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城池的城墙真的能围住整个城市么?

回答
中国古代的城墙,绝对是那个时代最令人惊叹的工程奇迹之一,也是城市文明的标志。要说它们能不能“围住”整个城市,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比想象中要复杂一些,需要我们深入探究那个时代城市的面貌和城墙的功能。

城墙的“围”:一个多层面的概念

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城市”和今天的概念有很大不同。今天的城市,尤其是大都市,其范围可以无限延伸,郊区、卫星城层出不穷,即使有围墙,也只能是圈住一个核心区域。而古代的城市,尤其是那些有城墙的城市,其“城市”的边界感其实是相当清晰的。

城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围”的。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抵御外敌入侵,保护城内居民和财产的安全。所以,但凡是建有城墙的城市,其城墙的范围,基本就代表了当时城市规划的“安全区”或者说“核心居住区”。

城墙的边界:是城市的全部吗?

理论上说,城墙是按照当时城市的核心功能区来规划的。城市的主要建筑、居民区、重要的官署、市集等,都会被纳入城墙之内。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墙是围住了当时最重要、最集中的城市区域。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城墙就代表了城市的全部。古代城市的扩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城市人口增长,商业繁荣,或者有了新的军事、政治需求时,城墙可能会被加高、加厚,甚至在原有城墙之外再修建一层新的城墙(俗称“内城”和“外城”)。比如,一些曾经的县城,发展成了州府,甚至成为了都城,其城墙的范围也必然会随之扩大。

更重要的是,城墙之外,往往也存在着“城市”的延伸。这些区域通常被称为“郊区”、“城郭”、“关厢”等。在这些地方,可能居住着大量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他们虽然不直接居住在城墙之内,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却与城墙内的城市息息相关。许多重要的农田、作坊、寺庙、甚至一些小型的集镇,都可能位于城墙之外。这些区域,虽然没有高大的城墙保护,但它们是城市经济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我们不能说城墙“围住了整个城市”的全部,但它绝对是围住了城市的核心和生命的骨干。它划定了城市的安全边界,是城市秩序和等级的象征。

古代城墙的修建与规模

中国的古代城墙修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从早期的夯土城墙,到后来的砖石结构,再到明清时期那些巍峨高耸、雄伟壮观的城墙,其规模和技术都在不断进步。

规模与布局: 城墙的周长、高度、厚度都根据城市的地位、人口、以及所面临的威胁来设计。都城、重要的军事要塞自然拥有更为庞大的城墙。例如,明代的北京城,其外城墙周长超过24公里,高大坚固,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城墙之一。而一些小县城的城墙,可能就相对简陋,周长也有限。

城门与守卫: 城墙并非密不透风的实体,而是有许多城门作为交通和商业的咽喉。这些城门通常都有复杂的防御结构,如瓮城、吊桥、闸楼等,是城墙最关键的防御节点。城墙上还设有垛口、敌楼、角楼等,方便士兵驻守、瞭望和射击。

城市内部的划分: 有些大型城市,城墙内部还会进一步划分。例如,宫城、皇城、内外郭城等,这体现了城市功能的区划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

城墙的功能延伸:不仅仅是防御

虽然防御是城墙的首要功能,但它也承担了其他重要的作用:

1. 划分行政区划和界限: 城墙明确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也隔离了城市与乡村,形成了一种“内外有别”的空间秩序。
2. 经济控制: 城门是征收关税、控制物资流通的重要关卡。商贸活动,特别是长途贸易,很多都需要通过城门进出。
3. 社会管理: 在一些时期,城墙也起到了管理人口、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比如宵禁制度的执行。
4. 文化象征: 高大坚固的城墙,是国家强大、城市繁荣的象征,也是居民身份认同和自豪感的重要来源。

总结一下:

中国古代的城墙,确实是“围住了”城市的核心区域,它为居民提供了安全屏障,也塑造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功能分区。然而,它并不是城市全部的延伸,城墙之外,同样存在着与城市紧密联系的生产生活区域。

与其说城墙“围住了整个城市”,不如说它“框定了城市的骨架和生命线”。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城市的发展,它的范围和形态也会随之改变。但无论如何,在古代,城墙都是城市文明最醒目的标志,是那个时代人们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了无数的悲欢离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古代城池不但可以围住整个城市,而且有的还要围上两圈。内圈叫城,外圈叫郭。城是城市的核心,俗称内城。郭是这个城市的外城。内城城墙高厚,外郭城墙较低。城外环绕城墙掘有深沟,有水之沟叫做池,俗称城河。无水之沟叫做隍,俗谓城壕。

历代城墙以京城最为高厚,比如北京内城高度约12—14米,顶宽15米,底宽18米,四周墙体高厚略有参差。各地府城城墙高厚稍逊于京城体量,各府城墙也不尽如一,因军政重要性的程度而稍有参差。但总体规格显著高于县城城墙。各级城池除受制于山水地形外的个别城墙,绝大多数城墙都是四周联通闭合的。

城市规模适合经济人口相关的,让古人几十万或百万规模的聚集人口建造现在北京上海两三千万规模的城市,这是穿越穿糊涂了!

但假设古代某城聚集的常住人口达到现代的规模,他们依然还是要建而且能建起城墙的,并且必然要把这些居住区都围起来。古代建城墙就是为人服务的,根据人口来定城墙规模,人多城大,人少城小,

另外,大多数城市城墙不是全用石头建造,石头用来做墙基,墙体是夯土版筑,条件好的会在夯土外包砖头。古代城墙用料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石、有砖、有土,避免滥用民力财力引起民怨,也利于提高了建设效率。

以下分别提供几张古代都城、府城、县城的鸟瞰旧照:


一、都城城墙

北京城旧照







清末北京城墙铁路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7706511373287424


鸟瞰四十年代末的老北京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7706394922803200 北京古城墙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7705812514312192 北京城门旧影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7704753855086592


北京 1917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7706751183073280 【1932中国】鸟瞰北平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7707532778848256









二、府城城墙

1、西安城旧照







70年代西安城墙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7711707914891264


2、太原城旧照



3.兰州城墙旧照



三、县城城墙

1、平遥县城


2.郾城县城旧照(大部分房屋被洪水淹没,城墙轮廓凸显)

3、临潼县城旧照

-------------------///

补充一下,其他有的回答中认为古代城市小,似乎建一圈城墙不算多大工程,这样其实不妥,你不能拿现在的人口和生产力看待古代,尽管历代都有致力于建城,但古代建城墙也不是轻松事,我在前边提供过明清北京城的地图和照片,城市平面呈“凸”字形,为什么?明代因北京城外南边居民密聚增多,考虑在城南建一道城墙,将原城南居民区围合起来,后又觉得反正要建,不如一次性南北东西四面全建,这样和原城墙形成内外两重的“回”字形布局。但南城快建完时,继续扩建东、西、北城墙财政压力较大,并且北、东、西城外并无多少居民,继续扩建也没有必需性,最后只修了个南边就停工了。

另外,中国古代的城市规模与同期世界其他地区的城市比,都不算小规模。尤其首都城市,唐长安约84平方公里,城墙周长36公里。明清北京面积约60余平方公里。一般的州郡、府城面积在6--10多平方公里左右,各城因政治、军事、地理等因素,略有大小参差。如明清西安城面积11平方公里,城墙周长约14公里。县级的城墙小,一般1--3平方公里左右,如平遥古城面积2.25平方公里,周长6公里。所以,以上所列的城墙规模数据,相对于古代生产力来说,也都是费力烧钱的重大工程。


甘肃永泰堡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7710290844303360


另外,很多村庄也有城墙,不过规模更小,但布局结构设施一如城池,主要防匪。有城门,开四门或两门。有城楼,城楼体量小,就一单檐房屋,不能算做严格意义的楼。墙高6--8米,顶宽1.5--2米,可行人,驱马车,外侧有垛口。墙外挖有深濠(相当于护城河)。


还有一点,古代城墙内是不种庄稼的,把庄稼地都圈到城墙里是最不经济的,也会增加城防成本压力。城内主要是衙署机构、财货囤储,市场商铺、官民居住区,总之是辖域的政经精华所在。有时会因战乱或其他原因导致城市人口减损,城内会有小部分空地,这种情况下会灵活开发利用一下,但这不是常态。可看看以上提供的旧照,哪个不是街巷纵横密布,房屋鳞次栉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城墙,绝对是那个时代最令人惊叹的工程奇迹之一,也是城市文明的标志。要说它们能不能“围住”整个城市,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比想象中要复杂一些,需要我们深入探究那个时代城市的面貌和城墙的功能。城墙的“围”:一个多层面的概念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城市”和今天的概念有很大不同。今天的城市,尤其是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古代中国和欧洲在军事技术、资源利用、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差异。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探讨一下。1. 材料与技术的可获得性: 中国:夯土为基石,包砖是改良。 中国古代筑城最普遍、最基础的材料是夯土(rammed earth)。这项技术非常古老,早在商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古代军事工程的许多细节和演变。要判断中国古代城墙是否比欧洲古代的“坚固”,这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从不同的时期、地域、以及“坚固”所指代的具体含义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坚固”指的是什么。在古代,城墙的坚固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度与厚度: 城墙有多高,底部.............
  • 回答
    中国古代对于“农村”与“城市”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也没有一个单一、绝对的标准。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功能、经济形态、人口密度、行政管理以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的综合判断。虽然没有明确的“划分依据”条文,但通过历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其内在逻辑。一、核心的分辨依据:社会功能与经济形.............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的著名城市,我们脑海中会浮现出长安、洛阳、汴梁这些辉煌的名字。然而,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一些曾经繁华昌盛的城市,如今却如同被遗忘的梦境,只剩下断壁残垣,或是被泥沙掩埋,或是被岁月侵蚀,默默地诉说着它们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寂寥。这些消失的城市,就像中国古代文明留下的一个个未解之谜,引人遐思,.............
  • 回答
    古代中国和古代外国的城市建设,就好比两幅截然不同的泼墨山水画,各自勾勒出独特的文明印记。要细究起来,那可真是千差万别,但细品之下,又能找到一些有趣的共性。布局的思维:从天人合一到理性规划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最核心的理念恐怕就是“天人合一”了。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植根于儒家和道家思想。你看,北京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技术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古代的“当权者”,跟欧洲的国王、领主,日本的幕府将军、大名,他们的权力性质、统治模式以及所处的地理和社会环境都有显著差异。一、 统治模式的差异:.............
  • 回答
    古罗马的公共设施,特别是交通和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即便放在今天看来,也足以让人惊叹。它们不仅是维持罗马庞大帝国运转的生命线,更是古罗马人卓越工程技术和组织能力的集中体现。罗马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的“罗马大道”想象一下,一个横跨欧洲、北非和西亚的庞大帝国,如果没有高效的交通系统,根本无法实现有效的统治.............
  • 回答
    中国城市与铁路发展史,与古河道的位置,可以说是一种深刻而又复杂的共生关系,甚至可以说,古老的河道,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中国铁路的“前世今生”。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铁路绕着河走”,而是交织着历史的巧合、地理的必然、以及后来的主动改造和发展。一、 根植于自然的城市——古河道的“奠基石”在铁路出现之前,.............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古代不同文明之间对都城的命名和文化认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古代蒙古人不倾向于用中原城市来代指自己的都城,而高丽和日本却有这样的做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都城命名/代指: 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或民众对其他文化中心的尊崇、模仿、或者将.............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些非常关键的节点。要说为什么北京、南京、杭州、西安这几座古都依旧是重要的中心,而洛阳、开封这两个曾经的“世界中心”却相对沉寂,这背后牵扯到地理位置、经济重心转移、政治格局变化、交通方式革新乃至技术进步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咱们得从头捋捋。北京、南京、杭州、西.............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养三十万骑兵,需要从历史、经济、资源、组织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与朝代规模1. 秦汉时期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但秦朝的军事规模有限,主要依靠步兵和战车,骑兵数量较少(约数万)。 汉朝:汉武帝.............
  • 回答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其正确性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包括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国家治理、历史背景等。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与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政策的起源与核心理念1. 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主导社会结构。农业是国.............
  • 回答
    中国古代的笑话,也称为“笑谈”、“谑谈”或“滑稽故事”,种类繁多,流传至今仍能引人发笑。这些笑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思想观念,以及人们的智慧和幽默感。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笑话,并对其背景和意蕴进行一些解读。一、 文字游戏与谐音梗类笑话这类笑话往往利用汉语的特点,通过.............
  • 回答
    中国古代曾长期实行分餐制,但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背后涉及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礼仪制度以及政治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这一转变过程:一、 分餐制的历史渊源与早期特点分餐制在中国古代并非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随着时代和阶.............
  • 回答
    中国古代领土的扩张是否算侵略,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与非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考虑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同视角的解读。核心的争论点: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侵略”的定义: 如何定义“侵略”?在古代,国家之间界限模糊,民族融合频繁,战争.............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是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其中“商”位列末位,地位不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农为本,重义轻利 “士农工商”等级制度的确立: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强调社会秩.............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中国古代女子并不需要冠夫姓,至少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和绝大多数社会阶层中都不是强制性的规定,也不是普遍的社会习俗。然而,这个问题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一些,因为其中涉及到一些细微的层面,例如某些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墨客的笔下描写,以及现代解读对古代现象的投射。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战乱频仍,其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守城战。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战略智慧和人民意志的体现。以下将为您详细讲述几场中国古代著名的守城战: 1.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虽然巨鹿之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守城战”,但其以弱胜强、破釜沉舟的决绝精神,以及对战局的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