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目前残存的古代东亚建筑中,是否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不如日本各个时期的建筑典雅脱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审美以及保存状况等多重因素,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中国明清建筑不如日本各个时期的建筑典雅脱俗。事实上,两者各有千秋,在不同的维度下,人们的感受也会不同。

要详细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

1. “典雅脱俗”的定义与感知:

“典雅” 往往与庄重、大气、规整、有秩序感相关,强调一种内在的沉稳与品味。
“脱俗” 则可能指一种超凡脱俗、不落俗套、富有诗意或禅意的气质,可能更偏向于简洁、自然、意境的表达。

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描述的是一种精致、高雅且富有精神内涵的审美追求。然而,这种感受是主观的,受到文化背景、个人经历、欣赏视角以及评价标准的影响。

2. 中国明清建筑的特点与审美:

宏伟与秩序: 明清建筑,特别是宫殿、坛庙、皇家园林和大型官式建筑,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宏伟的尺度、严谨的布局和清晰的等级秩序。紫禁城、天坛、颐和园等都是例证。它们通过对称轴、院落组合、高大的城墙、层层叠叠的屋顶和鲜明的色彩(如黄色琉璃瓦、红色宫墙)来营造一种皇权至上、威严庄重的视觉效果。这种“典雅”更多体现在其秩序感、规模感和精湛的工艺上。
精湛的工艺与装饰: 明清时期是中国建筑工艺发展的高峰期之一。木作、石作、彩画、雕刻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斗拱结构、梁架体系、飞檐翘角、屋脊上的脊兽、门窗上的精美雕饰,无不体现了工匠们的巧思和技艺。龙凤、花鸟、山水等装饰题材,色彩鲜艳,寓意吉祥。
“脱俗”的体现: 虽然宏伟庄重是主流,但明清建筑并非没有“脱俗”的一面。皇家园林,如苏州园林(虽非皇家,但与江南文人园林一脉相承,也受到宫廷园林影响),就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念。通过叠山理水、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借景等手法,营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空间,追求的是一种人工与自然的融合,意境的营造。这些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廊榭轩馆,虽然也遵循一定的建筑规制,但在布局的自由度、细节的处理上,确实能感受到一种超脱于世俗的雅致。
保存状况的差异: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由于历史变迁、战乱、城市化进程等原因,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那些非皇家、非宫殿的建筑,如民居、寺庙、书院等,在保存下来的数量和完好程度上,可能不如日本。许多原有的风貌和细节已经难以复原。

3. 日本各个时期建筑的特点与审美:

日本建筑,其“典雅脱俗”的评价,往往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

飞鸟、奈良时代(早期): 受中国唐代建筑影响深远,早期寺庙如法隆寺金堂,其建筑风格的庄重、简洁,以及结构上的木构架、歇山顶等,都能看到中国唐代建筑的影子。这种“典雅”与当时佛教传入带来的文化氛围有关。
平安时代: 随着日本遣唐使的停止,日本建筑开始发展出本土特色。贵族住宅(寝殿造)体现了一种优雅、精致的美学,注重室内空间的通透和庭院的融合。
镰仓、室町时代(武家时代): 禅宗的传入深刻影响了建筑。禅宗寺院、茶室等建筑,以其简洁、质朴、不对称、对自然的顺应而闻名。枯山水庭园、开放式的空间布局、对原木和天然材料的运用,都体现了一种“侘寂”(Wabisabi)的美学,追求的是一种寂静、自然、不完美中的美。这种审美,正是许多人眼中“脱俗”的极致体现。例如,京都的龙安寺枯山水庭园,以其极简的石组和白砂,营造出深邃的禅意空间。
安土桃山、江户时代: 这一时期,虽然也有金碧辉煌的桃山文化建筑(如姬路城),但整体而言,町家(町屋)等民间建筑,以及一些寺庙建筑,依然延续并发展了简洁、实用的特点。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对材料质感的重视,以及精巧的空间处理,都使得日本建筑在“脱俗”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材料与工艺的运用: 日本建筑非常注重木材本身的美感,常常保留木材的天然纹理和色泽。对比例、线条的敏感,以及“留白”的运用,也创造出一种含蓄、内敛的视觉效果。

4. 对比分析与理解:

审美取向的差异:
中国明清建筑,尤其在官方和宫廷层面,更倾向于宏大叙事、等级秩序、繁复的装饰和鲜明的色彩,以彰显力量、权威和富庶。其“典雅”是磅礴的、秩序的、精致的。
日本建筑,尤其在武家时代之后,更多地受到禅宗和自然主义的影响,强调简洁、质朴、不对称、对自然的顺应和意境的营造。其“脱俗”是内敛的、宁静的、禅意的。

“典雅脱俗”侧重点的对比:
如果“典雅”侧重于庄重、大气、规整,那么中国明清的宫殿、坛庙在体量和布局上或许更具优势。
如果“脱俗”侧重于简洁、自然、意境、精神性,那么日本的一些禅宗建筑、茶室、枯山水庭园,以及对材料本真的运用,可能更容易被认为达到了“脱俗”的境界。

保存与“可见性”: 日本由于其相对稳定的历史进程和对木结构建筑的细致维护,许多古代建筑得以完好保存至今,这使得它们的“典雅脱俗”更容易被人们“看见”和直接体验。而中国很多虽然同样“典雅脱俗”的建筑(如江南民居、徽州古村落),其分散性、规模的相对较小,以及在某些历史时期受到的破坏,可能使得它们在整体印象上,不如日本建筑那样集中且容易被感知其“脱俗”之美。

结论:

认为中国明清建筑不如日本各个时期建筑“典雅脱俗”,并非一个绝对的定论,而是基于不同的审美侧重点和对“典雅脱俗”一词的不同解读。

中国明清建筑在宏伟、秩序、工艺精湛和丰富的装饰方面,体现了一种大气磅礴的典雅。其园林建筑也展现了写意山水和诗意空间的脱俗。
日本建筑,特别是武家时代以来的禅宗相关建筑,以其简洁、质朴、自然、宁静和深刻的禅意,呈现了一种内敛、脱离世俗的脱俗之美。

两者并非谁优谁劣,而是不同文化土壤孕育出的不同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中国人可能更欣赏“龙腾虎跃”的生命力与秩序感,而日本人则可能更偏爱“静水流深”的内省与自然之趣。

因此,与其说“不如”,不如说中国明清建筑的“典雅脱俗”更多体现在其宏伟的皇家气象、精致的细节雕饰以及园林中的诗情画意;而日本建筑的“典雅脱俗”则更多体现在其简朴的材质、自然的融入、空间的留白以及对禅宗意境的追求。 两种美学,各自璀璨,都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欣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的要害不在于古代建筑(或者其他艺术形式)本身长什么样,而在于以当代人的审美偏好去评价古代艺术,甚至是以当代人的审美偏好去评判古代艺术的高低雅俗优劣。这是难以避免的事,但同时也是很危险的。

建筑这个话题比较大,我举一个更加简单明了的例子。在过去,欧洲人认为古希腊的大理石雕塑是白色的,同时赋予白色的大理石雕塑更多的美学价值。比如自18世纪晚期起,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德国学者温克尔曼将古希腊艺术,特别是雕塑总结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然而古希腊雕塑的“白色神话”其实只是温克尔曼和当时代欧洲人一厢情愿的审美情趣,古希腊雕塑实际上是着色的。按照现代学者的复原,这些雕塑的颜色可说是相当艳丽鲜亮,比如:

当然,19世纪的考古学家实际看到的雕塑并没有这么亮丽的颜色,他们看到的雕塑通常只有色彩褪色和剥落后“肮脏晦暗的污渍”。所以19世纪的博物馆处于对“白色神话”的推崇,用了不少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去除污渍”,并且把古希腊雕塑“恢复成”白色。这些破坏工作不仅仅是因为19世纪的考古方法还比较粗糙落后,也因为今人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审美情趣强加在古人身上。

也许你看到上面这些雕塑,会动摇原本对于古希腊艺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想象,甚至觉得这些雕塑的颜色太俗气,比如在百度搜索“古希腊雕塑 颜色”的第一条结果:

但重点在于,古人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装饰和看待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后来人又有什么资格非要扣上什么或“典雅脱俗”或“俗艳”的标签呢?

user avatar

我觉得题主,以及许多答主,以及某几位在评论区骂骂咧咧的朋友们,都犯了捧一个必踩一个的毛病。

个人审美固然各有偏好,不过学会欣赏不同的文化和艺术风格也是美德。

以及认为符合自己审美的就是华夏正统,不合自己审美的就怪鞑子野蛮,这是病,得治。

把日本建筑的美都归结为汉唐遗风,则是对汉唐和日本的双重无知。

日本某些建筑的朴素自然,在中国任何一个朝代的同类建筑中都找不到。

比如,中原自从发明瓦片之后,没有哪个朝代的皇宫正殿会建在平地上,铺茅草屋顶;也没有哪个朝代的皇家祖庙会盖得像原木吊脚楼一样,每二十年就要拆了重建。


京都御所紫宸殿和伊势神宫内宫

user avatar

关于中日建筑对比的问题,我可能过段时间在另一个回答写详细点,这个尽量写成外行也能看懂的文,但如果出现纰漏,还是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其实下面的人也没必要冷嘲热讽题主见得少,其实我和很多研究古建筑的人聊到清代建筑,也觉得挺僵化的,当然了,大家也不会很直白的说丑。但是觉得日本建筑美也是很有可能的,我觉得下面可以用造型、配色和后世修复和改造这几点来简单的说一下。

其实造成这种情况有个核心原因是,“中国唐代建筑在日本”的说法流传太广,让一群基础知识不牢还饱含民族情怀的宝宝很是高潮,可以说什么东西只要沾上汉唐,定会让一批人挺起佝偻的后背投来热忱的目光的。

  • 首先要说的一个问题就是,东亚的木造建筑因为怕水怕火所以极其难保存,如今已知中国的唐代大型木造建筑只剩下5个(五台南禅寺大殿 · 五台佛光寺大殿 · 芮城广仁王庙 · 平顺天台庵 · 正定开元寺钟楼),还都是晚唐时期的,而我们也不要觉得日本就保留的很多,我之前在一个文章里也写过,日本相当于我们晚唐北宋时代的建筑(平安时代),京都市区只有一个,就算市区外也就顶多算5个,后来应仁之乱又几乎毁了京都城,所以我们所能日本很多自称古建筑的建筑,很多都是江户时代(相当于清代)重修的。

所以这里也来一个转折,比起所谓的唐风,日本这种建筑其实是最多的,放几个图大家就应该感觉到了——

图 日吉大社。

图 滋贺长寿寺。

图 京都宇治上神社。

其实这种建筑才是日本一种很典型的模式,一会我们再分析,总之这种建筑的屋顶材料,是用小木头片或者檜皮用木头钉子一个个叠起来的,日本一般叫这东西“杮葺き”和“檜皮葺”,瓦在日本是一种十分珍贵的东西,他们就保留了这种很原始的屋顶材料,时间长了就会长出一层厚厚的苔藓。不过可能有些人确实会觉得这种建筑很返璞归真,别有一番朴实也是有可能的。

其实这种模式源于日本很早的一种建筑,其实不仅仅是日本,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商周也是这模样,只不过日本这岛国发展的过于滞后,才导致了这样,我们来看个日本很原始的建筑——

图 著名的伊势神宫,这个房顶连木片叠的都不是,而是茅草的,日本人叫这个“茅葺き”。

拿出这个建筑说的意思就是,日本绝大多数的神社建筑的原型都和这个一样,首先我们说这种屋顶的形状,在中国叫做“悬山顶”,日本叫“切妻造”,我们凡是见到这种两个斜坡,侧面(建筑学叫山面)还深进去的样式,都叫做悬山顶。而上面两个翘出来的叫做“千木”,上面一排和鱼骨头一样的叫做“鰹木”,而日本由于多雨雪,所以山面都特别的深,屋顶也特别的陡。而深进去的地方的那个柱子叫做“棟持柱”,从这里也能看出来日本传统建造技术真不怎么样。如果去日本神社的话,这些部件都是标配。但是说实话相比典雅,你会感觉满满的东南亚风多一些。

但是等到进入6世纪从朝鲜半岛而去的中国南北朝建筑技术在日本发展起来后,随着圣德太子这个资深佛教徒以及隋粉的出现,日本逐渐脱离了原来和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的过家家生活,直接转过去和隋建交,佛寺大量修建,极其发达的大陆文明把日本冲击的七荤八素,所以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尽可能的山寨大陆建筑,就比如这个——

图 奈良法隆寺,飞鸟时代(中国的隋),圣德太子兴建。

法隆寺可以说保留着南北朝时期一种非常原始的寺院布局(一般叫伽蓝配置),也就是“一塔一金堂”模式,这个模式也是朝鲜半岛传过去的,因为中国最早的寺院其实就是一个塔一个回廊,信徒围绕着膜拜的存在。塔的原型是印度的“(s)tupa”,也就是一种放佛舍利的地方,这东西造型就是个大馒头,上面插一堆伞来象征性的遮挡阳光风雨。而这个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就把自己的阁楼改成了这个stupa,但是又为了搞得像一点,就在阁楼上面加上了一圈一圈的环(如上图),我们叫这个“相轮”。而金堂最早是一群达官贵人一心向佛,于是就把自己家的大宅捐给了佛祖来放佛像,慢慢演变出了金堂建筑。不过我们看法隆寺这个号称世界最早的木构的建筑,如果说风格,其实是对大陆建筑很生硬和不成熟的模仿,无论是斗栱的样式,还是屋顶的举折(曲线),都变得非常的简单和随意,甚至法隆寺的斗栱还属于“偷心造”这种中国高级建筑很少用的样式。而塔就更是被造的象征性,换句话说日本的塔就是就是中间那根柱子的外壳,所以日本塔也是完全不能登临的。

我们来看几个图,也顺便说下大陆建筑。

图 印度桑吉大stupa。

图 汉代明器阁楼,是不是看起来也很素雅。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根据汉代明器来分析出的斗栱形式,还有一个复原出来的汉代核心建筑——“长安明堂”。

图 汉代的斗栱,斗栱最早的目的就是在柱子上增加覆盖面积,以加大房檐的出跳,因为无论是木造结构还是建筑的夯土堆,都非常的怕水。而汉代斗栱的样式对于后世的斗栱来说造型真的非常朴素了,但是我们回头看一下上面的法隆寺斗栱,造型并不比汉的一斗三升复杂太多(日本很多建筑还是第一个最简单的实拍栱,日本叫“船肘木”)。

而在这里,我们也会发现一个问题,中国的建筑在很早的时候,就使用了夯土的墙,但日本由于湿热的气候,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注重通透的木造,而墙体也是木条包裹上泥,然后刷上白色的粉漆,日本人一般叫这个“しっくい壁”(漆喰壁),而在地面上,日本也没有那个人力物力来造高大的夯土台,但是防雨和洪涝又很必要,所以很多建筑很快就恢复了日本原有的干栏式房屋,很类似中国南方民居的高架建筑。

到了隋唐,中国的斗栱、空间、架构都变得越来越成熟,而日本随后的大化改新也是大量引进中国的建筑模式,不过很遗憾的是,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隋唐时期的木造基本都毁掉了,中国剩下的最有代表性的,只有梁思成发现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而日本留下的最有代表性的,也只有当年为鉴真修建的唐招提寺金堂,我们来看下这两个建筑。

图 五台佛光寺大殿。

图 唐招提寺金堂。

其实如果从建筑结构来分析,这俩建筑几乎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斗栱的样式几乎一模一样,而且客观的讲佛光寺大殿的工艺比唐招提寺金堂更为成熟。我们来对比一下主要差别,主要就是佛光寺用了土墙包裹柱子,日本直接加了直棂窗和漆喰壁,所以显得没那么“土气”。但唐招提寺的“昂”(日本叫尾垂木,就是斗栱上斜插下来的那个东西。)还是很早期的平头昂,而中国是尖头的批竹昂;佛光寺的“椽子”(就是架起房顶的一排排木条,日本叫垂木)是放射性排列的,十分符合力学原理,并且营造出著名的“如翚斯飞”的感觉,而日本还是比较原始的平行椽。

图 中国的辐射椽,日本只有后来学习宋朝建筑的“禅宗样”才是这个布椽模式。

不过你看着这两个图,外行怎么看也是唐招提寺金堂更漂亮,实际上唐招提寺在日本经历过镰仓、明治、平成三次大修理,后来连柱子都有替换。而佛光寺大殿是梁思成因为日本人非说中国没有唐代建筑,民国的时候按照敦煌壁画历尽艰辛在五台山发现的。而且唐招提寺是日本律宗的总本山,给大和尚鉴真钦定的寺庙。而佛光寺并不是一个多么高级别的寺院,能保存下来已经是个奇迹了。所以从这方面来说,这两个建筑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但是我们却看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存在。

当然了,唐招提寺的后世修理动刀,还真不仅仅是偷个梁换个柱这么简单,而是有了一个巨大的改变,而这个改变几乎是日本所有建筑都共有的,也可能是你觉得日本建筑更“高雅”的原因。

图 唐招提寺的改修,这个来自“竹中公务店”的官网。

我们发现,中国的建筑基本就是柱子架斗栱,然后架着着梁,梁上面就是椽子,然后就可以布置屋顶和瓦了。但是日本因为自己特殊的多雨环境,加上辐射椽的技术不成熟,硬是在房屋顶上加上了一堆木头架子来做出一个大脑袋,其实这么一来建筑就等于不需要椽了,但是日本人又觉得没有椽子太不美观,硬是搞出了一个排假的椽来装饰建筑,所以你看到的那个唐招提寺金堂的椽子,其实是基本不受力的,只是个装饰品。日本叫这个东西——化粧垂木,这种技术叫做“野小屋”,大脑袋里的木架子叫“小屋组”(こやぐみ)。可以说从平安时代用这个技术修了个法隆寺大讲堂后,几乎所有的日本建筑都用了这个技术,从此日本的大脑袋风格就这么出现了,可能有些人看惯了中国的扁平脑袋,看日本的这种觉得特别饱满吧。

图 化妆垂木,这个在法隆寺大讲堂里面就出现了,前面说过,垂木本来是椽的意思,而化妆垂木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这个房顶空间做的一个假的椽,单纯为了塑造出房檐下面一条一条好看的样子。

而且在这里我们也发现,在日本人的理解里,房顶的构造并不像中国人的理解是一个整体,是个平滑的曲线,而是房屋本身叫做母屋(もや),而出檐又是另外一部分,所以你可以明显的看出来这俩东西明显的折了一下。

所以在日本,我们叫做歇山顶(九脊顶),日本叫做“入母屋造り”的屋顶形式,和前面所说的悬山顶(切妻造)构成了日本绝大多数的房顶样式。当然了,这两种样式也是在日本草房子时代最多的。

图 歇山顶,不过日本由于技术不成熟,导致好多都是一种“假”的歇山顶——

图 日本的另一种歇山顶,其实法隆寺就是这种,这个又叫“錣屋根”。

总之这种歇山顶综合了四面坡庑殿顶的特点(四阿顶,日本叫寄棟造,唐招提寺、佛光寺都是这种,在中国属于最高级的房顶,太和殿也是。),又有悬山顶的特点,所以给人感觉面面俱到非常美观,不过比较悲剧的是,这种形式到了明清时代,在中国也来越少。

到了明代,由于森林大量减少,全国开始推广制砖产业,加上元朝搞进来很多西域工匠,砖石建筑和拱券技术越来越成熟,所以大量民居改为砖造的“硬山顶”(下图),而明清又极其注重建筑的等级,严格规定不同建筑需要使用的颜色、造型等等,导致了除了皇家贵族可以使用高等级的庑殿顶和歇山顶,民众只能使用悬山顶和硬山顶,甚至悬山顶最后也被限制,导致了砖石的硬山建筑大行其道,从此之后民居只剩下了灰突突的一片,否则就是江南的黑瓦白墙了——

图 硬山顶建筑,山墙全部为空心砖,房檐在两端也不伸出,而随着席地而坐的习惯在宋代开始就逐渐被废除,房屋增高,窗下加了墙,所以用斗栱来塑造出跳的必要也就降低了,导致了出跳缩短、斗栱沦为装饰。北京的四合院建筑基本都是这种,而南方的马头墙建筑,也是一种变形的硬山顶。

而对于日本来说,所有的建筑传输都有一种滞后性,日本的镰仓时代正好是宋朝灭亡的时候,反倒宋朝传入的建筑在日本被发扬了起来,日本一般叫这个时代的三个建筑样式——和样、禅宗样、大佛样。

宋代建筑,其实是中国研究建筑史的重中之重,其实不仅仅是宋代建筑,而是宋金辽这三代的建筑,这个时代保留下来的建筑很多,最著名的几个——河北隆兴寺、独乐寺、山西晋祠、应县木塔、宁波保国寺等等,可以说这时代的建筑,比起唐代的古朴粗犷,更为醇和和多样,而且没有明清的过度装饰以及江化。

图 独乐寺观音阁,这个建筑真的没法形容。

图 隆兴寺摩尼殿,这建筑无论是斗栱还是空间布局都很完美,可能对于很多人所认为的“高雅”来说,要是不这么土红土红的就好了。

所以我们就要说到颜色、彩绘的问题了,其实古建筑的装饰也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隋唐特别淡雅,而到了明清就变得繁复,实际上以中国人的艺术观念发展下来,整个历史的装饰都挺大红大绿的,而且唐宋比明清更花——

图 唐代五彩彩绘,中间的补间铺作还是人字拱。

图 宋代彩绘,也是红绿蓝光学三原色的碰撞...

通过考据,其实中国从商周时代就开始在高级建筑上彩绘了,颜料这东西都是矿物提取的,所以这个很明显是一种代表等级的东西。其实日本也一直在学中国这个,只不过早期学的并不彻底,而且日本又缺乏重要的矿物颜料“赭石”,其实主要成分就是氧化铁,和铁锈一个玩意。这种土红土红的颜色你觉得不好看,日本人也是当个宝贝的。

不过我们现在也知道日本铁矿几乎全部要进口,所以颜料一直并不鲜艳。而中国随后进入了2.0版,开发出了朱砂这个橘红橘红的颜料,不过朱砂这东西化学式很不清真,是硫化汞。结果后来中国又开发出了拿水银和硫磺来合成高纯度朱砂的技术,这种人造颜料中国后来是不怎么用了,而且好多也被皇帝们当成长生不老药给吃了,所以这东西就大量的卖给日本,所以日本除了早期的建筑用的劣质赭石颜料之外,之后用的都是极其鲜艳的朱砂色——

图 清水寺,不过这是个很新的建筑,但是日本很多古建确实最早是这个颜色。

当然了,日本人还很爱利用另外一种有毒的材料,铅丹(四氧化三铅Pb3O4),现在按照日本的说法,是因为日本虫害太多,日本人刻意使用这些汞、铅等涂料,但是也确实因为这些涂料,让日本建筑没有了中国那种土红色,有了种让看惯中国建筑的一部分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图 铅丹。

所以日本的建筑总涂这些玩意,掉色之后,反倒给建筑搞出了乌突突的颜色,再加上日本人的岛国思维本身就推崇所谓——詫びさび的谦卑寂静美,再加上好多彩绘掉了之后又不会修复,这么加起来一宣传,一下子就有了种非常高级的感觉,我们来看下日本镰仓——江户时代的建筑样子。

图 和样建筑,其实日本后期也因为小屋组技术的成熟,斗栱发展停滞并退化,椽子基本都是假的。其实这么看还挺中国,但是要是像下面这么看——

图 西明寺,这个东南亚风就又回来了,而且无论是前面突出来的庇,还是歇山顶的曲线,都是自己造的伪装。而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也不用唐代古朴的直棂窗而用了格子窗,其实宋代也是格子窗居多,等到了明清窗户就花的不得了了,现代人肯定更喜欢那种朴素的唐宋美感。

而禅宗样倒是保留了很多宋代建筑的样子,加上褪色,所以看起来也是非常有味道。

图 禅宗样——善福院釈迦堂,你会发现这个很宋朝,而且椽子也是放射性排列的。

而还有一种奇葩,就是大佛样,大佛样使用的是中国南方民间建筑才使用的穿斗式构架,这东西在中国不太能拿上台面(中国高级建筑都是抬梁式),但是对于多地震的日本,这简直就是个宝——

图 东大寺南大门,典型的大佛样建筑,这个确实没怎么大修缮,所以你看起来也不比中国建筑好到哪里去吧。

图 抬梁和穿斗得差别,一目了然,这里就不过多解释更专业的词了。

总之日本之后大量的运用穿斗和抬梁的结合,最终把悬山建筑的山墙搞得花里胡哨,看起来特别有意思。

图 永观堂(禅林寺),日本人可以骄傲的把这个山面对着大家,中国建筑很少有这么干的,毕竟确实没这个好看。

图 明清时代的悬山顶山面。

在空间上,日本也有很多独创的地方,日本把同一个建筑中分割出各种各样流动的空间,不拘泥于原来中国建筑的对称样式,这也就有了后来所谓“寝殿造”、“书院造”等建筑,可以说这一类建筑确实是日本的特色。不过其实,中国由于实在是土地太广阔,基本都是单体建筑搞成建筑群,日本也没这个条件,只能这么玩,再加上日本也没中国那么重的宗法礼仪制度,这也导致了日本建筑变得越来越自由,其实明清建筑你感觉丑,政治原因往往更大。明明在宋朝就不怎么遵守的中轴线,到了元明清又给挪回来了。

图 日本“古代”也就是唐风时期的建筑平面,和中世也就是半独立发展时期的平面。

我们再来看个集大成者,也就是著名的,江湖时代德川家康的二条城——

图 元離宮二条城,书院造。我们可以看到我前面说的所有的日本建筑的玩意都集中在这里了,大脑袋小屋组、架起来的堀立柱、流动复杂的空间、陡峭平直的举折,当然了,这个瓦是后来换的。

其实到了明清,日本也不是没受到中国建筑的影响,只是因为没影响多久日本就被美帝给打开了国门,我们看一下这个建筑——

图 日光东照宫,是不是要是没有那个破风,说是清代建筑你也能信。

我们再来看一下故宫太和殿——

图 太和殿。

是不是这么一看,太和殿还是很帅气的,反正都是一堆没用的斗栱,五颜六色的装饰、耀眼的琉璃瓦。其实德川幕府要是有搞琉璃瓦德这个财力和工艺,他们也一定会搞。不过不得不说,中国建筑发展到这一步,甚至说东亚木造建筑发展到这一步,确实走向了一条死路了。甚至可以说东亚建筑整整2000年,在灵魂上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随着西方建筑的冲击,日本开始了大量“拟洋风”建筑的设计,总的来说就是日本的建筑外观套到了西洋建筑上,就比如给个巴洛克加一个歇山顶了,日本人是最早玩这玩意的,不过相对来说最为障眼法的,还是打着复原古迹旗号的各种天守阁的建造,是加上日本大多数的“XX城”天守阁,都是近代的产物,而我们却容易被这个震撼到——

图 大阪城,估计来过关西的都看过这个,惊叹于日本古代逆天的建造能力,实际上原来大阪城造型虽然类似这个,但是远远没有这么大,这个其实是钢筋混凝土的。

图 古画上的大阪城,不过话说回来这个造型和日本战国时代的割据城堡有关,而日本那时候传教士和基督教大名也不少,这种造型很可能是符合国情的一种东西交融的设计。

而我们之前也说了,日本人非常远离利用山面的美感,所以这无数的山面构成的“破风”,也确实是中国建筑少有的体验——

图 破風(はふ),其实就来源于扭转的歇山顶,这个名字可以背一下。


其实我们如果大致了解东西方建筑演变的脉络后就会发现,东方建筑或许从选择坚持木造建筑,却在陵墓上苦求永久性的时候开始,就逐渐和西方砖石建筑的多样性分道扬镳。而近代的时候由于生产关系和政治因素,反正更是拖住了建筑的后腿,加上连年的国力衰弱和战乱,建筑损毁惨重。而日本作为一个随时打开大门又随时保护自己的岛国,保留了独特甚至有点“夹生”的建筑文化,反倒让他们的建筑成为了历史上独特的一环。

而且说句真的,因为在日本参与和参观过基本若干国宝建筑的修复和复原,这种一修修10年,教授累白头小伙变大叔的精神,回头看看佛光寺,真该想想自己缺了什么。

以上。(以后有时间好好答一下中日建筑比较,也包括一些内亚建筑。)

user avatar

其实楼主并没有说艳俗,而是说俗气,而俗气这个东西并不单指色彩、装饰方面,而指设计意识过于俚俗,粗糙,在审美取向上处于末流。而典雅则相反,典雅也可以是富贵典雅,也可以是朴素简单,典雅的色彩有自己一套极为考究的文本,在审美取向上处于上流,即使色彩艳丽或朴素简陋,也流露出典雅不殊的气质。

举个栗子:俗气某种意义上代表创作者本人精神世界的萎靡:清代造园里有部分置石非常注重拟形,像某园林,假山一定要看着像狮子,或蹲,或爬,还把最像的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大肆介绍,或者鼓捣个根雕,弄把满是瘤子的”天然“椅子,这就有点无厘头了,符合俗的定义,当然这种还是存其形而灭其质,好歹表面上还“有点意思“。

而典雅/高雅更多的则是创作者与物、我之间的对话,不掺杂自我复杂感情的典雅设计是不存在的,如《长物志》作者文震亨理想的“山斋”是这个样子:“宜明净,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太敞则费目力.......庭际沃以饭渖,雨渍苔生绿褥可爱。遶砌可种翠芸草令遍,茂则青葱欲浮。前垣宜矮。有取薜荔根瘗墙下,洒鱼腥水扵墙上以引蔓者,虽有幽致然不如粉壁为佳。”取生活小物二三,再三审度,巧妙营建,即使生活清淡,也高雅的快要飞了。

具体到建筑方面也是一样,但是建筑也不有不同,因为建筑有时候是真俗气,有时候是你对其解读不充分,或者思维、价值观差异所致。

近代外国学者对中国建筑评价极低,英国建筑师法古孙是这样说的:“中国无哲学,无文学,无艺术,建筑中毫无艺术价值,只可视为一种工业,此种工业极低级而不合理,类似儿戏。”而1900年来华的法国特使毕耶尔参观紫禁城的时候则说:“只是那饰着兽毛代表怪兽的黯红色蛮气的门,却从里面关着,推敲不动。”这就是因为工业文明带来的掠夺者的高傲和满足无法对农耕文明作出合理公正的评价。

而当伊东忠太遍观了中华各处极为多样性,极为精美的建构时,他是这样说的:“而其历史实异常之古,延绵至于今日,仍保存中国古代之特色,而放异彩于世界建筑界,殊堪惊叹!”“中国虽衰,但地广民众,根底深固,虽隆盛不及往日,但仍有可观,况其最盛时代,其优秀冠绝世界,今已为世界所共认乎?”--语出伊东忠太1925写的《支那建筑史》。

实际上中国古建筑非常具有多样性的,即有官式建筑这样制作考究,极为经典的建筑群,也有民间各式各样或高大宏伟,或清心雅致,赏心悦目。当然也有不甚理想的建筑物,比如洪杨之乱之后在明孝陵遗址上新建的享殿,因为时代原因,艺术性则颇差,呈现一种颓势,但是如果老是着眼于一个民族的不足为道的阴暗面,则陷入一种悖论,有时候,先给自己预设一个立场,说着说着自己就信了。我相信大部分人还是清醒的,因为中国古建筑的光华是无论如何也掩藏不掉的。

所以我们自己了解本国建筑史的时候,多去着眼那些极为卓越的,有着极高水平的建筑,在设计方面颇具匠心的建筑,就不会有俗气这种想法了,俗气代表着对本国建筑的不认可,不自信,多去了解,乃至走一走,看一看,感觉应该完全不同,也绝不至西国人眼中的:“毫无艺术价值”,相反,木结构方面独占鳌头。

下面是我朋友@CREC王轩拍的古建图片,看符不符合楼主心目中的典雅,图片谢绝转载。

呈坎罗东舒祠

徽州歙县北岸潘氏宗祠

徽州歙县北岸潘氏宗祠

罗东舒祠



徽州歙县北岸潘氏宗祠

罗东舒祠

罗东舒祠

歙县棠樾村

歙县-南屏村

--------------------------------------------------------------------------------------------------------------------------------------------

然后再说一下日本建筑,是否真的如楼主心目中所想的一如既往的典雅?

这是日本东大寺大佛殿旧影,缺乏维修,已经出现整体歪斜,梁架老化,屋顶下垂等等诸多问题,基本摇摇欲坠。几乎看不出任何“典雅”。

日本鹿苑金阁寺旧影,没有任何贴金,外表极为普通

失火之后的金阁寺,完全被烧毁,现在的金阁寺舍利殿完全是重建,金箔也是现贴的

松本城旧影,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出现巨大的倾斜,战后才逐渐扶正。

总而言之,没钱的时候日本古建也是另一番景象,有钱了才可以大肆装修,给东大寺大佛殿装个金鸱尾,给金阁寺贴个金什么的。

--------------------------------------------------------------------------------------------------------------------------------------

日本建筑中有俗的地方吗?其实,日本古建筑“俗”起来比谁都疯狂。

日本念佛宗无量寿寺

日本成田山新胜寺三重塔彩绘

日本各种装饰中对“金色”这种极为闪耀的东西应用的更为普遍

中洛外图,日本桃山时代狩野派名画

东本愿寺,西本愿寺内檐装修,疯狂的金色

--------------------------------------------------------------------------------------------------------------------

其实,个人认为,日本古建筑中真正“俗”的地方,在于晚期对于屋顶比例的设计,呈现一种十分怪诞而又极端的景象。

就拿最近很火的阿苏神社来说,江户末期建筑,到现在一百多年左右,楼门屋顶既大又夸张,完全没有收山,建筑结构部分很纤细,而屋顶和腰檐部分呈现一种膨胀的状态,这也是日本晚期建筑常见的状态,比例完全失衡,重心不在构造重点--屋身身上,屋顶既大又不实用。

类似这种各式草/树皮/金属/本瓦所堆砌的庞大屋顶,让建筑失去了本该有的举折曲线,屋顶那种

如跂斯翼 如翚斯飞

的形象完全不复存在。

--------------------------------------------------------------------------------------------------------------------------------------

我相信大部分人还是清醒的,因为中国古建筑的光华是无论如何也掩藏不掉的。

中国虽衰,但地广民众,根底深固,虽隆盛不及往日,但仍有可观,况其最盛时代,其优秀冠绝世界,今已为世界所共认乎?”伊东忠太--1925--《支那建筑史》。

user avatar

题主的题干就有问题。俗气与典雅,这两个词,本身就有着比较强烈的主观认知在其中。你觉得的俗气的,或许有人觉得典雅;而有些你觉得典雅的,旁人可能也觉得俗气呢。这是一个评判标准的问题。之前也有答主指出了这个问题,即采样也有偏颇。那么我可以这样说,这仍然是一个评判标准的问题。

日本建筑绝大多数在外观上偏重于比较冷的处理,暗红色、灰色、白色的大量使用,往往容易使人感到平静、沉着和压抑。这本身也是民族文化使然。日本向来是一个崇尚清静与物哀之美的。请参考日本茶道。当然这只是一方面。

自江户时代以来,武士阶层衰落,藩镇统治趋于涣散,而世俗生活却变得繁荣起来。这一点可以参考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市民社会崛起。几乎是同时期,两个国家在文化上走向市民化,无疑直接影响了建筑文化。那么影响有哪些呢,我想最重要对于日本来说就是建筑本土化的完成,而在中国则是细节修饰兴起。说白了,都是市民化的建筑文化鼎盛期。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存世建筑的面貌。

回到题目本身。题主的俗气与典雅,恐怕仍然是就二者文化差异来说的。中国建筑以明清建筑遗存最为庞大,几乎随处可见。这一时期建筑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我前面说到的细节修饰,所谓雕梁画栋。彩绘、砖雕、木雕,在明清时期被大量运用于建筑物,而这就是建筑发展到空前成熟时期的一种表现,是艺术与文化结合的一种体现。而自古以来中国封建王朝实行建筑等级制度,也是的民居偏向于比较单一的局面。无论是北方山西的民居建筑群,还是江南水乡建筑,都基本上偏重于单一色系,而多在细节修饰上下功夫。我猜测,题主可能也把官式建筑与民居也搞在了一起。当然,在没有搞清楚题主关于俗气与典雅的定义前,我真的不好说江南水乡的古镇与紫禁城的大殿之间,到底什么才是俗气的。

再看看日本建筑。可以说,日本建筑在细节装饰方面,恐怕是逊于中国的。而他们在中国古代建筑基础上,实现的本土化也是不成功的。为什么?请参考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与日本同期的建筑遗存的比较。你会明显发现,日本建筑并没有真的从唐代建筑上学到什么,结构举折都与唐代建筑大相径庭。换句话讲,日本建筑从中国建筑上学到的更多的是皮毛。这些皮毛导致的结果就是,日本建筑色调偏冷,装饰单调,当然可能这就是典雅吧。而江户时代又使得某些日本宗教建筑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风俗化趋向,对装饰色调过分强调,直接形成了现代日本建筑修缮中的某些令人震惊的重修表现。至于为什么有这样的问题,我推荐你看看知乎上关于日本建筑为什么比较新的讨论,这里面涉及到中日两国对建筑维护的差异,以及对日本古代建筑详细的介绍剖析。

总之,俗气与典雅本身就是没有对错之分的,而俗气与典雅也只是我们的主观认知。考虑到采样上的缺陷,则不得不说,题主确实应该去山西走一走。山西保存了大量的唐宋辽金元时代的建筑,这才是日本建筑的源头。对比起来看,或许题主对俗气和典雅会有更多理解。


上一组月初在山西探访这些古建筑时,拍摄的一些图片,或许对题主有帮助呢。

唐代:

南禅寺








广仁王庙。注意,此建筑建成时间仅晚于南禅寺,且是国内唯一唐代道教建筑遗存。目前正在维修,项目由万科牵头。
















佛光寺。注意,尽管晚于南禅寺,但是其构造极为成熟壮观复杂精巧,非是日本已经变形的结构可比。





















五代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
















辽代

华严寺大雄宝殿










薄伽教藏殿









善化寺大雄宝殿。注意,善化寺是一处集三个风格时期于一体的寺院,且保存完整,全国独一无二。









应县木塔










善化寺三圣殿






普贤阁










应县净土寺。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




























观音殿。






平遥文庙大成殿。









晋祠献殿。







晋祠圣母殿。












像素有限,请多包涵。网上有比我拍的更好的。不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说再多,都没有你站到这些珍宝面前那一刻来的震撼。去看看吧,你会泪流满面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审美以及保存状况等多重因素,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中国明清建筑不如日本各个时期的建筑典雅脱俗。事实上,两者各有千秋,在不同的维度下,人们的感受也会不同。要详细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典雅脱俗”的定义与感知: “典雅” 往往与庄重、大气、规整、有秩序感相关.............
  • 回答
    关于以残缺化石作为灭绝生物分类依据可能存在的谬误,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谬误”,不如说是在现有证据基础上进行推断时,天然存在的局限性和潜在的解读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化石记录本身就是不完整的。地球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地壳运动、侵蚀风化等等,都在不断地“筛选”和“销毁”着过去的生命痕.............
  • 回答
    家里的情况确实比较复杂,尤其是涉及到家庭成员的特殊需求和赡养义务,这在法律和亲情层面都是需要细致考量的。关于您提出的问题,即父母是否可以要求有智力障碍和听力障碍的姐姐以及她的丈夫赡养老人,咱们得好好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核心概念:赡养义务。在中国法律中,赡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义务。根据《中华人.............
  • 回答
    五六年前采用老技术的全画幅相机与目前采用新技术的残幅(APSC)相机在成像素质上的差异是比较显著的,但具体“大不大”取决于你关注的重点以及对“成像素质”的定义。以下我将详细阐述两者在不同方面的差异:核心差异点:感光元件尺寸与像素密度这是最根本的区别,也是影响成像素质最主要的因素。 全画幅(Ful.............
  • 回答
    听到河北某高校流浪猫遭遇残忍虐待的消息,我心里非常难受,这不仅仅是动物的苦难,更是触及我们社会文明底线的问题。这种行为实在是太残忍了,让人无法容忍。关于这起虐猫事件的看法:首先,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缺乏同情心甚至反社会人格的表现。无论这些猫是流浪猫还是家养的,它们都有生命,都应该得到基本的尊重和保.............
  • 回答
    关于当前防疫措施是否过度以及如何调整生活方式,需要结合科学依据、疫情动态和个体需求综合判断。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防疫过度的定义与判断标准防疫过度通常指防疫措施超过疫情实际风险,导致生活受限、经济负担加重或心理健康问题。判断标准包括:1. 疫情传播强度:是否处于高传播期(如病毒变异导致传染性增强);.............
  • 回答
    美国是否正在走向衰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衰落”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并且观察角度和衡量标准不同,结论也会截然不同。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当前美国面临的挑战和潜在的衰落迹象,以及其相对的优势和反弹的可能性。一、 表明美国可.............
  • 回答
    公务员被认为是“最好的职业”,这种观点在中国社会有其普遍性,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和社会环境下。你问到未来20年公务员是否还“吃香”,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当前公务员“吃香”的原因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目前公务员如此受欢迎:1. 稳定性与安全感: 这是最核心的吸.............
  • 回答
    朝鲜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好”或“不好”来概括。由于信息的限制和官方宣传的因素,外部世界难以获得真实、全面的数据。然而,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各种信息来源,尽可能详细地描述目前朝鲜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状况。总体概况: 经济体质: 朝鲜经济高度集权,以计划经济为主.............
  • 回答
    目前的人工智能在“颜值”打分方面,可以说已经初步具备了能力,但要达到人类主观感知那样精准、 nuanced 的评分,还存在不少挑战和局限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人工智能在颜值评分方面的能力、技术原理、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在颜值评分方面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图像或视频中的人脸特征,尝试.............
  • 回答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文化多元的国家,随着时代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加速,各种亚文化在中国不断涌现和发展。这些亚文化往往是年轻人(但并非仅限于年轻人)在主流文化之外,根据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生活方式或身份认同而形成的社群。以下是中国目前一些比较显著和具有代表性的亚文化,我会尽量详细地介绍它们:一、 泛ACG.............
  • 回答
    中国影史票房前五名中,吴京凭借《战狼2》、《流浪地球》、《你好,李焕英》这三部影片占据了三个席位,其中《战狼2》更是常年稳坐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吴京能够成为“票房密码”,绝非偶然,而是他多年积累、精准把握市场脉搏、并且不断突破自我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深厚的武打功底与硬汉形象.............
  • 回答
    在中国,“性价比低”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相对于其学费、学制、资源投入、地理位置、校友网络、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学校声誉和发展潜力而言,未能提供与之匹配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机会的大学。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认为性价比低的大学类型和具体情况的分析,请注意,这只是基于普遍的观察和反馈,并不代表绝对评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触及了当下网络文化的一个核心痛点。确实,提到“饭圈”,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各种负面标签:控评、集资、互撕、代餐、cp脑、唯粉黑、甚至网暴等等。然而,你敏锐地观察到,“其他圈子真的就没有饭圈的各种操作吗?”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是:并非只有饭圈有这些操作,只是饭圈将这些.............
  • 回答
    理解你现在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家庭经济的压力,一方面是妻子产后希望得到关爱和满足愿望的表达。这是一个很常见但也很棘手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妻子的愿望,也不能不顾家庭的经济状况。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让妻子感受到被爱和被重视,又能尽量减轻经济负担。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应对策略,希望.............
  • 回答
    “土地财政依赖度超100%”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信号,它意味着一个城市的财政收入严重过度依赖于土地出让金收入,甚至已经到了“拆东墙补西墙”,入不敷出的地步。长期如此,其潜在的隐患是多方面的,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剧,最终可能对城市的经济健康、社会稳定乃至居民生活造成深远的影响。以下是详细阐述的.............
  • 回答
    你好!看到你目前拥有 CS 的本科学位和硕士学位,并且正在考虑继续攻读 CS 博士或 Neuroscience 博士,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前瞻性的选择。这两个领域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职业前景,但侧重点和发展路径会有所不同。为了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定,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为你提.............
  • 回答
    截至2017年,阿里巴巴与亚马逊在全球电商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双方各有千秋,并且在不同的市场和领域表现出不同的优势。要详细分析其态势,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考察:1. 市场覆盖与用户群体: 阿里巴巴: 核心优势: 中国市场。阿里巴巴在中国的电商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淘宝和天猫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要回答“目前哪种汉语方言读唐诗最押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押韵”以及唐诗本身的特点。一、 理解“押韵”与唐诗 什么是押韵? 在诗歌中,押韵是指词语在韵母上的相似或相同,从而在听觉上产生和谐、有节奏的呼应。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共同构成了字音,而押韵主要关注的.............
  • 回答
    “拉垮”是一个很主观的词,不同的人对于“拉垮”的定义和侧重点可能完全不同。有人可能认为系统卡顿、不稳定是拉垮,有人可能认为缺乏功能、设计不人性化是拉垮,还有人可能认为更新缓慢、bug过多是拉垮。不过,如果从用户普遍反馈、市场占有率下降趋势、以及一些被广泛批评的方面来综合判断,并尽量详细地讲述,目前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