与乡村,形成了一种“内外有别”的空间秩序。
2. 经济控制: 城门是征收关税、控制物资流通的重要关卡。商贸活动,特别是长途贸易,很多都需要通过城门进出。
3. 社会管理: 在一些时期,城墙也起到了管理人口、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比如宵禁制度的执行。
4. 文化象征: 高大坚固的城墙,是国家强大、城市繁荣的象征,也是居民身份认同和自豪感的重要来源。

总结一下:

中国古代的城墙,确实是“围住了”城市的核心区域,它为居民提供了安全屏障,也塑造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功能分区。然而,它并不是城市全部的延伸,城墙之外,同样存在着与城市紧密联系的生产生活区域。

与其说城墙“围住了整个城市”,不如说它“框定了城市的骨架和生命线”。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城市的发展,它的范围和形态也会随之改变。但无论如何,在古代,城墙都是城市文明最醒目的标志,是那个时代人们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了无数的悲欢离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古代城池不但可以围住整个城市,而且有的还要围上两圈。内圈叫城,外圈叫郭。城是城市的核心,俗称内城。郭是这个城市的外城。内城城墙高厚,外郭城墙较低。城外环绕城墙掘有深沟,有水之沟叫做池,俗称城河。无水之沟叫做隍,俗谓城壕。

历代城墙以京城最为高厚,比如北京内城高度约12—14米,顶宽15米,底宽18米,四周墙体高厚略有参差。各地府城城墙高厚稍逊于京城体量,各府城墙也不尽如一,因军政重要性的程度而稍有参差。但总体规格显著高于县城城墙。各级城池除受制于山水地形外的个别城墙,绝大多数城墙都是四周联通闭合的。

城市规模适合经济人口相关的,让古人几十万或百万规模的聚集人口建造现在北京上海两三千万规模的城市,这是穿越穿糊涂了!

但假设古代某城聚集的常住人口达到现代的规模,他们依然还是要建而且能建起城墙的,并且必然要把这些居住区都围起来。古代建城墙就是为人服务的,根据人口来定城墙规模,人多城大,人少城小,

另外,大多数城市城墙不是全用石头建造,石头用来做墙基,墙体是夯土版筑,条件好的会在夯土外包砖头。古代城墙用料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石、有砖、有土,避免滥用民力财力引起民怨,也利于提高了建设效率。

以下分别提供几张古代都城、府城、县城的鸟瞰旧照:


一、都城城墙

北京城旧照







清末北京城墙铁路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7706511373287424


鸟瞰四十年代末的老北京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7706394922803200 北京古城墙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7705812514312192 北京城门旧影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7704753855086592


北京 1917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7706751183073280 【1932中国】鸟瞰北平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7707532778848256









二、府城城墙

1、西安城旧照







70年代西安城墙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7711707914891264


2、太原城旧照



3.兰州城墙旧照



三、县城城墙

1、平遥县城


2.郾城县城旧照(大部分房屋被洪水淹没,城墙轮廓凸显)

3、临潼县城旧照

-------------------///

补充一下,其他有的回答中认为古代城市小,似乎建一圈城墙不算多大工程,这样其实不妥,你不能拿现在的人口和生产力看待古代,尽管历代都有致力于建城,但古代建城墙也不是轻松事,我在前边提供过明清北京城的地图和照片,城市平面呈“凸”字形,为什么?明代因北京城外南边居民密聚增多,考虑在城南建一道城墙,将原城南居民区围合起来,后又觉得反正要建,不如一次性南北东西四面全建,这样和原城墙形成内外两重的“回”字形布局。但南城快建完时,继续扩建东、西、北城墙财政压力较大,并且北、东、西城外并无多少居民,继续扩建也没有必需性,最后只修了个南边就停工了。

另外,中国古代的城市规模与同期世界其他地区的城市比,都不算小规模。尤其首都城市,唐长安约84平方公里,城墙周长36公里。明清北京面积约60余平方公里。一般的州郡、府城面积在6--10多平方公里左右,各城因政治、军事、地理等因素,略有大小参差。如明清西安城面积11平方公里,城墙周长约14公里。县级的城墙小,一般1--3平方公里左右,如平遥古城面积2.25平方公里,周长6公里。所以,以上所列的城墙规模数据,相对于古代生产力来说,也都是费力烧钱的重大工程。


甘肃永泰堡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7710290844303360


另外,很多村庄也有城墙,不过规模更小,但布局结构设施一如城池,主要防匪。有城门,开四门或两门。有城楼,城楼体量小,就一单檐房屋,不能算做严格意义的楼。墙高6--8米,顶宽1.5--2米,可行人,驱马车,外侧有垛口。墙外挖有深濠(相当于护城河)。


还有一点,古代城墙内是不种庄稼的,把庄稼地都圈到城墙里是最不经济的,也会增加城防成本压力。城内主要是衙署机构、财货囤储,市场商铺、官民居住区,总之是辖域的政经精华所在。有时会因战乱或其他原因导致城市人口减损,城内会有小部分空地,这种情况下会灵活开发利用一下,但这不是常态。可看看以上提供的旧照,哪个不是街巷纵横密布,房屋鳞次栉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