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女性不改嫁谓之守节,男性称为什么?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守寡不嫁被尊为“贞节”,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而与此相对,男性在妻子去世后,是否再娶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带有道德褒贬色彩的特定词汇来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男性在丧偶后的情况:

1. 行为上:再娶与否

再娶: 这是古代男性最常见的选择。妻子去世后,男性再娶是被社会普遍接受的行为。原因有很多:
延续香火: 古代社会强调子嗣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没有儿子继承家业的情况下,再娶以求生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生活需要: 丧偶的男性需要有人打理家务,照顾年幼的子女,甚至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再娶一个妻子可以解决这些实际的生活问题。
社会期待: 男性作为家庭的顶梁柱,社会普遍认为他们需要承担起传宗接代和经营家庭的责任,再娶是履行这些责任的一种方式。
个人情感: 许多男性在丧妻后也会有思念和孤独之情,再娶也是一种填补情感空缺的方式。

对于男性再娶,并没有一个特定的贬义词汇,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有不同的描述。例如,如果他续弦(指娶寡妇)或娶新妇,这只是一个事实陈述。如果他选择的再娶对象是因为原配早逝,且他依然对亡妻怀有深情,可能会有人同情,但再娶本身并不被视为失节。

不再续娶: 这种情况虽然不如再娶普遍,但同样存在。男性选择不再续娶的原因也多种多样:
对亡妻情深: 某些男性可能对亡妻怀有极深的感情,无法再接受他人,选择孤独终老。
子女已长大: 如果男性子女已经成年,能够分担家庭责任,或者他有能力独自抚养子女,再娶的紧迫性就会降低。
个人志向: 有些男性可能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事业、学业或政治中,对再娶不感兴趣。
经济或健康原因: 少数情况下,经济困难或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也可能成为不续娶的原因。

对于选择不再续娶的男性,如果他能够将家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抚养子女成人并有成就,这种行为可能会被视为有情有义,甚至是一种“情种”的表现。有时会被称为“鳏夫”或“独守者”,但这些词语更多是描述一种状态,而非道德评判。

2. 道德评价:是否有特定称谓?

与女性“守节”被赋予了高度的道德赞誉和名誉奖励(如贞节牌坊)不同,男性在丧偶后是否再娶,并没有形成一套与之相对应的、具有广泛社会认可的道德评判体系或固定称谓。

缺乏对等褒扬: 男性再娶是常态,不需要特别的赞扬。而不再续娶,更多的是个人选择,虽然可能获得一些“重情义”的评价,但与女性“守节”那种社会性的、制度化的褒扬是不同的。古代社会对女性的贞节有极高的期待,认为这是维护家族名誉和伦理秩序的关键,所以给予了极致的荣誉。而男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的角色,虽然重要,但其对妻子的“忠诚”或“守候”并没有被置于与女性“守节”同等的高度,或者说,社会对男性的期望更多地体现在其社会责任、功业和延续家族的“能力”上。

“贞男”或“守贞男”? 在古代的语境下,如果强行要找一个与“守节”对等的概念,可能有人会试着去套用“贞男”之类的说法,但这种说法在古代文献中非常罕见,也从未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古代社会对男性“情”的表达方式更多地体现在忠义、信守承诺等方面,而非如同女性般以“守寡”来体现对婚姻的“忠诚”。

总结:

中国古代女性不改嫁谓之“守节”,这是一种受到高度赞扬和制度性鼓励的道德行为。而男性在妻子去世后,再娶是社会普遍接受的常态,没有一个固定的、带有道德褒贬色彩的特定称谓来概括这种行为。如果选择不再续娶,这更多的是一种个人选择,有时可能被视为重情义,但并不像女性“守节”那样被赋予普遍的社会荣誉和道德光环。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男性在妻子去世后,没有一个与“守节”相对应的特定称谓。 他们的行为更多地被视为正常的生活选择,评价的标准也更加多元和复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义夫。

封建旌表的常见类型无非是:孝子、顺孙、节妇、义夫……只不过这些含义比现代人想象中要大、要严苛,并且不同时代下会有变化。

义夫在早期含义里还有忠君孝父、赴危救亡这样比较宽泛的含义,但是到了明清的旌表里,几乎就是等于“丧妻不娶”。

义夫一般有几个大前提——
1,壮年丧妻,老年身亡(禁欲的时间要够长)
2,妻留有子嗣(不传宗接代还是不行)
3,本人道德品质没毛病
4,死了

说一下最后一个,节妇的旌表一般生前就能拿到,因为当时的社会压力对于守寡的女性很严酷,一旦守节就是“不归路”,但是男性年纪很大依然有娶妻的可能性,所以一般义夫死了才给。

学者有调查过节妇和义夫的区别,发现义夫反而更多地发生在并不显达的士绅阶层里,
可能主要是因为,穷人丧妻不娶大概率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主观上不能算作“义”,而且即便守节也不太会有人帮他们去申请旌表。

最后,来听一下明清男德宣言——

世无义夫 ,则夫道不笃;夫道不笃 ,则妇人之心不劝于节 ;妇人不劝于节 ,则男女之廉耻不立。[1]

参考

  1. ^ 魏禧(1624-168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守寡不嫁被尊为“贞节”,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而与此相对,男性在妻子去世后,是否再娶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带有道德褒贬色彩的特定词汇来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男性在丧偶后的情况:1. 行为上:再娶与否 再娶: 这是古代男性最常见的选择。妻子去世后,男性再娶是被社会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人们常常把高跟鞋和裹脚联系起来,但抛开肉体上的痛苦,它们在更深层的影响和意涵上,其实有着不少有趣的相似之处,也各有其独特之处。咱们先从 “为了迎合某种社会期待和审美标准而改变身体形态” 这个最表层的共同点说起。古代汉族女性裹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符合当时社.............
  • 回答
    你提到中国古代画作里女性看起来“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不过,“丑”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现代审美和主观色彩,用它来衡量古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古代画作中的女性形象,与我们今天所习惯的、追求精致、写实、个性化的女性美,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源于画家们不.............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爱情故事中,女性角色展现出比男性更炽热、更无畏、更坚定的情感,这绝非偶然,其背后承载着复杂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层原因。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这其中交织着制度的束缚、人性的张扬,以及文学描绘的取舍。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古代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和期待。 男性:家国责.............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从属化的状态,这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状况在世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中也并非孤例,女性的普遍被压制和约束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而时至今日,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顽固,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遗留、文化传.............
  • 回答
    古代战争的烽火硝烟中,生存往往是压倒一切的本能,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死攸关的年代,人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关于女性头发能否作为弓弦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特定极端情况下,一种令人心酸的应急之举。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弓弦在古代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把能发挥杀伤力的弓,必须有结实.............
  • 回答
    古代王室和豪门公府中的守寡女性,她们的晚年生活,虽然身份尊贵,但遭遇欺凌导致衣食短缺的情况并非绝无仅有,只是相对而言,可能性比寻常百姓家要小得多。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她们的社会地位、财产继承规则、家族内部的权力结构,以及可能存在的外部风险。一、 尊贵的身份与相对的保障首先,我们必须强调.............
  • 回答
    在古龙的小说世界里,女性角色的塑造往往突破了传统礼教的束缚,她们身上流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其中对“贞操”观念的淡泊,更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这并非是古龙刻意为之的“开放”,而是他笔下人物性格、生存环境以及创作理念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承认古龙所处的时代背景。尽管他笔下的故事常常发生在虚构的武.............
  • 回答
    古龙先生的《武林外史》之所以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那位永远孤独却又充满魅力的沈浪,以及那令人扼腕叹息的剧情之外,两位绝世佳人——朱七七和白飞飞,更是引发了网友们经久不衰的讨论。这场争论,说到底,是读者们对于“理想伴侣”和“真实人性”的不同解读,是关于爱情观、价值观的碰撞。朱七七:千金小姐的.............
  • 回答
    中国古代女子并不需要冠夫姓,至少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和绝大多数社会阶层中都不是强制性的规定,也不是普遍的社会习俗。然而,这个问题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一些,因为其中涉及到一些细微的层面,例如某些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墨客的笔下描写,以及现代解读对古代现象的投射。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
  • 回答
    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笼统地说,确实是相当低的。这种低,不是一日形成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被儒家礼教、宗法制度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层层固化下来的。要讲明白,得从多个方面掰开了说,就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才能看到那核心的辛酸。首先,从家庭与婚姻来看。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在宗法制度下,家族的延续和血脉的.............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女子教育,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允许”或“不允许”。它更像是一幅斑驳的画卷,不同朝代、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都有着各自的色彩和纹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女性是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系统化的学校教育的。 这是由当时社会整体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对女性角色的定位所决定的。社会.............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对女子家庭教育提出完整要求,并且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为后世女子家庭教育奠定了基础,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一、 春秋战国:萌芽与初步构想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但对女性的重视程度.............
  • 回答
    中国古代传说中,女仙嫁给凡间男子的现象相对普遍,而男仙娶凡间女子的例子则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观念以及神话体系的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社会结构与男尊女卑的观念渗透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男尊女卑的父权制结构下。 .............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家里的长辈们最看重的往往是香火的延续,也就是有儿子来继承家业、祭祀祖宗。所以,如果一个家庭只有女儿,没有儿子,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遗产的继承方式也会比有儿子的家庭复杂得多,而且往往会伴随着不少的无奈和变通。基本原则:以男嗣为重,但也有例外中国古代是以父系社会为主,继承权的核心在于.............
  • 回答
    中国古代法律的象征是獬豸(廌),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有着羊身、牛尾、狮子头,能辨别是非曲直,看到有人犯法,就会用它的角去顶撞。而西方神话体系中,司法女神通常是手持天平、眼罩蒙眼、手持宝剑的美丽女性形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象征,背后折射出的文化背景差异,是理解它们的关键。中国的獬豸:一种基于“道”与“德”.............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势力强大的时候,汉族女性是否出现“崇拜胡人”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的多个层面去理解,而非简单地标签化。需要明确的是,“崇拜”一词本身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在历史分析中,我们更倾向于观察和理解当时的社会互动、文化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体行为。首先,我们要认.............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我们常常能看到那些端庄祥和、飘逸出尘的女神,她们的身上总是环绕着一层层仿佛有生命般舒展的丝带,那场面,简直是仙气十足,美不胜收。试想一下,她们漫步在云端,或者立于仙山之上,那些长长的、轻柔的绸缎便随着她们的动作,在空中缓缓地、舒展地飘舞,宛如流动的云霞,又似轻盈的流水。用古人的.............
  • 回答
    古代宫廷里,有一种女子,她们的人生如同一场绚烂却短暂的烟火,点燃了万千期待,却又在瞬间化为乌有。她们就是那些“一夕得幸”,随后又被帝王冷落的女性。她们的结局,并非只有一种。有的命运沉浮,有的凄凉收场,有的则在暗处慢慢枯萎。1. 禁足深宫,青春虚度“一夕得幸”的恩宠,如同高悬的明月,一旦光华退去,留下.............
  • 回答
    谈到古代女子是否行作揖礼,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得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礼仪规范以及不同场合来看。简单来说,答案是肯定的,古代女子确实行作揖礼,但与男子相比,其形式和场合可能有所不同,并且随着时代变迁也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从礼仪的根本说起:作揖,作为中国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