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实际情况中女子行作揖礼吗?

回答
谈到古代女子是否行作揖礼,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得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礼仪规范以及不同场合来看。简单来说,答案是肯定的,古代女子确实行作揖礼,但与男子相比,其形式和场合可能有所不同,并且随着时代变迁也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从礼仪的根本说起:

作揖,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非常普遍的问候和敬意表达方式,其核心在于“敬”。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在面对长辈、尊者、或者进行重要的社交互动时,行礼都是一种表示尊重、谦逊的体现。这种“敬”是社会等级和人伦关系的重要载体,男女皆受其影响。

那么,女子行作揖礼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1. 基本的作揖形式:
女子作揖通常不如男子那样舒展和幅度大。 男子的作揖常常是双腿站稳,腰背挺直,双手拱起,随着腰身前倾而下,直到拱手触及下巴或胸口,有时还会伴随深深的点头。
而女子,尤其是在公开场合,出于含蓄、端庄的礼仪要求,作揖的动作会显得更为内敛。通常是 双手在胸前或腹前交叠,腰身微微前屈,头部随之轻点。 重点在于“目不斜视”,“神情肃穆”。
有一种说法是,女子行礼时,身体重心会更偏向后方,不会像男子那样大幅度地前倾,以保持仪态的优雅。

2. 作揖的场合:
祭祀场合: 在家族祭祀祖先、神灵的重大场合,无论是男女,都要遵循礼仪。女子会参与其中,并根据其在家族中的地位,行相应的礼节,其中就可能包含作揖。
拜访长辈: 当女子去拜访家中长辈(如祖母、母亲、姑姑、伯母等),或者去拜访娘家之外的长辈、亲戚时,行作揖礼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种基本的孝道和礼貌。
婚嫁场合: 在古代婚嫁礼仪中,新娘向男方长辈行礼,通常会包含作揖,这是表示融入新家庭、尊敬长辈的重要环节。新郎新娘对双方父母行礼时,也会有作揖的动作。
拜师学艺: 如果女子有幸能够拜师学艺(比如学习女红、琴棋书画、医术等),在拜师时,向老师行作揖礼也是表达尊敬和拜师的诚意。
特殊节庆: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比如新年、重阳节等,晚辈向长辈拜年、祝寿时,都会行礼,其中也包含作揖。
日常问候(相对较少): 在非常亲近的家人之间,日常问候可能更多是通过语言和面部表情,但如果遇到需要特别表达尊敬的场合,比如久别重逢的长辈,也可能加上作揖。但一般情况下,不太会频繁到像男子之间那种程度的频繁作揖。

3. 女子作揖的特定规范(不同时代与阶层):
身份地位的影响: 皇室贵族女子,其礼仪规范最为严格,动作要求更为精致和程式化。平民女子则可能更侧重于实用和基本的礼貌。
时代变迁: 汉唐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开放一些,礼仪上也可能更显大气。到了宋明理学兴盛之后,女性的活动范围和行为规范受到更多限制,礼仪上也就更加强调内敛和含蓄。例如,唐朝壁画中描绘的宫廷女性的礼仪,可能就与明清时期闺阁女子的礼仪有所不同。
服饰的影响: 某些朝代的服饰(如宽袖长裙)也会影响到作揖的动作幅度,需要更小心地控制,避免失态。

一些容易混淆的点:

施礼的对象: 作揖是“对人”的礼仪。所以,女子向男子行礼,通常会作揖。男子向女子行礼,也同样要作揖。关键在于对方的身份地位。
其他女子礼仪: 除了作揖,古代女子还有很多其他表示尊敬或亲昵的礼仪,比如万福礼(一种更柔美的、双手合十在胸前略微下拜的动作)、俯首、点头、福身等等。在某些场合,这些礼仪会取代或与作揖并用。万福礼尤其在清朝之后,成为女性一种普遍的问安方式。所以,不能只想到作揖,还要想到这些。
文献记载的局限性: 大部分关于古代礼仪的记载,更多地集中在男子身上,尤其是在朝堂、官场等男性主导的公共领域。女性的礼仪更多体现在家庭生活、社交场合的描写中,可能不如男性那样被系统性地记录下来。

总而言之,古代女子是行作揖礼的,这是一种社会规范,体现了尊重和礼貌。但与男子相比,她们的作揖动作可能更显含蓄和内敛,其使用的场合也更加侧重于家庭、祭祀、婚嫁等特定情境。同时,也不能忽视女子在不同场合下可能使用的其他女性化礼仪。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把“礼”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社会文化现象,而非一成不变的教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要了解这些,建议看古代的白话小说,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比如我的最爱之一《金瓶梅》,嘿嘿嘿~

而题主所说以及楼下那位答主也引用的同样的说法,也即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的:

古代女子也行作揖礼,即“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是谓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丧拜反是。”

但是,根据唐宋以后的白话小说来看,并不支持此种说法!

实际上,古代妇女行礼方式与男子有很大区别唐宋时期民间白话小说有相关记载妇女相见行礼,往往是口称“万福”,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万福礼”。

过去一句歌词说得好:"女道万福男作揖”,这才是历史旳真实写照

这种礼节要求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作鞠躬的姿势

以宋代小说《错斩崔宁》为例,男女相见,男方“深深作揖”,女方则“还了万福”。这说明,当时男女已各行其礼。

而女子见到女子,同样也是行“万福礼”。

蒙元时期的王实甫在《崔莺鸾夜听琴》第三折中写道:

张哄见红娘, 称"拜揖小娘子”,红娘唱“ 则见他叉手忙将礼数迎我这里‘ 万福’先生!

注:自唐以后,汉人一 般行揖礼, 连带有叉手和唱喏。

而在《金瓶梅》中,女子的“万福礼”被大量提及,我检索了一下“万福”,有83处,全是女子行礼,我下面就引用一些(《金瓶梅》(崇祯本)):

那妇人叉手向前,便道:“叔叔万福。”
武松施礼,倒身下拜。妇人扶住武松道:“叔叔请起,折杀奴家。”
武松道:“嫂嫂受礼。”

西门庆睁眼看着那妇人:云鬟叠翠,粉面生春,上穿白布衫儿,桃红裙子,蓝比甲,正在房里做衣服。见西门庆过来,便把头低了。这西门庆连忙向前屈身唱喏。那妇人随即放下生活,还了万福。

那妇人一面接酒在手,向二人各道了万福。

那婆子黑眼睛见了雪花银子,一面欢天喜地收了,一连道了两个万福,说道:“多谢大官人布施!”

西门庆从后门过来,妇人接着到房中,道个万福坐下。

这妇人听了,连忙起身,向西门庆道了万福,说道:“容日妾身致谢大人。”

只见小丫鬟拿出三盏蜜饯金橙子泡茶来。妇人起身,先取头一盏,用纤手抹去盏边水渍,递与西门庆,道个万福。

正乱着,只见姑娘拄拐自后而出。众人便道:“姑娘出来。”
都齐声唱喏。姑娘还了万福,陪众人坐下。

这妇人撇了西门庆,说道:“哥儿,我回来和你答话。”
遂同玉楼到后边,与月娘道了万福。月娘问:“你们笑甚么?”

ps:这里的“这妇人”指的是潘金莲,他见了月娘,也是行万福礼。

磕毕头起来,与月娘、李娇儿坐着说话。只见孙雪娥、大姐来与月娘磕头,与李娇儿、李瓶儿道了万福。

ps:这里给月娘磕头,而对李娇儿、李瓶儿行万福礼。

玉楼等刚走过门首来,只见贲四娘子,在大门首笑嘻嘻向前道了万福,说道:“三位娘那里走了走?请不弃到寒家献茶。”


西门庆等送桂姐轿子到门首,李桂卿迎门接入堂中。见毕礼数,请老妈出来拜见。不一时,虔婆扶拐而出,半边胳膊都动弹不得,见了西门庆,道了万福。

ps:即使是老“虔婆”,见了人也是行万福礼。


怎么样,够多了吧,这样的“万福礼”在《金瓶梅》比比皆是,皆是女子所行,包括女子对男子、女子对女子。而男子则是作揖、叉手和唱喏。

最后,强烈推荐去看《金瓶梅》,很有古代生活气息。另外,还有《三言二拍》也很不错,都反应了明朝当时的社会生活现状,包括人们的礼仪、饮食、口语、说话方式、思想观念,简直是部明朝的生活大百科全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