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盐在古代是否是重要的战争资源?为什么?

回答
盐,在古战场上绝非寻常之物,它的重要性,往往被许多宏大的战役和英勇的将士所掩盖,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战争的走向和军队的生存。我可以肯定地说,盐在古代是至关重要的战争资源,而且其重要程度,即便是在今天看来,也毫不逊色。

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没有冰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的时代。军队的供给,尤其是食物的保存,是困扰历代军事统帅的头等大事。而盐,恰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

首先,盐是维持军队生存的必需品,直接关系到士兵的健康和战斗力。 人体需要盐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比如体液平衡、神经传导等等。一旦士兵长期缺乏盐分,就会出现疲劳、头晕、肌肉痉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想想看,一支因为缺盐而士气低落、体力不支的军队,即便装备精良,又如何能与训练有素、精神饱满的敌人对抗?因此,任何一支有远见的军队,都会将盐的供应列为优先事项。

其次,盐是保存食物的绝佳天然防腐剂。 在古代,军队的粮草来源主要是谷物、肉类、鱼类等。在漫长的征途中,尤其是需要穿越荒野或进行长期围困作战时,如何让这些食物不腐烂变质,是关乎军队生死的难题。而盐,正是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队军队在野外行军,如果他们能依靠盐来腌制肉类、鱼类,甚至是一些蔬菜,那么这些食物就能保存更长的时间,大大减轻了后勤补给的压力。不用担心每天都要追逐猎物或在敌人控制的地区寻找食物,也不用担心食物在运送过程中因为天气炎热而迅速变质。有了盐,军队就可以携带更多的储备粮,保持更强的续航能力,也更有可能在远离本土的地方展开持久作战。

举个例子,古代的中国军队在长途跋涉时,会利用盐来制作腊肉、咸鱼,或者将蔬菜进行腌制。这些食物不仅能够长时间保存,而且经过盐的浸润,也能带来更丰富的口感,对于长期食用粗糙干粮的士兵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慰藉。

更进一步说,盐的生产和控制,本身就成为了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 盐的获取途径并不总是容易的。古代的盐主要来源于海盐、湖盐、井盐等,这些资源的分布并不平均。一些地区可能拥有丰富的盐矿,而另一些地区则只能依靠长途运输。

这就产生了一个连锁反应:

经济价值: 由于其稀缺性和重要性,盐在古代往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甚至曾被用作货币。控制了盐的产地和贸易路线,就等于控制了巨大的财富。
战略价值: 盐的产地,特别是那些能够稳定供应大量食盐的地方,自然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许多战争的导火索,就与争夺盐矿或盐场有关。例如,古代中国的一些边境地区,盐的控制权往往是与民族关系、贸易往来紧密相连的。能够控制盐的来源,就意味着能够削弱敌人的补给,甚至通过限制盐的供应来迫使敌人屈服。
贸易与外交: 盐的贸易也是古代国家之间经济和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向邻国出售或交换食盐,国家可以积累财富,也可以建立互利的贸易关系。而如果某个国家垄断了关键的盐产地,它在外交上也就拥有了相当大的筹码。

当然,除了直接的食品保存和生理需求,盐在其他方面也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

军事营地的卫生: 在一些情况下,盐也被用来消毒和清洁。虽然没有现代的消毒剂那么强大,但其一定的杀菌作用,在简陋的古代卫生条件下,也算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皮毛处理: 军队的装备中,除了武器和衣物,还有大量的皮具,如马鞍、靴子、盾牌等。盐可以用来处理兽皮,防止其腐烂,保持其柔韧性,从而延长装备的使用寿命。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盐并非仅仅是一种调味品,它贯穿了士兵的日常饮食、军队的后勤补给、战争的经济基础乃至战略格局的方方面面。一个能够有效组织盐的生产、运输和分配的政权,往往比那些在这方面捉襟见肘的国家,拥有更大的战争潜力和持久力。在古代,盐的地位,其重要性甚至可以与武器、兵员相提并论,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战略物资。

因此,下次当你看到古代战役的描绘时,不妨多留意一下那些关于粮草和补给的细节,或许你会发现,在刀光剑影之外,那一粒粒不起眼的盐,正默默地支撑着整个战争的运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小的盐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在古代却曾是决定国家的生死和富强的关键。盐对农业社会的价值并不亚于石油对工业社会的价值。

盐相当于古代冰箱

作为现代人,你可能只看到日常做饭时用盐做调味剂,其实盐对古代老百姓的意义更像冰箱对现代人的意义。

盐是保存菜、肉、鱼、奶的最重要的防腐原料,因为这些食物容易腐烂变质,不像谷类一样可以长期保存。但如果用盐腌成咸菜(酸菜)、火腿、咸鱼、奶酪制品就可以保存数月甚至数年。古代的农民经常需要拿粮食去交换盐,来制作腌制食品。

腌制食品除了老百姓长期自用,但更重要的是有了盐,商人就能够实现远距离的食品贸易,这相当于古代版的冷链物流。

吃饭缺了盐就像汽车没了油

自从1万多年前人类发明农业后,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狩猎逐渐转变为农耕,粮食中缺少盐,人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通过动物来补充盐,转变为寻找含盐的矿物质。

而通过在食物中加盐,每天摄入少量盐是最自然的方式,所以大部分食品消费中又都伴随着盐的消费。

在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里,一个人要满足温饱需求,大部分可以靠自己来解决,但唯独盐很难靠自己解决,必须依赖外来的商人供应。

商人通过盐的交换把大量孤立的社会系统建立起了相互连接,作为连接者的商人也自然获得了信息方面的优势,站在信息制高点上,商人能够发现系统之间可以套利的各种机会,而商人进一步的逐利行为又扩大了交换的种类和地理范围。

盐促进贸易系统的建立

古代内陆的人吃不到海鱼,但是做成咸鱼就可以运往内陆。农业地区的人吃不到北方草原的奶制品,但是用盐可以加工成奶酪运往南方。中原腹地的人也可以把牛肉晒成咸牛肉干运往四方。

商人的远距离贸易运输过程无意间构建了复杂的物流和数据交换网络,商人、货物和信息就是网络里传送的报文。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贸易交换网络可以极大促进工商业的繁荣。而工商业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要远远强于单纯的农业经济。因为贸易不仅可以创造大量财富,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思想的交流、物种的交换、商业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实现国家系统的全面升级。

在历史上,从丝绸之路、香料贸易、大航海时代、到现在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无一例外都激发了社会的大幅度的进步。

盛产盐相当于盛产石油

粮、盐、布、铁、畜是古代贸易的主体。盐是第二大宗的商品,所以在古代,盛产鱼盐的地方就非常适合发展工商业贸易,这些地区在经济上也远比单纯的农业地区发达。

周武王平定商纣后就把原来东夷族所属的营丘(今山东淄博高青,

陈庄西周遗址

)封给姜子牙,“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

周武王对功臣太大方了,相当于把波斯湾给了姜子牙。当然东夷族做了几千年的高富帅,一直不太服管,需要让老姜整治一下他们。

不过营丘当时多是盐碱地,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因此人口不多。姜子牙到齐后,鼓励纺织等手工业,大力发展鱼盐等自由贸易,齐国的商品很快行销天下,而开明宽松的环境吸引了各国人才和商贾云集齐国。《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瀉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则人物归之,繈全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借助鱼盐之利,借助于古济水这条黄金水道(见上图),齐国人建立起大范围的贸易系统,向外出口鱼盐、布匹,从中原腹地进口大量粮食、物产,而齐国都城临淄也因为贸易,崛起为东方第一大都市。《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婴曾对楚王说:“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春秋中期齐桓公时,临淄人口达到20万人,战国中期达到35万人,到了汉武帝则达到50万人。临淄就是当时像大上海这样的超级都市。

临淄齐国都城遗址平面图,《商周青铜文化》

第六节、列国城市的兴起

战国时苏秦曾经估算,不要说整个齐国,就是仅仅靠临淄城的7万户,每户出3个男丁,就可以组成21万大军。《战国策·齐策一》中苏秦对齐宣王说:“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

盐是政府用来控制社会的控制回路

古代社会人们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比重最大,粮食也是古代贸易系统中最大宗的商品,而盐流总是和粮食流形影相伴。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只要控制了盐流,就可以控制了农业贸易。

在系统控制中,我们可以用小电流的控制回路去控制、调节大电流的主回路。

在经济系统中,盐和汽油也可以充当控制回路的角色,以小博大,来控制更大的经济系统。

以汽油为例,工业、运输业离不开汽油的消耗。通过控制燃油价格,例如给汽油加价就可以向所有交通工具征收燃油税或养路费。政府再靠养路费来运营、维护整个交通道路系统的正常运行。

盐的生产非常集中,便于垄断管理,只要控制了盐的供应和价格,就可以向所有消费者征收食品消费税。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都非常倚重于盐税,是政府收入中最大的来源之一。

盐是代价最低的征税手段

政府可以跑到1000个老百姓家里每户征收1元税,也可以从1个盐商身上征收1000元税,虽然征税总额一样,但征税成本却有天壤之别。前者需要维护多大规模的公务员队伍?每个公务员需要跑多少路才能征到税?

而且每个人的盐消耗量少,即使涨价涨一倍,人们对价格也不敏感。最重要的是盐税可以隐藏在很多商品背后,绝大多数人不会意识到自己买的一只咸鱼里面,政府已经通过盐进行了征税。通过这种隐形的征税手段,盐还起到现代发票的作用!

征盐税既不需要花钱圈养庞大的征税公务员队伍,也不会因为征税引发官民矛盾,真是最佳的征税手段。《管子·国蓄》:“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

通过盐向全天下征税

公元前685年,管仲将盐铁从私有转变为国有,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开辟了税收之外的另一个庞大财政来源。《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而齐桓公则通过砍柴煮盐,再借助于齐国商人在各诸侯国建立的庞大贸易网,实现了全天下人向齐国交税。《管子·地数》“君伐菹薪煮泲水以籍于天下”。

现在来看,管仲就是国企之父,盐铁专卖央企就是齐国共和国长子啊!推荐阅读:

管仲变法:中国经济第一场成功变革

盐是强国之本

春秋时代的齐国第一个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奋图强,国运蒸蒸日上。拥有充足财政收入的齐桓公,可以投入巨资用于扩军备战,不仅修建巨防和齐长城(比秦长城早400年),而且大量对外用兵。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没有庞大的后勤系统做支撑,是根本没法打仗的。《孙子兵法》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如果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对外用兵会引发经济崩溃、民怨沸腾,简直就是亡国之举。但齐国不仅没有经济崩溃,而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题主所说“管仲举盐而克楚”只不过是其中一役。

没有盐带来的贸易系统提供财政支持,齐桓公哪有钱去组织多国维和部队、哪有钱年年开诸侯峰会、怎么维护周天下太平、又如何建立春秋国际新秩序呢?

春秋战国时代,又有多少国家因为没有这样的系统支持,惨遭齐国蹂躏,遭遇亡国之灾呢?

有了齐国的成功案例,诸国纷纷效仿。同样靠海的吴国也学去了,《汉书》:“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西汉吴王刘濞继续在淮南煮盐,富可敌国,但是后来因为造反(七国之乱)被汉景帝剿灭,算是古代版的萨达姆吧。

正是因为中国古代政府掌控了盐,才有财力来维持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的帝国系统。

不过同样因为有了丰厚的盐税,所以即使没有海外贸易的关税收入,国家也能维持正常运营,这也为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提供了支撑。

特别推荐《管子》一书,在对照着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起看,就会知道为什么中国曾经强大,但为什么从明清时代快速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了。

结论

  1. 从个人层次,盐是生理必须品
  2. 从家庭层次,盐是古代老百姓冰箱
  3. 从企业层次,盐促进 古代贸易网络建设
  4. 从产业层次, 盐促进制度、科技不断升级
  5. 从国家层次,盐帮助古代政府低成本的征税
  6. 从国际层次,盐是古代强国、称霸的坚实保障

盐还可以充当实物货币

因为盐便于保存和携带,而每个人生活又离不开盐,所以盐在很多地区被当作实物货币使用,古罗马有一个时期以食盐为士兵的报酬。

虽然古代各地政府不赋予其法偿性,盐不是法定货币,但是古人一点儿也不担心自己的盐卖不出去,因为盐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交换。

探访埃塞俄比亚盐矿:极端环境盛产的白色金子 f100ctw.blogspot.com/20

盐也是革命的命根子

天朝在陕北创业时,有两个最大的本地收入来源,一个是盐,一个是土。

毛泽东曾说“宁失延安、不丢盐湾”,就是指盐是革命的命根子。

轱辘井里打出卤水

较淡的卤水晒成一堆堆盐土,盐土经过淋锅得到高浓度卤水

以上图片来自《

十里盐湾》羊城晚报数字报刊

那个土,其实我什么都不知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