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战争的后勤补给供应是如何保障和实现的?

回答
古代战争的后勤补给,绝非简单的“运粮运草”,而是一门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组织、运输、储备、管理等诸多环节。这背后蕴藏着无数人的辛劳和智慧,是支撑军队驰骋沙场的基石,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 粮草先行:战争的命脉

粮草是军队的生命线,没有足够的粮食,士兵们就会饥肠辘辘,士气低落,甚至哗变。因此,粮草的筹集和运输始终是后勤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地筹集与征发: 大部分情况下,军队在开赴战场前,会根据预计的行军路线和作战区域,对沿途的州县进行粮草的征发。这包括从官仓中调拨,以及向民间征收。征收的粮草种类繁多,除了主食的谷物(如米、麦),还包括肉类、蔬菜、盐、油等副食,以及酒水等饮品,以保证士兵的营养均衡。
官仓储备与调运: 历代王朝都会在重要的战略地点设立官仓,提前储备大量的粮草物资。这些官仓往往规模宏大,储备充足,以应对紧急情况或作为远征的后勤基地。粮草的调运主要依靠陆路和水路。陆路以牛马驮运为主,但效率较低,且对道路要求高;水路运输则更为高效,尤其是依靠河流和运河,可以大量运输粮草。例如,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就为南北军事行动提供了强大的粮草运输通道。
军粮的加工与分发: 运抵军营的粮草并非直接食用,还需要经过加工。谷物通常需要碾磨成米或面粉,然后才能煮熟。在行军过程中,也会有专门的炊事兵负责将这些加工好的食材分配给士兵。士兵们也会携带一些便于携带的干粮,如炒米、麦饼等,以备不时之需。

二、 武备精良:战斗力的保障

除了粮草,武器装备的生产、维修和分发也是后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兵器制造与供应: 各个朝代都有专门的兵工厂,负责制造刀、剑、矛、弓箭、弩等各类武器。这些兵工厂往往集中了当时最先进的冶金和制造技术,并有大量的工匠参与生产。兵器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
战马的培育与调配: 对于骑兵部队,战马的来源和保养至关重要。国家会设立专门的马场,进行战马的培育和训练。在战争爆发时,会根据部队的需要,调配合适的战马。战马的饲料和兽医服务也是后勤的重要内容。
铠甲、盾牌及其他装备: 除了武器,士兵还需要有坚固的铠甲、结实的盾牌,以及帐篷、工具、医药等其他装备。这些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同样需要庞大的后勤体系来支持。

三、 交通运输:连接战场与后方的桥梁

有效的交通运输网络是后勤补给得以顺畅的关键。

道路建设与维护: 军队的行军需要良好的道路。无论是修筑专门的军道,还是维护现有的道路,都是后勤部门的职责。尤其是在山区或复杂地形,往往需要大量人力来开辟和维护道路。
车马、船只的组织: 运输物资需要大量的车辆和船只。在战争时期,会从民间征用车辆和船只,并组织专门的运输队伍。这些队伍通常由经验丰富的车夫、船夫组成,负责将物资安全、及时地运送到前线。
人力运输: 在车辆和船只不足的情况下,大量的人力也会被动员起来,进行肩挑、背扛式的运输。这虽然效率不高,但在特定情况下是不可或缺的。

四、 医疗与卫生:维护士兵健康

战场上的伤病是不可避免的,有效的医疗和卫生保障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士兵的损失。

随军医官与药材供应: 军队会配备随军的医官,负责治疗伤病士兵。药材的供应也至关重要,包括各种草药、药品等。这些药材的采集、炮制和分发,也是后勤的一部分。
卫生防疫: 战争时期,营地卫生和疾病防控是保障士兵健康的关键。后勤部门需要负责清理营地垃圾,提供干净的饮用水,并采取措施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五、 信息传递与情报搜集:运筹帷幄的支撑

虽然不直接是物资供应,但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情报搜集也是后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驿站制度: 各个朝代都建立了驿站制度,通过信使和马匹,传递来自前线的军情,以及后方的补给指令。这保证了指挥官能够及时了解战场态势和后勤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情报网: 收集敌方兵力部署、粮草储备、地形地貌等情报,也直接影响到后勤的规划。情报人员的工作,是后勤保障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六、 组织与管理:层层落实的体系

支撑这一切的是一套严密的组织和管理体系。

后勤官员的设置: 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专门的后勤官员,负责粮草、军械、运输等各项事务。例如,在中国古代,有专门的太仓令负责粮草的储备和调拨,有工部负责兵器制造和道路修建等。
分级负责与协调: 后勤供应是一个庞大的链条,需要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从中央的调拨指令,到地方的筹集生产,再到前线的接收使用,都有一套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协调机制。
赏罚分明: 对在后勤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体进行奖励,对玩忽职守、贪污腐败的行为进行严惩,能够激励后勤人员的积极性,保证整个体系的运转。

总结来说,古代战争的后勤补给,就像一个巨大的生命循环系统,需要无数人的不懈努力才能维持。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资输送,更是对国家组织能力、经济实力、交通条件、以及管理智慧的全面考验。没有强大而有效的后勤保障,再英勇善战的军队也难以在漫长的战争中生存和取胜。正是这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人们,用他们的辛劳和汗水,铸就了战争的胜利之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一定要说说清代的阿尔泰军台线


康熙十七年(1678年),漠西蒙古厄鲁特准噶尔首领,兴兵进攻漠北喀尔喀,后者战败。喀尔喀土谢图汗和第二世哲布尊丹巴活佛仓惶南逃,进入清朝控制的内札萨克蒙古旗地(即内蒙古),向康熙皇帝求助,请求清朝发兵。追击土谢图汗的噶尔丹,随后也南下内蒙古,与清军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经历乌兰布统、昭莫多战役等大战的胜利,到了康熙末年,清准战争再度爆发时,清军通过一系列战役,兵分两路,已经把战线向西大举推进到新疆哈密、巴里坤(西路清军)和今天中蒙交界阿尔泰山的北麓(北路清军)。

在外蒙古作战的北路清军,已经是以今天外蒙古西陲的察汗廋尔、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乌兰固部等地为前线据点——

而北路清军的兵员和粮饷物资的集结与出发点,还是京师、张家口、右玉和归化城(呼和浩特)等地。从张家口出发,到乌里雅苏台,中间路途长达5400里(约3100公里);从张家口到科布多,更是超过4000公里。

路途不仅漫长,大部分路段还是戈壁荒漠和半干旱草场,自然环境恶劣。即没有水路漕运的条件,当地也不适合屯田。北路清军驻守的察汗廋尔、乌兰固木等地,皆位于外蒙古西陲的亚洲大陆腹地,接近西伯利亚,夏季短暂且积温量地,不适合农耕,而高淀粉含量的速生作物土豆当时还没有传播到北方。北路清军只能种植苜蓿和从青藏地区带来的青稞,用作马匹牲畜的饲料,而人的口粮都依赖从后方运送。这对清军的后勤保障造成极大困难。


1、

面对这种情况,清朝在康熙末年开始投入巨资,组织人力物力,勘测和打造“阿尔泰军台线”,这是全部张家口管站(南段、前段)、部分塞尔乌苏管站(中段)的详细地图——


所谓“军台”、“台站”,就是驿站。在比较好走的大路上,大致以每隔几十到一百里地为间隔距离,选择一处自然环境相对较好、关键是有水井的地方作为台站,供来往的军队和官员商旅休整。60多个台站串起来,连接成一条6000余里的路线,就是阿尔泰军台线。

在图上,我用红圈标出了“张家口”和“塞尔乌苏”两个地方。图上从张家口出发、经归绥(呼和浩特)——苏吉布拉克——塞尔乌苏的这条路线,就是阿尔泰军台线,清准战争结束后,通常称为张库官道,清朝赴库伦、恰克图和乌里雅苏台等地上任的军政官员,都走这条路

两个绿圈分别是大库伦(今乌兰巴托)和恰克图。位于官道东侧,那条沿途密密麻麻标注了地名的路线,是张库商道,也是以张家口为南端终点,主要是旅蒙商往外蒙古贩运砖茶等产品,以及把牲畜、皮毛等俄蒙物产再贩运回内地的通道。晚清时假设的张库电报线和民国的张库公路,也基本参考这条路。

篮圈“耳连”,就是今天中蒙交界口岸二连浩特。


张家口谁都知道,这是阿尔泰军台线的起点。塞尔乌苏在今天外蒙古的东戈壁省,是阿尔泰军台线的中间分岔节点。

张家口到塞尔乌苏之间,设23站,由“张家口管站司员”管理;

从塞尔乌苏向西,到乌里雅苏台之间,设置21站,归“塞尔乌苏管站司员”管理;

乌里雅苏台到科布多、乌兰固木等地,还有20余站,归定边左副将军行营统一管辖。

所有台站都是永固的,长期派遣兵员驿卒驻守,三年一换。

清朝坚持维护经营这条出入漠北和漠西的交通线,才能够和准噶尔作战,并直接控制外蒙古。



2

这些军台有汉站和蒙古站、湿站和干站等不同的区分方式。

汉站就是由清朝的兵部与理藩院直接设置管站司员、由汉人驿卒、绿营兵和满汉官员驻守管辖。比如南段张家口管站各站大部分都是汉站,每站安排“官马四百九十七匹,驼一百八十只,廪羊四百五十只,马甲一百五十名,乌拉齐(乞)一百八十名,军夫、马夫各二十四名,兽医一名。”

蒙古站都在更北方的草原和荒漠中,由所在的内、外札萨克蒙古旗主派遣蒙古苏木牧民和兵丁看守。

湿站是指有比较充足的水源,尤其是淡水井。

干站不是说完全没水,而是只有苦水井,只能让骆驼喝,人没法喝。

张北地区的环境相对比较好,水井大都是甜水,台站又处在交通要道上。就以驿站为中心,不断有汉人移民来定居,形成一个个自然村。

在张北地区阿尔泰军台线沿途,留下许多以“数字+台”“营”为名字的村落。察汗托罗台村、四台蒙古营、五台乡、九台蒙古营……都是以原阿尔泰军台线台站为基础形成的自然村

四台蒙古营村的老水井和村民,2018年6月拍摄——



3、

外蒙古短暂的夏天和相对贫瘠偏沙化的土壤,不适合屯田。因此最重要、也是数量最大的输运物资,是粮草。

主要采取驼队运输和老倌车运输。驼队集中在秋冬春三季,骆驼在春夏集换毛,没法承担运输任务,所以夏季是用牛牵引的老倌车。

一峰骆驼大致可以驮载200~220旧斤的负重,老倌车每辆可以转载至少500旧斤的物资,但因为是牛牵引行动,速度特别慢。

驼队和老倌车,大都采取夜行昼伏的运输方式。尤其是老倌车,牛特别怕热,不能在白天最炎热的时候拉车,都是每天的清晨、傍晚和夜间赶路。车把式看看星云辨识方向,防止迷路。


4、

对漠北展开北征,明成祖时候就经常这么做,明成祖自己甚至就驾崩在最后一次亲征中。

明军北征,动辄就号称几十万人。永乐十二年,成祖第二次亲征,号称50万大军。但对其中人员配比则说的不清楚。这50万人不可能都是野战军。多少是战斗人员?多少是后勤保障人员?

清朝在这方面,记录相对比较详细。首先可以肯定,在北征和西征清军中,有随军厮役和临时招募的民夫。

随军厮役的数量就超过了战斗人员,再加上临时征募的民夫。用于后勤保障/运输的人员,至少是战斗人员的两倍以上。

清军经常以张家口、归化城等地作为大军和物资的集结与起点,采取就近招募民夫的方式,所以有当地山西人成为随军厮役和民夫。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除了给这些人报酬,清朝还给他们一些其他的实惠,比如说拉骆驼的,除了运军粮以外,还可以带一些自己的捎脚货,可以和沿途的蒙古人做买卖,也可以卖给清军。这就是“买卖营”。

为保证军需物资供应,康熙和雍正皇帝采取比较务实的姿态,允许商人从事随军贸易,随后干脆以招商承办的方式,把包括粮草补运在内的后勤保障工作逐项承包给晋商。后者也的确没有让清朝皇帝失望,利用自身善于筹算的商业头脑,为清军营建出多台站分站传递式后勤补运通道,大幅减少运输成本,提高补运效率。

到了雍正、乾隆朝,除了军粮这个最重要的军需项目之外,被服靴帽、麻袋帐篷、驮畜、火药弹丸、铁条马掌、医药绷带、火漆朱砂皮胶蜡烛、牵星板、千里镜(望远镜)乃至烟酒糖茶、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凡前线清军所需繁杂物资,几乎全都由晋商分门别类承办了。

为了提高效率和节流,晋商干脆就在处于清军集结路线的张家口、内蒙古归化城(呼和浩特)、包头、晋北大同等地开办专门针对军需服务的商号、作坊、匠铺、药店和畜场驼房,在当地进行生产加工,炒麸炒米,开炉打铁,蓄毡垫织麻袋缝帐篷,硝生皮,烹枪药,把南方运来的散货生鲜药材炮制成各种丸散膏丹;哪怕是不能生产的,也能由山西商号先接单立个折子,再派干练的伙计到内地采办

其中一些山西小商人靠军需生意积累原始资本,然后专门搞对蒙贸易,清代旅蒙晋商就是这么崛起的。从清代张家口旱码头脚行的“太平调”,还可以得知这种军需文化的留下来烙印——

调子的内容绝不能随便乱喊,都是专门请文人编写,字句措辞非常讲究,颇有几分文采。在言语往来之间,总经理还要对驼队人员给予必要的鞭策和激励,使之深感此行肩负重任,事事攸关。因此,为驼队践行的场面不仅热闹非凡,还是一场气氛庄重严肃的誓师动员大会,极具观赏性。

大掌柜:出拔子,起房子,尊家草地走一程
众人合:赶大运,走吉运,扶摇万里踏鹏程
大掌柜:鹏程好行路难行,雪抟沙卷迷天地。此去云腾狼烟起,冽风寒彻铁征衣。何为赴此行
房掌柜:圣朝慷慨传征事,瀚海峥嵘戍边兵。战鼓尤催人马号,米囊空后戎装轻。嗟吁赴此行
大掌柜:弗踌躇,弗怠倦。且珍重,且弛张。
房掌柜:食禄忠君未了事,相将持携共远引。
众人合:裕国通贾积奇货,披星戴月步运程。


其他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古代战争的后勤保障,需要国内行政组织和金融系统的高度配合支持。钱币,粮食,弓箭,工兵,战马,车辆,机械器具,都要准备好,才算做到“后勤上组织得力”。

我们看一下13世纪的一场战争的后勤准备吧,这场战争是爱德华一世对威尔士的入侵。

作为欧洲13世纪能征善战的君主代表,爱德华一世对后勤的组织值得分析。

(以下内容摘自《金雀花王朝》)

爱德华一世于1277年入侵威尔士,他的军队在夏季从切斯特沿着滨海道路开进。在骑士、士兵和补给大车沿着海岸前进的同时,还有一支舰队紧随其后,负责阻止威尔士人逃跑或者从爱尔兰获得补给,同时为正在西进的庞大的英格兰军队提供良好的给养。

整个战役的组织工作非常完善。爱德华一世的将领们管理着后勤。他的得力干将包括罗杰·克利福德、奥托·德·格朗松和约翰·德·韦希这样曾参加十字军东征的猛士,也有沃里克伯爵威廉·德·比彻姆这样的内战老将

英格兰军队在伍斯特设立基地,然后开始集结令人魂飞魄散的攻城武器,准备狠揍罗埃林一把,迫使他俯首称臣。他们从格洛斯特郡订购了数十万支弩箭;在法兰西的专门市场上收购战马;爱尔兰的首席政法官征收了小麦和燕麦。朝廷在英格兰全境征用车辆。王室铸币厂制造了大量银便士,用以支付为英格兰的安全和金雀花王族荣耀而战的数千名士兵的军饷。爱德华一世的王家步兵部队中包括威尔士雇佣兵,这足以说明罗埃林的统治并不是铁板一块。

比步兵更重要的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大队工兵,他们的任务是开辟横穿威尔士北部的道路,好让爱德华一世的大军顺利通行。来自英格兰内地的成群工兵在弩手和骑士的保护下,修建了一条规模庞大的道路,好让入侵的大军顺利前进。工兵们砍伐了格温内斯心脏地带——斯诺多尼亚山区的茂盛而静谧的森林,肃清了道路两侧,形成了一条开阔、通透的道路,有的地方有数百英尺宽,铲除了威尔士人的游击战所依赖的树林(威尔士人的惯用策略是突然间从树丛中冲出,砍杀毫无防备的敌人,然后消失在茫茫林海中)。在弗林特(亨利二世当年在这里遭到威尔士人的伏击,险些丧命),英格兰军队开始建造一座巨大的木制要塞,作为前进基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