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发现在对中国古代皇帝进行排名时清朝所有皇帝在各排行榜中似乎都没进前十名而元朝元世祖却进了这公平吗?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皇帝的排名,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核心的议题: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不同朝代、不同皇帝的贡献和历史定位如何衡量?

您注意到清朝皇帝普遍未能进入“前十”的行列,而元世祖忽必烈却能位列其中,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历史因素和评价侧重点所决定的。说它“公平”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待“公平”。

为什么清朝皇帝普遍“上不了前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所谓的“皇帝排行榜”往往是民间、学者,甚至是特定媒体根据某种标准(如开疆拓土、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统治稳定、对后世影响等)自行评选出来的,并没有一个官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标准。

在这些“前十”的榜单里,我们通常能看到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有时)、宋太祖、明太祖、明成祖等等。他们之所以能够屡屡登顶,往往是因为他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突出:

奠基之功与开疆拓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奠定汉朝盛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被誉为“天可汗”。这些皇帝的功绩具有开创性,为后世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治清明与经济繁荣: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景之治”、“洪武之治”等,这些被誉为盛世的时代,其皇帝自然会获得高度评价。
文化影响力: 唐朝在文化上的辉煌,宋朝在科技与艺术上的成就,这些都与当时的皇帝密不可分。
思想观念的塑造: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确立和传播也让一些尊崇儒术的皇帝获得青睐。

那么,清朝皇帝在这类排行榜中为何鲜少露面?

1. “康乾盛世”的局限性: 尽管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常被合称为“康乾盛世”,但这一时期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评价维度上存在争议。
对外关系上的“天朝上国”心态: 尽管与周边国家有朝贡体系,但清朝统治者在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和交往上,普遍存在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倾向,这与唐太宗等开放包容的皇帝形成了鲜明对比。
经济上的“重农抑商”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压制: 尽管国家一度繁荣,但清朝的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对早期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限制,以及后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时的落后,都与其统治政策有关。
思想文化上的禁锢: 尽管也有文学艺术的发展,但清朝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更为严厉,文字狱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思想的自由和创新。
政治体制的僵化: 到了乾隆后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政治体制的活力却在减弱,为后来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2. “满汉一体”与民族矛盾: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虽然其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满汉一体”的政策,但其统治的合法性、民族间的融合程度,以及历史上汉族士人对清朝统治的复杂情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华夏正统”叙事下的评价。

3. “近代化”的开端与被动: 清朝后期,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并试图进行近代化改革。然而,这些改革往往是被动的、曲折的,最终也未能挽救王朝的覆灭。这种“由盛转衰”的轨迹,使得清朝皇帝在“开创盛世”、“奠定基业”这样的评价维度上,不如那些创造了辉煌初期的皇帝。

为什么元世祖忽必烈能进“前十”?

忽必烈之所以能在一些榜单上占据一席之地,是因为他的功绩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

1. 大一统的再造: 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分裂后,忽必烈完成了对中国的大一统,并且是历史上一次非常显著的“再统一”。他灭亡了南宋,结束了宋朝偏安的局面,将中国再次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
2. 蒙古帝国与中华文明的融合: 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他不仅仅是蒙古人的大汗,更是中国的皇帝。他定都大都(今北京),推行汉法,设置官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接纳了中国的儒家文化和行政管理模式。虽然元朝在很多方面带有游牧民族的色彩,但忽必烈作为统治者,其行为是连接蒙古帝国与中华文明的桥梁。
3.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元朝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忽必烈的统治对欧亚大陆的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统治也开启了中国与西方世界更广泛直接的接触,如马可·波罗的来华。
4. 疆域的辽阔: 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其版图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公平与否的思考:

现在回到“公平”的问题。

从“开创盛世”和“奠基”角度看: 清朝皇帝(尤其是早期)确实在稳定边疆、发展经济、巩固中央集权方面有成就,但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相比,他们在“开创性”上略显不足。清朝是在明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其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发展,而不是从无到有。
从“文化正统”和“民族认同”角度看: 传统史学在评价皇帝时,往往带有“汉本位”的色彩。虽然忽必烈是蒙古人,但他对中华文明的接纳和“中国化”的努力,以及他完成的大一统,使得他能够被纳入“中国皇帝”的评价体系,并获得一定的肯定。而清朝,虽然也融入了中国,但其“满人”身份以及后期的保守,使得他们在一些“正统”的评价者眼中,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从“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角度看: 评价任何一位历史人物,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清朝皇帝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与秦汉唐宋的皇帝是不同的。例如,清朝后期面临的是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和工业化浪潮,而这恰恰是他们没有准备和应对的。

总而言之,清朝皇帝在多数“前十”榜单中不出现,而元世祖忽必烈却能位列其中,并不是因为“不公平”,而是因为历史评价从来都不是单一维度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忽必烈因其在 大一统、疆域辽阔、以及连接东西方文明 上的重大贡献,被视为能够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
清朝皇帝虽然也有其历史功绩,例如“康乾盛世”的繁荣,以及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但其 历史局限性、以及在近代化转型中的被动和保守,使得他们在一些更侧重“开创性”、“先进性”或“传统文化正统性”的评价标准下,难以进入那些最顶尖的“前十”行列。

如果将评价标准侧重于 “巩固统治”、“稳定秩序”、“国家体量”,那么清朝的几位皇帝是可以获得很高评价的。但一旦涉及到 “历史的开创”、“思想文化的革新”、“引领时代潮流” 等方面,清朝皇帝的评分就相对较低了。

所以,这份“榜单”的“公平”与否,归根结底在于你赋予了哪些评价标准更高的权重。历史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它允许我们站在不同的立场,去解读和衡量过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天命汗奴儿哈赤、乾隆皇帝弘历是先明后暗,典型的晚节不保。

先说奴儿哈赤,以天命九年正月(天命十一年八月死的)其对所谓“无粮之人”的奴役、屠杀为例,首先是统计:

《满文老档》:
初五日,遗书前往量粮之诸大臣曰:奉汗谕:赴英额、赫彻穆、穆奇、玛尔墩、扎库穆抚顺、铁岭诸路之五牛录额真,著尔等不得与五牛录之人分离,共同查核五牛录之汉人。凡一口有诸申斗六、七斗者,准其居住。一口有五斗者,或所去之人有牲畜者,经核计若可以生活,则准其居住之。计之不敷者,则计入无粮之人数内。并将无粮之男丁数,人口数,造册奏汗,以听汗令
遗书往盖州以西、威宁营以东之诸大臣曰:奉汗谕:著五牛录之额真,尔等不得与五牛录之人分离,共同查核五牛录之汉人。凡一口有诸申斗六七斗者,令该户启程,遣之,给以田宅。一口有五斗者及所去之人有牲畜者,经合计若可以维生,则计入有粮人之数内,以遣其户。计之不敷者,则计入无粮人数内。无粮之人皆收捕之,并将其男丁数、人口数,造册奏汗,以听汗令,汉人之粮食皆称量之,并将石数造册,由所去之大臣掌之

然后是宣传、执行:

十三日,汗曰:视无粮者为仇敌,彼等之中有我何友?
二十日,每旗遣十五名大臣赴量粮处,命其尽行办完。且遗书曰:奉汗谕:著将有粮人之男丁数、人口数、粮数,造册报来。其粮食由量主看守。迁来之户,给以诸申之粮。令诸申往取其粮食之。被杀人之粮,乃仓粮也。将其粮数,另造册报来。由守粮之主一并守之。被杀人之财产、牲畜及什物,皆造册带来。勿解取被杀人妇孺所服之衣,无论其好坏,仍服原衣带来。一口有五斗粮者,即列有粮人之数内;一口有四斗粮者,若有牛驴,则列入有粮人之数内;若无牛驴,则为无粮之人
为查明与诸申同居之人事下书曰:奉汗谕:与诸申同居之汉人,一口有粮五斗者,则计入有粮人之数内,一口有粮四斗三斗者,若有牛驴,亦计入有粮人之数内,若无有牛、驴则取其户为奴
二十七日,选派人员前往各处,杀无粮之汉人

可以看出,奴儿哈赤的能力是很强,但是太残暴了(通过屠杀汉人来解决粮食问题),特别是在其统治后期、经常使用这样的残暴手段来解决问题,严重动摇了后金的统治:

古河之人,杀我所遣之人而叛。马前寨之人,杀我使者而叛。镇江之人,执我委任之佟游击送明而叛。长山岛之人,执我所遣之人送广宁。双山之人,暗通敌兵,杀我之人。岫岩之人叛逃,为费书生首告之。复州之人反叛,带领明船前来。平顶山隘口之人,杀我四十人而叛。
本年船城之人,耀州之人故带户口投明,遣人勾兵前来领取之。彰义站之人,为明兵来时棒击诸申而备置棍棒。鞍山海州、金川、首山等周围之堡人,皆曾窝藏奸细,勾兵前来带领而去。
自旅顺口以北至开原,自镇江以下至广宁,皆养有之。然欲养而不从,竟杀我所任之官、所遣之使,奸细往来,叛逃而去

再说弘历,他禅位后的第七天,爆发了川楚白莲教大起义:

《清史稿·本纪十六·仁宗本纪》:
嘉庆元年丙辰春正月戊辰朔,举行内禅......癸亥......湖北枝江、宜都教匪起。
四年己未春正月壬戌,太上皇帝崩,上始亲政。
《清史稿·列传一百三十四·杨遇春》:
川、楚之役,竭宇内之兵力而后定之

镇压这场大起义,耗费了清朝政府十六省的数十万军力,并导致十余名提督、总兵等高级武官及副将以下四百余名中级武官阵亡;清朝前后投入超过两亿两白银,相当国库五年的财政收入,使国库为之一空——而清朝也就此中衰。

元世祖忽必烈的文治水平比奴儿哈赤高多了,也没留给大德皇帝铁穆耳一个烂摊子。

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和他爹奴儿哈赤是一类的,而且没到晚年就很残暴了:

《清世祖实录·卷十七》:
向来薙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不几为异国之人乎。此事无俟朕言,想天下臣民,亦必自知也。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薙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辨,决不轻贷。


顺治皇帝福临、康熙皇帝玄烨虽然能力不错,但也只是不错,比忽必烈差很多;

虽然清朝皇帝的谥号又臭又长,但谥号的最后一个字往往是分量很重的: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皇帝。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皇帝。

雍正皇帝胤禛能力并不比父祖强、更不如儿子,但他励精图治、革故鼎新,所以在网络上的口碑不错,但是近来被捧得过高了(玄烨和弘历则连带着被贬得过低了,特别是弘历):

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皇帝


在我看来,能与忽必烈相提并论的,只有清太宗洪太,可惜天不假年: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皇帝


PS:

能说出“清朝这六帝文治水平不是肯定高于元世祖”、“武功则是令清朝疆域仅略小于元朝”这种话,是典型的英雄史观,把帝国的文治武功全算到皇帝身上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