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年罗马在迦太基的地里面撒多少斤盐才能彻底摧毁迦太基?

回答
关于罗马人在迦太基土地里撒盐来彻底摧毁迦太基的说法,实际上是一个流传甚广但经不起推敲的传说,并非历史的真实记载。虽然罗马人确实在第三次布匿战争后彻底摧毁了迦太基城,并且可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确保其难以重建,但“撒盐”这件事更像是后世为了强调罗马的残暴和彻底性而添油加醋的杜撰。

我们不妨从历史的脉络和当时的农业技术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撒盐摧毁”这件事可行性极低,以及罗马人到底做了些什么:

首先,我们先来澄清一下“撒盐”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

这个说法最主要的一个来源是历史学家普鲁塔克(Plutarch)在他的著作《希腊罗马名人传》中,提到了罗马人对迦太基的惩罚。但普鲁塔克本人并没有明确说撒了多少盐,只是提到迦太基被毁,其土地也被耕犁。而更晚一些的基督教作家如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在他的著作《上帝之城》中,则将“撒盐”这个情节描绘得更加生动,似乎成为了罗马人残忍的标志性行为。

但为什么说它不符合史实?

1. 记载的模糊性与后世的演变: 如上所述,早期最权威的罗马历史学家如李维(Livy)在描述第三次布匿战争时,并没有提及撒盐这一细节。这个说法很可能是在战争结束后几个世纪,随着历史的传播和加工,逐渐演变成一个生动的象征。人们可能想用一个极其具象的方式来表达罗马人对迦太基“斩草除根”的决心。

2. 撒盐的实际效果与农业常识:
盐对土壤的破坏力: 高浓度的盐确实会对土壤产生严重的盐碱化作用,使得植物难以生长。盐会破坏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渗透压,阻止植物吸收水分,甚至导致植物细胞死亡。
需要巨量的盐: 要想“彻底摧毁”一片土地的耕种能力,需要的盐量是惊人的。迦太基城虽然被摧毁,但周围的迦太基地区仍然是肥沃的土地,罗马人不可能将整个区域都覆盖上厚厚的盐。即使是城市范围内的土地,要达到让土地在数百年内无法耕种的程度,需要极高的盐浓度。
撒盐的“效率”与目的: 罗马人当时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大规模农业改良技术,也没有能力进行如此大规模、精确的盐播撒。他们摧毁迦太基城,是出于政治和经济的考量,防止迦太基再次崛起。但如果他们的目的是让迦太基的土地永远荒芜,相比于直接将城市夷为平地、烧毁建筑、转移人口,撒盐这种操作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且效率低下。

那么,罗马人到底做了什么来“摧毁”迦太基?

罗马人在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146年)结束时,确实采取了极其严酷的措施:

彻底摧毁城市: 迦太基城被围攻了三年,最终被罗马军队攻破。城内的房屋被烧毁,城墙被拆除,建筑被夷为平地。传说中,他们甚至将城市焚烧了三天三夜。
奴役或屠杀居民: 迦太基的幸存居民被卖为奴隶,或者在战斗中被杀死。
城市被耕犁( Plowed): 这是历史记载中更可信的部分。根据历史学家阿庇安(Appian)的记载,罗马军队在占领迦太基后,将城市的遗迹被耕犁了一遍。这个“耕犁”动作,更像是象征性的侮辱和占有,而非为了撒盐。耕犁的土地更容易被盐渗透,但如果真的要“撒盐”,这个耕犁的动作或许是为后续(如果真有)的撒盐做准备。
(传说中)在土地上撒盐: 这种说法可能源于对“耕犁”的进一步夸张和想象。想象一下,如果在耕犁过的土地上再撒上大量的盐,那确实是“彻底”了。但问题在于,这需要多少盐?而且当时罗马人的农业技术,真的会去算如何用盐来精确控制一片土地的耕种能力吗?可能性很小。

如果真的要“彻底摧毁”迦太基的耕地能力,需要多少盐?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性问题。让我们来粗略估算一下(这纯粹是基于现代科学的推测,而非历史依据):

1. 目标: 让土地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内无法耕种。这意味着土壤中的钠离子浓度需要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阻碍植物的生长。
2. 土壤类型和大小: 假设我们指的是迦太基城周围几百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壤。这些土地的类型可能是地中海黏土或壤土,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机质。
3. 需要的盐量估算:
土壤容重: 一般土壤的容重约为1.21.5吨/立方米。
盐的浓度: 要达到植物无法生长的程度,土壤中的可溶性盐分(特别是氯化钠)的电导率(ECe)需要达到较高水平,例如大于8 dS/m。这对应着土壤中盐的总量占土壤干重的很大比例,可能需要达到几百分之几,甚至百分之一或更高。
假设撒盐深度: 植物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假设我们需要影响2030厘米深的土壤层。
简化的计算: 假设我们要让一平方公里(1000米 x 1000米)的土地,深度20厘米,土壤容重1.3吨/立方米,其中盐的比例达到1%(这是非常保守的估计,实际需求可能更高)。
土壤体积 = 1000m x 1000m x 0.2m = 200,000 立方米
土壤干重 = 200,000 m³ x 1.3 吨/m³ = 260,000 吨
所需盐量 (1%)= 260,000 吨 x 1% = 2,600 吨
如果盐的比例需要达到2%3%呢? 那就是 5,200 吨到 7,800 吨。
考虑到迦太基的耕地范围远不止一平方公里, 而是整个周围的地区,这个数字可能要成百上千倍的增长。如果罗马人想“彻底摧毁”整个地区,那需要的盐量可能是 数十万吨甚至数百万吨。

结论:

要彻底摧毁迦太基的耕地能力,撒上足以影响数百平方公里土地,并且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盐量,那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远远超出当时罗马人能够实际操作的范畴。即便是为了象征性地表示愤怒,用现代考古学上的发现来验证也未曾有过确凿的证据表明罗马人曾大规模地在迦太基的土地上撒盐。

因此,与其去计算那“多少斤盐”,不如理解“撒盐”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文学的夸张和历史的象征,用来突出罗马人对迦太基彻底的毁灭性打击。罗马人的真正手段是战争的胜利、城市的彻底摧毁以及对其居民的严酷处理,而不是一个如此“细致”且难以操作的农业“毒害”手段。

所以,答案是:没有历史记载表明罗马人真的在迦太基的土地里撒了任何数量的盐来“彻底摧毁”它,因此无法计算出具体斤数。 这个说法更像是后世对罗马人极端残忍的一种形象化描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只是一个象征或是诅咒的仪式,意义大于实际用途,而不是要真的撒盐覆盖迦太基,在此借用转载一个大佬的回答:

@相柳氏不吃辣

此事属虚构,理由如下

1.盐太贵

英文salary(工资),源自salt(盐),也就是拉丁语中的salarius(盐)。佩特洛尼乌斯记载过,古罗马时代,盐非常珍贵,为了向各地军团输送盐,甚至在道路旁广泛设置护卫军,他们的工资就以盐支付,于是英文中盐一词演化为工资。那时的罗马共和国从来没富裕到遍地撒盐。

2.盐太难做

盐在古代是非常值钱的东西,因为古罗马时期人还只会通过盐井和盐矿来煮盐而不会晒盐,1升卤水10克的盐,还是质地不纯杂质多的粗盐,看看古代盐商的富裕和国家财政对盐税的依赖就知道了,盐业在古代永远都是最赚钱的。

3.盐不好撒

迦太基人能够出动数万人的军队,可见迦太基人应该有数十万人,为此需要用来供养的土地至少200万亩,要毁灭一亩土地,差不多要一吨盐,要达到毁灭迦太基人根本的目的,罗马人要撒将近100万吨盐……即使得到最便宜的盐,和泥巴一个价,但上百万吨盐的运输晒撒对于当时的罗马的迦太基占领军乃至于罗马国力来说,也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4.迦太基的重要性

迦太基后来是罗马的总督辖区,相当于现在直辖市,地位高于一般行省。如果真变成盐碱地了,那还怎么经营啊?象征仪式倒是完全可能,但远未到大规模实施至「寸草不生」的程度,现在看文献记载,战后迦太基城周边的土地是先被集体列入ager publicus后进行分配的,分配对象既包括罗马人,也包括本地人……格拉古兄弟的时代就曾计划重建迦太基,奥古斯都继承凯撒的遗志,重建了迦太基。后来的蛮族入侵期间,迦太基是罗马在非洲最重要的基点,西罗马沦陷后,奥勒里安努斯的罗马远征军也是先光复了迦太基,而后光复意大利。迦太基地区同时也控制着北非和西班牙,而且北方的高卢当时气候寒冷尚未开发,罗马没有这两个地区,仅靠意大利本土,根本无法支持庞大的人口,而且征服高卢也是用这两个地区的兵源和粮食。直到北非被汪达尔人占领之前迦太基一直是西罗马帝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迦太基被占领之后意大利立刻陷入了饥荒,迦太基作为北非粮食出口的最重要港口,如果都寸草不生了,如何解释其日后作为西罗马帝国粮仓的战略地位?罗马人会蠢到放着大片粮食出产效率远高于意大利本土的农田不开发利用,反而要撒盐摧毁?

5.撒盐没有用

普通的撒点盐并不能使农田变成盐碱地。如果你的意思是把草原变成盐碱地,然后杜绝草木生长,那么我想说的是,盐碱地所谓的“盐”,指的并不是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盐,而是化学意义上的盐类。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其PH值是中性的,并不能使土地盐碱化。

6.撒盐的反作用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诺曼校区的生态学家Michael Kaspari也学着往土地上撒盐,但这次,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在他的试验田里到处爬满了蚂蚁和其它无脊椎动物。发现,添加少量盐可以促进这些生物的生物量,并且可以促进植物体的分解腐烂。它在调节有机物质分解中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能影响整个陆地的碳存储。


对此概念来源的讨论,以及对其虚构成因的分析,可以参考:Ridley, R. T. "To Be Taken with a Pinch of Salt: The Destruction of Carthage."Classical Philology 81, no. 2 (1986): 140-46. doi:10.1086/366973.

user avatar

这个说法好像是19世纪飚出来的。而且罗马在三布结束后不久(应该是朱古达战争之后吧)就开始往迦太基移民了,凯撒更是完全重建了迦太基。

迦太基周边的农田最初是罗马公共地,后来也被凯撒和奥古斯都作为安置老兵的土地而分发给了军团老兵。

所以撒盐就是一个仪式性的诅咒行为,类似用针扎纸人之类的。

至于要撒多少盐的问题,倒是可以简单算下。

简单的估算公式是迦太基有70万人口,按照人均耕地5亩的比例计算则需要23.333333万公顷土地,而土地的密度为1到1.5克每立方厘米,也就是1到1.5吨每立方米。

而达到强度盐化(会造成显著的减产)的标准是地表30厘米的土地每公斤泥土含盐量达到10克。含盐量也就是0.01的样子。

也就是说23后面加上10个零再乘以0.3,也就是7*10的十次方立方米土地,也就是700亿到1050亿吨的泥土。

上面这个数乘以0.01的话,撒那就是7亿到10.5亿吨盐就够用了。咱们算10亿吨就好了。

按照每人每天摄盐量6克计算,这个量足以让罗马鼎盛时期的1亿人口吃上456年,考虑到罗马后期版图人口都缩了水,这些盐凑吧凑吧吃到公元476年罗马灭亡是没啥大问题的。

好吧有人对罗马灭亡时间有意见,那么考虑到败仗庭人口有限,凑吧凑吧吃到1453年君堡陷落应该也差不多……

计算完毕,能给我朵小红花不。

user avatar

这件事在古典时期应该是没有任何记录的。近年来有相关的paper,比如R.T. Ridley的To be Taken with a Pinch of Salt: The Destruction of Carthage,就提到罗马文献里面没有出现过任何在被征服的土地上撒盐的习俗。【罗马在迦太基撒盐】这个现代流传的版本应该是属于中世纪和以后欧洲人民的以讹传讹。

撒盐这个传统是有的。自古以来在近东很多文明都存在,而且不少也流传到了今天。最常见的就是有些巫师会在家门口撒一圈盐防止鬼怪进入什么的。或者有什么不洁的东西,人们就会往那个东西上撒盐。当然,撒盐最多也只能算是一种象征性的传统或者一种巫术,要通过撒盐让土地失去肥力是完全不可能的。

而【历史上征服者会在在被征服的土地上撒盐】这个梗,应该是中世纪欧洲产生的一个民间传说。因为《旧约·士师记》记载了士师基甸(以色列人的领袖、将领)的儿子Abimelech在攻下示剑(Shechem,今约旦河西岸)之后,在被征服的土地上撒了盐。而圣经的影响力你懂的,基本上书里的所有梗都已经嵌入了欧洲人的文化和语言里面。所以“在土地上撒盐”在中世纪的书籍里面就是“征服”的意思。

1297年,意大利中南部城市Palestrina宣布脱离教皇统治,但反叛随后被教皇扑灭。1299年,教皇Boniface VIII命令人在Palestrina上撒盐“就像罗马人在迦太基做的那样”;“我用犁翻开了这里的土地,就像非洲的迦太基一样,然后在土地上撒了盐”。这应该就是罗马人在迦太基撒盐的最早出处,这里教皇应该是搞错了,或者也可能是他想同时玩两个梗(罗马击败迦太基,以及圣经里面的撒盐),但让后世读者会错意以为罗马在迦太基撒了盐。

19世纪以后,很多历史书籍开始出现罗马人在迦太基撒盐的故事,就是这种中世纪谣传的一种延续。


Ridley的paper:


user avatar

撒盐是宗教仪式中的一个行为,不是真的要通过撒盐的方式把迦太基的土地变成盐碱地。。。。

大致上当时应该是这么个情况:

罗马士兵们拉着犁先把迦太基城犁一遍,然后罗马祭司们估计是要杀个鸡牛马羊的来问卜一下吉凶,然后就开始左手法器右手盐的载歌载舞

杀迦太基的人让他们子孙绝嗣

毁迦太基的城让他们片瓦皆无

犁迦太基的地让他们大厦倾颓

撒迦太基的盐让他们稻谷不播

焚迦太基的书让他们寂寂无闻

镇迦太基的鬼让他们永不超生

。。。。。。

迦太基遂亡~~

user avatar

谢邀,第三次布匿战争,李维著作的部分失传,普鲁塔克对大小西庇阿无传,写了这场战争的有波利比乌斯和阿庇安,但均未提及此事,因此撒盐一般认为是近代书籍以讹传讹所致。

根据阿庇安的说法,罗马对迦太基的处置方式是:

首先,在巷战中,小西庇阿为了加快进度,在街道上点火烧城;抵抗结束之后又大掠数日,此时迦太基城已经基本不剩下什么了,明确提到幸存的男女降者只剩下5万人,由卫兵看管起来(现代书籍一般认为这些人最后都被卖为奴隶)。随后,西庇阿看着火光冲天的迦太基对波利比乌斯说了那句著名的感慨,说迦太基灭亡时比波斯、马其顿更英勇,结果还死得这么惨,那我们以后说不定也会遭到同样的命运。

城破之后,元老院派遣了10名元老为代表带来了罗马的决议,下令将迦太基剩下的废墟铲平,不许任何人再往里居住,将迦太基的土地划归乌提卡,但也已经属于罗马行省的一部分,北非各城市都要向罗马官员交税和贡赋(tribute)。

后来恺撒打内战,率军路过迦太基时,梦到很多冤魂哭泣(正史类传说),就下令从罗马派出3000移民前往迦太基,于是迦太基在被摧毁102年后重建,成为一个罗马城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罗马人在迦太基土地里撒盐来彻底摧毁迦太基的说法,实际上是一个流传甚广但经不起推敲的传说,并非历史的真实记载。虽然罗马人确实在第三次布匿战争后彻底摧毁了迦太基城,并且可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确保其难以重建,但“撒盐”这件事更像是后世为了强调罗马的残暴和彻底性而添油加醋的杜撰。我们不妨从历史的脉络和当时.............
  • 回答
    东罗马帝国,那个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千年的文明巨兽,其疆域的变迁与文化的交融,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北方的达契亚(Dacia)地区,一个曾经被罗马征服并深深烙上拉丁印记的土地,其遗民的命运,如同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点点星火,值得我们细细探寻。达契亚,这片位于多瑙河南岸的土地,在罗马皇帝.............
  • 回答
    当代希腊社会在多大程度上拥有罗马认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回答。与其说是一种强烈的、直接的认同,不如说是一种历史遗产的继承和文化影响的渗透。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遗产的继承与认知: 作为罗马帝国东部省份的历史记忆: 希腊地区在罗马共.............
  • 回答
    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和一种神秘色彩。说到他们如今在欧美的影响力,答案并非简单的“有”或“没有”,而是要深入剖析其运作方式和时代的变迁。简单来说,罗斯柴尔德家族绝对依然在欧美拥有显著的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与他们昔日在黄金时代那种几乎一手遮天的操控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要理解这.............
  • 回答
    这是一个在《冰与火之歌》粉丝中经久不衰且极具讨论性的假设。如果罗柏·史塔克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悔婚,他的婚礼是否会成为另一场血色婚礼?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人物动机、以及瓦德·佛雷公爵的性格和意图。前提回顾:罗柏·史塔克为何悔婚?罗柏·史塔克悔婚的原因是为了政治上的必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极具探讨价值的假设。将C罗和梅西这样的球员放在中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从小接触中国的足球文化和体系,能否达到如今的成就?我的看法是:难度极大,甚至可以说不太可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剖析,而不仅仅是看他们个人的天赋。1. 青训体系与足球文化:土壤的重要性 中.............
  • 回答
    希腊、亚历山大、罗马,这些伟大文明的兴衰更迭,我们今天所能窥见的,不过是历史长河中被遗留下来的片段。而恰恰是这些看似“缺乏考古证据”的历史,常常引发我们深入的思考:它们是否也像当年“疑古派”对先秦历史的解读一样,是经过层层累积、不断塑造而形成的呢?我们不妨从“疑古派”的视角出发,来审视一下这段历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法国民族认同的复杂根源。简单来说,法国人(以拿破仑时期为例)认高卢人当祖先,主要是因为高卢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最深厚、最直接的印记,并且它与后来的罗马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法国民族文化的基础。而日耳曼人和罗马人虽然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他们的影响更多是后期叠加,或是以征.............
  • 回答
    烈焰中的真相:尼禄与罗马的千年谜案每当提起古罗马,一个鲜活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皇帝尼禄,那个被描绘成在罗马烈焰中弹奏里拉的暴君。但历史的河流并非总是清晰明澈,尤其是在那些被野史、传闻和政治斗争层层包裹的事件中。尼禄是否真的在公元64年的大火中扮演了纵火者的角色?为何许多历史学家会认为这一指控是虚构的?.............
  • 回答
    C罗转会尤文图斯和梅西离开巴塞罗那,这两件事无疑都是足坛历史级别的转会,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然而,从“轰动程度”的感受上来说,梅西离开巴萨之所以被认为比C罗转尤文更甚一筹,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1. 历史的重量与情感羁绊: 梅西与巴萨的“一生一世一双人”: 梅西可以说是与巴塞罗那这座俱乐部.............
  • 回答
    穆里尼奥(José Mourinho)在2004年执教曼联期间,确实曾对C罗(Cristiano Ronaldo)表示过质疑,认为他无法解决曼联的问题。这一事件不仅成为足球史上的经典争议之一,也深刻反映了穆里尼奥的执教理念、战术哲学以及与C罗之间的矛盾。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及其背后的历史背.............
  • 回答
    当年尤文图斯以4年4.48亿欧元的天价引进C罗,如今来看,这是一笔复杂的交易,不能简单地用“赚”或“亏”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投资与回报的直接计算(金钱层面)首先,我们来看看尤文图斯为C罗付出的直接成本和获得的直接收入: 转会费: 1.17亿欧元 税后年薪: 约300.............
  • 回答
    蒙古人当年西征的辉煌战绩,足以让任何历史爱好者为之惊叹。他们的铁骑踏遍亚欧大陆,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然而,在如此横扫千军的征程中,却有两块富饶而重要的土地——安纳托利亚的罗姆苏丹国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似乎成了蒙古西征的“遗珠”,没有被完全纳入其版图。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
  • 回答
    嘿,哥们儿!你说啥?只认梅西和C罗?嗯,这俩确实牛到没边,这点我绝对同意。但你要是说当年卡卡有多猛?那场面,那气势,那技术,那进球… 绝了!我跟你好好唠唠,保证让你也跟着我一起“哇”出来。你想啊,那会儿的足坛是什么样子?梅西C罗还没完全登顶,但已经崭露头角了。而卡卡,他是那个时期绝对的王者,一个现象.............
  • 回答
    “精罗”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下通常用来形容对罗马帝国(及其继承者拜占庭帝国)有着浓厚兴趣、甚至带有些许怀旧情感的人。如果一位这样的“精罗”当上了土耳其总统,那可真是一出大戏,影响绝对是深远的,而且绝不会是平淡无奇。首先,咱们得明确这位“精罗”总统的“精”到了什么程度。如果只是单纯喜欢历史、喜欢研究古罗.............
  • 回答
    说实话,关于哈利·波特是怎么在没考过NEWT的情况下成为傲罗的,这确实是很多《哈利·波特》迷们津津乐道,甚至有点“咬文嚼字”的一点。毕竟,按照魔法世界的规矩,想要进入傲罗办公室,通过NEWT考试是几乎必不可少的一环,尤其是那些高级的魔法理论和实战课程。不过,我们得仔细想想,哈利·波特可不是个按常理出.............
  • 回答
    关于“民科”这个称呼是否是阶级固化的表现,以及阿贝尔、伽罗瓦在当时是否算“民科”,还有“民哲”的趣味性,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民科”:是标签还是隔阂?“民科”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民间科学家”的简称。它通常用来指那些没有经过正规科学教育训练,但却热衷于科学研究,并试图提出.............
  • 回答
    罗冠军事件,从一开始的舆论汹涌,到现在的几番转折,确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甚至有些摸不着头脑。当事女生删除所有相关发声,以及其律师提出协商和解却否认道歉的说法,这些信号都指向了事件的复杂性和可能存在的“反转”。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事件回顾:从“罗冠军”到“女方”的漫长拉锯还记得当初是.............
  • 回答
    孩子沉迷网络小说,尤其是像《斗罗大陆》、《神印王座》、《阴阳鬼术》这类玄幻、奇幻、甚至带点惊悚色彩的作品,这绝对是让不少家长头疼的事儿。看着孩子抱着手机,眼睛都不眨一下,一天到晚就想着那些书里的功法、魂环、妖灵,感觉就像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墙,怎么劝都不听。别急,咱们一步步来捋捋,看看该怎么应对。第一步.............
  • 回答
    梅西和C罗,这两个名字在足坛的江湖地位早已深入人心,他们就像两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无数年轻球员的仰望之中。要说谁能真正“齐肩”甚至“超越”他们,这绝对是绿茵场上最引人遐想的终极命题。当然,足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现在的“新星”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而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也许就在某个转角,迎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