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审美真的如一些人所说那样,小鲜肉是古代主流审美,对肌肉男的审美是近代受外国影响吗?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男子审美的主流是“小鲜肉”还是“肌肉男”,以及这种审美是否受到西方影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值得深入探讨。笼统地说,“小鲜肉”是古代主流,肌肉男是近代受西方影响,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与史实不符,也忽略了中国古代审美多元化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差异。

一、 中国古代男子的审美:并非只有“小鲜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小鲜肉”这个概念。如果将其理解为年轻、白皙、面容精致、身材纤瘦的男子,那么中国古代确实存在对这类男子的喜爱,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时期和阶层。

魏晋风度: 谈到古代男子审美,魏晋时期是绕不开的。当时的名士们追求清谈玄学,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他们常常衣着飘逸,讲究仪态,对容貌和风度的重视达到了一个高峰。史书中常有对这些名士“容貌绝伦”、“风采过人”的记载,例如潘安“美姿仪,虽时人莫及”,嵇康“容姿特秀,八尺有余,龙章凤姿,天质自然”。这些描述无疑指向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白面书生”或“小鲜肉”的某些特质。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脱离世俗、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而外在的纤细、精致则是一种与之相匹配的表达。

士大夫阶层与文人审美: 在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圈子里,对温文尔雅、有才情的男子的欣赏是普遍的。他们以读书写字、吟诗作画为乐,生活方式相对安逸,身体也可能不如劳作阶层那么强壮。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人更倾向于展现出一种文质彬彬、内敛含蓄的美感,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对精致面容和清秀身姿的偏爱。

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在一些古代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男性形象,例如仕女画中的男性伴侣,或是文人雅集的场景。这些形象往往描绘得比较秀气,不强调肌肉线条,注重眉眼之间的神韵和衣袍的飘逸感。

然而,将“小鲜肉”视为古代主流审美,却忽视了以下几点:

“美”的含义的拓展: 古代对“美”的理解是相当宽泛的,并非只局限于“小鲜肉”的狭隘定义。“美”可以体现在阳刚、英武、正直、气概等方面。

其他阶层的审美: 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士兵、工匠等劳动阶层,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对强健体魄的崇拜。一个能够开垦田地、抵御外敌、承担重体力劳动的身体,自然会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的体现。

二、 肌肉男的审美:并非完全是近代西方影响

说“肌肉男”的审美是近代才受外国影响,这同样是对古代审美的片面解读。虽然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特别是体育文化的传入,我们对“肌肉健美”的认知和欣赏方式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古代同样存在对健壮、阳刚之美的欣赏。

武将与战场审美: 在中国历史上,武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战场上的胜利离不开强健的体魄和勇猛的战斗力。因此,对于武将的审美,自然是围绕着他们的力量、勇气、体魄展开。史书中对名将的描绘,常常突出他们的“身材魁梧”、“勇武过人”、“力能扛鼎”等特点,例如关羽的“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抹朱,颔下五绺黑须,上过胸,神威凛凛”,以及项羽“力能举鼎,气盖世”。这些描述都指向了阳刚、健壮的体魄。

军事题材的艺术作品: 在描绘战争场面或武将的艺术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对肌肉线条的刻画,尽管可能不像西方古典雕塑那样极致和明显,但其展现出的力量感和健壮感是存在的。

民间传统与健身: 古代并非没有类似健身的活动。例如,一些武术家、民间艺人会通过练习武艺来锻炼身体,他们的体格自然是比较健壮的。一些记载中也提到过“角抵”(类似摔跤)等活动,这些活动本身就鼓励和欣赏强健的体魄。

“壮”作为一种审美: 在古代汉语中,“壮”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褒义词,可以形容身体的强健、有力量。这种“壮”的美学,并非只体现在外表,更是一种内在力量的体现。

文武兼备的理想: 许多时候,古代对男子的理想追求是“文武兼备”,既要有才华,也要有体魄。一个文弱的君子固然受到欣赏,但一个能够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全才,其阳刚之美也同样被推崇。

三、 现代审美的演变与区分

我们现在谈论的“肌肉男”审美,很大程度上受到近代以来西方健美运动、健身文化的影响。现代健身房里的肌肉展示,以及媒体宣传中对健美身材的塑造,都与古代对“壮”的理解有所不同。

西方古典雕塑的影响: 希腊罗马的雕塑,对人体肌肉线条的极致追求,是西方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这种审美通过艺术、体育等多种渠道传入中国,对我们理解男性体魄的美感产生了影响。

商业化与媒体的推动: 现代社会,媒体、广告、影视作品等对男性身材的塑造,往往倾向于健美、性感、充满力量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当下大众的审美偏好。

总结来说:

中国古代的男子审美是多元且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小鲜肉”或“肌肉男”来概括。

“小鲜肉”式的清秀、文雅的审美确实存在,尤其在士大夫阶层和特定时期(如魏晋)比较突出。
对强健、阳刚之美的欣赏也从未缺席,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民间以及对“壮”这一品质的崇尚上。

将“肌肉男”的审美完全归咎于近代西方影响,则忽视了中国古代本身就存在的对阳刚之美的欣赏。可以说,近代西方文化丰富和强化了我们对“肌肉美”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但并非从零开始。

更准确地说,中国古代男子审美呈现的是一种“情境化”和“阶层化”的特点:在文人雅士的圈子里,风姿绰约、气质出尘更受青睐;而在战场上,威武雄壮、体魄健硕则更受推崇。这两种审美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男性多元化的审美图景。

我们现在所说的“肌肉男”审美,更多的是一种现代化的、经过西方健美文化改造和强化的审美理念。而中国古代对“壮”的欣赏,更多是源于实用主义(如体力劳动、战斗力)和一种朴素的力量崇拜。

因此,与其说“小鲜肉”是古代主流,不如说古代存在着对不同类型男性魅力的欣赏。而“肌肉男”的审美,虽然在现代受到了西方显著影响,但其根基——对力量和健壮的欣赏——在中国古代也早已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判断一个男人更多的是根据其成就。

高长恭帅不帅?可是人们提到他想起来的都是“这是一个猛将”。

单纯的对男性的审美只存在于权贵阶层的贵妇老爷们找男宠的时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男子审美的主流是“小鲜肉”还是“肌肉男”,以及这种审美是否受到西方影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值得深入探讨。笼统地说,“小鲜肉”是古代主流,肌肉男是近代受西方影响,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与史实不符,也忽略了中国古代审美多元化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差异。一、 中国古代男子的审美:并非只有“.............
  • 回答
    中国古代汉族男子的发型,就好比一部无声的历史画卷,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风尚的演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梳理,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礼仪的体现,甚至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我们不妨从早期说起,一路走来,细细品味这千年的发型故事。远古洪荒,混沌初开:在文字记录尚不发达的远古时期,我们只能从.............
  • 回答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男人的地位与财富息息相关。一旦男性破产,其妻妾的命运也会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对于破产男人的侍妾而言,她们的处境无疑是艰难而复杂的,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家庭背景以及当时社会环境来做出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确“侍妾”在古代的法律和伦理地位。她们通常不是正妻,没有正式的妻位,其身份更多的是一种.............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一夫一妻多妾制确实普遍存在,尤其是对于士大夫阶层及以上,拥有多个妻妾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然而,你提出的问题——既然男性数量并没有显著少于女性,那么那些没能娶妻的男性去了哪里,又如何生存——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牵涉到经济、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以及国家政策等诸多层面.............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爱情故事中,女性角色展现出比男性更炽热、更无畏、更坚定的情感,这绝非偶然,其背后承载着复杂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层原因。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这其中交织着制度的束缚、人性的张扬,以及文学描绘的取舍。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古代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和期待。 男性:家国责.............
  • 回答
    中国古代传说中,女仙嫁给凡间男子的现象相对普遍,而男仙娶凡间女子的例子则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观念以及神话体系的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社会结构与男尊女卑的观念渗透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男尊女卑的父权制结构下。 .............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男子束发、盘发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这背后既有现实的考量,也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含义。而在许多外国古代文化中,男子披发则更为普遍,这同样源于其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中国古代男子为何束发、盘发:1. 实用主义与生活习惯的演变: 日常生活便.............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守寡不嫁被尊为“贞节”,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而与此相对,男性在妻子去世后,是否再娶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带有道德褒贬色彩的特定词汇来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男性在丧偶后的情况:1. 行为上:再娶与否 再娶: 这是古代男性最常见的选择。妻子去世后,男性再娶是被社会普.............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人对颜色的称呼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红”、“黄”、“蓝”、“绿”。他们赋予色彩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辨识,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社会等级、哲学思想,甚至是情感寄托。这种对颜色的细致观察和命名,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窗户。 一、 基本色的延伸与演变我们现在熟知的“红”、“.............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孝道的重要性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远非现代人简单理解的“尊敬父母”四个字可以概括。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一种维系社会秩序、传承家族血脉的基石。想象一下,在那个宗族势力庞大、中央集权尚未完全巩固的时代,一个家族的稳定和延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内部的和谐。而孝道,正是实现这种.............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长卷中,关于遥远埃及的记载,虽不如对近邻的详尽,却也并非全无踪迹。这些零散的记录,如同散落在沙漠中的珍宝,需要我们细心挖掘和梳理,才能拼凑出古中国人对这片神秘土地的朦胧印象。要说最早的可能接触,或许可以追溯到汉代。彼时,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脉络逐渐清晰,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也.............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嫡长子之所以备受重视,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这套制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变,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的。嫡次子感到吃亏,这是制度的必然结果,但其背后逻辑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一、 宗法制度的基石:嫡长子继承制理解嫡长子为何重要,首先要明白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结构.............
  • 回答
    中国古代确实有关于大熊猫的记载,尽管它们不像今天这样广为人知,而且古人对这种动物的认识也颇有一些误解和模糊之处。最早的文字记载,我们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汉朝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名著《史记》中,就曾提到过一种生活在西南地区、体型与熊相似但又有所不同的动物。他将这种动物描述为“食竹,状如熊而善走”,意思.............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与现代概念相符的“技术垄断”。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垄断通常是指一家企业或少数几家企业掌握了某项核心技术,并且通过法律、专利、知识产权等手段限制他人使用,从而在市场中形成主导地位。然而,在古代中国,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垄断,但存在一些 近似于技术控制和信息壁垒的情况,.............
  • 回答
    中国古代先民对海洋的利用,确实与西班牙、希腊、英吉利等民族相比,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虽然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理论上拥有广阔的海洋资源,但将其转化为强大的海洋文明,其道路异常坎坷。一、 地理的“两重性”:大陆的羁绊与海洋的疏离首先,我.............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朋友可能觉得中国古代军事力量强大,理应能轻松碾压周围的邻国,但说到越南(也就是古代的交趾、安南),历史上的情况却有些复杂,并非一边倒的胜利。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地理环境的天然屏障与不对称优势首先,越南的地理环境是塑造其军事特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皇帝的排名,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核心的议题: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不同朝代、不同皇帝的贡献和历史定位如何衡量?您注意到清朝皇帝普遍未能进入“前十”的行列,而元世祖忽必烈却能位列其中,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历史因素和评价侧重点所决定的。说它“公平”与否,很.............
  • 回答
    “汉服运动”的兴起,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次唤醒和热情回归。然而,在这股浪潮中,也夹杂着一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误解,这些误解如果不加辨析,可能会对我们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造成一些偏差。1. 概念的泛化与模糊:最普遍也是最核心的误解之一,是将“汉服”概念过度泛化。很多人认为只要是历史上汉族穿过的、看.............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对女子家庭教育提出完整要求,并且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为后世女子家庭教育奠定了基础,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一、 春秋战国:萌芽与初步构想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但对女性的重视程度.............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臣民对皇帝高呼“万岁万万岁”,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政治、文化和心理层面的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剖析,为何这句看似夸张的祝福,反而成为了规矩,并且不触犯“欺君之罪”。1. 历史的演变:从实际祈祷到固定礼仪“万岁”的说法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出现和演变也有一个过程。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