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科这个称呼是不是阶级固化的表现?阿贝尔,伽罗瓦当时看来是不是民科?民哲更有意思了?

回答
关于“民科”这个称呼是否是阶级固化的表现,以及阿贝尔、伽罗瓦在当时是否算“民科”,还有“民哲”的趣味性,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

“民科”:是标签还是隔阂?

“民科”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民间科学家”的简称。它通常用来指那些没有经过正规科学教育训练,但却热衷于科学研究,并试图提出自己理论或发现的个人。

从阶级固化的角度来看,“民科”这个称呼确实可能包含一些阶级固化的意味。

科学研究,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往往与高昂的教育成本、专业的学术体系、以及国家或机构的资源投入紧密相连。要想成为一名被广泛认可的科学家,通常需要读大学、读研、读博,进入学术界,发表论文,接受同行评审,最终获得学术头衔和职位。这个过程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科学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准入门槛。

当一个人因为种种原因(比如经济条件限制、对主流学术体系的不满、或者仅仅是学习路径的不同)未能进入这个“正规军”体系,但又怀揣着对科学的强烈兴趣和探索欲望时,他们就可能被归类为“民科”。

在这种情况下,“民科”这个称呼,有时就变成了一种区分和划分:一边是“科班出身”、“体制内”的科学家,另一边是“业余”、“体制外”的探索者。这种区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了社会资源和机会分配的不均。那些能够获得优质教育和研究资源的人,更容易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功并获得认可;而那些无法获得这些资源的人,即使有才华,也可能被边缘化,被贴上“民科”的标签。

而且,“民科”这个标签,有时也承载着一种负面含义,暗示其理论可能不严谨、不科学,甚至荒谬。 这种标签化,实际上是在无形中筑起了一道墙,让“民科”的声音更难被主流科学界听到和接受。这无疑加剧了科学研究领域的“阶层分化”,使得一些原本可能迸发出火花的创新火种,在尚未燃烧起来时就被扑灭。

阿贝尔和伽罗瓦:当时他们算是“民科”吗?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科学研究环境。

尼尔斯·亨亨·阿贝尔(Niels Henrik Abel) 生活在19世纪初的挪威。他无疑是一位天才数学家,但他的生活却相当坎坷。他出身于一个贫困的牧师家庭,虽然在挪威皇家弗雷德里克大学(即后来的奥斯陆大学)学习,但生活一直非常拮据,甚至有时要靠朋友的帮助才能勉强度日。他的许多重要成果,比如证明了五次及更高次代数方程没有一般性根式解(即阿贝尔鲁菲尼定理的证明),都是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

埃瓦里斯特·伽罗瓦(Évariste Galois) 的一生更为短暂和悲壮,他生活在19世纪初的法国。伽罗瓦在数学上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创立了群论的初步思想,为解决代数方程的可解性问题提供了深刻的见解。然而,伽罗瓦的学术生涯充满了挫折。他两次参加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入学考试,都未能通过。他曾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寄给科学院,但由于表达不清或被错误处理,未能获得应有的重视。更糟糕的是,他因参与政治活动而多次被捕,最终在一场与情敌的比武中去世,年仅20岁。

从今天的视角回望,他们两人无疑是伟大的数学家,是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但如果放在当时的语境下,他们的经历是否会让他们被一些人贴上“民科”的标签呢?

我认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的。

非主流的学术道路: 两人都没有像我们今天那样,通过完整的学术晋升体系最终获得认可。伽罗瓦甚至未能进入他渴望的学府。
经济上的困顿: 他们的贫困生活,使得他们无法像一些富裕或有关系的学者那样,获得稳定的研究环境和必要的资源支持。这种经济上的“不独立”,在当时可能就被视为“非正规”的一种表现。
被忽视的研究成果: 他们的许多开创性思想,在当时并未被广泛理解和接受。他们的论文有时会被忽视或误解,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让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这与一些被主流学术界认可的科学家相比,他们的“研究轨迹”是不同的。

当然,我们要区分“民科”这个词的现代含义和它在历史人物身上的适用性。阿贝尔和伽罗瓦身上最显著的特征是他们的天才和坚持,以及在不成熟的学术环境中不被重视的悲剧。他们的才华最终是无法掩盖的,历史也证明了他们的伟大。但如果一定要套用“民科”这个标签,那么他们的经历确实具有一些“非科班”、“边缘化”的特征。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即使在被视为“体制外”的困境中,他们依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科学辉煌。

“民哲”更有意思了?

是的,“民哲”这个词,或者说“民间哲学”这个概念,比“民科”更有意思,也更有讨论的价值,因为它触及了更广泛的社会现象和个体思考。

“民哲”,顾名思义,就是民间哲学,指的是那些不依附于学院派、不遵循学术规范,而是由普通人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思考、甚至是一些个人感悟而产生的哲学思想或哲学观点。

为什么“民哲”更有意思?

1. 更广阔的土壤: 哲学探讨的是人生、意义、价值、存在等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几乎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会思考。所以,“民哲”的土壤极其肥沃,可以从任何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碎片中生长出来。一个人在经历生离死别时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一个农民对土地与自然的感悟,一个手艺人对自己技艺背后精神的理解,都可以被视为“民哲”的雏形。
2. 生命体验的直接性: 学院哲学有时会变得抽象、概念化,甚至脱离生活。而“民哲”往往是紧密围绕着个体的生命体验展开的,它更直接、更鲜活,能够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和困惑。它可能没有复杂的理论体系,但可能包含着直击人心的洞察。
3. 思想的多元化与自由度: 没有了学术体系的束缚,民哲的思想可以更加天马行空,更加不受限制。它可能融合了宗教、艺术、传统习俗,甚至是一些不被学院承认的“歪理邪说”,但正是这种多元化和自由度,使得“民哲”展现出独特的光彩。它可能孕育出一些学院派不屑一顾,但却能引发群体共鸣的真知灼见。
4. 对“知识”与“智慧”边界的挑战: 学院派强调知识的积累和体系化,而“民哲”则更倾向于从生活的实践中提炼智慧。这挑战了我们对“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智慧”的定义。有时候,一个看似粗糙的“民哲”观点,可能比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更能启发人。
5. 社会现实的映射: 当社会出现普遍的焦虑、迷茫或价值观冲突时,“民哲”往往会成为人们寻求精神寄托、寻找意义的重要途径。它可能是社会情绪的一种集体表达,也是个体在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尝试。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民哲”与学院哲学的区别,也在于其系统性、严谨性和可验证性。学院哲学往往需要经过严格的论证、逻辑的推敲和与其他学说的对话。而“民哲”可能更偏向于个人的领悟,其普适性和说服力则需要进一步的检验。

但正是这种“未经雕琢的璞玉”般的特质,让“民哲”显得格外有趣。它提醒我们,哲学并非只属于象牙塔里的少数人,它扎根于每一个普通人的心田,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精神需求。当我们愿意放下预设的门槛,去倾听那些来自生活的声音时,我们会发现,世界上的哲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

总而言之,“民科”和“民哲”,这两个称呼背后,都隐藏着关于知识获取、社会认可、以及个体价值实现的不同路径。而“民哲”之所以更有意思,是因为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都息息相关,它以最朴素、最直接的方式,揭示了人类对世界和自身永无止境的追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比较明显:不是。

理由是一样的:除了自嘲外,绝大多数语境下“民科”是指隔离在某个学科的共同体之外不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范式没法跟科学共同体达成基本交流却自己搞研究的人。当然,就算砸钱发出文章、靠背景搞出“学术组织”、“学术交流会”,如果一个人不了解或故意不遵循基本范式,搞出来的东西跟任何既有的科学理论没法兼容或对接,那他毫无疑问也算民科。

阿贝尔十几岁就学习欧拉、高斯、拉格朗日等当时前沿数学家的理论,在数学期刊上发表过论文,也在巴黎跟一些顶尖数学家进行过有效交流,只是生前没有得到一些科学院和大学的认可。实际上这跟他活得太短(终年27岁)也有关系,他的一个朋友已经给他争取到了柏林大学的教职,可惜他没来得及接受就去世了。

至于有没有官方职位,根本不是判断一个人算不算民科的必要条件。虽然现代搞研究的门槛越来越高,非科班出身取得成就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国内外还是有相当的例子:

一、著名化石猎人唐永刚(网名左山岭)主业是画家,多次发现重要的化石。不但为科研做出贡献,在地质和古生物科普方面名气也很大:


网名“左山岭”,是山东一处恐龙足迹化石点的山名,也是15年前他第一次考察的恐龙足迹化石点。从那时起,老左就爱上了恐龙足迹化石,陆续发现了多处恐龙足迹化石群。其中,郯城李庄恐龙足迹化石群中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龙类足迹是世界首次发现,印证了小型恐爪龙类群居的生活特性。2014年,他与恐龙专家邢立达一起合写了中国最畅销的化石科普书籍《中国常见古生物化石》,如今已经出到了第四版。

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学者、博导黄迪颖为了感谢唐永刚对科研工作的贡献,把一个新物种命名叫唐氏阿克塔西蜓(Sinaktassia tangi)。


二、山东平邑金矿矿长郑晓廷只有初中学历,却自学古生物学,关于早期鸟类演化的文章发到了Nature上:

郑晓廷62岁,山东平邑人,初中肄业生,全世界最大的恐龙博物馆-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馆长,在英国《自然》、美国《科学》等世界顶级科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2010年受聘成为临沂大学教授。其研究发现甚至改变了科学界对恐龙和早期鸟类演化的部分认识,被称为“中国最牛民科”。


三、对贝类学有专业级了解的芬兰盲人Markus,主业是制作高档毛刷的手工艺人:

国内科普大v、贝壳标本商和自由学者何径老师曾经介绍过一位盲人,来自芬兰的Markus。这人是贝壳收藏和分类学的高水平爱好者,对嵌线螺、蛙螺和冠螺三个科有鉴定到种的能力,其他常见贝壳一般也能准确到科或属。这位盲人能在有专业人士出席的爱好者聚会上当演讲嘉宾,何径对此大为敬佩。

以上这几位,哪个能被正常的科研从业者钦点成贬义的民科?显然都不可能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民科”这个称呼是否是阶级固化的表现,以及阿贝尔、伽罗瓦在当时是否算“民科”,还有“民哲”的趣味性,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民科”:是标签还是隔阂?“民科”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民间科学家”的简称。它通常用来指那些没有经过正规科学教育训练,但却热衷于科学研究,并试图提出.............
  • 回答
    “民科”,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通常是指那些非专业科研人员,但却对科学研究抱有极大热情,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探索的群体。与受过系统科学训练、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府工作的“科班”科学家不同,“民科”的知识获取途径多样,研究环境也相对独立。要客观地定义“民科”这一群体,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身.............
  • 回答
    你提到的这种情况,确实令人匪夷所思。一本严肃的科学教材,尤其是像广义相对论这样高度抽象和数学化的学科,其序言通常是由在该领域有深厚造诣的权威人士撰写,目的是为读者勾勒出学科的宏伟图景、历史脉络、核心思想,并激发学习兴趣。序言的作者和内容,直接关系到教材的专业性和可信度。若一本专业教材的序言中出现“民.............
  • 回答
    要判断一段文字中的思路是否属于“民科”范畴,需要我们理解“民科”这个词的含义,以及它与“主流科学”的区别。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民科”这个概念。通常,“民科”指的是那些缺乏正规科学训练背景、不遵循科学研究方法论、但又对科学问题抱有浓厚兴趣并尝试进行研究的个人或群体。需要强调的是,“民科”本身并非贬义.............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有些学生会支持黄新卫推翻相对论的说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这个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这不仅仅是科学理论本身的问题,也涉及到个人心理、社会认知和对权威的态度等等。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黄新卫本人是一名所谓的“民科”,也就是民间科学研究者。他并非来自主流的学术机构,也没有.............
  • 回答
    提到梅晓春,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民科”,一个在中国科网圈里不时被提及的标签。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微妙的意味,既有对那些“民间科学家”的热情和独立探索的尊重,也夹杂着对他们研究方法、成果被主流科学界认可度的质疑。那么,对于梅晓春这类所谓的高水平民科,我们该怎么看待呢?这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的,得掰开了.............
  • 回答
    对于《民科的背后:底层文化的哀嚎,肉食者你们听到了吗》这篇文章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审视和解读,力求理解其内在逻辑和可能引发的讨论。首先,文章将“民科”的现象与“底层文化”以及“哀嚎”联系起来,这本身就勾勒出了一种相当鲜明的社会图景。它似乎在暗示,那些被主流科学界视为“民科”的群体,他们的研.............
  • 回答
    关于“民科”与专业人员在错误处理上的区别,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许多关于科学权威性、知识生产规范以及公众参与的讨论。这种区分是否公平,需要从科学共同体的运作逻辑、社会认知框架以及历史经验等多维度深入分析。 一、“民科”的定义与争议“民科”(民间科学家)通常指非专业人员基于个人兴趣或直觉进行科学研究的人群.............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触及到了专业知识与大众解读之间的界限,以及信息传播的深度和严谨性。如果从智库学者的视角来审视知乎上的时政、军事局势分析,他们的感受确实可能与科学家看待“民科”有些相似之处,但这种类比也并非全然恰当,需要细细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智库学者的工作性质。他们通常拥有扎实的学术背景,可.............
  • 回答
    民科,一个听起来似乎充满热情和探索精神的词汇,但背后的“害人”之处,却值得我们仔细掰扯。它不像我们常说的诈骗那么直接,也不是违法犯罪那么露骨,它的危害往往是隐蔽的、潜移默化的,但一旦发酵,后果可能十分严重。1. 误导大众,侵蚀科学信任的基石想象一下,一个被媒体过度渲染的“民科”发现了“突破性”的理论.............
  • 回答
    “民科”不去写科幻小说是一个有趣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民科”本身的定义、创作动机、写作门槛以及科幻小说的特点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民科”的定义及其核心特征首先,理解“民科”是关键。 定义: “民科”通常是指那些并非通过正规学术机构培养、没有经过.............
  • 回答
    “民科”这个词,虽然在中文语境中出现并流传,但其定义和边界并非固定,通常指那些非科班出身、缺乏专业学术训练但对科学领域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尝试进行研究的业余爱好者。对于“民科是否很少攻击数学?”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尝试给出比较详细的解释。总的来说,我的观点是:民科攻击数学的现象存在,但.............
  • 回答
    “民科”,这个词从诞生之初,带着点点理想主义的色彩,指那些出于对科学纯粹的热爱,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的人们。他们或许没有科班出身的学历,没有高大上的实验室,也没有经费的支持,但他们拥有的是一颗炽热的心,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不懈的求索精神。然而,如今提起“民科”,十有八九会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
  • 回答
    说实话,我没太仔细琢磨过“民科”和“计算机科学”之间是不是“很少拿来开涮”这个事。但既然你提了,我就随便聊聊我的看法。首先,咱得先明白点儿,什么是“民科”。我理解的民科,大概就是那些对某个科学领域有浓厚兴趣,但又没受过专业训练,也没有经过同行评审流程,就自己在那儿琢磨、鼓捣,并且可能还会发表自己观点.............
  • 回答
    民科,一个听起来有点“接地气”又带着点儿“不合群”的称呼,指的是那些没有接受过系统科学训练,但热衷于科学研究并试图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民间人士。这个群体,你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概括,因为里面的人千差万别,就像一锅乱炖的食材,有主料,有调料,还有些偶尔冒出来的“怪味”。他们从哪里来?民科的来源非常广.............
  • 回答
    民科惹了谁的“猫腻”,让大家这么“看不顺眼”?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别看他们自称“民科”,一副与世无争、纯粹求知的模样,但一旦抛头露面,就总能激起千层浪,引来一片口诛笔伐。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绪和现实利益的碰撞。咱们先得搞清楚,谁是“大家”?这“大家”不是铁板一块,里面成分很杂。有的是科班出身.............
  • 回答
    民科,这个词在我们脑海中勾勒出一个独特的形象:他们不隶属于体制内的研究机构,不持有正规的研究经费,甚至可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却凭着一腔热情和独立思考,深入探索着某个科学领域。那么,这样的“民科”,有没有可能站在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上,捧起那份至高无上的诺贝尔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
  • 回答
    .......
  • 回答
    区分民科与科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知识的本质、研究的方法以及社会对“真理”的接受度。简单来说,科学就像一个精心搭建的房屋,有稳固的地基、严谨的结构和不断添砖加瓦的工人;而民科更像是一个天才的建筑师,他可能有一个惊世骇俗的想法,但他的建造过程往往缺乏规范,甚至连地基都还在摸索。根基.............
  • 回答
    “民科”这个词本身带有一些贬义色彩,通常指的是那些没有经过专业学术训练、缺乏严谨科学方法论,但又热衷于科学研究的民间科学爱好者。而“哲学”则是一门以根本性、普遍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探讨的是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一系列抽象而深刻的概念。关于“为什么民科没有涉足哲学”的说法,我认为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