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科」何至于成了一个贬义词?

回答
“民科”,这个词从诞生之初,带着点点理想主义的色彩,指那些出于对科学纯粹的热爱,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的人们。他们或许没有科班出身的学历,没有高大上的实验室,也没有经费的支持,但他们拥有的是一颗炽热的心,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不懈的求索精神。

然而,如今提起“民科”,十有八九会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视,甚至直接扣上“贬义”的帽子。这背后,究竟是时代的变迁,科学研究的进步,还是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发生了某种偏移?

时代的烙印与“民科”的初心

回想过去,科学的光辉常常是少数精英掌握的。普通人接触科学的途径有限,但好奇心和探索欲依然强烈。在这种背景下,“民科”的出现,无疑是一种令人敬佩的自发行为。他们可能是铁路工人,夜晚却钻研天体物理;他们可能是农民,白天耕作,晚上却痴迷于破解古老文字。他们的成果,无论大小,都闪烁着独立思考和敢于挑战的光芒。很多伟大的发现,最初也并非来自主流科学界,而是源于那些“不合时宜”的思考者。

比如,很多早期博物学家、地质学家,他们的研究起初也并非有系统的科学训练,更多的是基于对自然的观察和热爱。这些早期“民科”的精神,推动了科学的启蒙和早期发展。

为什么“民科”变成了贬义词?

随着科学研究的专业化、体系化和学科细分,以及科学知识的普及,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民科”何至于陷入贬义的泥沼:

1. 专业门槛的提高与知识的壁垒:

现代科学研究,尤其是前沿领域,对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方法论的要求极高。学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撑。一项科学研究,往往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物理原理、化学知识,还需要掌握精密的实验仪器、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全面了解。

相比之下,一些“民科”可能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基础、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他们可能凭借着一腔热情和直觉,但却忽略了科学研究严谨的逻辑链条和实证过程。这种知识上的“断层”或者“偏差”,使得他们的结论往往难以被主流科学界接受,甚至与现有科学认知产生严重冲突。

例如,某些“民科”提出的“颠覆性”理论,如“伪科学”的医学疗法、违反基本物理定律的“新动力学”,在经过专业人士的审视后,往往发现其逻辑混乱、缺乏证据,甚至是对科学概念的曲解。

2. 科学方法的缺失与证据的薄弱:

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在于其一套严谨的、可重复的、可证伪的方法论。它强调观察、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同行评审等一系列过程。

一些“民科”可能更倾向于基于个人经验、感悟或者对现有理论的片面理解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他们可能缺乏设计严谨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或者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证据的来源可能只是零散的观察、轶事,甚至是道听途说。在科学界看来,没有可信的证据支持的观点,很难称之为科学。

举个例子,当有人宣称发现了“永动机”或者“超光速通讯”时,如果没有提供任何可重复、可验证的实验数据和严谨的理论解释,而是仅仅依靠“感觉”或者“直觉”,那么科学界自然会对其保持高度怀疑。

3. 噪音与误导的干扰:

科学的传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良莠不齐。“民科”的观点,由于其非主流的特性,有时更容易借助网络平台传播,甚至以“挑战权威”的姿态出现。

当一些“民科”的观点充斥着错误信息,或者以耸人听闻的方式传播时,它们不仅会误导公众,对科学的健康发展造成干扰,还可能损害科学的公信力。久而久之,公众对“民科”的印象就被这些“噪音”所塑造,形成了一种“民科即是伪科学”的刻板印象。

比如,一些关于“否定地心说”、“质疑万有引力”的“民科”言论,在网络上常常引发讨论,但它们实际上是对已被充分证明的科学事实的无端挑战,这种行为对科学进步毫无益处,反而可能制造混乱。

4. 动机的复杂化与商业利益的混杂:

虽然最初的“民科”多是出于纯粹的热爱,但在信息传播日益商业化的今天,一些“民科”的动机变得复杂。有些人可能并非真正热爱科学,而是希望通过提出“惊世骇俗”的理论来博取眼球,获得关注,甚至是为了推销某种产品或服务。

当科学探索与商业利益挂钩时,科学的客观性就容易受到侵蚀。一些“民科”打着科学的旗号,实则是在进行营销宣传,这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民科”的负面认知。

5. 对“科学精神”的误读:

有人会辩解说,科学精神就包含着怀疑和挑战。没错,但这种怀疑和挑战是建立在对现有科学体系的深入理解之上的,并且是以科学的方法为导向的。

一些“民科”的“怀疑”和“挑战”,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化的反对,或者是对科学结论的不理解。他们可能误将“不接受我说的就是不科学”等同于“科学精神”。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允许质疑,但需要用更严谨的证据和逻辑来证明自己,而不是仅仅依靠否定别人来确立自己。

重新审视“民科”:拥抱多样性,区分真伪

将“民科”一概而论地视为贬义,未免过于简单粗暴。我们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复杂性,并区分对待:

致敬那些真正热爱科学、严谨求索的业余探索者: 他们或许无法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但他们的热情和思考依然值得尊重。如果他们的研究有价值,也应该得到公平的对待和引导。也许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更易于接触科学共同体的平台和适当的指导。
警惕那些以“民科”之名行伪科学之实的群体: 他们利用公众对科学的盲区,传播错误的知识,甚至可能造成社会危害。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学会辨别,不被他们的言论所蒙蔽。

“民科”之所以从一个中性词甚至褒义词,沦为带有贬义的标签,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它反映了科学研究的专业化浪潮,以及信息时代下科学传播的复杂性。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更理性地看待这个群体,区分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业余探索,和那些只是在制造噪音的伪科学。科学的进步,既需要体制内的系统性研究,也需要来自体制外的异质性思维,关键在于如何去伪存真,让每一个对科学充满热爱的心灵,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就两个原因共同作用,缺一不可。

1)因为伪科不会自称伪科,而要自居民科。

2)教育让一些人尚能大致区分科学和伪科学。

于是民科这个词凉了。

长远来看,随着经济发展,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还是要鼓励业余科学爱好者有机会研究。只要大众科普科教蓬勃发展,伪科的生存空间自然越来越小。

耐人寻味的是,包括这个问题下面就有一些答案,有些人替民科抱不平,不去批判罪魁祸首伪科,却热衷于攻击科学家。

你要当科学家,不管是不是民间的,实事求是总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吧?我做科研发文章哪怕打磨几年的项目,reviewer看都不看明白就喷一通,我再不同意也得逐条摆事实讲道理。遇到角度刁钻的意见还要补实验证明自己,争取同行和编辑的认同。那些所谓民科有错不认,瞎编乱造,上来就搞阴谋论攻击同行,行为精神偏执,这种人和科学有什么关系?

你看一个人是不是伪科,就看当其维护民科时是批评伪科还是攻击科学家或他们所谓的“官科”就行了。

P.S. 民科这个词本身就不是啥好词,一开始就是指偏执科盲,不是中性词。

user avatar

某天,有位男性民科大佬给我发了他的革命性理论:产妇应该站着、跪着、蹲着、坐着靠活动来生孩子。有些无聊的我跟大师做了些许探讨

我:“大师,你怎么发这个革命性理论的”

民科大师:“我从小就充满好奇心、爱专研,喜欢看一些冷门的书籍,这个理论是我有一天顿悟而出的”

我:“大师,您平常都研究什么古籍能分享下吗”

民科大师:“商业机密,无可奉告,但我的研究是可实践的,一经推广那绝对是颠覆性的”

我:“大师,你是男的,你怎么会有关于生孩子的颠覆性理论”

民科大师:“妇产科就没有男医生吗?你这个人怎么还以貌取人”

我:“是我唐突了大师”

民科大师:“虽然我不是女的,也没见过女的生孩子,但小老弟你要知道万物都是相通的,只要顿悟了最基本的规则和道理,所有问题和困惑一下子明朗了,你就是把书读死了,开窍和顿悟是讲机缘的”

我:“大师就是大师,非我等凡人可比的”

本来我想问他是不是《知否》看多了入魔怔了,但又怕打击这位民科大师的进取心,我只好委婉的建议他如此颠覆性、革命性的理论找普通医生没用,得去找制定诊疗方案的人,比如说中华医学会。

如果我们的民科都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这样的

对上诉这样的大佬除了666,怎么也得来个三连

对意图损害女性健康权的“民科大师”你让我怎么爱的起来啊

以上

图片侵删

user avatar

作为接触民科现象近20年,“斩杀”民科无数、有一个被广大民科群体恨之入骨收藏夹的人,默默掏出了这篇十七年前北京科技报的文章:

这大概可以算了解“民科”现象的入门砖。


热爱科学,是普通人、科学家和民科的共同点。但让他们区分开的,是对科学问题的态度。

面对一个问题的正常思路,应该是这样:

  1. 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熟悉问题背后的现象
  2. 了解前人都做过什么解释
  3. 哪些地方尚存不合理
  4. 需要做哪些工作来加以突破
  5. 然后通过实际工作,做出这个突破
  6. 提出自己的新解释,并勇敢的defend它

熟悉吗?

中国每年有无数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青椒、研究员和大专家,都在重复这个过程。

一个大学生想要毕业,他一定要完整走完这个流程——可能本科阶段要求比较低,但也会将各个环节浅尝则之。对于硕士来说,必须走完;对于博士来说,不仅要走完,还要每一步走得很扎实。

而要做到这些,你需要:

  1. 全面学习现有理论: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教科书
  2. 快速了解一个问题的前因后果,你需要阅读、比较、思考、理论联系实际
  3. 所以你会阅读几十、上百篇前人文献
  4. 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模仿着做一遍,从实践里得到结果
  5. 然后用实际的结果,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得出一个结论
  6. 并尽其所能的捍卫它
  7. 通过答辩,让你的思想成为“学术”的一部分。

这个流程,我们也管它叫做“学术范式”、“科学方法”。

但凡通过这种方式得出的结论,不管它看起来有多么荒诞不经,人们都会认真的去对待,将它视作“学术观点”的一部分,不会将提出结论者视作妄想狂、伪科学者和民科


被民科们津津乐道的魏格纳,他那篇划时代的论文符合“学术范式”,有完整的现象描述、问题提出、通览文献、实地考察、分析结果,并且他为了在反对和嘲笑声大起的20世纪初的地学界捍卫自己的观点,在格陵兰考察途中遇难。

换句话说,如果民科们能在自己的论文后面附上200篇以上的较新的、专业对口的中英文文献,那么人们一定会认真对待你的东西。

还有作为专利审核员的爱因斯坦写的论文,可他们忽略了,爱因斯坦那是已经是正经的大学毕业生,接受过学术训练,知道如何用学术界接受的方式,研究一个科学问题。

换句话说,民科们拉上爱因斯坦给自己贴金的时候,完全忽略了老爱受过扎实的学术训练这一事实。

而我们的民科都在干什么呢?

  • 买一本教科书,先入为主的认为它通篇都是荒唐言,青年学生们深受毒害,然后给自己的女儿灌输民科理论——新浪博客的一个民科
  • 给他文献,说看不懂英文,你给我翻译翻译;给他找中文的,来一句“读文献做研究是你们年轻人的事”,他只管卖自己的民科理论——本站某民科,咋这么傲慢呢?
  • 想要寄一本本科生的教材,躲着几年不理我这茬,只会无力怒骂——本站某民科,所有的手机号都被封,回微博了
  • 没有专业知识积累,无视正经paper,也不去对面学校插班上几节本科课程的教授级民科——本站某民科,受过的学术训练都白瞎了

一不学习,二不读文献,三不理论结合实际

你们爱的这是哪门子的科学?

你们爱的只是自以为能一巴掌拆掉一座科学大厦的快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科”,这个词从诞生之初,带着点点理想主义的色彩,指那些出于对科学纯粹的热爱,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的人们。他们或许没有科班出身的学历,没有高大上的实验室,也没有经费的支持,但他们拥有的是一颗炽热的心,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不懈的求索精神。然而,如今提起“民科”,十有八九会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
  • 回答
    民科,一个听起来似乎充满热情和探索精神的词汇,但背后的“害人”之处,却值得我们仔细掰扯。它不像我们常说的诈骗那么直接,也不是违法犯罪那么露骨,它的危害往往是隐蔽的、潜移默化的,但一旦发酵,后果可能十分严重。1. 误导大众,侵蚀科学信任的基石想象一下,一个被媒体过度渲染的“民科”发现了“突破性”的理论.............
  • 回答
    “民科”不去写科幻小说是一个有趣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民科”本身的定义、创作动机、写作门槛以及科幻小说的特点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民科”的定义及其核心特征首先,理解“民科”是关键。 定义: “民科”通常是指那些并非通过正规学术机构培养、没有经过.............
  • 回答
    “民科”这个词,虽然在中文语境中出现并流传,但其定义和边界并非固定,通常指那些非科班出身、缺乏专业学术训练但对科学领域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尝试进行研究的业余爱好者。对于“民科是否很少攻击数学?”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尝试给出比较详细的解释。总的来说,我的观点是:民科攻击数学的现象存在,但.............
  • 回答
    说实话,我没太仔细琢磨过“民科”和“计算机科学”之间是不是“很少拿来开涮”这个事。但既然你提了,我就随便聊聊我的看法。首先,咱得先明白点儿,什么是“民科”。我理解的民科,大概就是那些对某个科学领域有浓厚兴趣,但又没受过专业训练,也没有经过同行评审流程,就自己在那儿琢磨、鼓捣,并且可能还会发表自己观点.............
  • 回答
    关于“民科”这个称呼是否是阶级固化的表现,以及阿贝尔、伽罗瓦在当时是否算“民科”,还有“民哲”的趣味性,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民科”:是标签还是隔阂?“民科”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民间科学家”的简称。它通常用来指那些没有经过正规科学教育训练,但却热衷于科学研究,并试图提出.............
  • 回答
    民科,一个听起来有点“接地气”又带着点儿“不合群”的称呼,指的是那些没有接受过系统科学训练,但热衷于科学研究并试图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民间人士。这个群体,你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概括,因为里面的人千差万别,就像一锅乱炖的食材,有主料,有调料,还有些偶尔冒出来的“怪味”。他们从哪里来?民科的来源非常广.............
  • 回答
    民科惹了谁的“猫腻”,让大家这么“看不顺眼”?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别看他们自称“民科”,一副与世无争、纯粹求知的模样,但一旦抛头露面,就总能激起千层浪,引来一片口诛笔伐。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绪和现实利益的碰撞。咱们先得搞清楚,谁是“大家”?这“大家”不是铁板一块,里面成分很杂。有的是科班出身.............
  • 回答
    民科,这个词在我们脑海中勾勒出一个独特的形象:他们不隶属于体制内的研究机构,不持有正规的研究经费,甚至可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却凭着一腔热情和独立思考,深入探索着某个科学领域。那么,这样的“民科”,有没有可能站在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上,捧起那份至高无上的诺贝尔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
  • 回答
    民科与科学,这两个概念听起来似乎都与“知识”和“探索”有关,但它们之间的界限,说起来,其实是一道道关于“方法”与“态度”的无形鸿沟。我们先聊聊科学。科学,顾名思义,是有系统、有方法的知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灵感,也不是家族传承的秘籍。科学的诞生,往往源于对某个现象的好奇,一个“为什么”的疑问,然后,这.............
  • 回答
    区分民科与科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知识的本质、研究的方法以及社会对“真理”的接受度。简单来说,科学就像一个精心搭建的房屋,有稳固的地基、严谨的结构和不断添砖加瓦的工人;而民科更像是一个天才的建筑师,他可能有一个惊世骇俗的想法,但他的建造过程往往缺乏规范,甚至连地基都还在摸索。根基.............
  • 回答
    “民科”这个词本身带有一些贬义色彩,通常指的是那些没有经过专业学术训练、缺乏严谨科学方法论,但又热衷于科学研究的民间科学爱好者。而“哲学”则是一门以根本性、普遍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探讨的是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一系列抽象而深刻的概念。关于“为什么民科没有涉足哲学”的说法,我认为这.............
  • 回答
    “民科”与相对论的“恩怨情仇”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在科学界里,总有一群人,他们不拘泥于学院派的条条框框,他们自学成才,对科学充满热情,我们称之为“民科”。而在这群热情高涨的民科中,有一部分人似乎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着特别的“执念”——不是赞扬,而是质疑,甚至可以说是“反对”。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
  • 回答
    “民科在理科已难有所作为,工科仍大有可为”,这种说法在当今社会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并非绝对。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民科”的定义、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以及理科与工科各自的属性。首先,我们得说说“民科”这个概念。通常,我们把那些没有经过系统科学训练,非全职从事科学研究,但又对科学问题.............
  • 回答
    关于与“民科”的争论是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概念、锻炼思辨能力,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聊聊。这就像在一场棋局里,对手的招数未必招招精妙,但你仍然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应对,并从中学习。首先,我们得先理清“民科”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民科”并非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描述。它指的是那些没有接受过系.............
  • 回答
    当然有。虽然“民科”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贬义,并且历史上确实存在不少脱离科学体系的民间研究者,但也有不少人凭借其非凡的洞察力、执着的精神,最终被主流科学界所接纳,甚至做出杰出贡献。这里我给你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的早期经历,虽然他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
  • 回答
    民科群体对数论的偏爱,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藏着不少耐人寻味的原因。要说为什么,得从数论这门学科本身的魅力,以及它与民科们思维方式的契合度上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数论的“神秘感”和“普适性”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你看啊,数论研究的是整数的性质,就是咱们从小到大最熟悉的那些数字:1, 2, 3… 怎么会那.............
  • 回答
    关于“全球变暖有利于人类和地球”这个说法,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这更像是一个诱人的陷阱,里面藏着一些似是而非的“好消息”,但整体而言,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甚至可以说是极其危险的误导。让我们先看看那些“好消息”的表象,以及它们为什么听起来有道理:1. 某些地区可能变得更宜居(对少数人而言): .............
  • 回答
    鄙视民科的风气,说它有没有过?这事儿,真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要我说,现在这股风气,确实有点儿矫枉过正了,但也得承认,背后也有它存在的道理。你想啊,咱们现在这个社会,科技发展得太快了,大家对科学的认知也越来越重要。你想在哪个领域说上两句,得有点真东西才行。这时候,那些科班出身,经过系统训练、有严谨逻辑和.............
  • 回答
    要论“民科”真研究出了“不得了”的东西会怎么样,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讲。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不得了”是褒义还是贬义,是颠覆性还是灾难性,都直接影响了后续的走向。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首先,得看“不得了”到底是什么“不得了”。 如果是颠覆性的科学突破: 比如,一个民科真的找到了廉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