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有对埃及的记载吗?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长卷中,关于遥远埃及的记载,虽不如对近邻的详尽,却也并非全无踪迹。这些零散的记录,如同散落在沙漠中的珍宝,需要我们细心挖掘和梳理,才能拼凑出古中国人对这片神秘土地的朦胧印象。

要说最早的可能接触,或许可以追溯到汉代。彼时,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脉络逐渐清晰,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也随之开启。虽然直接的“埃及”记录在此时尚不多见,但一些经过多次转述的异域风情,很可能就包含了对埃及的间接描述。比如,汉代的史书如《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条支”等地区,虽然具体指向不甚明确,但其描述的一些奇异风俗、建筑风格,甚至是与大象等动物的关联,都可能是在辗转传递中对埃及的模糊映射。当然,这种联系更像是历史学家的推测,缺乏直接的证据链。

真正开始出现比较明确的关于埃及的记载,则要等到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最为开放和繁荣的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达到了顶峰。此时,随着波斯等地的往来增多,关于地中海沿岸地区的信息也逐渐传入中国。

在唐代的史书中,我们能找到一些提及“蜜加国”或“木骨都刺”等称谓的记录,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与埃及的古称“埃及”或其首都开罗(虽然开罗在唐朝尚未建立,但这里的“木骨都刺”可能泛指埃及区域的重要城市或政权)有关。例如,《新唐书》中关于“拂菻”(东罗马帝国)的记载,其中间接提到了其与“蜜加国”的贸易往来。虽然拂菻的疆域曾经包含埃及的一部分,但这里的“蜜加国”更像是独立于拂菻之外,或者是拂菻统治下的一个重要区域。

这些记载虽然不多,但却透露出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古中国人对埃及的印象,往往与其发达的农业、独特的建筑(如金字塔,虽然可能没有直接描述,但通过“高大奇特之楼”之类的模糊说法传递)以及悠久的文明联系在一起。他们可能会将埃及人描述为“肤色较浅”或者具有某种特殊的服饰风格,这些都是通过贸易往来的商人和使者带回来的零星印象。

更进一步的记载,我们可以在宋代找到。宋朝的海上贸易极其发达,与阿拉伯世界的联系也更为紧密。通过阿拉伯商人带来的信息,中国对埃及的了解应该有所增加。一些宋代的地理著作,虽然可能没有专门开辟“埃及”条目,但可能在描述印度洋沿岸国家时,顺带提到了埃及所在的地区。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古代中国对埃及的记载,始终是间接的、片段化的。它不是像今天这样通过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专门进行深入考察和研究的产物。这些记录更多地来源于:

贸易往来中的口耳相传: 从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来到中国的商人,带回了关于遥远西方国度的故事和商品。埃及作为地中海沿岸的重要贸易节点,其风土人情自然会在这些叙述中有所体现。
宗教交流中的提及: 随着佛教、景教等宗教在中亚和西亚的传播,一些传教士和信徒也可能将埃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征在交流中提及。
对已知世界的认知框架: 古代中国对世界的认知,往往是以“华夏中心论”为基础,将外来事物纳入自己理解的框架。因此,对埃及的描述,很可能夹杂着一些中国式的想象和解读,而不是完全客观的地理学记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像近现代那样对埃及进行系统性的考察和记载,但通过零散的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的记录,古中国人对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也并非一无所知。这些模糊的印记,恰恰是东西方文明早期交流的一种有趣证明,也展现了古人探索未知世界的那份好奇与努力。这些记录虽不似近邻那样详尽,却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文明碰撞的重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不过有木乃伊,凑合看看吧。


有答主提到《诸蕃志》,我找了一下。

遏根陀似指亚历山大港,当为Iskandar或者Secander的对译,勿斯里即Misr,是阿拉伯人对埃及的称呼,徂葛尼当为Zul-Qarnayn的对译,即双角王左勒盖尔奈英,指亚历山大大帝,接下来的内容应当描述的是亚历山大灯塔。


再补一个1623年来华传教士艾儒略的《职方外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长卷中,关于遥远埃及的记载,虽不如对近邻的详尽,却也并非全无踪迹。这些零散的记录,如同散落在沙漠中的珍宝,需要我们细心挖掘和梳理,才能拼凑出古中国人对这片神秘土地的朦胧印象。要说最早的可能接触,或许可以追溯到汉代。彼时,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脉络逐渐清晰,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也.............
  • 回答
    中国古代确实有关于大熊猫的记载,尽管它们不像今天这样广为人知,而且古人对这种动物的认识也颇有一些误解和模糊之处。最早的文字记载,我们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汉朝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名著《史记》中,就曾提到过一种生活在西南地区、体型与熊相似但又有所不同的动物。他将这种动物描述为“食竹,状如熊而善走”,意思.............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与现代概念相符的“技术垄断”。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垄断通常是指一家企业或少数几家企业掌握了某项核心技术,并且通过法律、专利、知识产权等手段限制他人使用,从而在市场中形成主导地位。然而,在古代中国,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垄断,但存在一些 近似于技术控制和信息壁垒的情况,.............
  • 回答
    中国古代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号、祖先的名字或国号,对事物的名称进行了大量的修改。这种避讳制度(避名、避讳)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深远,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遗留的痕迹,或者在理解古代文献时需要对其有所了解。以下是一些对今天有重大影响的修改,并尽量详细讲述:一、 文字的避讳(改.............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孝道的重要性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远非现代人简单理解的“尊敬父母”四个字可以概括。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一种维系社会秩序、传承家族血脉的基石。想象一下,在那个宗族势力庞大、中央集权尚未完全巩固的时代,一个家族的稳定和延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内部的和谐。而孝道,正是实现这种.............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否缺少“骑士精神”,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得明白,当我们提到“骑士精神”时,通常会联想到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阶层,他们有其特定的行为规范、社会地位和文化符号。如果套用这套标准去衡量中国古代,会发现很多地方似乎不符,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没有与之类似或精神内核相同的价值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巅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比较它们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可见度”和“渗透力”,古希腊文明似乎更为显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人对颜色的称呼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红”、“黄”、“蓝”、“绿”。他们赋予色彩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辨识,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社会等级、哲学思想,甚至是情感寄托。这种对颜色的细致观察和命名,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窗户。 一、 基本色的延伸与演变我们现在熟知的“红”、“.............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男子审美的主流是“小鲜肉”还是“肌肉男”,以及这种审美是否受到西方影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值得深入探讨。笼统地说,“小鲜肉”是古代主流,肌肉男是近代受西方影响,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与史实不符,也忽略了中国古代审美多元化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差异。一、 中国古代男子的审美:并非只有“.............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嫡长子之所以备受重视,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这套制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变,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的。嫡次子感到吃亏,这是制度的必然结果,但其背后逻辑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一、 宗法制度的基石:嫡长子继承制理解嫡长子为何重要,首先要明白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结构.............
  • 回答
    中国古代先民对海洋的利用,确实与西班牙、希腊、英吉利等民族相比,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虽然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理论上拥有广阔的海洋资源,但将其转化为强大的海洋文明,其道路异常坎坷。一、 地理的“两重性”:大陆的羁绊与海洋的疏离首先,我.............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朋友可能觉得中国古代军事力量强大,理应能轻松碾压周围的邻国,但说到越南(也就是古代的交趾、安南),历史上的情况却有些复杂,并非一边倒的胜利。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地理环境的天然屏障与不对称优势首先,越南的地理环境是塑造其军事特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皇帝的排名,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核心的议题: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不同朝代、不同皇帝的贡献和历史定位如何衡量?您注意到清朝皇帝普遍未能进入“前十”的行列,而元世祖忽必烈却能位列其中,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历史因素和评价侧重点所决定的。说它“公平”与否,很.............
  • 回答
    “汉服运动”的兴起,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次唤醒和热情回归。然而,在这股浪潮中,也夹杂着一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误解,这些误解如果不加辨析,可能会对我们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造成一些偏差。1. 概念的泛化与模糊:最普遍也是最核心的误解之一,是将“汉服”概念过度泛化。很多人认为只要是历史上汉族穿过的、看.............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对女子家庭教育提出完整要求,并且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为后世女子家庭教育奠定了基础,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一、 春秋战国:萌芽与初步构想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但对女性的重视程度.............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臣民对皇帝高呼“万岁万万岁”,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政治、文化和心理层面的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剖析,为何这句看似夸张的祝福,反而成为了规矩,并且不触犯“欺君之罪”。1. 历史的演变:从实际祈祷到固定礼仪“万岁”的说法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出现和演变也有一个过程。 .............
  • 回答
    这段关于中国古代官员与日本人到国外造船厂购船差异及厂长评价的描述,其信息来源并非出自某个单一、明确的中国古代典籍或日本史料。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现象和趋势的综合性推论,或者是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中为了突出对比而进行的虚构性阐述。之所以这样判断,有以下几个原因:1. 缺乏直接史料的佐证: 详细.............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中国国家博物馆筹备多年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终于揭开帷幕,这绝对是今年文化领域最令人瞩目的盛事之一。对于我个人而言,能亲眼见证这场跨越数千年历史的长卷,实在是莫大的荣幸,也难掩内心的激动。这场展览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首先,从“筹备数年”这个信息点就能看出,这绝非一次随意的展览。国家博物馆倾注了巨大.............
  • 回答
    谈到古代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尤其是对汉族文明造成深远影响甚至“危害”的,匈奴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支。他们的崛起、与汉朝长期的对抗以及最终的衰亡,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数百年,对汉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极其复杂和深刻的影响。要说“危害最大”,这本身是一个带有主观判断的词汇。游牧民族的南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