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日战争和古代战争都是战争为什么抗日战争带给人的感受那么强烈而古代战争就没有什么民族责任感等一些感觉?

回答
抗日战争和古代战争,虽然本质上都是武装冲突,但它们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感受却天差地别。抗日战争带来的那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家国情怀,甚至一种近乎绝望却又充满希望的史诗感,是古代战争难以比拟的。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乃至个体体验的巨大差异。

一、 战争的性质与目标:生存还是征服?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战争的目的和性质。

古代战争: 大多是为了争夺土地、资源、权力、臣民,或是为了巩固统治、扩张领土、报复仇敌。战争的参与者,无论是士兵还是普通民众,往往更多地将其视为一次政治事件,一场王朝的兴衰,或是领主的征伐。即使是“保家卫国”,其“国”的概念更多指向王朝、皇帝,而非抽象的民族。胜利的回报可能是新的土地、财富和荣耀,失败的后果是政权的更迭,但文化的延续性往往较强。

抗日战争: 这是一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保卫战。日本侵略者并非仅仅要占领土地,而是要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彻底剥夺中国人民的自由和尊严,抹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这种灭绝性的、种族性的侵略,将所有中国人置于共同的危险之中。战争的目标不再是“谁来统治我们”,而是“我们是否还能够作为一个民族存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威胁,自然而然地激发了最原始、最深层的生存本能,以及由此产生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二、 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民族国家的概念

“民族”这个概念本身,在古代和近代有着本质的区别。

古代: 虽然存在“华夏”、“汉族”等模糊的群体认同,但其凝聚力更多是基于血缘、地域、文化习俗,以及对共同王朝的效忠。国家是皇帝的,疆土是皇帝的,百姓是皇帝的臣民。个体对“国家”的认知,远不如对家庭、宗族、乡土的认知来得具体和牢固。战争的失败,可能是换了一个皇帝,但“中国”的文化和人民依然会延续。

抗日战争: 是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兴起、民族国家概念逐渐形成的背景下爆发的。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为何落后,如何才能抵御外侮,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孙中山先生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已经包含了强烈的民族革命思想。“民族”不再仅仅是血缘和文化的集合,而是一个拥有共同命运、共同政治诉求、主权独立的政治实体。抗日战争,正是民族主义思潮与实践的集中爆发。人们不再仅仅为皇帝而战,而是为“中国”这个现代民族国家而战,为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而战。这种集体身份认同的强化,使得战争的意义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 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宣传的力量

现代战争,尤其是在民族主义高涨的时代,意识形态的宣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战争: 宣传更多是通过君王的诏令、史官的记载,以及口耳相传的故事。其目的是宣扬君王的德政、战争的正义性,但往往难以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内心,更少有系统性的、情感化的意识形态灌输。

抗日战争: 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投入了巨大的力量进行抗日宣传。通过报纸、广播、歌曲、电影、标语、口号,甚至戏剧和绘画,将“抗日救国”的理念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些宣传强调日本的残暴,强调中国的屈辱,强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这些宣传将战争的意义从单纯的政治斗争,升华到一场拯救民族灵魂的伟大斗争。人们被告知,这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英勇抗争,是全民族的浴血奋战。这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动员,使得普通民众也能够深刻地理解战争的意义,并自觉地投入其中,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共鸣。

四、 战争的残酷性与现代媒体的传播

虽然古代战争也很残酷,但信息传播方式的差异,使得人们对战争残酷性的感知也不同。

古代战争: 战报和传闻是主要的信息来源。战争的残酷往往是模糊的、间接的,被诗歌和文学作品加工后,更多地带有英雄主义的色彩。除非亲身经历,普通人很难真正体会到战争的血腥和绝望。

抗日战争: 现代媒体的兴起,尤其是摄影、电影等记录手段的出现,使得战争的残酷性得以更直接、更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日军在中国大地犯下的滔滔罪行,如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等,通过照片、纪录片,以及幸存者的口述,以一种令人发指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这种赤裸裸的血泪控诉,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悲愤和抗争的决心。人们看到的是被烧毁的村庄,是流离失所的难民,是惨死的同胞,这些直接的感官冲击,远比古代的文字描述来得震撼。

五、 个体体验的深度与广泛性

战争对个体的影响,也是造成感受差异的重要原因。

古代战争: 战争的影响往往局限于特定区域,参与者主要是职业军人,普通民众虽然也可能受到牵连(如被征兵、被掠夺),但战争的爆发和结束,往往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不那么紧密。即使是战乱,也可能被视为周期性的动荡。

抗日战争: 这是一场全国性的、全民性的战争。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你是士兵还是平民,几乎所有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了这场战争。家庭的破裂,生离死别,家园的被毁,个人的遭遇,都与这场战争紧密相连。这种广泛而深刻的个体体验,使得“民族责任感”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到每个人的生命经历中。当一个人失去了亲人、家园,他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国家”这个概念的重要性,以及为之奋斗的意义。

六、 战争的意义升级:从权力转移到文化存续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意义在人们心中的排序也发生了变化。

古代战争: 更多是围绕“谁来统治”的权力转移。

抗日战争: 则是围绕“我们还能不能活着”的生存斗争,以及“我们还能不能保持自己的身份”的文化保卫战。当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生活方式都面临被彻底抹杀的危险时,激发的责任感和愤怒,是争夺一块土地或一个王位所无法比拟的。

总而言之,抗日战争之所以带给人如此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是因为它是一场在民族国家概念初步形成、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的背景下,由一个外来侵略者发起的,旨在灭绝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生死存亡之战。而古代战争,更多是围绕着政治权力、领土扩张等目标展开,其民族认同的模糊性和传播方式的局限性,使得它难以激起如此普遍而深刻的民族责任感。抗日战争,将“民族”这个概念,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了一段永远无法磨灭的集体记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末农民起义大军先是反明,

满清入关后,加入明军反抗满清暴政。

然后反清复明的口号从我大清建立到结束,从头喊到尾

你感觉强烈的原因:

一,有大清这个例子在前,肯定不想再做奴隶了。不管是鬼子的还是满清的。

二,日本鬼子基本照抄满清入关后的一切所作所为

三,现代战争的烈度更大

四,满清的屠杀过于强烈,造成各种人才人员断层。

五,满清的粉饰,篡改所有的历史记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日战争和古代战争,虽然本质上都是武装冲突,但它们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感受却天差地别。抗日战争带来的那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家国情怀,甚至一种近乎绝望却又充满希望的史诗感,是古代战争难以比拟的。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乃至个体体验的巨大差异。一、 战争的性.............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无法效仿“围魏救赵”战术来打败日本,这其中包含了错综复杂的历史、军事、政治和地理因素。简而言之,“围魏救赵”的核心在于“救”,即通过攻击敌人的后方或盟友,迫使其回援,从而解救被围困的友军。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中国自身面临的困境以及日本的战略特点,使得这一战术的实施变得异常困难,甚.............
  • 回答
    国民党高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指挥集团,其表现可以说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要评价“有多糟”,需要分阶段、分维度地来看待,并且需要剥离掉一些过度简化或标签化的论调。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和主要抗日力量,其高层指挥集团的整体表现,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也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国民党军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队)均涌现出大量英勇牺牲的将领。以下是根据历史资料整理的详细信息,涵盖主要将领及其牺牲情况: 一、八路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牺牲的将领八路军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主要活动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与日军和伪军作战.............
  • 回答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为抗击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贡献,比较谁的功劳“大”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因为双方在战争的不同阶段、不同战场、采取不同策略,其贡献的性质和规模也有所侧重。简单地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既不公平也无法全面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梳理一下双方的贡献,力.............
  • 回答
    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这两场名字里都带着“甲”和“日”的战争,对于中国而言,都像是历史长河中无法回避的巨石,激荡起无数波澜。但更令人扼腕的是,它们结局截然不同,命运也仿佛被抛向了两个极端。探究其中缘由,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品味那字里行间的无奈与觉醒。甲午战争:腐朽帝国与新兴强权的碰撞,一场“意.............
  • 回答
    抗日战争,这段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场抵御外侮的伟大斗争中,国民党和共产党,这对曾经的革命伙伴,又因立场、战略和最终目标的不同,扮演了各自截然不同的角色。要深入理解他们的作用,得剥开历史的表象,看看他们各自是如何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战争中行动的。国民党:中流砥柱.............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和八路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斗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虽然两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但它们在诞生背景、主要活动区域、部队构成以及战略任务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并非仅仅是称呼上的不同。理解这些区别,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部署和发展历程。一、 诞生背.............
  • 回答
    你同学的说法,听起来像是想把那个历史事件描绘得更“中立”,回避掉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身份区分。但恕我直言,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也对不起那些在那个年代牺牲的中国军民。想反驳他,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让他明白,这不是什么“立场不同”那么简单,而是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尊严的生死搏斗。1. 历史事实:侵略与反侵.............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伪军军官与日军普通士兵之间的关系,远非简单的上下级或合作者可以概括,它错综复杂,充斥着猜忌、利用、屈辱与勉强,是那个时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表面上的“合作”与暗藏的隔阂从建制上看,伪军被置于日军的指挥之下。伪军军官,无论其出身如何,名义上都要听从日军的命令,接受日军的“指导”和“监督.............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以及为什么日本会选择向蒋委员长投降。这其中涉及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战略考量,绝非一句两句能说完的。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作为当时的执政党和中华民国政府,国民党承担了领导全国抗战的重任,其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正面战场的中流砥柱: 国民党军.............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如果大量生产并装备霰弹枪给游击队和民兵,是否会带来更多战果,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武器的适用性、生产能力、战术运用以及当时的整体战略环境。首先,我们得清楚霰弹枪的特性。它并非什么高科技武器,而是一种相对简单、易于制造和维护的火器。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近距离的杀伤力.............
  • 回答
    十四年抗日战争,这段漫长而沉重的历史,不仅对饱受战火摧残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也对战争的另一方——日本国民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将日本本土国民与中国大陆的老百姓放在一起比较,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战争在两个国家不同社会层面留下的印记。日本本土国民的生活:战争初期,日本国内的宣传机器开足马力,描.............
  • 回答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宏大历史画卷中,的确存在着一种让许多人感到疑惑的现象:面对装备着先进武器的日军,为何部分装备精良度堪忧的中国军队,没有更广泛地重拾那些看似简陋却能灵活应用的冷兵器,比如弓箭和长矛?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落后就要挨打”就能完全解释的,而是涉及到了战争形态的转变、实战效率的考量、生产.............
  • 回答
    石牌战役:抗战中的血色脊梁与战略转折提起抗日战争,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气势磅礴的大型会战,然而,在波澜壮阔的战场背后,也涌现出无数如石牌战役这般,以弱胜强、铸就民族不屈精神的悲壮篇章。1943年5月,在中国远征军的浴血奋战下,日军在英帕尔战役失败后,企图从缅甸北线进攻中国腹地,而石牌,这座位于.............
  • 回答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取得完全胜利的第一次。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国共两党作为抗战的主力,也为这场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要清晰地界定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上的贡献和牺牲,需要一个细致的梳理和比较。国.............
  • 回答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怎样的牺牲和贡献?这其中的细节与我们当下普遍的认知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差距?要厘清这个问题,得把时间倒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深入了解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是如何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国民党在抗战中的牺牲与贡献:不容忽视的基石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核心事实:国民党是那个时期中国的执政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近现代史中两个关键的战争——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根本差异。你说“民心和人民的支持在解放战争中可以取得胜利,而在抗日战争中却没什么卵用”,这句话可能有些偏颇,但确实指出了一个核心的讨论点: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人民的支持对战争结果的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是大不相同的。要弄清楚这个.............
  • 回答
    将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置于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与当时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比较,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且极具探讨价值的设想。要详细分析其结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包括双方的作战风格、装备水平、战略指导、以及所处的历史环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所代表的特质。这支军队以其高度的纪律性、.............
  • 回答
    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都为中国的独立、尊严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要评判哪个历史意义更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且理解它们各自的独特价值。一、 抗日战争 (1931/19371945)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