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战争中,为什么流传有不斩来使的规则?

回答
古代战争中流传着“不斩来使”的规矩,这可不是什么儿戏,而是贯穿古今、维系国际交往的重要准则。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考量,简单来说,是为了维护外交的畅通,防止战火的无序升级,以及为和平解决争端留下后路。

咱们把话说透了,之所以会有这么个规矩,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一、外交的生命线:沟通的桥梁不容摧毁

想象一下,两国交战,如果连个传话的人都不能保证安全,那沟通还怎么进行?来使,说白了就是双方派出的信使,他们肩负着传递信息、谈判条件、交换俘虏等重任。如果一方残忍地斩杀对方的来使,这无异于主动切断了彼此沟通的渠道。

传递信息的需求: 战争期间,信息交流至关重要。无论是宣战、议和、停战,还是传递具体的条件、要求,都需要信使往来。如果信使被杀,那么这些信息就无法有效传递,双方可能因此错过重要的谈判时机,甚至因为误解而加剧冲突。
谈判的可能: 即使是打得如火如荼的双方,也总会有谈判的可能。可能是为了交换俘虏,可能是为了休战几天以便收敛尸体,也可能是为了寻求和平。来使就是谈判的开端,他们的安全得到了保障,双方才有机会坐下来谈。一旦来使被杀,这种谈判的可能性就几乎荡然无存。
避免战争的无序升级: 战争本身已经够残酷了,如果连最基本的沟通都不允许,那么冲突很容易失去控制。杀死来使是一种极端的挑衅行为,很容易激起对方更强烈的报复,让战争陷入恶性循环,变得更加血腥和漫无目的。

二、道义与信誉的基石:遵守国际“游戏规则”

“不斩来使”不仅仅是出于功利性的考量,更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和文明发展的道义共识。这是一种“不成文的国际法”,虽然没有成文的条约来约束,但长期以来被各国普遍遵循。

国际社会的认同: 随着文明的进步,各国逐渐意识到在处理彼此关系时需要一定的规范。遵守“不斩来使”的规矩,是对文明交往的一种体现,也是对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的一种尊重。
维护自身信誉: 一个国家如果连基本的国际道义都不顾,杀害来使,那么它在国际上的信誉将荡然无存。这会使得其他国家不愿意与其交往,甚至会联合起来对其进行制裁。在古代,一个国家的信誉和盟友关系,往往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长远利益的考量: 即使是在战争中,也要为长远的利益考虑。今日你杀我使,明日我亦可杀你使。一旦这种行为成为常态,那么所有国家都将生活在不安之中,外交将难以为继。因此,遵守规则也是为了维护自己未来不受此类待遇。

三、象征意义的慎重:尊严与文明的体现

来使不仅仅是个人,他们代表着派遣国的元首、政府和国家尊严。伤害来使,本质上是对一个国家主权的侵犯和对其尊严的侮辱。

国家尊严的象征: 来使的身份是神圣的,他们是国家之间沟通的使者,承载着国家的外交使命。斩杀来使,是对派遣国国家尊严的直接践踏,这往往比直接的军事打击更能激起对方的愤怒和复仇的决心。
文明的底线: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而“不斩来使”就是其中之一。它代表着文明社会对野蛮行为的拒绝,对人道精神的尊重。

历史上的例子也印证了这一点:

很多历史记载都表明,即使是双方战况激烈,对来使的礼遇通常也是得到保障的。当然,也并非绝对,历史上也有违反这一准则的例子,但往往会招致强烈的谴责和报复。例如,一些国家在战败后,可能会出于泄愤或故意挑衅而杀死来使,但这通常会被视为一种野蛮和失信的行为,进一步孤立了自己。

当然,规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上也存在一些例外和模糊地带:

来使本身行为不端: 如果来使言语侮辱、举止挑衅,甚至充当间谍,那么可能会面临不同的待遇。但即便如此,直接斩杀也并非普遍选择,更常见的是将其驱逐或进行审判。
非常极端的情况: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例如一方已经完全不顾任何国际准则,将战争推向了极度的野蛮和残酷,另一方为了自保或者展现强硬姿态,也可能采取非常规手段。但这种行为一旦发生,通常会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

总结来说,“不斩来使”的规矩,就好比是两国交战时的一条看不见的“红线”。 它不是法律,却比法律更重要,因为它关乎的是沟通的可能,是战争的底线,是国家信誉的维护,更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这条规矩的存在,为濒临破裂的外交关系保留了一线生机,也为避免无谓的杀戮和更深重的仇恨提供了一道屏障。在冷兵器时代,更是如此,一次简单的信息传递都可能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使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进程和走向。正是因为有了这条规矩,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到战争并非总是盲目和失控的,总有一丝理性和规则在维系着彼此的联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并没有,但是不流传这个规则,就没有人愿意当使者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战争中流传着“不斩来使”的规矩,这可不是什么儿戏,而是贯穿古今、维系国际交往的重要准则。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考量,简单来说,是为了维护外交的畅通,防止战火的无序升级,以及为和平解决争端留下后路。咱们把话说透了,之所以会有这么个规矩,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外交的生命线:沟通的桥梁不容.............
  • 回答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步兵和骑兵在战场上的主导地位使得长柄武器成为了绝对的主角。而在众多长柄武器中,长枪和长矛无疑是最为普及和流行的一类。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其自身的设计、制造、使用以及战术适应性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首先,从武器本身的构造和原理来看,长枪和长矛拥有最直接有效的杀伤方式——刺击。 相.............
  • 回答
    古代攻城战中,守城方为何不轻易推倒攻城梯?这事儿说起来,门道可不少,绝非一时的疏忽或蛮干。原因嘛,要从多个角度来细说。首先得明白,攻城梯这玩意儿,并非是随便就能推倒的。想想看,那都是啥样的梯子?多是粗壮的木材搭建,有的甚至用牛皮或者铁条加固过,又长又重,而且往往是几十上百人合力搬运才能立稳。更要命的.............
  • 回答
    曾经在古典战场上翻江倒海的骑兵,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其身影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背后是军事思想、技术和战场环境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因素。一、 战争形态的剧变:速度与火力的压制古典战场上的骑兵之所以能无往不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具备了当时战场上最快的机动性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审视历史上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却又饱受争议的扩张性运动时,十字军及其后裔确实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其他许多文化中的“祖宗阔过”叙事,往往伴随着一种近乎神圣的自豪感,强调祖先的勇武、功绩以及对异族“教化”或征服的“正当性”。然而,十字军的后裔,特别是随着近代欧洲思.............
  • 回答
    抗日战争和古代战争,虽然本质上都是武装冲突,但它们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感受却天差地别。抗日战争带来的那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家国情怀,甚至一种近乎绝望却又充满希望的史诗感,是古代战争难以比拟的。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乃至个体体验的巨大差异。一、 战争的性.............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长枪兵为何能成为主流,而非刀盾兵,这背后涉及了战略、战术、武器性能、成本效益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要素。 1. 武器性能与战场功能: 长枪的“触及范围”优势: 攻击距离: 这是长枪兵最核心的优势。一杆长枪的长度往往超过士兵的身高,.............
  • 回答
    古代战争可不是简单的“排队射箭”那么回事。虽然弓箭是重要的远程打击手段,但战争的复杂程度远超这个简单的描述,涉及到的因素多如牛毛,从士兵的构成、战术阵型、地形利用、武器装备,到后勤补给、将领指挥、士气军心,甚至是天气因素,无一不影响着战场的胜负。首先,我们得明白,“排队射箭”本身就是一种战术,而且是.............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探马(或称斥候、侦察兵)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如同军队的眼睛和耳朵,负责侦察敌情、地形、兵力部署,为指挥官的决策提供关键依据。然而,即便探马的出现往往会带来危险,古战场上却常常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即使探马被发现,也并不总是被立刻射杀。这并非源于什么仁慈的“君子协议”,而是背后有着更为实际和.............
  • 回答
    古代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士兵们面对的战场环境和主要威胁有着天壤之别,这就解释了为何古代士兵普遍使用盾牌,而二战士兵在冲锋时却鲜少如此。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武器的演变是核心原因。古代战争,主要的远程攻击手段是弓箭、投石索、长矛等。这些武器虽然也有杀伤力,但它们的动能相对有.............
  • 回答
    我国在拍摄高水平的中国古代战争电影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挑战,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文献的局限性与细节的缺失: 细节的模糊性: 虽然我们有丰富的史书记载了战争的大致经过、参战人数、主要战役和将领,但对于许多具体细节,如军队的.............
  • 回答
    “古代西方战争格局小”,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但细究起来,可能需要先掰扯清楚“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以及我们对比的参照系是什么。如果我们把“小”理解为参与战争的国家数量少、地理范围窄、动员能力弱、对社会影响有限,那么从某些角度看,早期古代西方(比如希腊城邦时代,或者罗马早期)的战争,确实与我们想象.............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战争的胜败问题,以及军队维持的根本目的,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讨论空间的历史议题。简单地说,认为中国古代军队“老是输”对外战争,或者军队维持的“主要目的”是对内镇压,可能过于片面和简化。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历史的多个侧面。对外战争的胜败并非一边倒首先,中国古代王朝并非在所有对外战争中.............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战争形态、军事技术、士气维持、指挥体系乃至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变化。简单地说,近代战争能够承受极低的伤亡率依然保持阵地,而古代战争稍有损失就可能崩溃,其根本原因在于近代战争体系的整体效率和韧性远超古代,并且其核心驱动力和战场管理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下面.............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战争演变和历史理解的关键点。实际上,我们观察到的“古代动辄数十万,近代人数少”这个印象,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并非绝对,而且背后的原因也非常复杂,涉及技术、组织、经济、社会以及战略思想等多个层面。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掰扯一下:一、古代“数十万”规模战争的真.............
  • 回答
    盐,在古战场上绝非寻常之物,它的重要性,往往被许多宏大的战役和英勇的将士所掩盖,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战争的走向和军队的生存。我可以肯定地说,盐在古代是至关重要的战争资源,而且其重要程度,即便是在今天看来,也毫不逊色。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没有冰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的时代.............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心中都会冒出的疑问。西方文明悠久先进?中国古代也经历过战乱灭族?为什么一个似乎“没落”了,一个却顽强地传承至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界定一下“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很多人提到西方文明,脑子里会蹦出古希腊、古罗马这些名字。它们确实在哲学.............
  • 回答
    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发明,总是在无辜的生灵涂炭与文明的残垣断壁间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不能将战场限定在荒无人烟的山区,或是浩瀚无垠的海洋?在那里,两国军队可以进行一场纯粹的军事较量,没有家园的破碎,没有无辜的生命被卷入战火,也没有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迹被夷为平地。然而,现实.............
  • 回答
    古代战争?那可不是什么游戏里的“即时战略”或者“大片”里的刀光剑影,它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充满血腥、汗水和绝望的较量。如果让你穿越回去,亲眼见证一场古代战争,你可能会被眼前的一切彻底颠覆认知。战前:筹谋与集结战争的爆发,绝非一朝一夕。首先是漫长的政治博弈,外交、谍报、甚至是散布谣言,都在为这场武力冲突.............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强调长江天险,并非因为长江的长度本身,而是其宽度、水流速度、季节性变化、以及两岸地势的差异,共同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军事屏障。虽然长江非常长,有很多地方可以渡河,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更不是所有渡河点都能形成有效的突破口。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为何长江如此被重视,以及其他渡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