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预告,我录了好多视频,正在后期制作,会择机放出。包括孙机先生的亲身讲解视频。
1.讨论之前需要先确定“汉服”的概念。
2.展览基本上梳理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脉络,特别值得推荐的是其中的服饰复原,基本上能够把传统服饰的穿着成套化,也就是说,大家终于可以知道古人衣服的成套搭配啦。其中假人人像的面容很多是出自我的朋友们,现场看的时候几乎笑翻。
3.提示大家在看的时候要注意几条值得思考的线索——冠帽履的演变、上下衣的关系,以及服饰和当时文化环境的关系。在我看来,参观这个展览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展览已经尽可能在不影响文物表现的情况下提供了海量的说明,但是对于纯小白来说依然不够。
4.另外一个看点是各历史时期传统服饰的线图,现在能看到一个带线图的文物展其实并不容易。
2.14续更(少量汉魏晋+唐朝)
2.12国博还真的看到几个穿汉服的,而且不是仙服——明制居多,也有穿唐圆领和马王曲的,至于豪华绣花蚊帐的倒是真没有(也不看看帝都啥季节,这季节能穿仙服?)
故宫东华门附近更多,基本上走两步就看到一个,而且穿的是明制。
2.13更新(先秦汉魏晋部分)
终于去看了,还是很符合咱的期待的!
以下多图杀猫
泻药!作为一个“圈里人”,第一次在居住地赶上在假期的传服展览,当然要用行动支持。
从以往同袍参观浙江和山东的古代服饰展览的经验来看,对于同袍来说,参观博物馆的传统服饰类展出,本来就是汉服同袍逐渐积累古代服饰知识,培养传统审美观的进阶必由之路。为什么很多新入坑的会喜欢某音嗑药疯,而老袍子却对这些东西无动于衷,就是在于老袍子见多了商品图文物图甚至看过很多展出,养成了传统审美,自然对于那些东西不屑一顾。
对于汉服商家而言,同样有好处。想要撕掉身上“卖廉价绣花蚊帐”的标签,做出更贴近传统审美的服装,就需要重新回到文物宝库中汲取精髓。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好的展出能一定程度上起到对商家纠偏,激励商家推陈出新的作用,比如2012年开始大火的花鸟裙,就跟孔府服饰展有关系。
回到这次国博的展出。虽然还没去看,但从网上流出来的照片以及文物展品列表来看,应该是值得一去的。
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展品(我想看中兴四将,可惜我的同款圆领袍没在身边,哭了),展品名单来自国博公众号[1]。
等我真正去看过了,就来补充些返图。个人唯一的遗憾,可能就是没法穿自己的汉服来看了。
希望各位同袍借此机会,暂时停止某些无谓的争吵,摆着一颗谦虚平和的心态欣赏文化盛宴。
以下反对某些连「形制正确」和「原创正品」都分不清就在阴阳怪气的回答。
一种文化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去了解不去实践,还要对全体实践者冷嘲热讽,那凭什么指望韩国人以及其它外国人会尊重我们的文化?
还有什么「汉服是商家生造的概念」,合着这么多典籍里的「汉服」「汉装」「汉衣冠」什么的,都是汉服商家为了卖蚊帐布而塞进去的呗?
唐代《云南志(蛮书)》:“裳人,本汉人也。部落在铁桥北,不知迁徙年月。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50]《新唐书》沿袭该记载:“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余尚同汉服。”[51]南诏国“裳人”本是汉人,除用朝霞缠头,其余仍用汉人服制。[52]
元代官修地理志《大元大一统志》转载《新唐书》:“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余(尚)同汉服。”[53]明代《大明一统志》引用元志记载:“(丽江军民府)衣同汉制……《元志》:‘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余同汉服。’”[54]
《新唐书》:“结赞以羌、浑众屯潘口,傍青石岭,三分其兵趋陇、汧阳间,连营数十里,中军距凤翔一舍,诡汉服,号邢君牙兵,入吴山、宝鸡,焚聚落,略畜牧、丁壮,杀老孺,断手剔目,乃去。”[55]“蛮攻黎州,诡服汉衣,济江袭犍为,破之。裴回陵、荣间,焚庐舍、掠粮畜。”[56]分别记载吐蕃军队和南诏蛮军穿着汉族服饰冒充友军进行屠杀和抢掠。[57]
北宋晁说之《阴山女歌》:“(闻阴山下有女子,汉服弹琵琶,传意甚异)阴山女汉服,初裁泪如雨。自看颜色宜汉装,琵琶岂复传胡谱。……使者高义重咨嗟,衣裳盟会其敢许。汉装汉曲阴山坟,七十年来愁暮云。即今山川还汉家,泉下女儿闻不闻。”[58]此诗还使用了2处“汉装”来表示汉人服装。
北宋官修军事著作《武经总要》:“宋景德中,初契丹入寇河北,德清军失守,俘虏人民于此,置城居之。城方二里,至低小。城内有瓦舍仓廪,人多汉服。”[59]清代由乾隆审定的《钦定热河志》:“景德初,契丹侵河北,德清军失守,俘虏人民于此,置城居之。城方二里,至低小,城内有瓦舍仓廪,人多汉服。”[60]都是记述辽军抓获汉人百姓的情况。
《宋会要》则记载:“奚有六节度,都省统领,言语风俗与契丹不同,……过惠州,城二重,至低小,外城无人居,内城有瓦屋仓廪,人多汉服。”[61]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62]、元代《文献通考》[63]、清代《辽史拾遗》[64]等分别转载。
《东京梦华录》记载多国使者参加元旦朝会:“(大辽)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副使拜如汉仪。”[65]《三朝北盟会编》:“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拜如汉仪。”[66]《古今事文类聚》:“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拜以汉仪。”[67]沿袭了相同记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