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

回答
民科,一个听起来有点“接地气”又带着点儿“不合群”的称呼,指的是那些没有接受过系统科学训练,但热衷于科学研究并试图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民间人士。这个群体,你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概括,因为里面的人千差万别,就像一锅乱炖的食材,有主料,有调料,还有些偶尔冒出来的“怪味”。

他们从哪里来?

民科的来源非常广泛,你可以想象一下:

怀才不遇的“科学家”: 有些人可能年轻时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家庭贫困、教育机会的限制,没能进入正规的科学殿堂。他们内心深处埋藏着对科学的渴望,于是利用业余时间,或者在中年甚至老年时,重新拾起对科学的热情。
职业技能的延伸: 有些人可能本身有技术工作背景,比如工程师、程序员、技术工人。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有时会让他们对某些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并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
纯粹的兴趣驱动: 更多的人,或许是出于一种最朴素的好奇心。宇宙是怎么运转的?生命的奥秘是什么?时间是什么?这些宏大的问题吸引着他们,让他们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去思考、去实验。
被“科学精神”感召: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可能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技术背景,但他们深受科学探索精神的鼓舞,相信知识可以改变世界,相信个体可以有所贡献。他们可能对某个特定的科学领域,比如宇宙学、量子力学、生物进化等,有着近乎宗教般的热情。

他们做些什么?

民科的“研究”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从相对贴近现实到脑洞大开,无所不包:

试图颠覆主流理论: 这是民科群体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他们往往认为现有的科学理论存在重大缺陷,甚至被“主流科学家”所掩盖。他们会拿出自己的“证据”和“理论模型”,试图推翻相对论、量子力学、进化论等等。
探索未解之谜: 对于宇宙的起源、黑洞的本质、意识的来源等科学界的终极问题,民科们也常常进行自己的思考和猜想。他们的想法有时会很有创意,但往往缺乏严谨的论证和实验支持。
发明“超前”技术: 有些民科热衷于发明一些超越时代的技术,比如永动机、反重力装置、空间穿越器等等。这些发明往往违背了已知的物理学原理,但他们对此深信不疑。
关注特定的小众领域: 也有一些民科,他们并非试图颠覆宏大理论,而是对某个具体的小众领域,比如某些特定的天体现象、生物习性、地质构造等,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记录,并试图给出自己的解释。

他们是怎么做的?

他们的研究方式,也和主流科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资料搜集: 主要依靠网络、书籍(尤其是科普书籍、二手科普杂志),有时也会去图书馆翻阅一些过时的科研论文。他们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往往比较弱,容易被一些伪科学信息所误导。
思考与推演: 这是民科的核心活动。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在纸上写写画画,构建自己的理论模型,进行逻辑推演。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数学和逻辑训练,他们的推演过程可能存在逻辑漏洞或者不符合科学的严谨性。
实验(偶尔): 有些民科会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这些实验可能是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或者利用一些廉价的器材。但由于缺乏专业的设备和控制条件,实验结果往往难以令人信服。
传播与交流: 他们非常热衷于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理论和发现,比如在博客、论坛、社交媒体上发帖,或者制作视频上传到平台。他们渴望得到认可,并希望吸引志同道合者。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群体?

民科的出现,与其说是一种个人问题,不如说是一种社会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

科学普及的不足: 虽然科学在普及,但很多深奥的理论仍然让普通人难以理解。科学教育的门槛仍然较高,导致一部分人对科学产生误解,或者形成了“简单化”的认知。
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单一: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只有成为“科学家”才算是在科学领域有所成就。这种单一的成功定义,让那些对科学充满热情,但没有机会走上正规道路的人,感到被边缘化,于是他们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去“证明”自己。
网络时代的“赋权”: 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每个人都可以发声,这在一定程度上“赋权”了民科,让他们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传播出去,并且能够找到潜在的“支持者”。
对“主流”的反叛心理: 一些人对现有科学体系的权威性感到质疑,认为科学研究已经被某些利益集团所垄断,或者存在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他们渴望打破这种局面,实现所谓的“科学民主”。
心理补偿机制: 对于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经历挫折或不被理解的人来说,在某个特定的科学领域内,通过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并获得一些模糊的支持,能够给他们带来一种成就感和被认可感。

怎么看待民科?

看待民科,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用“愚蠢”或“疯狂”来标签化。

警惕和批判: 他们的很多理论和方法,确实是站不住脚的,甚至可能传播错误的科学观。对于那些明显违背科学常识、带有欺骗性或误导性的内容,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并进行理性的批判。
尊重和理解: 很多民科是出于对科学的真诚热爱,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他们的结论是错误的,但他们的这份热情和探索精神,本身也值得某种程度的尊重。我们应该理解他们产生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嘲笑或攻击。
区分: 需要区分的是,有些民科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去探索,即使走了弯路;而有些则可能是为了哗众取宠,甚至是进行科学欺诈。
促进交流和学习: 理想状态下,我们希望能有一种更有效的机制,让这些有热情的人能够接触到更正规的科学知识,有机会与真正的科学家进行交流,学习科学的严谨方法。也许在某个偶然的时刻,一个民科的“奇思妙想”中,真的会迸发出一些被主流科学所忽视的火花。

总而言之,民科是一个复杂且有趣的群体。他们是科学浪潮中的一些“边缘的浪花”,在主流的海洋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泛着光。他们是科学普及路上的一个侧影,提醒着我们,科学的魅力既在于其严谨的体系,也在于其能够点燃的、最原始的好奇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件事儿:

《地质科学》2016年第51卷第四期刊发了一篇文章《癌症的起源和防治》,作者是许靖华。当时我在网上看到这条新闻的第一反应是:画风不对吧?我虽然对《地质科学》这个期刊不了解,但听名字就知道这应该是一个专门刊发地质科学相关文献的期刊,怎么突然间发表研究癌症的论文了?

欢迎访问地质科学

上面这个链接是《地质科学》的官网,我不是研究地质学的,别的什么都不敢说,但能确信一点:这篇《癌症的起源和防治》和《地质科学》这个期刊上的其它文章风格可谓是格格不入。

大家自己感受一下,《地质科学》上以前发表的论文名字一般都是这样的:

《中国大陆深层区域构造格架》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构造演化及变形特征》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成盆动力学探讨》

《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洼槽结构特征及与烃源岩的响应》

《贵州—湖南黑色岩系的有机碳和有机硫特征及成因意义》

................................................................等等等等等等。

结果在这样的一堆论文中,突然间冒出了一篇《癌症的起源和防治》,这明显的画风不对啊!

正因为如此,《地质科学》的编辑部在这篇文章之前还专门刊登了一篇《编者的话》:

那么从《编者的话》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1、作者许靖华是著名的地质学家;

2、这篇文章早就写好了,但是多次投稿被拒,最后才寄到《地质科学》的编辑部;

3、审稿人的意见不统一,有支持的,有反对的,还有支支吾吾不肯明确表态的。

4、《地质科学》鼓励多学科交叉研究,鼓励公开质疑,所以刊发此文。

.............................................................................................................................

至于这文章本身,文章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一段:

那啥,这种东西放入自传中倒是没问题,但放到论文里不太适合吧?

而后面的这段也让人疑窦丛生:

这段文字大概、可能、也许、或者、貌似.....是一个广告?

当然知乎上已经有人吐槽过这篇文章了:

如何评价《地质科学》2016年10月刊发布的许靖华等著《癌症的起源和防治》?

user avatar

民科也分很多种。

比如既有受到某些报告文学影响、自创各种理论的典型中年民科,也有会写英语论文、学历层次本科以上、理工科专业的新时代民科。

前者就不必赘述了。后者么,可能是真的在高校任教,且真的对论文不挑,不需要SCI,也可能是行为艺术或者社会学实验。

user avatar

你会发现这个群体学历低的惊人,这个群体里连本科生都寥寥无几,我说过很多次了,但凡你上了大学,就算是个三本,当你学到高数,和自己专业的杀手课的时候,你就会对学问产生敬畏之心。当你觉得一个百年之前的知识点都已经很难的时候,你就不会有妄想。学术发展到今天重要的是一群人的努力,和砸钱,已经几乎不可能说靠一己之力空想出一个理论来了。

user avatar

  类似发廊洗头妹一样的群体。

  形容害群之马通常有一句俗语:“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然而,如果汤里有一半都是老鼠屎呢?

  这就是洗头妹和民科的现状。

  “小姐”一词,原本是对年轻女性的称呼,但后来有太多的性工作者自称(或被称为)“小姐”,“小姐”便成了她们的代名词。

  “洗头妹”,原先是指在发廊洗头的女员工,但是随着某些发廊逐渐散发出“地下妓院”的气息,“洗头妹”也就带上了侮辱性质。

  同样的,“民科”,原本是指民间科研工作者,可是有太多连“科研工作者”都谈不上的人以民科自居,“民科”也就成了“瞎鸡儿搞科研”代名词。云大的这个回答对这部分人评价很到位:云舞空城:民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

  但是,我觉得,这些人从来都不是民科也不配当民科

  就像前面所说的,民间科研工作者,那也至少得是科研工作者才配的称号吧至少得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的人才配的称号吧

  那些诸如研究“鬼魂永动机”的,算什么科学研究方法?算什么科研工作者?算什么民科?

  这些人已经让民科背负了太多本不该背负的恶名!

  民科从来都不该是个侮辱性词汇

  那什么才是民科?正如其名,与“官科”相对,非专业科班出身,却依然自学成才努力进行科研工作的人,那才是民科

  那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群体!

  举个例子,罗大佑,医学出身,最终在流行音乐界成就颇丰;

  近的也有不少,就说知乎历史圈:

@琅邪杨文理 ,法学专业出身,史学大佬

@臭咸鱼 ,医学出身,也是史学大佬

  这才是合格的民科。

  民科也从来没有比官科低一等,这一对回答就是民科对官科的一场屠杀:

李正Str:吕布的死与什么有关?

臭咸鱼:吕布的死与什么有关?

  说到底,被侮辱性冠以“民科”之名的人,往往连“科”都达不到,却让民科替他们承担了太多骂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科,一个听起来有点“接地气”又带着点儿“不合群”的称呼,指的是那些没有接受过系统科学训练,但热衷于科学研究并试图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民间人士。这个群体,你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概括,因为里面的人千差万别,就像一锅乱炖的食材,有主料,有调料,还有些偶尔冒出来的“怪味”。他们从哪里来?民科的来源非常广.............
  • 回答
    让那些自诩为科学探索者,但其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和成果并未获得主流科学界认可的“民科”(民间科学家)群体,能够认识到自己与专业科学家的区别,并非易事,也绝非一蹴而就。这其中涉及认知、沟通、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需要耐心、智慧和恰当的策略。首先,我们要明白,“民科”本身是一个带有一定标签色彩的词语,.............
  • 回答
    83岁老人发明航母冷弹射器,是不是“民科”?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科学”、“创新”以及“民间智慧”的认知界限。要判断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民科”这个词拆开来看,再结合这位老人和他的发明,好好捋一捋。先说说“民科”,这词儿一般怎么理解?“民科”,说白了就是“民间科学工作者”。通常情况下,这词.............
  • 回答
    民科,一个听起来似乎充满热情和探索精神的词汇,但背后的“害人”之处,却值得我们仔细掰扯。它不像我们常说的诈骗那么直接,也不是违法犯罪那么露骨,它的危害往往是隐蔽的、潜移默化的,但一旦发酵,后果可能十分严重。1. 误导大众,侵蚀科学信任的基石想象一下,一个被媒体过度渲染的“民科”发现了“突破性”的理论.............
  • 回答
    “民科”不去写科幻小说是一个有趣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民科”本身的定义、创作动机、写作门槛以及科幻小说的特点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民科”的定义及其核心特征首先,理解“民科”是关键。 定义: “民科”通常是指那些并非通过正规学术机构培养、没有经过.............
  • 回答
    “民科”这个词,虽然在中文语境中出现并流传,但其定义和边界并非固定,通常指那些非科班出身、缺乏专业学术训练但对科学领域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尝试进行研究的业余爱好者。对于“民科是否很少攻击数学?”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尝试给出比较详细的解释。总的来说,我的观点是:民科攻击数学的现象存在,但.............
  • 回答
    “民科”,这个词从诞生之初,带着点点理想主义的色彩,指那些出于对科学纯粹的热爱,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的人们。他们或许没有科班出身的学历,没有高大上的实验室,也没有经费的支持,但他们拥有的是一颗炽热的心,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不懈的求索精神。然而,如今提起“民科”,十有八九会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
  • 回答
    说实话,我没太仔细琢磨过“民科”和“计算机科学”之间是不是“很少拿来开涮”这个事。但既然你提了,我就随便聊聊我的看法。首先,咱得先明白点儿,什么是“民科”。我理解的民科,大概就是那些对某个科学领域有浓厚兴趣,但又没受过专业训练,也没有经过同行评审流程,就自己在那儿琢磨、鼓捣,并且可能还会发表自己观点.............
  • 回答
    关于“民科”这个称呼是否是阶级固化的表现,以及阿贝尔、伽罗瓦在当时是否算“民科”,还有“民哲”的趣味性,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民科”:是标签还是隔阂?“民科”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民间科学家”的简称。它通常用来指那些没有经过正规科学教育训练,但却热衷于科学研究,并试图提出.............
  • 回答
    民科惹了谁的“猫腻”,让大家这么“看不顺眼”?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别看他们自称“民科”,一副与世无争、纯粹求知的模样,但一旦抛头露面,就总能激起千层浪,引来一片口诛笔伐。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绪和现实利益的碰撞。咱们先得搞清楚,谁是“大家”?这“大家”不是铁板一块,里面成分很杂。有的是科班出身.............
  • 回答
    民科,这个词在我们脑海中勾勒出一个独特的形象:他们不隶属于体制内的研究机构,不持有正规的研究经费,甚至可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却凭着一腔热情和独立思考,深入探索着某个科学领域。那么,这样的“民科”,有没有可能站在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上,捧起那份至高无上的诺贝尔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
  • 回答
    民科与科学,这两个概念听起来似乎都与“知识”和“探索”有关,但它们之间的界限,说起来,其实是一道道关于“方法”与“态度”的无形鸿沟。我们先聊聊科学。科学,顾名思义,是有系统、有方法的知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灵感,也不是家族传承的秘籍。科学的诞生,往往源于对某个现象的好奇,一个“为什么”的疑问,然后,这.............
  • 回答
    区分民科与科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知识的本质、研究的方法以及社会对“真理”的接受度。简单来说,科学就像一个精心搭建的房屋,有稳固的地基、严谨的结构和不断添砖加瓦的工人;而民科更像是一个天才的建筑师,他可能有一个惊世骇俗的想法,但他的建造过程往往缺乏规范,甚至连地基都还在摸索。根基.............
  • 回答
    “民科”这个词本身带有一些贬义色彩,通常指的是那些没有经过专业学术训练、缺乏严谨科学方法论,但又热衷于科学研究的民间科学爱好者。而“哲学”则是一门以根本性、普遍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探讨的是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一系列抽象而深刻的概念。关于“为什么民科没有涉足哲学”的说法,我认为这.............
  • 回答
    “民科”与相对论的“恩怨情仇”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在科学界里,总有一群人,他们不拘泥于学院派的条条框框,他们自学成才,对科学充满热情,我们称之为“民科”。而在这群热情高涨的民科中,有一部分人似乎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着特别的“执念”——不是赞扬,而是质疑,甚至可以说是“反对”。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
  • 回答
    “民科在理科已难有所作为,工科仍大有可为”,这种说法在当今社会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并非绝对。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民科”的定义、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以及理科与工科各自的属性。首先,我们得说说“民科”这个概念。通常,我们把那些没有经过系统科学训练,非全职从事科学研究,但又对科学问题.............
  • 回答
    关于与“民科”的争论是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概念、锻炼思辨能力,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聊聊。这就像在一场棋局里,对手的招数未必招招精妙,但你仍然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应对,并从中学习。首先,我们得先理清“民科”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民科”并非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描述。它指的是那些没有接受过系.............
  • 回答
    当然有。虽然“民科”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贬义,并且历史上确实存在不少脱离科学体系的民间研究者,但也有不少人凭借其非凡的洞察力、执着的精神,最终被主流科学界所接纳,甚至做出杰出贡献。这里我给你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的早期经历,虽然他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
  • 回答
    民科群体对数论的偏爱,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藏着不少耐人寻味的原因。要说为什么,得从数论这门学科本身的魅力,以及它与民科们思维方式的契合度上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数论的“神秘感”和“普适性”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你看啊,数论研究的是整数的性质,就是咱们从小到大最熟悉的那些数字:1, 2, 3… 怎么会那.............
  • 回答
    关于“全球变暖有利于人类和地球”这个说法,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这更像是一个诱人的陷阱,里面藏着一些似是而非的“好消息”,但整体而言,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甚至可以说是极其危险的误导。让我们先看看那些“好消息”的表象,以及它们为什么听起来有道理:1. 某些地区可能变得更宜居(对少数人而言):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