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很平常,但男女比例大体相当,那么剩下的男人怎么办?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一夫一妻多妾制确实普遍存在,尤其是对于士大夫阶层及以上,拥有多个妻妾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然而,你提出的问题——既然男性数量并没有显著少于女性,那么那些没能娶妻的男性去了哪里,又如何生存——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牵涉到经济、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以及国家政策等诸多层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一夫一妻多妾”并非意味着所有男性都能纳妾,更不代表所有男性都有能力或机会成家。 这种制度的实践,很大程度上是与经济实力挂钩的。

1. 经济是决定性因素:

娶妻的成本: 在古代,娶妻并非仅仅是男女双方的事。它涉及到“聘礼”(彩礼)、“嫁妆”等一系列经济往来。聘礼是男方给女方家庭的经济补偿,是女方家长养育女儿的代价。而嫁妆则是女方家庭给予女儿的陪嫁,是她在夫家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这两项加起来,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巨款。
养家糊口的压力: 娶妻后,男性便要承担起养育妻儿的责任。这不仅仅是食物和衣物,还包括教育、医疗等。在古代,生产力低下,多数人口是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如果家庭经济能力有限,很难负担起养育多个子女的责任,更别提纳妾了。
门当户对的观念: 婚姻往往也受到“门当户对”观念的影响。经济条件相近的家庭更容易结成婚姻。贫困的男性,即使有心娶妻,也可能因为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而娶不到门当户对的女性,或者根本无力承担娶妻的经济负担。

因此,绝大多数普通男性,尤其是社会底层民众,只能维持“一夫一妻”甚至是“一夫”的状态。 他们的生活重心在于辛勤劳作,勉强维持生计。

2. 剩余男性的去向与生存:

那么,那些未能成家的男性,他们是如何生存的呢?

单身汉(光棍)的生活:
依附于家庭: 许多未婚男性会继续依附于原生家庭,成为家庭的劳动力。他们可能与父母同住,或者与兄弟同住,参与家庭的农业生产或其他手工业活动。
成为社会劳动力: 一部分人会外出打工,成为雇工、学徒,或者从事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如搬运工、建筑工等。他们在城市或乡村中提供劳动力,换取微薄的报酬。
依靠亲戚或同乡: 也有一些人会投靠有能力的亲戚或同乡,在他们的庇护下谋生。
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潜在群体: 当然,一部分长期无法成家的男性,由于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困苦,心理上可能产生失落和不满。在某些历史时期,这部分人群可能会被卷入社会矛盾,甚至成为流民或参与社会动荡。

男性在社会中的其他角色:
僧侣/道士: 佛教、道教在中国古代有着广泛的影响。一些男性选择出家为僧或为道士,这不仅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意味着他们可以免除家庭责任和部分社会义务。寺庙和道观本身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能够提供僧侣的衣食。
军人/官吏: 从事军事或担任官吏是另一条出路。这通常需要一定的才能或背景,但一旦进入这个体系,他们就能获得稳定的收入和一定的社会地位,也更容易获得结婚的机会。
职业性从业者: 除了农业,古代也有不少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一些男性会成为工匠、商人、艺人等。他们的收入水平差异很大,但对于那些技艺精湛或商业头脑发达的人来说,也可能积累财富,实现婚姻。

3. 战争、饥荒和疾病的影响:

虽然人口比例大体相当,但战争、饥荒和疾病在古代也是常态,这些因素会显著影响男女比例,并导致男性死亡率可能高于女性。

战争: 战争是造成男性死亡率急剧升高的重要原因。许多青壮年男性会成为士兵,在战场上面临极高的死亡风险。
饥荒与疾病: 饥荒和疾病对人口都会造成巨大打击,但研究表明,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男性由于体力劳动强度大、抵抗力相对较弱或在灾荒中承担更多风险,其死亡率也可能高于女性。

这些因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过剩的男性人口,使得“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并非导致所有未婚男性被完全排除在婚姻之外。

4. 晚婚、不婚和同性关系:

晚婚: 许多男性可能要到壮年甚至中年才有能力结婚。
不婚: 终身不婚的男性也是存在的,他们可能因为经济、社会地位、个人原因或家庭责任而选择不婚。
同性关系: 虽然在主流社会语境下提及较少,但历史研究表明,古代社会也存在同性关系,尤其是在男性群体中,比如在军队、寺庙或专门的场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一部分男性提供情感和生活上的寄托,尽管这并非主流的婚姻模式。

总结来说,在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并非普遍适用于所有男性。 经济实力是实现多妾的首要前提。而那些未能成家、未能纳妾的男性,他们主要通过成为家庭劳动力、外出打工、依附亲友、投身军旅或宗教等途径来生存。战争、饥荒和疾病等因素也会影响男女比例,并“消化”一部分男性人口。剩余的大多数男性,则以单身汉的身份,在社会底层默默地生活和劳作。这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古代社会经济结构、阶层分化和生存压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女多溺死,故女甚贵,再婚亦须三十余金。前夫久而复讼,谓之求敷,讼牒中十有六七。甚有男子仅三四十岁,而女子己六七十岁者,其老死不得娶者,又比比然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一夫一妻多妾制确实普遍存在,尤其是对于士大夫阶层及以上,拥有多个妻妾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然而,你提出的问题——既然男性数量并没有显著少于女性,那么那些没能娶妻的男性去了哪里,又如何生存——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牵涉到经济、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以及国家政策等诸多层面.............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人口男女比例以及一夫多妻制的成因,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想要将其讲得详实而不失人情味,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脉络与人性考量。中国古代的人口男女比例:并非始终如一,但普遍失衡要讨论古代的男女比例,首先要明白,我们没有像现代统计那般精确的户籍数据,很多时.............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分明,经济状况是影响一个人能否娶妻、娶几个妻子的重要因素。对于广大的穷苦百姓而言,婚姻更多的是一种生存和繁衍的需要,而非地位的象征。一夫一妻,偶有“买妾”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古代严格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这是法理上的规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富裕人家只能有一个配偶。在富裕阶层,.............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能够养三十万骑兵,需要从历史、经济、资源、组织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与朝代规模1. 秦汉时期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但秦朝的军事规模有限,主要依靠步兵和战车,骑兵数量较少(约数万)。 汉朝:汉武帝.............
  • 回答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其正确性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包括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国家治理、历史背景等。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与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政策的起源与核心理念1. 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主导社会结构。农业是国.............
  • 回答
    中国古代的笑话,也称为“笑谈”、“谑谈”或“滑稽故事”,种类繁多,流传至今仍能引人发笑。这些笑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思想观念,以及人们的智慧和幽默感。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笑话,并对其背景和意蕴进行一些解读。一、 文字游戏与谐音梗类笑话这类笑话往往利用汉语的特点,通过.............
  • 回答
    中国古代曾长期实行分餐制,但演变成现在的合餐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背后涉及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礼仪制度以及政治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讲述这一转变过程:一、 分餐制的历史渊源与早期特点分餐制在中国古代并非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随着时代和阶.............
  • 回答
    中国古代领土的扩张是否算侵略,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与非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考虑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同视角的解读。核心的争论点: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侵略”的定义: 如何定义“侵略”?在古代,国家之间界限模糊,民族融合频繁,战争.............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是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其中“商”位列末位,地位不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农为本,重义轻利 “士农工商”等级制度的确立: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强调社会秩.............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中国古代女子并不需要冠夫姓,至少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和绝大多数社会阶层中都不是强制性的规定,也不是普遍的社会习俗。然而,这个问题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一些,因为其中涉及到一些细微的层面,例如某些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墨客的笔下描写,以及现代解读对古代现象的投射。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战乱频仍,其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守城战。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战略智慧和人民意志的体现。以下将为您详细讲述几场中国古代著名的守城战: 1.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虽然巨鹿之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守城战”,但其以弱胜强、破釜沉舟的决绝精神,以及对战局的扭.............
  • 回答
    这段关于中国古代官员与日本人到国外造船厂购船差异及厂长评价的描述,其信息来源并非出自某个单一、明确的中国古代典籍或日本史料。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现象和趋势的综合性推论,或者是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中为了突出对比而进行的虚构性阐述。之所以这样判断,有以下几个原因:1. 缺乏直接史料的佐证: 详细.............
  • 回答
    中国古代人均寿命和身高在清朝不升反降的现象,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多方面的历史因素。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毕竟我们常以为朝代更迭、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应该会逐步提高,但清朝却出现了一些反常的趋势。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人均寿命为何在清朝有所下降?.............
  • 回答
    中国古代数学,如同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其成就不仅在数量上,更在思想的深度和独创性上,都足以令后世赞叹。它不像西方数学那样,以公理化、逻辑演绎为主要特征,而是更注重实用,强调“算法”与“算术”,将数学与天文、历法、测量、工程等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独特风格。要说起中.............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文化水平差异很大,从文盲到饱学之士,可谓是“百花齐放”。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更反映了皇权与知识、政治权力与个人修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笼统地说,早期皇帝受限于历史条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比如秦始皇,他统一六国,功业彪炳,但据史书记载,他本人并不以文采著称,更多的是注重法.............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刚收获的谷子、稻子、麦子等作物,外层都包裹着坚硬的谷壳,这层壳不仅不易消化,还会影响谷物的储存和口感。因此,脱壳是谷物加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古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了智慧和勤劳,发展出了一系列巧妙而有效的方法。一、 拍打与挤压:最原始的脱壳力量在没有机械.............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的悲剧屡屡上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一起逃”或“找不到”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与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汽车火车都没诞生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多低?亲人离散为何如此普遍?1. 逃难的现实逼.............
  • 回答
    你提到中国古代画作里女性看起来“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不过,“丑”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现代审美和主观色彩,用它来衡量古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古代画作中的女性形象,与我们今天所习惯的、追求精致、写实、个性化的女性美,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源于画家们不.............
  • 回答
    中国古代太监是否可能收钱后背着皇帝写圣旨,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制度设计和权力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 一、太监的职责与权力范围1. 司礼监的职能 明清时期,太监主要由司礼监管理,负责传达皇帝诏令、管理宫中文书、监督礼仪等。其中,圣旨的传达是核心职责之一。但需注意,圣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