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战争被刺穿身体,军医如何治疗内脏和外伤?

回答
古代战争,战场的残酷远不止于刀光剑影的对决,更在于那血肉模糊的伤口和绝望的求生。当士兵被长矛、箭矢甚至钝器狠狠刺穿,内脏受损,外伤狰狞时,军医们面对的,是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严峻考验。他们没有现代麻醉药的镇静,没有无菌环境的保障,更没有影像学技术来洞察体内的情况,一切都依赖于他们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察力和过人的胆识。

首先,战场上的初步处理:止血与固定

一旦受伤的士兵被从前线救下,军医的首要任务便是止血。对于穿透性创伤,出血往往是致命的。他们会用最干净的布料——通常是事先清洗过的亚麻或棉布——紧紧压迫伤口。如果出血量巨大,可能会用烧红的铁钳夹住出血血管,进行“烙铁止血法”。这种方法虽然痛苦异常,但能有效封闭血管,阻止失血。

同时,对于骨折或可能导致内脏移位的创伤,固定至关重要。军医会寻找坚固的木棍、树枝,或者用多层布料缠绕成夹板,将受伤肢体或身体部位固定住,防止二次伤害,也为后续的治疗争取时间。

处理外伤:清洁、缝合与引流

外伤的处理,首要的是清洁。虽然古代没有无菌概念,但经验告诉军医们,污垢和异物是伤口感染的元凶。他们会用干净的水(有时是煮沸过的水,但并非普遍)冲洗伤口,小心翼翼地去除可见的泥土、布渣、金属碎片等异物。有时,他们会用刮刀或小刀刮去坏死的组织。

对于较小的、表浅的创口,缝合是常见的处理方式。军医们会使用事先消毒过的骨针或金属针,配合由头发、动物筋腱或细丝制成的缝合线,将撕裂的皮肤边缘缝合起来。他们会尽量将创口对齐,以利于愈合。

然而,对于深邃的穿透性创伤,仅仅缝合表皮是远远不够的。军医需要考虑引流。如果伤口深处积脓,或有异物未完全清除,他们会通过特定的切口或在伤口最深处留置引流物,如空心的芦苇管、竹片或特制的导管,让脓液或渗出液能够顺利排出,避免在体内形成脓肿。

挑战巨大的内脏创伤治疗:大胆的尝试与经验的积累

相比于外伤,内脏创伤的处理才是古代军医面临的最大难题。在没有影像学技术的时代,他们如何判断内脏受损的程度,如何进行治疗?这更多地依赖于:

观察与触诊: 通过患者的疼痛表现、呼吸情况、腹部膨隆或凹陷,以及军医的手指触诊,来判断内脏是否破裂、出血或移位。例如,腹部被刺伤后,如果患者出现腹膜炎的症状,如剧烈腹痛、腹部坚硬如板,军医会警觉内脏可能受到严重损伤。
经验判断与“摸石头过河”: 军医们通过观察大量的伤者,以及对尸体的解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知道哪些部位的器官容易受伤,受伤后会出现哪些症状。但很多时候,他们必须根据伤口的大小、深度和位置,大胆地推测内脏的受损情况。
尝试性的探查与清理: 对于疑似内脏破裂的伤口,如果患者生命垂危,军医可能会尝试进行探查。他们会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或小工具探入伤口,寻找破裂的肠道、血管或脏器。如果发现破裂,他们会尝试用细线缝合,或者用烧红的烙铁进行简单的止血。肠道破裂尤其棘手,他们会尝试将破损的肠段进行缝合,但成功率极低。
体腔清理: 如果有血液或脏器组织积聚在胸腔或腹腔内,军医可能会尝试通过切口进行清理,以减轻压迫,让患者能更好地呼吸或消化。这需要极高的技巧和勇气,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更严重的出血或感染。
草药与秘方: 古代军医也善于利用草药。一些具有收敛止血作用的草药,如龙骨、牡蛎粉等,会被研磨成粉末,撒在伤口上。具有消炎止痛作用的草药,如黄连、甘草等,也可能被制成药膏或煎服。但对于内脏的实质性损伤,这些草药的作用非常有限。
“靠自身恢复”的无奈: 很多时候,军医们所能做的,只是尽力止血、清洁和固定,然后只能寄希望于患者自身的生命力来对抗伤口的恶化和感染。他们会鼓励患者保持休息,提供一些营养的汤药,但最终能否存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伤势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体质。

值得一提的是:

“灌药”与“灌水”: 有些古籍记载了军医会向体内伤口灌入药液或清水,这可能是为了进一步冲洗伤口或稀释毒素。但操作的精细程度和风险都非常高。
“火疗”的风险: 除了止血,“火疗”也可能被用于烧灼坏死的组织,或者据说能“烧死”伤口内的“虫子”或“毒气”。但这无疑是一种极其粗暴且危险的方法。
术后护理的简陋: 即使经过治疗,伤口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护理。患者常常在简陋的帐篷或营房中接受治疗,很容易受到二次感染。

古代军医的治疗,是一种在极度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的、充满血性和智慧的斗争。他们没有先进的设备,却有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学的探索。每一个被成功救治的伤兵,都凝聚着军医们无数的心血和对生死的深刻理解。他们的治疗过程充满了尝试和局限,但正是这份艰难的探索,为后世医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他们的双手,沾满着鲜血,也托举着无数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军医:下一个。

古代军医观察伤口:……

古代军医:这个抬出去,等咽气了好好安葬,下一个。

user avatar

众所周知,满清以前,天朝一直都是西方列国眼中的“天”。虽然如今这个时代,现代医学中西医占的比例确实不小,但不代表“天朝时期”的医疗技术水平就落后于外邦。


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尸山血海”打过来的民族,古代战争中的医务人员的外科技术很多都要领先于外邦。




回到本题,在古代战争被穿体怎么办?其实就是在问,古代的外科水平究竟如何?

那我就把古代的外科技术罗列一些。


1、切开引流术


早在内经中就有提到,主要用于疮痈、痈疽等外科病证的治疗,经历了切开引流—烧烙法、火针刺之—吸脓术—棉线引流术的发展历程。[1]


三国:《刘涓子鬼遗方》强调“痈大坚者未有脓,半坚薄,半有脓,当上薄者,都有脓,便可破之。所破之法,应在下逆上破之,令脓得易出,甲铍针”,“脓深难见……用火针”;

两宋:《太平圣惠方》强调:“脓成,,即当弃药从针烙也”;并说“生死之际,不可疑惧痛,项顿之间,以至内溃”;又说“痈薄宜计,疽皮厚宜烙”,并谓针烙之法“有却痛之功也”,“烙法多差,殊稳妙于针法”;关于切开部位,指出“皆须近下面烙之,不透即再烙之令透”。对于较大痈疽还强调“即须散烙数处,并令透则气疏达,脓水易出”;为了彻底治疗,更明确要求警惕“脓根未尽,使令疮合后,必有再发之理”。

明代:处理脓肿切开引流方面,广泛使用了吸脓术。所用器具如赵宜真“用苦竹筒三、 五、七个,长一寸,一头留节,削去其青令如纸薄,用拨毒药煮十余沸,乘竹筒热,以手便按上,紧吸于疮口上, 脓血水满自然脱落,不然用手指脱更换别个竹筒,如此三、五次,毒尽消之”。

清代:外科学家在切开引流术的运用上更趋细致,如祁坤所述脓肿切开引流原则时正确指出:“针锋随经络之横竖,不则难于收口;刀口宜下取,便于出脓。”并创造切开后“以绵纸捻蘸玄珠膏度之”的引流技术,从而使外科脓肿之切开引流的理论原则和医疗技术达到清以前的最高水平。


2. 麻醉术


大体可以肯定外科麻醉最晚在秦汉时期已经存在。最著名的要数华佗发明的麻沸散,虽其组成药物已不可确知,但已被考证,包含有曼陀罗、乌头等。

晋代:葛洪习用羊踯躅(即闹洋花)、乌头等作为麻醉药物。

隋唐:药物麻醉发展迅速,孙思邈用大麻作为麻醉药物,蔺道人用乌头、木别子等作为麻醉药物,并对麻醉深度、麻醉药用量、麻醉药中毒的解救方法都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还有了明确的针灸麻醉记载,如唐文学家薛用弱在其《集异记》有狄梁公妙用针术麻醉取鼻中疣赘的记载,丰富了麻醉术的内容。

两宋:窦材《扁鹊心书》所记之“睡圣散”即其代表,方法是“人难忍艾火灸涌,服此则昏不如痛,亦不伤人,山茄花(即曼陀罗花)、火麻花,共为末”。

辽夏金元:危亦林述“先用麻药服,待其不识痛处,方可下手。或服后麻不倒,可加曼陀罗花及草乌五钱,用好酒调些少与服,若人如酒醉,即不可加药。被伤者有老、有幼、有无力、有血出甚者,此药逐时相度入用,不可过多。亦有重者,若见麻不倒者,又旋添些,更未倒。又添酒调服少许,已倒,便住药,切不可过多。”

明代:局部麻醉术有了显著进步,王肯堂唇裂修补术,陈实功鼻息肉摘除术等,都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如王肯堂《外科证治准绳》载:“缺耳,先用麻药涂之,却用剪刀剪去外些皮,即以绢线缝合,缺耳作二截缝合。”


3.、清创缝合术 [2]


有关伤口的清洗,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对污染创口使用药水、温水、酒等洗涤疗法。这应属于清创治疗的最早萌芽,是创口清毒法的雏形。《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用“酒”来冲洗伤口,如“令金毋痈,酒半(杯)”,又如治狂犬伤“犬所啮,令毋痛及易疗方,令啮者卧,而令以酒财沃其伤”[3]

汉代:用酒和药水处理伤口成为开放创伤的常用治疗方法。据《三国志•蜀书》载:“羽尝为流矢所中……医曰:矢镞有毒,毒入手骨,当破骨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毒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刮骨疗毒”是中国第1例文字记载较确切的扩创手术。经后世学者考证,清创法在汉代时就已应用于临床。

魏晋:葛洪在总结前人的清创经验基础上,于《肘后备急方》中提出“诸疮(创)先以盐汤洗”的论述,首次创用盐水清创伤口,并且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创伤及脓肿提出了清洗疮口的办法:“葛氏大人小儿卒得恶疮,不可名识者……煮柳叶若(按:同或)皮洗之,亦可内少盐,此又疗面上疮”,这些措施都促进了清创术的发展。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书中有“夫金疮伤之时……若碎骨不去,令人痛烦,脓血不止”,又有“箭镞金刃中骨,骨破碎者,须令箭镞出,仍应除碎骨尽,乃敷药,不尔,疮永不合,纵合常疼痛”。巢氏主张清除异物后,须根据局部情况缝合或包扎,并首次介绍了“8”字缝合法和连续缝合法。巢氏还指出,手术中若血管出血不止,“当以生丝缕绝其血脉”,此外,对伤口污染重者,他还主张应不予缝合,以利引流。

唐代:更加认识到,“凡伤重,必用药水泡洗”。唐代蔺道人所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一煎水洗,二相度损处,三拔伸……九服药,十再洗……”,尤其重视清洗伤口,注意到了清创及伤后数天应重新消毒固定。在这一时期,不仅使用手术方法整复骨折,还提出了用线缝合伤口,“凡骨破打断,或筋断有破处,用风流散填涂,却用针线缝合其皮”。这与现代医学外科缝合术几无差异。还对缝合伤口所用材料进行了介绍,如《外台秘要》引《近效方》疗甲疽“先以温甘浸渍洗疮令软,以尖刀子割去甲入内处”。如皮肤裂伤,则“剥取新桑皮,作线缝之”。《千金方》也记载了用桑皮缝合伤口。

宋元:不仅继承了前代的清创方法,还完善了清创后期的缝合操作,创制了缝合针等器具,以利于清创术的完成。宋代《卫济宝书》有黄芩散、秦皮散、猪蹄汤等多首洗药方用于病变部位的清洗。宋代的《圣济总录》有:“治刀斧所伤,并箭伤,先以盐水洗过”。现代临床使用的盐水,应当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李迅《集验背疽方》是治疗外科背疽的专著,书中介绍溃脓后,用猪蹄汤、北艾汤等浸洗以清洁疮口[4]。在《世医得效方》、《永类钤方》中还对医疗手术器械,如针、剪、刀、钳、凿、 麻线、桑白线等进行了记载,特别是创制了缝合针——曲针,引丝线或桑白皮线,由内向外逐层缝合。

明清:陈实功《外科正宗》:“已坏死者,不能复活,只救将来未坏死者可也……但腐不痛者,逐一剪割”。申斗垣《外科启玄》亦云:“内有死肉停蚀好肉,若痛难禁,不早去,愈加腐烂……当视其缓急,死骨大小或以针刀割法……如不去净,亦不能愈”。赵宜真《秘传外科方》也指出:“脓若出尽,用镊摘出腐肉,脓根方尽”“如要断血,须用绳及绢带傅住人手臂”。窦梦麟《疮疡经验全书》和清代黄廷爵《青囊全集秘旨》两书分别介绍的“取腐肉”和取外伤性异物如“铅码枪子”的方法也属清创术的范畴。


4、肠吻合术


其实,早在汉代华佗就发明了肠吻合术,可惜华佗著作失传。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所载

断肠吻合术是世界上最早的明确记录,其谓:“金疮肠断者……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之。……但疮痛(创口痛)者,当以生丝缕系,绝其血脉”,并强调术后“当作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后稍作强糜食之,百日后乃可进(普)食耳”,关于缝合:“凡始缝其创,各有纵横,难舌隔角,横不相当,缝亦有法,当次阴阳,上下逆顺,急缓相望,阳者附阴,阴者附阳,腠理皮脉,复令复常,但亦不晓,略作一行。”这就是分层的“8”字缝合法。此外巢氏还发明了用桑皮细线缝合肠管和皮肤,用细丝线结扎血管的技术。


5、大网膜血管结扎术与坏死大网膜切除术


隋代已发明了大网膜血管结扎术与坏死大网膜切除术,《诸病源候论》言:“安定不烦,喘息如故,但疮痛者,当以生丝缕系,绝其血脉,当今一宿,乃可截之,勿闭其口,膏稍导之。”


6、截趾(指)术


春秋战国:《内经》已记载了截趾以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外科手术疗法,《灵枢·痈疽篇》指出:“发于足指,名曰脱疽,其状赤黑者,死不治。不赤黑者,不死。治之不衰,急斩去之,不去则死矣”。

明代:外科名家陈实功对截趾(指)术进行了创造性地改进。

清代:《疡医大全》也记载了断指再植手术。


7、其他


此外,还有耳落再植术、唇裂修补术、痔瘘手术、咽部异物探取术……等等等等。




我也是为了答这个题,才查了一些有关中医外科的资料,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油然而生。


我一个西医总觉得「外科」这方面中医再怎么“捧”,千百年前的中医也是差的很远,没想到,我们的老祖宗这么牛p,百年前的医学中心绝对是在华夏。


真的,写完后,觉得蛮自豪也蛮幸运的,能生长在脚下这片沃土,那是一种福气。


吾辈医学人,当志存高远,将现代医学发扬光大。


参考

  1. ^ 陈建杉,和中浚,江泳. 中国古代外科医疗技术的重要发明创造及代表器具[J]. 中医药文化,2008(05):43-46.
  2. ^ 江玉,和中浚. 古代外科清创疗法的发明创造价值[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02):378-380.
  3. ^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 方.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43
  4. ^ 赵正山.《集验背疽方》考.中华医史杂志,1984,14(1):51 ZHAO Zheng-shan.Research on Ji Yan Bei Ju Fang.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History,1984,14(1):51
user avatar

治金疮中腹,肠出不能内之,小麦饮喷疮方

取小麦(五升) 水(九升)

煮取四升,去滓,复以绵度滤之,使极冷,旁含喷之,疮肠自上渐入,以冷水喷其背,不中多人见,亦不欲令旁人语,又不可病人知,或晚未入,取病人席四角,令病人举摇须臾,肠便自入。十日之内,不可饱食频食而宜少,勿使病人惊,惊则煞人。

——《刘涓子鬼遗方》

又有腹皮损破肠出者,看肠若仅伤一半者,可治。先以大麦煮粥,取浓汁,温洗其肠,以桑皮尖茸为线,蘸花蕊石散,缝肠伤口,急于缝处涂活鸡冠血,随以清油涂肠令润,将肠轻轻纳入腹内;外用生人长发密缝腹伤口之里肉,留外皮撒月白珍珠散,以待生肌敛口。

——《医宗金鉴》

user avatar

@白蒺藜 的回答不适合外行看,资深中医黑在这做一点微小工作。

题记:虽然无菌术和抗生素是现代外科的基石,但并不是必须,古代,很多战伤导致的肢体缺损,依然能活下来,所以,抗生素虽然重要,但也不是非他不可。

而肠道,一旦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必然会因「吃不下、拉不出」中的一种,导致死亡。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古代中医,如何处理肠道损伤:


治金疮中腹,肠出不能内之,小麦饮喷疮方

喷洒麦汁法:用于治疗腹部外伤,肠道脱出不能还纳。


取小麦(五升) 水(九升)煮取四升,去滓,复以绵度滤之,使极冷,

小麦汁煮好,晾凉。


旁含喷之,疮肠自上渐入,

医生用嘴含住,喷淋到脱出肠管,受伤肠管自然蠕动还纳。


以冷水喷其背,不中多人见,亦不欲令旁人语,又不可病人知,或晚未入,取病人席四角,令病人举摇须臾,肠便自入。

尽量选择人少地方,不能让人在旁边观看、说话,也算是无菌观念的一种。

如果一直没有还纳,就可以用床单把病人抬起来,摇晃身体协助肠管还纳。



十日之内,不可饱食频食而宜少,勿使病人惊,惊则煞人。

这条看似平常,其实古人对于“肠道”这个器官的理解已经进入了新的层次,

不仅理解其生理活动,比如肠蠕动运送食物,还通过生理特性,来反推病理状态(不可饱食且要少吃多餐),来促进恢复,避免加重病情。





而另一段关于手术的描述,更是令我这个外科人叹为观止。

又有腹皮损破肠出者,看肠若仅伤一半者,可治。先以大麦煮粥,取浓汁,温洗其肠,以桑皮尖茸为线,蘸花蕊石散,缝肠伤口,急于缝处涂活鸡冠血,随以清油涂肠令润,将肠轻轻纳入腹内;外用生人长发密缝腹伤口之里肉,留外皮撒月白珍珠散,以待生肌敛口。


大麦煮汁当做无菌盐水,消毒肠管。

桑皮尖茸用作丝线,缝合肠管。

肠道创面涂鸡冠血,促进愈合避免肠瘘。

后面还有油脂润滑肠管防粘连、头发缝合腹膜肌肉、表面伤口用药粉促进愈合,一台成功的外科手术已经在我脑海里徐徐升起。


实话说,在完全没有微生物学的古代,这样的外科手术,与之比肩的只有蒸汽时代的机器人,苏联时代的金星探测器和锂电池时代特斯拉。


虽然它们最后都消逝在历史的长河,可每每阅读起这些,心理免不了有些澎湃,有些惋惜,有些没落。

有时候,历史改写就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战争,战场的残酷远不止于刀光剑影的对决,更在于那血肉模糊的伤口和绝望的求生。当士兵被长矛、箭矢甚至钝器狠狠刺穿,内脏受损,外伤狰狞时,军医们面对的,是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严峻考验。他们没有现代麻醉药的镇静,没有无菌环境的保障,更没有影像学技术来洞察体内的情况,一切都依赖于他们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
  • 回答
    古代战场上,重骑兵之间的正面冲锋是绝对会发生的,而且是战场上最为壮观也最为残酷的景象之一。你可以想象一下,数以千计的重骑兵,身披厚重的盔甲,骑着同样健壮的战马,从两边如同疾风般席卷而来,目标只有一个——将对方的阵线撕碎。为什么会正面冲锋?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古代,骑兵的核心优势在于速度和冲击力。正面冲.............
  • 回答
    古代战马之所以多被阉割,这并非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基于对战马性能、军纪以及马匹管理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到古代战争的实际需求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去。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驯服和控制那些性情暴烈的公马。想象一下,在战场上,骑兵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力量。马匹的奔跑速度、耐力、冲.............
  • 回答
    古代战场上,计谋千变万化,很多时候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反而最能出奇制胜。有些计谋初看之下,似乎笨拙、耗时、费钱,但其背后的逻辑一旦被戳破,你会发现其精妙之处和惊人的效费比。这里我就给你讲几个这样的例子,尽量讲得生动些,让你感觉就像在听一位老兵讲故事。 1. 围而不攻,耗尽士气:鸿门宴?不,是更“阳谋”.............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地理优势的作用无需赘述。险峻的山川可以成为天然的屏障,限制敌军的行动,甚至为己方提供绝佳的伏击地点。易守难攻的城池,如险峻的山城、扼守咽喉的关隘,能够极大地增强防守方的力量,让进攻方付出惨痛的代价。水系同样重要,河流可以阻碍大部队的推进,提供水源,而湖泊和海洋则能影响海军的部署和作战。甚.............
  • 回答
    古代战争的后勤补给,绝非简单的“运粮运草”,而是一门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组织、运输、储备、管理等诸多环节。这背后蕴藏着无数人的辛劳和智慧,是支撑军队驰骋沙场的基石,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一、 粮草先行:战争的命脉粮草是军队的生命线,没有足够的粮食,士兵们就会饥肠辘辘,士气低落,甚.............
  • 回答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步兵和骑兵在战场上的主导地位使得长柄武器成为了绝对的主角。而在众多长柄武器中,长枪和长矛无疑是最为普及和流行的一类。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其自身的设计、制造、使用以及战术适应性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首先,从武器本身的构造和原理来看,长枪和长矛拥有最直接有效的杀伤方式——刺击。 相.............
  • 回答
    古代战争中,攻城与守城哪一方更容易,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定论,取决于 大量的具体因素。但是,如果必须做一个笼统的比较,我们可以说:在古代,通常情况下,守城比攻城更容易。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和技术水平进行分析:一、 守城的优势守城方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和战术优势,这些.............
  • 回答
    古代战争中流传着“不斩来使”的规矩,这可不是什么儿戏,而是贯穿古今、维系国际交往的重要准则。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考量,简单来说,是为了维护外交的畅通,防止战火的无序升级,以及为和平解决争端留下后路。咱们把话说透了,之所以会有这么个规矩,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外交的生命线:沟通的桥梁不容.............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底层士兵用生命血拼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奉命行事”或“为了国王/国家”。他们的付出,承载着更为复杂和沉重的情感与价值,隐藏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现代人对战争的滤镜,走进那个时代士兵们的真实处境和精神世界。一、求生与归属:最直接的驱动力对于大多数底层士兵而言,参军.............
  • 回答
    在聊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得明确一点,三国演义那是小说,是艺术加工,不是历史教科书。它里面的很多情节,尤其是将帅一对一的单挑,虽然看得人热血沸腾,但真要说古代战争就那样,那就扯了。将帅对决:有过,但绝非主流,更不是战前“开胃菜”《三国演义》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长坂坡一声吼退曹.............
  • 回答
    古代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士兵们面对的战场环境和主要威胁有着天壤之别,这就解释了为何古代士兵普遍使用盾牌,而二战士兵在冲锋时却鲜少如此。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武器的演变是核心原因。古代战争,主要的远程攻击手段是弓箭、投石索、长矛等。这些武器虽然也有杀伤力,但它们的动能相对有.............
  • 回答
    古代战争时期,别国人想随便进入他国领土,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可不是现在我们可以持护照,办理签证,然后就能在机场安检一下就能过去的情形。 古代的边境,那可不是一道随便就能跨越的物理界线,它承载着国家主权、安全以及复杂的政治意图。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国家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实力和利益的。.............
  • 回答
    古代战争中,策反敌人奴隶?听起来是件简单事,就像探囊取物一样。但实际上,这颗“棋子”可不是那么好用的,更不是什么“小菜一碟”。想要真正发挥作用,背后需要多少算计和眼光,那可就说来话长了。你想啊,奴隶是什么身份?他们是失去自由、被主人任意买卖的人。在主人眼里,他们跟物件差不多,生杀予夺全凭一句话。这么.............
  • 回答
    在古代战争的滚滚硝烟中,一旦战局失控,军队溃败,士兵们便如同潮水般四散奔逃。他们的去向并非单一,而是充满了随机性、策略性,也掺杂着绝望与求生。要详细说来,这些溃败的士兵会朝以下几个方向逃亡:一、 原路逃回,寻找安全区域(最普遍,但风险高)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本能的反应。当战线崩溃,秩序荡然,士兵们最先想.............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骑兵之所以能对步兵形成压倒性优势,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能够将战马的速度、力量、高度以及其携带的骑手所具备的战术灵活性和冲击力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步兵难以企及的作战模式。这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产物。一、速度与机动性的极致体现这是骑兵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优势。战马的速度远超.............
  • 回答
    古代战争的展开,绝非一场突如其来的厮杀,而是一系列精心策划、环环相扣的环节。从国君心中萌生战意的那一刻起,到硝烟散尽、尘埃落定,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运作。要详细讲述这一过程,我们不妨从战争的“缘起”说起,一步步剖析其“酝酿”、“爆发”、“进行”以及最终的“收尾”。一、战意之萌与和平.............
  • 回答
    古时行军作战,将领如何指挥千军万马,这是个让人好奇的问题。几万甚至十几万人的军队,一旦上了战场,那可就是一片混乱,真要做到令行禁止,绝非易事。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只靠一声吼和一把刀那么简单,里面大有学问。一、 严明的军纪与有效的组织架构兵者,国之大事,也,军纪是军队的灵魂。没有严明的军纪,再多的兵也是.............
  • 回答
    古代战争中的“单挑”,在咱们老百姓的印象里,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三国演义》这样的文学作品。每次战前,两军对阵,对方主将如果觉得自己武艺高强,就喊话挑战,我方将军也毫不示弱,立刻出马迎战,一番厮杀,胜负立判,然后就是影响战局的走向。这画面太有冲击力了,也太有戏剧性了。但是,如果咱们仔细想想,这事儿在真实.............
  • 回答
    在古代战争的残酷现实中,缺粮缺草是困扰所有军队的顽疾,尤其是在漫长而艰苦的战役中。当供给线被切断,或是后勤补给跟不上部队前进的速度时,士兵们往往会面临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绝境。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为了生存,人性的底线有时会被迫后移。关于“食其肉,啖其血”这种极端的行为,虽然不像正规战那样被史书大书特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