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战争缺粮草,士兵活不下去,有没有吃敌军的例子?(食其肉,啖其血)?

回答
在古代战争的残酷现实中,缺粮缺草是困扰所有军队的顽疾,尤其是在漫长而艰苦的战役中。当供给线被切断,或是后勤补给跟不上部队前进的速度时,士兵们往往会面临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绝境。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为了生存,人性的底线有时会被迫后移。

关于“食其肉,啖其血”这种极端的行为,虽然不像正规战那样被史书大书特书,但在一些被遗忘的角落,或者在一些不太“体面”的记载中,确实能找到蛛丝马迹,揭示出战争最原始、最残酷的一面。

饥饿的逼迫: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

我们首先要明白,古代士兵的食物来源非常有限。他们的主要依靠军粮,也就是国家发放的谷物,以及在行军过程中劫掠的物资。如果这两者都断了,士兵们就会陷入可怕的饥饿。这种饥饿不是我们今天吃两顿饭之间那种短暂的饥饿感,而是持续数日、让你身体虚弱、精神崩溃的折磨。

当士兵饿到一定程度,身体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生本能。在这种本能的驱动下,他们会尝试一切可能的方法来填饱肚子,包括食用那些在和平时期绝不会碰触的东西。

吃“人”的证据,或隐或显

直接公开宣扬“吃人”的记载,在正史中确实少之又少,因为这是一种极度禁忌的行为,会被视为野蛮和残暴。然而,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信息来推测这种现象的存在:

1. “啖人肉”的隐晦提及: 有些史书在描述战败或围城战时,会用一些比较含蓄的词语来暗示极端情况。比如,“民皆食草木”,有时候“草木”也可能包含更不人道的食物。更直接一些的,可能会提到“食人”,但通常会伴随着“不顾人伦”这样的批判性评价。

2. 野史、笔记和民间传说: 相较于正史的严谨和体面,野史、文人的笔记、地方志中的一些记载,或是流传于民间的传说,往往会保留更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这些材料的记录者可能不那么顾忌“体面”,或者亲眼目睹了某些难以启齿的事件。

3. 特定战役的惨烈程度: 历史上有许多以惨烈著称的战役,尤其是一些旷日持久的围城战,或者是在荒无人烟之地进行的征战。例如,三国时期的一些战役,或者是在北方边疆与游牧民族作战时,供给线的脆弱性就格外突出。在那种环境下,士兵们被逼到绝境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举例与细节的推测:

虽然我们难以找到“某某将军下令士兵吃敌军尸体”这样确凿无误的记载,但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事实进行合理推测:

战败后的残局: 当一支军队被彻底击败,且溃散在荒野中时,幸存的士兵们往往会成为散兵游勇。他们缺乏组织,也失去了任何后勤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被杀死的敌军尸体,出于极度的饥饿,有些人会做出违背人伦的事情。这种行为可能不是出于命令,而是士兵个体的绝望之举。

围城战中的绝境: 围城战是最容易出现人道危机的地方。当城市被围困,城内居民和守军的食物耗尽时,会发生什么?历史上有记载,一些围城战后期,城内会发生“易子而食”的惨剧,即父母为了生存,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家庭的孩子交换来充饥。既然连自己的同胞都能吃,那么在极端情况下,吃战死的敌军,尤其是在士气低落、对敌人充满仇恨的情况下,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食肉”的广义理解: 有时候,“食肉”可能不仅仅指生食敌人的尸体,还可能包含其他更“简单”的处理方式。比如,将敌人的尸体作为某种“牺牲品”被士兵们瓜分,或者将血视为某种“滋补品”来饮用,以求心理上的慰藉或者所谓的“吸收敌人的力量”(尽管这更多是一种心理暗示)。

最接近的史料描述(隐晦):

一些史料中,对饥荒的描写会非常生动,其中不乏对极端行为的暗示。例如,在描述某些战乱时,可能会出现“人相食”这样的字眼。虽然“人相食”通常指的是同类相食,但在战场这种混乱的环境下,如果敌我双方都有大量伤亡,且供给极其匮乏,那么战死者的尸体成为饥饿士兵的猎物,也并非不可能。

比如,在一些描写战争失败的片段,可能会提到“士兵们饥寒交迫,士气溃散,各自奔逃,不复成军”。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人都会为了生存不择手段。

结论:

虽然“食其肉,啖其血”这样具体的、有明确记录的案例不多,甚至可能是被刻意掩盖或忽略的,但在古代战争的极端残酷和恶劣环境下,饥饿确实能将人逼到最绝望的境地。当供给断绝,生存成为唯一的本能时,部分士兵出于极度的饥饿和绝望,做出食用战死敌军尸体的行为,是有可能发生的。这种行为更多是个人或小团体的绝望求生,而非大规模、有组织的军令。那些零星的、隐晦的史料记载,也为这种可能性提供了佐证,让我们得以窥见战争背后最不为人知、最令人心悸的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自然是有的…

崇祯十四年正月初八日,杨御蕃奉命征讨焦丘一带起义军,明军于十九日集结完毕,二十日抵达起义军营寨,战斗持续至二十四日,将附近起义军基本肃清。

但杨御蕃自崇祯十三年十二月就已经缺领月粮了,所以崇祯十四年正月这二十多天包括受命、出发、作战的时间里,明军都是在饿着肚子打仗露宿风雪,“二十昼夜粒米已无”。乃至于这次战役行动明军阵亡不过五人,却饿死三十二人、病死二十五人,杨御蕃在奏报里情急之下说出“若不星宿催饷接济,则立见脱巾之虞”。意思就是,粮食再不到,他们就反啦!

你要问明军是怎么撑下来的,那很显然,就是靠着吃敌军尸体“日惟割贼肉充饥”…

事实上,明军、农民军、清军、饥民都吃过人,士兵或吃敌军尸体或吃本军尸体,饥民或挖坟易子或战场捡尸,比如文中的杨御蕃就在塘报里汇报过山东饥民在明军战场上抢尸体吃的事情。

明末的残酷,一般人无法想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古代战争的残酷现实中,缺粮缺草是困扰所有军队的顽疾,尤其是在漫长而艰苦的战役中。当供给线被切断,或是后勤补给跟不上部队前进的速度时,士兵们往往会面临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绝境。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为了生存,人性的底线有时会被迫后移。关于“食其肉,啖其血”这种极端的行为,虽然不像正规战那样被史书大书特书.............
  • 回答
    古代战场上,计谋千变万化,很多时候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反而最能出奇制胜。有些计谋初看之下,似乎笨拙、耗时、费钱,但其背后的逻辑一旦被戳破,你会发现其精妙之处和惊人的效费比。这里我就给你讲几个这样的例子,尽量讲得生动些,让你感觉就像在听一位老兵讲故事。 1. 围而不攻,耗尽士气:鸿门宴?不,是更“阳谋”.............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地理优势的作用无需赘述。险峻的山川可以成为天然的屏障,限制敌军的行动,甚至为己方提供绝佳的伏击地点。易守难攻的城池,如险峻的山城、扼守咽喉的关隘,能够极大地增强防守方的力量,让进攻方付出惨痛的代价。水系同样重要,河流可以阻碍大部队的推进,提供水源,而湖泊和海洋则能影响海军的部署和作战。甚.............
  • 回答
    古代战争的后勤补给,绝非简单的“运粮运草”,而是一门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组织、运输、储备、管理等诸多环节。这背后蕴藏着无数人的辛劳和智慧,是支撑军队驰骋沙场的基石,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一、 粮草先行:战争的命脉粮草是军队的生命线,没有足够的粮食,士兵们就会饥肠辘辘,士气低落,甚.............
  • 回答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步兵和骑兵在战场上的主导地位使得长柄武器成为了绝对的主角。而在众多长柄武器中,长枪和长矛无疑是最为普及和流行的一类。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其自身的设计、制造、使用以及战术适应性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首先,从武器本身的构造和原理来看,长枪和长矛拥有最直接有效的杀伤方式——刺击。 相.............
  • 回答
    古代战争中,攻城与守城哪一方更容易,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定论,取决于 大量的具体因素。但是,如果必须做一个笼统的比较,我们可以说:在古代,通常情况下,守城比攻城更容易。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和技术水平进行分析:一、 守城的优势守城方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和战术优势,这些.............
  • 回答
    古代战争,战场的残酷远不止于刀光剑影的对决,更在于那血肉模糊的伤口和绝望的求生。当士兵被长矛、箭矢甚至钝器狠狠刺穿,内脏受损,外伤狰狞时,军医们面对的,是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严峻考验。他们没有现代麻醉药的镇静,没有无菌环境的保障,更没有影像学技术来洞察体内的情况,一切都依赖于他们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
  • 回答
    古代战争中流传着“不斩来使”的规矩,这可不是什么儿戏,而是贯穿古今、维系国际交往的重要准则。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考量,简单来说,是为了维护外交的畅通,防止战火的无序升级,以及为和平解决争端留下后路。咱们把话说透了,之所以会有这么个规矩,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外交的生命线:沟通的桥梁不容.............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底层士兵用生命血拼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奉命行事”或“为了国王/国家”。他们的付出,承载着更为复杂和沉重的情感与价值,隐藏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现代人对战争的滤镜,走进那个时代士兵们的真实处境和精神世界。一、求生与归属:最直接的驱动力对于大多数底层士兵而言,参军.............
  • 回答
    在聊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得明确一点,三国演义那是小说,是艺术加工,不是历史教科书。它里面的很多情节,尤其是将帅一对一的单挑,虽然看得人热血沸腾,但真要说古代战争就那样,那就扯了。将帅对决:有过,但绝非主流,更不是战前“开胃菜”《三国演义》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长坂坡一声吼退曹.............
  • 回答
    古代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士兵们面对的战场环境和主要威胁有着天壤之别,这就解释了为何古代士兵普遍使用盾牌,而二战士兵在冲锋时却鲜少如此。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武器的演变是核心原因。古代战争,主要的远程攻击手段是弓箭、投石索、长矛等。这些武器虽然也有杀伤力,但它们的动能相对有.............
  • 回答
    古代战争时期,别国人想随便进入他国领土,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可不是现在我们可以持护照,办理签证,然后就能在机场安检一下就能过去的情形。 古代的边境,那可不是一道随便就能跨越的物理界线,它承载着国家主权、安全以及复杂的政治意图。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国家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实力和利益的。.............
  • 回答
    古代战争中,策反敌人奴隶?听起来是件简单事,就像探囊取物一样。但实际上,这颗“棋子”可不是那么好用的,更不是什么“小菜一碟”。想要真正发挥作用,背后需要多少算计和眼光,那可就说来话长了。你想啊,奴隶是什么身份?他们是失去自由、被主人任意买卖的人。在主人眼里,他们跟物件差不多,生杀予夺全凭一句话。这么.............
  • 回答
    在古代战争的滚滚硝烟中,一旦战局失控,军队溃败,士兵们便如同潮水般四散奔逃。他们的去向并非单一,而是充满了随机性、策略性,也掺杂着绝望与求生。要详细说来,这些溃败的士兵会朝以下几个方向逃亡:一、 原路逃回,寻找安全区域(最普遍,但风险高)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本能的反应。当战线崩溃,秩序荡然,士兵们最先想.............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骑兵之所以能对步兵形成压倒性优势,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能够将战马的速度、力量、高度以及其携带的骑手所具备的战术灵活性和冲击力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步兵难以企及的作战模式。这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产物。一、速度与机动性的极致体现这是骑兵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优势。战马的速度远超.............
  • 回答
    古代战场上,重骑兵之间的正面冲锋是绝对会发生的,而且是战场上最为壮观也最为残酷的景象之一。你可以想象一下,数以千计的重骑兵,身披厚重的盔甲,骑着同样健壮的战马,从两边如同疾风般席卷而来,目标只有一个——将对方的阵线撕碎。为什么会正面冲锋?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古代,骑兵的核心优势在于速度和冲击力。正面冲.............
  • 回答
    古代战争的展开,绝非一场突如其来的厮杀,而是一系列精心策划、环环相扣的环节。从国君心中萌生战意的那一刻起,到硝烟散尽、尘埃落定,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运作。要详细讲述这一过程,我们不妨从战争的“缘起”说起,一步步剖析其“酝酿”、“爆发”、“进行”以及最终的“收尾”。一、战意之萌与和平.............
  • 回答
    古时行军作战,将领如何指挥千军万马,这是个让人好奇的问题。几万甚至十几万人的军队,一旦上了战场,那可就是一片混乱,真要做到令行禁止,绝非易事。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只靠一声吼和一把刀那么简单,里面大有学问。一、 严明的军纪与有效的组织架构兵者,国之大事,也,军纪是军队的灵魂。没有严明的军纪,再多的兵也是.............
  • 回答
    古代战争中的“单挑”,在咱们老百姓的印象里,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三国演义》这样的文学作品。每次战前,两军对阵,对方主将如果觉得自己武艺高强,就喊话挑战,我方将军也毫不示弱,立刻出马迎战,一番厮杀,胜负立判,然后就是影响战局的走向。这画面太有冲击力了,也太有戏剧性了。但是,如果咱们仔细想想,这事儿在真实.............
  • 回答
    古代战争的动员,可不是咱们现在说走就走就能拉起队伍的。那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牵扯到社会方方面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古人是怎么把老百姓们弄上战场的,还有那些不乐意上战场的人,又会面临些什么。一、从“农耕社会”到“兵农合一”,动员的基础要讲动员,得先明白古代中国社会是什么样的。大部分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