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是否真的曾经居世界超前的位置?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真的曾经居于世界超前的位置?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更细致地理解“超前”的含义以及比较的标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在许多领域都曾达到过世界领先的水平,并且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

一、 技术与发明:引领世界的“四大发明”及其他

造纸术: 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纸张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质量得到提高。在此之前,世界各地普遍使用竹简、羊皮纸、莎草纸等作为书写材料,这些材料要么笨重,要么昂贵,要么不便普及。造纸术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直到14世纪造纸术才传到欧洲,欧洲在此之前主要依靠价格昂贵的羊皮纸。
印刷术: 隋唐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约11世纪)。活字印刷术比欧洲古腾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早了约400年。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籍的复制速度和数量大大提高,为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欧洲直到15世纪才开始大规模应用印刷术,中国的发明无疑走在了前面。
火药: 唐代炼丹士在炼丹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火药(早期形式),宋代火药的军事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出现了火炮、火箭、地雷等武器。火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其传播到西方后,也极大地推动了欧洲军事技术和社会变革。
指南针: 最早的指南针雏形(司南)出现在战国时期,到宋代指南针已经广泛应用于航海。指南针的发明解决了导航难题,极大地促进了远洋贸易和地理大发现。欧洲直到13世纪末才从阿拉伯人那里得知指南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

除了这“四大发明”,中国在古代还有许多其他领先世界的发明和技术:

农业技术: 灌溉技术(如都江堰)、耕作工具(如曲辕犁)、种植技术(如水稻种植的精耕细作)等方面都相当发达,养活了庞大的人口。
冶金技术: 青铜器和铁器的冶炼技术在早期就非常高超,宋代在炼钢技术和铸铁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宋朝的铸铁量远超同时期的欧洲。
瓷器: 中国的瓷器工艺精湛,从唐宋时期的唐三彩、宋代五大名窑到元明清的青花瓷,其技术和艺术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瓷器贸易也成为重要的国际交流内容。
天文与历法: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进行了精密的观测,制定了相对准确的历法,例如唐代的《一行历》、元代的《授时历》等,在计算天象、预测日食月食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医药: 中医药在古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

二、 经济与商业:繁荣的市场与先进的金融工具

发达的农业: 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中国能够养活比其他任何地区都多的人口,农业生产效率在很长时期内处于领先地位。
大规模的商业网络: 从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到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构建了横跨亚欧大陆和海上的庞大商业网络。国内也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商业交通线。
先进的货币和金融工具:
纸币(交子): 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比欧洲普遍使用纸币早了几个世纪。纸币的出现大大便利了商业交易,提高了货币的流通效率。
汇票和信用工具: 在商业发展过程中,中国也出现了类似汇票的信用工具,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大规模的城市化和手工业: 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人口比例非常高,如长安、洛阳、开封、杭州等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手工业部门发达,丝绸、陶瓷、铁器等商品大量生产并出口。

三、 政治与社会制度:稳定与集权的治理模式

高效的官僚体系: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专业化的官僚体系,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强大的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形成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能够有效地调动全国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长城、大运河),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
法制建设: 从秦朝的法家思想到后来的律令制度,中国古代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也有着长期的探索和积累。

四、 文化与思想: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以及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规范,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和社会。
其他哲学流派: 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也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贡献了丰富的内涵。
文学艺术: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形式以及书法、绘画、建筑等艺术门类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育体系: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知识阶层的形成。

五、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与影响

正如前面提到的“四大发明”,中国的技术和思想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其他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

丝绸、瓷器、茶叶的贸易: 这些中国的特色产品不仅带来了经济利益,也改变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哲学思想: 在不同时期也对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那么,“超前”是如何定义的?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理解中国古代是否“超前”,需要避免用现代的标准去苛求古代,也需要有相对的比较。

时间上的领先: 在许多关键的技术发明和制度创新上,中国确实比西方国家领先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影响力的广泛性: 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其政治、文化、技术模式曾是东亚各国学习的榜样。
综合国力: 在人口、经济总量、城市化水平、科技水平等方面,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确实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然而,也需要看到局限性:

科学革命的缺失: 虽然中国在技术发明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未能像西方那样,在近代催生出科学革命,形成一套系统性的科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这可能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结构、教育模式等因素有关。
工业化的滞后: 当西方在18世纪开始进行工业革命,中国在封建制度和技术路径依赖下未能及时跟进,最终在近代落后于西方。
历史的周期性: 中国历史上也经历了王朝的兴衰更替,在某些时期,其领先地位也可能被其他文明所超越。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并非在所有领域都绝对领先于世界,但可以肯定地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曾在技术、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多个方面达到过世界超前的水平,并且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不应简单地用“先进”或“落后”来概括,而应认识到其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具体成就,以及其在全球文明交流中的独特地位。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文字上独树一帜。

汉字是二维码,其它文字都是一维码。

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率先使用软笔书写文字(因为我们有特产竹子容易制成片状)。

其他国家早期使用硬物刻字。


2、自古以来(包括清末,除了民国),中国都是贸易顺差国家。

丝绸、瓷器、茶叶自古以来都是其他国家推崇倍至的奢侈品。

从唐朝开辟丝绸之路以来直至清末,中国几乎维持了1000多年的白银入超。即1000多年,世界的硬通货源源不断流向中国(然后在100年左右被列强掠走)。

我们古代对其他国家的物品兴趣不浓,无非是弄点异地手工艺品满足个猎奇心理。

偶尔引进一些外来食物品种,丰富食谱,毕竟吃货国家。


3、最先摆脱宗教的束缚,以哲学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4、改造自然的能力举世无双。

像万里长城、大运河、都江堰、黄河大堤(控制走向)等超大型工程能力,世所罕见。

纵观全球,似乎只有中国古人是用肩膀挑东西。其他国家都是用头顶东西。使得中国古人对体能的运用大大超过其他国家。


5、中国古代一直是社会制度的引领者。

最早结束奴隶制(战国时期已经消亡);

最早实行郡县制(秦始皇设郡县);

最早实行从民间进行公务员选拔的制度(隋朝科举)。


中国古代,具有如此之多世界领先的理念和能力,不可能不居于世界超前的位置。

user avatar

我理解有些人,懒得读书,但是喜欢琢磨,又不信官方的说法,又怀疑中国正史。

所以脑子里充满了各种问号,获得点支离破碎的信息,就作为佐证放大自己的怀疑。

你们信西方人是吧。咱举个例子。

有个西方人视角的游戏公司,叫P社。这公司的长处是做出来一些世界历史战略游戏。

相对于中国的一些公众号,算专业了。

最早年代的游戏是罗马时代开始,亚历山大大帝之后继业者战争,也就是罗马共和国的崛起作为起点,这个游戏中没有华夏,但我推测未来会有,到时候估计又是个bug一样的存在。

稍后晚点的是《十字军之王》,这里面主要是讲一堆中世纪欧洲君主和神棍各种胡搞的故事,后期资料片有华夏,属于那种会影响平衡所以不让选的势力,太强了。

然后是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的《欧陆风云》,这个系列中早期版本为了削弱明朝搞出一堆变态的设定,但明仍然是最容易当球长的国家,然后后期版本直接更变态,“当大明的狗就是最大的荣幸”不是闹着玩的,真的是荣幸。

然后是《维多利亚》系列,这是西方列强统治世界的时代,但是如果玩家选择清朝或者太平天国,然后开化按照西方规则玩了,用不了30年,又成了列强第一,想虐谁虐谁。

题主,这就是西方文化行业的部分看法,供你参考。

user avatar

没想到,这篇文章发布才几个小时,热度上升得那么快,却被系统无理由删除2次,被举报折叠3次。先前的记录和点赞均已被系统清空,现在按照系统要求,删除指定内容后重新发送。

中国就是要样样第一才是牛逼,否则就是垃圾嘛。这种心态怎么来的?不就是中国几千年的牛逼所形成的心理惯性吗?你说这是一种中国人骨子里的骄傲也好,是自负、自卑心态也好,反正中国人就是这样。

同样的道理,中国古代能够做到事事第一,事事超前吗?那肯定不可能,比如汉朝中国就没有水龙头、自来水,罗马有;汉朝也没有公共浴室,罗马有。唐朝有些东西还不见得比大食(阿拉伯)先进。明朝末期,军事科技从整体上来说,已经在很多领域都落后于西方了。但是,我敢说自人类进入青铜时代以来,至清代以前,在大多数时候的绝大部分领域,中国都是超前的。比如秦汉罗马,你说罗马一个牛逼的地方,我就可以说两个,部分领域,中国虽然落后,但也不算差,那我说中国古代真的居于世界超前的位置,谁赞成,谁反对啊?

那中国古代居于世界超前的位置,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觉得是辽阔的领土,庞大的人口,超越时代的行政体制,领先世界的农业技术,后来居上的冶炼技术,逆天的手工业,独树一帜的艺术,恢弘的工程水平,长期领先的地理技术,一起绝尘的军事艺术,超前的交通体系,发达的教育制度等等。

我们先说领土。总有人说中国地理封闭,隔绝,不如西方开放,便于交流,影响了文明发展。可问题是中国古代的领土面积长期高达500万平方公里,高峰时期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这是什么概念呢?整个欧洲,把无人区,岛屿都算上,也就差不多1000万平方公里,欧洲古时候的人类大量活动的核心区域,也不过就几百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中国的古代版图本身就和欧洲古代的核心区域差不多大,高峰时期比整个欧洲都大,算上周边的国家和文明,一点都不比当时的西方世界小。而且以古代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发达程度,是谁封闭了谁还不知道呢。中国是把周边能占的地方都占了,而不是中国只能占那么多地方。

再说人口。中国是古代世界中,户籍管理最为发达的国家。人从出生起便有详细的户口,人口管理水平远超其它国家。古罗马帝国的人口,尚需考古学家按照考古遗址推算,推算出来的人口数量从三千万到一个亿不等,何其草率?而同时期的中国汉朝,已经有详细的户口资料,人口数量精确到多少户,多少口,何其严谨?

发达的户籍管理制度背后,是超越时代的行政体制。根据严耕望《秦汉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王彦辉《秦汉户籍管理与赋役制度研究》两书可以一窥中国从秦汉时期即建立起了何等发达的行政体制。

秦汉之际,中国现代很多行政体制便已经有了影子。

秦汉郡县制,大体上与今日中国的行政体制无异。中央有朝廷,下设三公九卿,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监察,类同今日的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监察委。三公之丞相,如同今日的总理,下设十三曹,分管交通邮驿、司法诉讼、农业生产、经贸物流、人事任命等职能,类同于今日的交通部、农业部、商务部、公安部、法院等职能。[1]

而在地方上,以县级政府为例,亦设内廷和外廷,又有中央直属的都官,基本设置与今日县级政府的结构极为相似——即既有县政府办公厅、又有县政府的直属部门,还有县政府的下级政府,还有类似于国企的中央驻地方的机构。至乡级政府,亦有完善的行政体制,从主管民事的乡部,到主管农业生产的田部,组织严密,并一直延伸到村(里)一级。[2]

2002年,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的里耶古城里发现了一口古井,其中累计发现了超过38000枚简牍。该简牍为秦代迁陵县长在战乱中将县级公文档案投入井中保存下来的,涵盖了秦代迁陵县的户口、土地、赋税、经贸、劳役徭役、政府财政仓储、兵甲物资、刑徒管理、邮驿津渡、关税物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档案,以及政府内部的政令、公文等文件。

同时期的罗马是什么行政制度呢?西汉时期,罗马尚处于共和国时期,版图面积差不多西汉的一半不到,官僚体制尚未成型,最高权力机构为原始的人民大会。为何说它是原始的人民大会呢?因为这词也就是翻译起来高大上而已,实际上这里的罗马,严格来说类似于西周时期的国人,清朝时期的旗人,并非指我们理解的人民。而罗马元老院,则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管理机构。除此之外,又有保民官,市政官,财务官等若干官职。[3]整体来说,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行政体制刨除掉翻译带来的高大上感,其实没有很严密的体系可言,其政府机构的构成还较为原始,很多重要的国家事务甚至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农业。直到罗马帝国时期,罗马也未能形成足够严密的官僚体系,中央对基层的控制力非常薄弱。[4]

相对落后的行政制度,使得罗马长时间需要使用低效率的包税制,使得中央财政实力薄弱。又因为行政制度无法有效的管理基层,使得罗马帝国不得不大量对地方放权,以至于罗马帝国时期,王朝寿命常常只有七八十年,很多短的朝代甚至只有十几二十年。[5]中国古代能够连绵数千年,而罗马文明延续了两千多年后,就随着东罗马帝国的覆灭而彻底断绝了。中国秦朝、隋朝二世而亡已属罕见,而罗马帝国时期则经常上演一世王朝。

关于罗马的这一段,可以参看安德鲁的《罗马共和国政制》、宫秀华的《罗马国家行政管理模式研究》,以及更通俗一点的莱斯利.阿金德斯和罗伊阿金德斯合著的《古罗马社会生活》一书。

当然,所谓罗马行政体制的相对落后,仅仅是相对于同时期的中国而言。

农业是奠定古代中国强大的基础。这里要着重提的是,在古代社会,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文明,最多是商业城邦而已。即便是雅典,其农业也是社会的绝对支柱产业。原因无他,古代生产力的低下,社会根本没有足够多的粮食养活太多的脱产人口。

以汉朝为例。现代历史学家对汉朝平均亩产的推测,少的低至80斤,中间的差不多250斤,高的450斤。而汉朝一个士卒的月口粮标准是三石三升少(此“石”为小“石”),也就是差不多200斤的样子,一年下来,光粮食消耗就高达2400斤左右。[6]而汉朝一个普通人,月口粮在150斤左右(男女粗均算)。而史料记载,汉平帝元始二年,汉朝有人口5960万人,耕地8.3亿亩,户均耕地67.61亩,人均耕地13.88亩。也就是说,一户人家,一年的粮食产出按低推测差不多是5400斤,按中间值推测16902.5斤。一家五口,年口粮怎么也得五六千,甚至七八千,上万斤了。也就是说,几百亩地才能养活一个脱产人口。

这还是汉朝,得益于中国拥有当时堪称天顶星的农业黑科技。

当时的罗马农业,还处于休闲制,一片土地耕种完了需要休荒一段时间才能继续耕种。[7]而当时汉朝早已普及轮作制,土地可以持续耕种。西欧直到中世纪才明白土地肥力与粮食产出的科学关系,而中国自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明白了这一点,有了系统的土地改良和施用肥料的理解。[8]

罗马现存最早的农书——《农业志》,虽然比中国最早的农书《汜胜之书》要早几十年,但其所记载的农业技术差距非常大。

中国古代农业,一是基础建设高度发达。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修建全国水利网的国家,在中国春秋时期开始大规模修建国家级水利网时,罗马还在几乎神话的王政时代。至秦代开始,中国修筑的水利工程,覆盖面积动辄上十万平方公里,灌溉面积动辄舒适上百万亩,渠道干线动辄数百上千公里。大规模的水利设施,能够使灌溉区域的亩产翻上数倍甚至十倍。

大规模的水利设施,除了增产外,还有对土地进行改造的效果。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涂田、淤田、陂塘工程,就是将胡泊、河流周边的土地进行改造,以进行农业生产。如楚国时期大规模修筑的期思陂,与罗马王政时代同期,其工程集防洪抗洪、农田灌溉、渔业养殖、水运于一体,不仅改造了不宜种植的土地进行种植生产,还带动了物流和养殖业的发展。在滨海地区,战国时期还有了对滩涂盐碱地进行改造的技术,使本来不能种植作物的盐碱地可以进行农业种植。在一些胡泊地区,战国时期还有了封田技术,就是在水面上种植特殊作物,盘结浮在水面上的土地,种植一些特定的农作物。到了唐代,封田技术更是发展成了架田技术,可以在水面上架起竹筏,附上土壤种植水稻。至于丘陵山区的梯田就更加知名,不用说了。

浮山堰,古代世界规模最庞大的大坝,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公元514年),由梁朝为夺回北魏所占的寿阳而修筑。该大坝动用20余万人,历时两年修筑而成。坝高20丈,顶宽45丈,底宽140丈,长度高达4.5公里。大坝南起浮山,北抵潼河山,两边开设了两条溢洪道,是目前我国水库建设史上最早见到文字记载的溢洪道。该工程,耗铁几千万斤,形成水库面积达6700平方公里,将近一个广州市那么大。总蓄水量超过100亿立方米,土方量超过200万立方米。不过可惜的是,祖冲之的儿子祖暅在勘探大坝选址地点时,明确提出大坝选址地的地质条件不适合修筑大坝,但未得到梁武帝的采纳。最终该大坝在建成数月后垮塌。

得益于中国后来居上且高度发达的炼铁技术,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普及铁农具的国家。自春秋时期开始普及铁农具以来,战国时期,中国已经高度普及铁农具了,汉代更是全面普及了铁农具。

而且中国还高度重视耕牛,并以法律保护耕牛。堪比古代拖拉机的耕牛,更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基础。此外,汉代的特殊犁具以及耕田技术,以及农业机械,更是发达。发达的农业机械和耕种技术,使汉朝的耕地效率是先秦时期是十多倍。世界最早的播种机之类的畜力、风力、水力农业机械,大大提高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种植和加工效率。不仅如此,秦汉时期,中国就已经掌握了温室大棚技术,唐宋时期,大城市在冬天,一些大型种植机构供应起反季节菜,常常数以千车计。

也就是说,因为耕作制度,汉代中国的一块田相当于罗马的几块田;因为选种育种和施肥技术,每年亩产比罗马高;因为土地改良技术,罗马不能种的地,中国能种;因为铁农具和农业机械的普及,中国一个农民的效率远高于罗马;因为行政制度的先进,国家能够给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保障。[9][10]

比如早在公元前五世纪,魏国便开始设置国家调控粮价,保护农民的机构,并成为中国历代通行的常平仓之雏形,这时候罗马才刚进入共和国时期。常平仓,当丰年时,国家以保护价收购农民粮食,进行粮食储存,保护农民利益;灾年时,以政府调控价格出售粮食,稳定粮食价格,确保经济稳定。大灾之后,国家更是以储存的粮食贷款给农民,帮助农民恢复生产。[11]

农业技术发达的基础,还有铁农具的普及。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早普及铁农具的国家,就得益于中国古代后来居上且高度发达的冶炼技术。[12]

中国进入铁器时代,不算早,但技术进步得非常快。当罗马还在块炼铁的技术阶段时,中国就已经开始用高炉炼钢了。中国古代炼铁技术发达体现在几个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高炉炼钢技术的国家,最早发明坩埚炼铁法的国家,最早普及水利炼铁机械的国家,在罗马尚在块炼铁时期,中国战国七雄的炼铁工坊的规模就已经动辄上十万平方米,甚至数十万平方米了。

战国时期的炼铁遗址所发现的铁块,大的已经可以达数十吨之重。汉代,一些大规模的炼铁厂,甚至有上千名工匠或奴隶,可见其规模之大。[13]

汉朝,中央在全国设置四十余个铁官,主管炼铁行业,一个铁官下辖数个工坊。在对河南的考古遗址中,隶属于汉代河南铁官的炼铁遗址,发现了重达23吨的铁块,且挖掘出高达6米,日产铁可达1吨的高炉。在巩县的汉代炼铁遗址中,光是炼铁炉就挖掘出了18座。唐宪宗时期,一年国家的铁税,可收上2070000斤,宋朝更是能收到8241000斤之多,明朝初年,则达到了18475026斤之巨。唐武则天时期,为歌颂自己,武则天在神都洛阳修筑天枢,令天下各国供奉铜铁,耗铜五十万余斤,铁三百三十万余斤,堪称古代冶炼技术的奇迹。

荥汉遗址,是隶属于汉代四十多个铁官之一——河南铁官下属的一个冶铁工厂。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发现了三座隶属于河南铁官的冶铁工厂。荥汉遗址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目前仅发掘1700平方米。遗址中挖掘出的1号高炉,为人类古代史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炼铁高炉。荥汉1号高炉采用椭圆结构的设计,即提高了高炉容积,又提高了高炉受风效率,大大提高了产能和冶铁品质。西方国家出现类似于古荥汉遗址1号冶铁高炉结构的高炉,已经是1850年的美国和英国了。

中国古代发达的冶金行业,奠定了中国古代强大的军事实力。

1993年,在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汉墓6号墓发掘出了《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集簿是汉代记录公文档案的一种类别,一般类似于账本。该集簿记录了东海武库一个郡级武库(亦有认为是中央四大武库之一)中所收藏的兵车器的名称和数量。合计240中兵车器,共计232万件。这些武器中,弩合计537707张,弓777521张,弓弩合计615228张。弓弩箭矢合计1266万支。甲142701套,铠63324套,股甲衣***(此处三个数字已模糊)万563套,铁甲札587299。头盔(鞮瞀)98226,马甲5330套。盾牌合计102551张。枪、戈、矛等合计614546。刀剑合计311069。仅凭这些装备,就足以装备50万大军,且披甲率超过40%,人手可配一张弩还有多余,令还有五千甲骑具装骑兵。

这是什么概念呢?罗马帝国大多数情况下都维持着20-30个军团的规模,即便这些军团全部满编,并都配上一个辅助军团,人数也不过是30万人左右。

但这不是最令人震惊的,真正令人震惊的是,这个武库中所配备的重火力装备。

东海武库还配备了7174辆战车,这些战车中,有564辆连弩车,中的连弩,有些学者认为是指一种多张弩同时发力,以绞轮上弦的重型床弩;有些学者认为是就是指当时普遍的连弩,在江陵楚墓中曾发掘出一张连弩,弩匣可装载20支弩箭,一次可发射2支,可连续发射。汉代曾有《望远连弩射法具》一书,专门论述连弩射法,可惜已经失传。

轻车301乘,这个是较之传统战车,更为轻巧快速的车辆,战时车上装载重弩,冲击对方骑兵之用[14]。武刚强弩车“十*”乘(第二个字已模糊,实际数字不详),则是装载了装甲和弩炮的重型战车,即可冲击敌阵,又可作为固定防御用。此外还有楼车,战时楼车展开,通过机械,可将车厢车厢载人升至数十米高,用以居高临下观察战局和侦查。此外还有用于机动指挥和作战的各类车型。可惜的是,大多数车型的字迹已经模糊,已经无法分辨实际类别。[15]

西汉《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木牍
长23厘米、宽7厘米
1993年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汉墓6号墓出土
平息七国之乱后,西汉政府在全国多地设立武库以拱卫京师,同时维护地方统治。该木牍逐项记录一个郡级武库中所收藏兵车器的名称和数量,最后还有总的统计数字。共计240种,23268487件。木牍正反面均用隶书书写,正面六排,背面五排,每排21-26行不等。《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是我国迄今为止有关汉代武库建设的记载中,时代最早、内容最完备的统计报告,而且是发现在内郡政府文书档案上,其文献价值非同寻常,对我们深入了解汉代武器装备的情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原始资料。

中国古代的军事强大,不仅仅体现在装备的先进,还体现在军事理念和军事体制的发达。

比如根据马王堆汉墓可发现,当时的中国地图极其精准,已经按照明确的比例尺进行绘制,可见当时的测绘水平之高。当时之所以中国能够实现地图比例尺,是因为当时中国有计里鼓车,车辆上的机械装置每一里可敲击一下。

该图绢底彩绘,比例尺为1:80 000—100 000,本图上方为南,下方为北。 采用红、黑、青三色绘画,出土时色彩艳丽。图中所绘主区位于今湖南南部宁远九嶷山与南岭之间,绘有山脉、河流、居民点,着重标出9支军队的驻地、军队番号、防区界线、军事设施和行动路线。图上表示的三支军队:周都尉军、徐都尉军、司马得军呈梯形布置。图幅中部的三角形城堡,是各支驻军的指挥中心。指挥城堡后面注有“甲钩”、“甲英”的地方是军队武器、粮草的集积地。西汉高后末年,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向长沙国南部发起进攻,朝廷及长沙国随即派兵征剿。战争持续至文帝初年。该图可能是墓主参与指挥此次征战使用的军事地图。

发达的地理测绘技术不仅给中国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加持,更使中国有了超越时代的城市规划水平。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的城市,很多都是规划出来的,而非自然形成的。因此,与西方相对杂乱的城市规划来说,中国古代的城市更注重规划。

1993年10月,陕西省文物保护技术中心在调查汉长安遗址周围的几处西汉早期建筑遗址时发现,这些建筑的中轴线皆与汉长安城的南北轴线相合。在进一步的调研中证实,西汉早期,以汉朝长安城,为中心,北至三原县的一处大型礼制建筑,南至秦岭子午口,以地球经线为轴,构成了一条长达74公里的超长建筑基线,且该基线高度精准,与地球真实经线的夹角误差仅0.33°。在持续的研究中发现,秦汉时期,由秦始皇首先以现连云港市的秦东门为起点,至长安城,构成了一条长达900公里的东西轴基线;又至汉代,以长安为中心,北方自朔方郡,南方至汉中郡,构成了一条长达870公里的南北轴基线。这两条基线,配合天上群星的方位,在地上以沿途的山川河流为基础,构建城市、礼制建筑、宫殿,在地上再造了一个人间天象。[16]

汉着,星汉也。汉,是银河的意思,我们古时候以汉人自称,是有着天人之意。事实上,华夏的古代先民,在构建自己的国家时,就是把中国当做人间银河来设计的。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秦始皇应该是个穿越到两千年多年前的资深城市天际线玩家。

华夏先民利用先进的地理测绘技术,不仅在数千里的尺度上规划城市,更超越时代的开创了城市群的理念。

中国在周代,诸侯国便已经有了以多个城市组合,分担城市功能的理念。至汉代,城市群的规划日趋成熟。

汉朝,以长安为中心,构建了都城——直辖区(诸陵邑、上林苑)——畿辅区(四十七县城)。其中,长安城承担首都的政治功能,而富人则多居住于各陵邑,同时各陵邑又环绕在长安城周边,承担着军事防御功能。畿辅四十七县则分别设置在关中各要冲,承担生产、军事、交通节点等功能。在汉朝首都城市群中,仅长安与直辖区诸卫星城的人口规模,就超过了150万之多,人口密度超过了每平方米1000人。至汉武帝时,以长安为中心,东西200公里,南北100公里的范围内,密布着39座城市。其人口密度,城市密度,均冠绝当时世界。

汉朝长安城,面积达36平方公里,是同时期罗马城的3倍多。

至于交通,就不说了,可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

参考

  1. ^ 《秦汉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严耕望
  2. ^ 《秦汉户籍管理与赋役制度研究》王彦辉
  3. ^ 《古代罗马社会生活》【英】莱斯利.阿德金斯
  4. ^ 《罗马共和国政制》【英】安德鲁.林托特
  5. ^ 《罗马国家行政管理模式研究》宫秀华
  6. ^ 居延汉简
  7. ^ 《农业志》【古罗马】加图
  8. ^ 《中国农业科学史话》李根蟠
  9. ^ 《论农业》【古罗马】瓦罗
  10. ^ 《汜胜之书》
  11. ^ 《中国财政通史》
  12. ^ 《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杨宽
  13. ^ 《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钟少异
  14. ^ 《续汉书.舆服志》
  15. ^ 从尹湾《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看汉代兵种构成
  16. ^ 《陕西发现以汉长安城为中心的西汉南北向超长建筑基线》秦建明、张在明、杨政——《文物》1995年第3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