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件事儿:
《地质科学》2016年第51卷第四期刊发了一篇文章《癌症的起源和防治》,作者是许靖华。当时我在网上看到这条新闻的第一反应是:画风不对吧?我虽然对《地质科学》这个期刊不了解,但听名字就知道这应该是一个专门刊发地质科学相关文献的期刊,怎么突然间发表研究癌症的论文了?
上面这个链接是《地质科学》的官网,我不是研究地质学的,别的什么都不敢说,但能确信一点:这篇《癌症的起源和防治》和《地质科学》这个期刊上的其它文章风格可谓是格格不入。
大家自己感受一下,《地质科学》上以前发表的论文名字一般都是这样的:
《中国大陆深层区域构造格架》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构造演化及变形特征》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成盆动力学探讨》
《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洼槽结构特征及与烃源岩的响应》
《贵州—湖南黑色岩系的有机碳和有机硫特征及成因意义》
................................................................等等等等等等。
结果在这样的一堆论文中,突然间冒出了一篇《癌症的起源和防治》,这明显的画风不对啊!
正因为如此,《地质科学》的编辑部在这篇文章之前还专门刊登了一篇《编者的话》:
那么从《编者的话》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1、作者许靖华是著名的地质学家;
2、这篇文章早就写好了,但是多次投稿被拒,最后才寄到《地质科学》的编辑部;
3、审稿人的意见不统一,有支持的,有反对的,还有支支吾吾不肯明确表态的。
4、《地质科学》鼓励多学科交叉研究,鼓励公开质疑,所以刊发此文。
.............................................................................................................................
至于这文章本身,文章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一段:
那啥,这种东西放入自传中倒是没问题,但放到论文里不太适合吧?
而后面的这段也让人疑窦丛生:
这段文字大概、可能、也许、或者、貌似.....是一个广告?
当然知乎上已经有人吐槽过这篇文章了:
民科也分很多种。
比如既有受到某些报告文学影响、自创各种理论的典型中年民科,也有会写英语论文、学历层次本科以上、理工科专业的新时代民科。
前者就不必赘述了。后者么,可能是真的在高校任教,且真的对论文不挑,不需要SCI,也可能是行为艺术或者社会学实验。
你会发现这个群体学历低的惊人,这个群体里连本科生都寥寥无几,我说过很多次了,但凡你上了大学,就算是个三本,当你学到高数,和自己专业的杀手课的时候,你就会对学问产生敬畏之心。当你觉得一个百年之前的知识点都已经很难的时候,你就不会有妄想。学术发展到今天重要的是一群人的努力,和砸钱,已经几乎不可能说靠一己之力空想出一个理论来了。
类似发廊洗头妹一样的群体。
形容害群之马通常有一句俗语:“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然而,如果汤里有一半都是老鼠屎呢?
这就是洗头妹和民科的现状。
“小姐”一词,原本是对年轻女性的称呼,但后来有太多的性工作者自称(或被称为)“小姐”,“小姐”便成了她们的代名词。
“洗头妹”,原先是指在发廊洗头的女员工,但是随着某些发廊逐渐散发出“地下妓院”的气息,“洗头妹”也就带上了侮辱性质。
同样的,“民科”,原本是指民间科研工作者,可是有太多连“科研工作者”都谈不上的人以民科自居,“民科”也就成了“瞎鸡儿搞科研”代名词。云大的这个回答对这部分人评价很到位:云舞空城:民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
但是,我觉得,这些人从来都不是民科也不配当民科!
就像前面所说的,民间科研工作者,那也至少得是科研工作者才配的称号吧?至少得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的人才配的称号吧?
那些诸如研究“鬼魂永动机”的,算什么科学研究方法?算什么科研工作者?算什么民科?
这些人已经让民科背负了太多本不该背负的恶名!
民科从来都不该是个侮辱性词汇!
那什么才是民科?正如其名,与“官科”相对,非专业科班出身,却依然自学成才努力进行科研工作的人,那才是民科!
那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群体!
举个例子,罗大佑,医学出身,最终在流行音乐界成就颇丰;
近的也有不少,就说知乎历史圈:
@琅邪杨文理 ,法学专业出身,史学大佬
@臭咸鱼 ,医学出身,也是史学大佬
这才是合格的民科。
民科也从来没有比官科低一等,这一对回答就是民科对官科的一场屠杀:
说到底,被侮辱性冠以“民科”之名的人,往往连“科”都达不到,却让民科替他们承担了太多骂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