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战争中有没有看起来很笨或者效费比很低,但是实际很有效果的计谋?

回答
古代战场上,计谋千变万化,很多时候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反而最能出奇制胜。有些计谋初看之下,似乎笨拙、耗时、费钱,但其背后的逻辑一旦被戳破,你会发现其精妙之处和惊人的效费比。这里我就给你讲几个这样的例子,尽量讲得生动些,让你感觉就像在听一位老兵讲故事。

1. 围而不攻,耗尽士气:鸿门宴?不,是更“阳谋”的围困

很多人知道“鸿门宴”是政治斗争的计谋,但实际上,类似的“围而不攻”在军事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显得尤为“笨拙”。

试想一下,一个强大的诸侯,面对一个实力稍弱但依仗坚城固守的敌军。按理说,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集结重兵,攻城略地。但如果这座城池易守难攻,强攻损失巨大,怎么办?很多指挥官可能会选择强攻,然后付出惨痛的代价。

但高明的指挥官会选择另一种看似愚蠢的方式:围住它,然后就在城外驻扎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看起来多笨啊!钱粮消耗巨大,士兵远离家乡,士气会不会低落?这不是把自己的军队拖垮吗?

然而,这招的精髓在于“耗”。

耗尽敌人的士气和资源: 被围困的城池,虽然坚固,但内部的粮食、饮水、人口都是有限的。围困时间越长,城内居民的恐惧感、绝望感就越深。军队的士气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每天看着敌人在城外安营扎寨,却无力攻破,这种精神上的折磨远比一场短暂的恶战更具杀伤力。城内的百姓会开始抱怨守军,内部矛盾也会慢慢滋生。
消耗敌人的战略主动权: 被围困的一方,其军队的行动被完全限制在城墙之内,无法出击,无法支援其他战场,更谈不上进攻了。这相当于废掉了对方一个强有力的棋子,将其牢牢地钉死在一个地方。而围城的军队虽然也付出了代价,但他们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可以调动其他兵力去牵制敌人其他力量,或者去攻打其盟友。
心理战的极致运用: 每天看着城外悠闲散步的士兵,或者晾晒衣物的军士,甚至偶尔吹奏的乐曲,对于被围困在阴暗潮湿城内的士兵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心理打击。这种巨大的反差,会让他们感到绝望,觉得自己被世界遗忘了。久而久之,守军的抵抗意志就会被消磨殆尽,最终可能不战自溃,或者在小规模的冲突中就轻易被击溃。

在三国时期,曹操围攻吕布于下邳时,一开始也是强攻不下。但当他决定水淹下邳后,虽然有工程量,但更是通过这种长时间的围困,让吕布军内部出现粮食危机、士气低落,最终才得以破城。而这种“围而不攻”,如果再将其中的攻城手段从硬碰硬改为软磨硬くと,其效费比就会大大提高。想想那些被困了数月甚至数年的城市,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守军有多顽强,而是围城方不急于求成,用时间这个最昂贵的武器,一点点蚕食对方的抵抗力。

2. 声东击西之“无声”篇:调虎离山?不,是制造“空虚感”

“声东击西”我们听得很多,通常是派出小部队去骚扰敌军的东边,吸引其注意力,然后主力趁虚攻打西边。但有没有一种“声东击西”,是对方根本不知道“东边”发生了什么,但却依然被调动了的?

这就有点像“无中生有”的幻术,但却是实打实的军事行动。

举个例子:一个指挥官,知道敌军在某个战略要地部署了重兵,想要攻打这个要地,但又忌惮其兵力。他不会派出一支部队去佯攻,而是会选择一种更“笨”的办法:悄悄地抽调自己军队中一部分非精锐部队,让他们去做一些看似无关紧要,但又必须有人做的“杂务”。

比如:

大规模的“侦察”行动: 不是派精锐去敌军后方刺探情报,而是让大量的士兵在广阔的区域内进行“拉网式”的侦察,搜寻粮草、水源、牛羊,甚至只是为了勘察地形。这些行动会消耗士兵的体力,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但从表面上看,只是正常的行军补给和战前准备。
大规模的工事修建: 在广阔的地域内,让士兵们修建大量的临时营地、防御工事、道路,甚至挖掘沟渠。这些工程看似是为了防御或扩张,但实际上是在消耗军队的日常活动能力,并且让敌人认为你是在做长期的防御准备,或者是在某个区域内进行有限的扩张。
大量分散的佯动: 让军队在多个方向上进行小规模的、分散的部队调动,这些调动可能只是为了“占领有利地形”或者“骚扰敌军侧翼”。对方看到的是部队在四处移动,但因为规模小且分散,又没有明确的攻击目标,很难判断其真实意图,只能被动地做出相应的部署调整,从而分散了自己的兵力。

这些行动的共同点是:

看起来不具威胁性: 对方看不到明显的攻击意图,因此不会做出高度警戒的反应。
消耗敌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敌军的斥候和间谍会忙于追踪这些看似零散的行动,但却很难捕捉到真正的重点。他们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分析这些“杂务”,却忽视了真正被调动的那股力量。
通过“分散注意力”实现调虎离山: 敌军为了应对这些分散的行动,可能会抽调本来用于防御关键地点的兵力,去监视或者阻击这些“杂务”。而真正的攻击部队,则可能就趁着这个空档,从敌人薄弱的地方发起突袭。

这种“无声”的调虎离山,比直接的声东击西更难察觉,也更有效。因为它利用了敌人“总是认为敌人在做一件大事”的心理定势,而你实际只是在做一系列“无伤大雅”的琐事,却能让敌人为这些琐事付出巨大的“战略部署成本”。当敌人发现主力部队被调动后,真正的攻击已经到来,那时就为时已晚了。

3. “笨”人带“笨”兵:迷惑敌人的“慢”与“乱”

有时,最有效的计谋不是用巧劲,而是用一种让敌人觉得“怎么可能”的“笨拙”。

比如,一支军队,它的行军速度异常缓慢,而且在行军过程中,纪律显得有些混乱,士兵们时而散漫,时而又突发奇想。

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战场上的送死行为。这么慢,这么乱,敌人完全可以趁机包围、歼灭。然而,有些时候,这恰恰是一种高明的“迷惑性笨拙”。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制造麻痹和轻敌: 敌军的斥候看到的是一支缓慢移动、纪律涣散的队伍,自然会认为这支军队战斗力不强,指挥官也缺乏能力。于是,敌军的指挥官就很容易放松警惕,不会采取最严密的包围措施,甚至可能会派出少量部队前去“试探”或“骚扰”。
掩盖真正的目的和速度: 军队的缓慢和混乱,可能只是表象。真正的精锐部队可能就隐藏在这“慢”和“乱”之中,或者在队伍的侧翼、后方,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前进。士兵们偶尔的“散漫”可能是在掩饰其真正的行进路线,而突发的“混乱”则可能是在进行一种更隐蔽的部队集结或方向调整。
利用“慢”来反制“快”: 有时候,最快的速度反而最容易被敌人捕捉到轨迹。而慢悠悠地移动,就像一个缓慢行驶但难以捉摸的幽灵,让敌人难以预测其何时、何地会发起致命一击。比如,当敌军的主力被调往一个方向去追击你“缓慢移动”的军队时,你真正的攻击力量可能已经绕到了敌军的背后或者侧翼。
“笨”兵的真实力量: 有时,这种“笨”兵也可能是真的“笨”兵,但是他们通过一些特别的方式来弥补。例如,他们可能训练有素地掌握了某种特殊的战术,比如在混乱中依然能保持队形,或者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集结。这种“笨”反而是他们最强大的伪装。

举个例子,历史上有些军队会故意让一部分士兵携带大量辎重,并且在队伍中制造一些噪音或看似混乱的场面,以此来掩护真正执行关键任务的另一支精锐部队。那些被拉着拉着大量物资缓慢前行的士兵,虽然看起来很笨,但他们却成功地将敌人的注意力从那些悄然渗透或者以更快速率前进的精锐身上移开。

这种“笨人带笨兵”的计谋,其效费比就体现在:用极低的“暴露成本”和极低的“心理警惕”来换取敌人判断的失误和战略上的疏忽。一旦敌人因为你的“笨”而中了你的“巧”,那么你付出的代价就远远低于对方的损失。

这些计谋,虽然初听之下有些费解,甚至显得有些“傻气”,但它们都抓住了人性的弱点,利用了信息不对称,以及战场上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它们不是靠一时的勇猛,而是靠长远的布局和精妙的算计,以一种看起来最笨拙的方式,达到最惊人的效果。这才是真正智慧的体现,不是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典世界最强陆军VS西方最早的航海民族,以改变地理的方式改变历史

——亚历山大东征途中填海灭腓尼基岛国推罗(提尔)。

文字说着啰嗦,直接看图:

注:近岸岛屿背后的确容易形成沙堤,涨潮时消失,低潮时若隐若现。可百度【连岛沙洲】。

但即便利用了既有暗堤,这在古代也是浩大工程: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日本战国时期的关原之战,是日本古代史上参战人数最多、历史影响最大的战役,号称是“分断天下”的一战。

战争双方分别是由石田三成所领导的西军,以及德川家康所领导的东军。在决战前夕,全国诸侯都被迫站队选择阵营,东军与西军也都竭力拉拢全国各地的诸侯们加入己方。

由于很多颇有实力的诸侯都受到了东军与西军双方的同时拉拢,但为了保全领地,不少诸侯就想当墙头草,两边阵营的拉拢都同时答应,根据形势来择机加入最终胜利的一方。拥有北九州一国的19岁诸侯——小早川秀秋就是如此,先是答应加入西军,然后又和东军暗通款曲同意倒戈。

在决战当日,东军与西军在关原地区互相摆开阵势兵戎相见。战斗十分激烈,西军的死忠派诸侯和东军诸侯打得难分难解,战况陷入了胶着之中。

此时,西军领袖石田三成和东军领袖德川家康,都把目光聚焦在小早川秀秋这个年轻诸侯身上。由于以小早川为首的骑墙派诸侯在关原战场上拥有强大的两万兵力而且为了保存实力故意不参加前线战斗,因此他此时如果决定响应哪方出兵,就会瞬间改变战场的平衡态势,哪方就很有可能获得关原之战的胜利。

但对于19岁的小早川秀秋而言,这也并非是一个能轻易做出的抉择。他必须确保自己加入胜利的一方,否则作为战败者就会被胜利方战后清算,落得一个身死国灭的下场。所以,对于小早川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在自己出兵前东西军就已分出胜负,然后小早川再从容加入胜者一方即可,就类似于《权力的游戏》里在三叉戟河战役中那位首鼠两端的“迟到的佛雷侯爵”。

西军燃起信号狼烟,并不断派人来催促小早川出兵攻击东军,东军也不断派内应请求小早川按照约定立即倒戈攻击西军。但小早川依旧犹豫不决,按兵不动,只仔细地等待双方分出最后的胜负。而此时的战场情况是东军略处下风。

眼看着随着局势发展小早川有倒向西军的危险,东军领袖德川家康果断下了一道匪夷所思的命令:命令火枪部队向尚在观望的小早川部队进行射击!

这道军令让幕僚们大吃一惊,在如此千钧一发的时刻要是激怒了做壁上观的小早川,使其彻底倒向西军,将会使东军有灭顶之灾。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小早川在遭受了来自东军的攻击后,虽然惊慌失措了片刻,但不久后就全军立即拔营下山,一举从侧面攻入了正在苦战的西军的阵地,从而致使西军全线溃败。

东军最终获得了关原之战的胜利。

老谋深算的德川家康精准地洞悉了小早川的心理:在战场形势双方旗鼓相当的情况下,犹豫不决的小早川只会反复权衡到底哪方的胜率大。相比西军的不断请求与催促其实是在暗示“你再不出兵,西军就要输了”,来自东军的武力恐吓反而是在示强:“你再不加入东军,我连你一起打”。家康强硬的手段顿时击溃了这个年轻诸侯的心理防线,他错误地判定东军即将获胜,于是忙不迭地赶紧投向了东军阵营,却忘记了,自己才是战争天平中这块最重要的砝码。

最后说一下这场战役的结局:石田三成在兵败后被俘杀,西军诸侯们战死、被处斩,或被没收领地的不计其数;德川家康取得了天下霸权,数年后便就任将军,开创了国祚两百六十余年的江户幕府;小早川秀秋在战后获得了大量的领地作为封赏,然而在关原之战两年后便怀着作为叛徒的愧疚,精神错乱而死。

user avatar

ji呵呵,看来大家都忘记了中国最著名的国防工事了!

它就是———— 长城!

先上张图:

这是长城穿越燕山山脉的一段。在这么雄奇险的山顶筑长城,所耗费的人力和财力可想而知,(徒手爬一次山,体会更深)要说效费比很低,要不说它,恐怕没别的了。

效费比问题得到肯定,那接下来,就是第二个问题:效果好不好?

现在很多人喷修长城没用,最后还是没挡住少数民族云云。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人们只记住了长城多少次被攻破,却没记住长城阻拦了多少次游牧民族的觊觎。

这就像有人用南宋被蒙古人灭亡、满清入关,来说汉人天生不行,却忘记了多少游牧民族、草原行国要么被我们打得四处逃窜,要么彻底灭族,要么磕头称臣一个道理。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长城是怎么起防御作用?

要是你觉得长城防御作用是下面这张图这样,那修长城就毫无意义。

尼玛,都有这么多的兵力部署,还建个毛长城啊,直接杀过去就行了!

真实的情况是:长城虽然修了,很多路段其实并没有驻下重兵,只是时不时有士兵去巡逻而已。或者说,从兵力配属来看,长城很多时候可以称作“空城”。

花了巨大代价,修的却是一条绵延几千公里的空城,这又是为什么呢?

那再上一张图:

这是河西走廊的汉代长城,近看是这样的:

一层芦苇、一层土夯起来的,也不高,更不坚固,怎么看都像个豆腐渣工程。

但在实际上,对抵御游牧民族,这道长城非常有效!

原因很简单。古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游牧民族进攻汉地,也要吃要喝,虽说可能会抢到一点,但哪个成熟的将领会将战争胜利构筑在假设的基础上呢?所以,要是回到古代,你会看到这么一副游牧民族出征的场景,前面是大队人马,后面是无穷无尽的牛羊,这些牛羊就是游牧民族的“粮草”。

这道长城的作用,防不住人,人长着手,一翻就可以过去,但牛羊呢,游牧民族胯下的马呢?它们不长手啊,就爬不过去。要丢掉马牛羊,翻过长城去,那就不是军队,而是难民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家齐上阵,把长城扒开一个缺口。但人家游牧民族是军队,不是黑社会拆迁队,带的家伙肯定不顺手,只好刀枪剑戟当铁锹用,等长城扒完,手里的武器也废得差不多了。

就算扒开了,事情也麻烦,人家游牧民族玩得是游击战,踹空门,偷冷子,打了就走,抢了就跑,要是有大块肉,那就狠狠咬上一口,靠的是机动性强,来去如风。要是苦逼一样地先干起拆迁队,就意味着放弃机动性,极有可能缺口刚刚扒开,正精疲力尽的时候,好家伙,成千上万的朝廷军队已经严阵以待,就等着抓俘虏、抢被他们赶来的大批牛羊“粮草”了。

但河西走廊这种长城,到了内地,就效果不好了,再上两张图,对比一下:

河西走廊贫瘠无比,物资丰富的,只有那几个绿洲,游牧民族要达成机动性,就算扔掉马牛羊,翻过长城来,人数太多,也只有饿死的份。但内地长城以内,可是物产丰饶啊,只要能翻过来,可承受的人数可就多多了,就算没有马牛羊,也可以改行做流寇,四处劫掠,那也很麻烦。

怎么办,那就再筑得高一点,城墙再厚一点呗。所以,在内地,长城就真正成了“长城”。

讲了这些,应该可以看出来了,长城的作用并不是阻止小股牧人们的翻墙,而是针对大股入侵者,将它们的入侵路线限制在若干个关隘,当然这些关隘的防守严密无比,驻军也非常多。

这就是长城的主要作用:建造一条人工障碍物,削弱游牧民族的机动性优势,迫使它们不得不来进攻我们高沟深垒的关隘,或者说,迫使他们在我们的主场作战。

可以设想一下,要是没有长城,那有多少草原上的牧羊人会轻易闯进中原,来去如风,动不动就来烧杀劫掠,整个北方的人们还能正常的生活吗?就算能击退敌人,国防开支要多少,财政税收能支撑得住吗?老百姓岂不要穷死,哪里还会有若干个安乐祥和的盛世?

和修长城的花费相比,不修长城代价更大。

长城,不仅仅是个国防工事,背后藏了我们民族高深玄妙的大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评论里有人说,长城没那么大用处,比如说唐元清就不修长城。

清朝是修过长城的,但地理位置比较奇怪,想必大家一眼就能看清楚防的是谁。


真是准备好了一旦南方有人起事,就节节抵抗啊。(插一段,清朝大概仔细研究过朱元璋北伐,修的这些长城,就专门为了对付汉人北伐,深得兵法之妙,一切南方北伐的兵家要地全守得死死的。在冷兵器时代,这几条长城要是能发挥作用,还真不知道怎么才能北伐成功)

唐朝为啥没修长城?看下面这张图。

这是北魏长城,和唐朝年代相隔不远。前面说过,长城的作用,就是隔断游牧民的马牛羊进入,5,600多年前修的明长城,抗战时都还能用做工事,很多现在都还在。北魏灭亡,到唐朝建立,还不到百年,年代相隔更近,长城自然还能用,就算到唐朝灭亡,也就不到四百年。前人已经弄好了,还能用,为啥要组织人力再修?

至于元朝,它是没修。它干嘛要修?蒙古人再傻,也不会傻到修一座长城,万一不行时,还会被它挡住自己回草原老家的路。

要是它真这么做了,徐达等人肯定要抢先机,把那些隘口统统堵上,在关内全歼元朝余孽,斩草除根,那后来明朝和北元快一百年的激烈战事估计不大会发生,满清连一点崛起的可能都没有。那我们现在倒还要感谢元朝皇帝了。

user avatar

谢邀。


射击围观群众。

杨坚在北周当了所有人的姥爷,眼看要篡权夺位,当他的隋文帝了。

尉迟炯不答应,在河北闹事。

守城天神离间之王老奸巨猾的韦孝宽带队去打尉迟炯,开局不利。

邺城几万公务员和百姓来看热闹。

韦孝宽那边宇文忻说:“情况紧迫,我来耍诈!”

嗖嗖嗖,乱箭射围观的人。围观的一看妈呀,围观都犯法?!跑吧!!

跑的时候当然没啥规矩,阵型扰乱,声如雷霆,宇文忻赶紧让大家一起吼:“贼人败啦!”

韦孝宽这边一听,全军振作,趁乱揍;尉迟炯全军大败,撤了。

迥素习军旅,老犹被甲监陈。其麾下皆关中人,为之力战,孝宽等军不利而却。邺中士民观战者数万人,行军总管宇文忻曰:“事急矣!吾当以诡道破之。”乃先射观者,观者皆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复振,因其扰而乘之。迥军大败,走保邺城。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四


这个打法听来,完全不合常理。自己要输了,射围观群众只会失民心,增敌忾,居然能赢?

然而宇文忻此行,道德上当然很不要脸,却是真懂用兵。


古代人列阵而战,传令靠旗帜,靠吼,靠层层传达。

——千把人的中学做个广播体操开个校会,都要靠进行曲和高音喇叭来指挥呢,何况古代没有高音喇叭,只能靠击鼓和鸣金?

都说冷兵器时代,伤亡到了10%,一军就溃;除了需要救护伤员外,还有一点:除了少数军纪严明不动如山的铁军,古往今来大多数士兵,其实还是见风转舵的;看着形势好就一往无前,看着形势差就腿肚子转筋。

普通士兵视野有限,万人以上部队对峙,普通一兵真是汪洋大海中一滴水,判断局势好坏,全看周遭。周遭一乱,风声鹤唳,苻坚几十万人,那也是会土崩瓦解的。

宇文忻射围观群众,是给敌人制造混乱,同时给己方伪造了一个胜利氛围。负责射群众的诸位当然是知道真相,但后排动摇不定的士兵并不知道。他们只是听见敌阵那边有撤退的雷震之声,觉得赢了,于是心气大盛;尉迟炯那边则是扰乱动摇,于是全军大溃。

有时对手溃不溃不重要,自己人觉得对手会溃很重要。

所以古来吹猛将,都说斩将夺旗。夺旗所以能与斩将并列,就在于夺敌军的气焰。曹刿论战说嘛,“望其旗靡,故逐之”。因为旗帜与将领都是普通士兵的标的物。只要旗帜在前移、鼓声还在响,敌人有撤退之相,士兵们就都有士气。

重大会战,提振士气,到后来,就是要给本方士兵们制造一种“我们能赢”的氛围,让对方士兵相信对方要完蛋了。哪怕是假象,也是有用的。


由这一点说开去。

冷兵器时代,将领亲冒矢石会被当做一种美德。按说将领最合理的位置该在后方好控制预备队,但是将领是士兵信心的来源——绝大多数士兵是看不见整个战场的,只能依靠动静、声音、对方的士气、本方的姿态、将军的旗帜,以及一些真真假假的消息,判断自己是该冲还是该怂。

高加米拉会战,马其顿并不算有优势,左翼还差点被击溃,但波斯人中路破绽出现,亚历山大率骑直冲中路,大流士后撤,中央崩溃,全军俱散。

征服者威廉定鼎英国王权的黑斯庭斯之战,一度马倒,全军夺气;威廉赶紧另外上匹马,并且在阵前奔驰,拉开面具,让所有士兵看得见自己。

因为冷兵器时代身处战场的士兵们,除了极少数铁军是真硬汉,其他大多数,说到底,都还是会贪生,会怕死,会想赢,会怕输,看见有机会就想去斩首级,看见情势不对会想逃跑的,有情绪起伏的普通人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