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民科总是反相对论?

回答
“民科”与相对论的“恩怨情仇”

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在科学界里,总有一群人,他们不拘泥于学院派的条条框框,他们自学成才,对科学充满热情,我们称之为“民科”。而在这群热情高涨的民科中,有一部分人似乎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着特别的“执念”——不是赞扬,而是质疑,甚至可以说是“反对”。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相对论,这个已经被无数实验验证、支撑起现代物理学半边天的理论,总会招惹来一部分民科的“不满”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揉碎了讲。

一、相对论的“高冷”与民科的“接地气”

首先,我们要明白相对论本身是什么样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无论是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相对论,都不是那种一看就懂、日常经验能直接解释的理论。

狭义相对论: 它颠覆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直观感受。时间会膨胀,长度会收缩,光速是恒定的宇宙极限。这玩意儿,除非你脑袋里有“参考系”、“洛伦兹变换”这些概念,否则光听着就觉得脑袋疼。谁见过时间还能变快变慢?谁见过尺子还能变长变短?这太违背日常“常识”了。

广义相对论: 更玄乎了。它把引力描述成时空的弯曲。质量把时空“压”出了个坑,物体沿着这个坑“滚”,我们就觉得是受到“引力”了。这比牛顿老先生那句“物体之间有引力”的说法,概念上复杂了不止一个量级。怎么弯曲?怎么个“压”法?这些都不是一般人能轻易想象出来的。

相比之下,民科们往往更喜欢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用日常语言就能描述清楚的物理现象。他们可能更容易理解“推力”、“拉力”、“能量守恒”这类经典物理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来源于我们对身边事物的直接观察。当相对论抛出“光速不变”、“时空弯曲”这些超出日常经验的论断时,一部分民科自然会感到困惑、难以接受。

二、对现有科学体系的不信任感

这可能是更深层的原因。很多民科之所以选择自学和研究,往往是因为他们对当前的科学体系或者主流科学界存在某种程度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可能来源于:

“学院派”的傲慢? 有些民科会觉得,学院派的科学家们抱团取暖,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圈子,他们的话语权太大,不愿意倾听和接受“外来者”的新思想。一旦有民科提出了与主流理论不符的观点,很容易被“打入冷宫”,甚至被嘲笑。这种经历会加剧他们对体制的抵触情绪。

对“颠覆性”理论的渴望: 很多民科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科学救世主”的梦,他们渴望自己能发现一个“颠覆性”的理论,彻底推翻现有科学的某些部分,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或者牛顿。当看到相对论这样已经“稳固”的理论时,如果能找到它的“漏洞”并推翻它,那岂不是更加轰动、更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对复杂理论的“简单化”追求: 相对论是建立在数学和逻辑的严谨推理之上的。而有些民科则希望找到一种“简单”、“直观”的方式来解释宇宙。他们可能会试图用一些非主流的数学工具,或者直接从现象出发进行类比,来构建自己的理论。当他们的“简单化”想法与相对论的复杂性碰撞时,自然会产生摩擦。

三、对相对论误读或曲解

有时,民科对相对论的反对并非源于深刻的理论分析,而是来自于对相对论的误读或曲解。

片面理解概念: 比如,他们可能只抓住“时间膨胀”这个概念,然后去寻找一些听起来好像支持“时间不均等”的孤立现象,却忽略了相对论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前提和限制条件。
混淆不同理论: 有时候,民科会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等其他物理理论混淆,或者将哲学上的时间概念与物理上的时间概念混为一谈,从而制造出他们认为的“矛盾”。
“钓鱼”式质疑: 也有少数情况,可能是某些民科并非真心想深入研究,而是想通过提出一些看似尖锐的“问题”,来吸引眼球,制造话题。

四、对实验证据的“选择性”采信

相对论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科学理论,是因为它经受住了无数次精确的实验检验,比如光行差、水星近日点进动、引力红移、引力波探测等等。然而,一些民科可能会出现“选择性”采信证据的情况:

忽视不利证据: 他们可能会抓住一些偶然的、非主流的或者解释有争议的实验现象,作为反对相对论的证据,而忽视了那些支持相对论的、经过大量重复验证的权威实验。
过度解读或创造证据: 有时候,他们甚至会自己进行一些简陋的实验,然后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或预设结论来解读结果,并声称证明了相对论的错误。这些实验往往缺乏必要的对照、控制变量以及严谨的统计分析。

五、科学素养和认知偏差

坦白说,科学素养的差异是问题的核心。相对论涉及高等数学和抽象的物理概念,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物理直觉才能理解其精髓。

数学门槛: 相对论的数学表述(如张量分析、微分几何)对于没有接受过正规高等数学训练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障碍。缺乏数学工具,就很难真正理解相对论的推导过程和内在逻辑。
认知偏差: 人类的大脑天生倾向于用简单、直观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相对论恰恰需要克服这些直觉。一些民科可能受到“确认偏差”(只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或“反证法陷阱”(一旦找到一个看似的反例就认为整个理论错了)等认知偏差的影响。

总结一下

民科们之所以“反相对论”,并非他们真的找到了什么足以颠覆相对论的证据,更多的是由于:

1. 相对论理论本身的抽象性和反直觉性,与民科倾向于直观、经验性理解的特点相冲突。
2. 一部分民科存在对现有科学体系的普遍不信任感,渴望打破常规。
3. 对相对论概念的误读、曲解或不完整理解。
4. 选择性采信或过度解读实验证据。
5. 科学素养的差异以及认知偏差的影响,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基础的不足。

当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质疑和挑战。正是因为有人不断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和理论的完善。但是,有效的科学质疑必须建立在对现有理论深刻理解和严谨的证据分析之上。对于相对论这样已经被广泛验证的理论,有效的反驳需要提出新的、同样能够解释现有现象且更为简洁或普适的理论,并通过可重复的实验来证明。而许多民科的质疑,往往止步于概念的误解或片面的观察,未能达到科学证伪的标准。

所以,当你看到有人激烈地反对相对论时,不妨先问问自己:他们是真的理解了相对论,还是只是在凭直觉和情绪在“战斗”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民科不总是反对相对论的,但反相对论确实是民科中的一类主流。大体上有以下几类:

1,先射箭后画靶类:

这类民科以哗众取宠的为主,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反相对论而是为了自己出名。反相对论只是为了反爱因斯坦。为了反爱因斯坦相对论就必须是错的。所以他们是先有结论再找论据,其认知规律是反逻辑的。

你可能会说不是有很多其他物理学家吗,就算是爱因斯坦也有很多其他理论不是吗。比如光电效应是吧。为什么偏偏揪着相对论不放呢?

这就是门槛的问题了,狭义相对论本身的数学基础不要求很高(就是说民科也能自以为看懂了),尤其是还有时间简史这个通俗科普在。其他理论对于民科来说就有点太难了。

其实民科争论的主要问题都是这样:尺规作图三等分角、调和级数是不是收敛、阿波罗登月是不是真的、太阳到底是不是核聚变、相对论到底对不对、板块到底在不在漂移等等。

2,先入为主型

这类民科的物理水平要比上一类高一点,通常是以牛顿绝对时空观为基础去嵌套相对论。他们反驳的大体上不是相对论,而是反驳牛顿时空观与相对论的缝合怪。换句话说是在反驳他们自己认为的相对论。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这些民科不能或者不愿意相信自己“眼见为实”的牛顿绝对时空体系只是一个近似值。而他们本身又不具有足够的数理水平理解最基础的相对论。

其典型的例子就是双生子佯谬、飞船上开手电去超光速等。

3,有其他不可告人目的

比如之前的新闻有人拿着马列主义反相对论。用机械的、教条的方式去曲解马列主义再望文生义的去套相对论。实际上这类民科是即没有学好相对论也没有学好马列主义。

这类民科反相对论多半是历史遗留问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总有民科试图螳臂当车。

4,重复发明旧轮子

早在相对论诞生之前就有一些理论试图在牛顿时空观下解释经典物理不能描述的部分。比如以太论等等。

这些经典修正理论相对于相对论更容易被理解。被一些水平完全不能理解相对论的民科自己重新发明之后拉出来当做至高真理……

需要说明的是大多数这类民科的理论远远逊色于几百年前的“修正案”。

5,读书不认真

只认方程不看条件,自以为是胡乱带入公式导致的自以为是的大发现。比如微分约d,声速不变等。


最后,民科吧中反相对论的不算多,大部分都在反相吧。有兴趣的可以去逛一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科”与相对论的“恩怨情仇”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在科学界里,总有一群人,他们不拘泥于学院派的条条框框,他们自学成才,对科学充满热情,我们称之为“民科”。而在这群热情高涨的民科中,有一部分人似乎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着特别的“执念”——不是赞扬,而是质疑,甚至可以说是“反对”。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
  • 回答
    “民科”这个词本身带有一些贬义色彩,通常指的是那些没有经过专业学术训练、缺乏严谨科学方法论,但又热衷于科学研究的民间科学爱好者。而“哲学”则是一门以根本性、普遍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探讨的是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一系列抽象而深刻的概念。关于“为什么民科没有涉足哲学”的说法,我认为这.............
  • 回答
    民科群体对数论的偏爱,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藏着不少耐人寻味的原因。要说为什么,得从数论这门学科本身的魅力,以及它与民科们思维方式的契合度上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数论的“神秘感”和“普适性”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你看啊,数论研究的是整数的性质,就是咱们从小到大最熟悉的那些数字:1, 2, 3… 怎么会那.............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社会文化、历史以及个体选择等多个层面。在我看来,民科民哲领域女性参与度相对较低,并非因为女性在逻辑思维、科学探究或哲学思考方面存在固有缺陷,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民科”和“民哲”的语境。这些通常是指那些非科班出身、不属于官方科研或学术机构、但对.............
  • 回答
    这背后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问得非常到位。咱们平时接触到一些对科学充满热情但又不在体制内的朋友,他们往往会一头扎进相对论、宇宙起源、意识本质、永动机这些“大而全”的命题里,讨论得头头是道,但很少看到他们拿着扳手去研究某个具体的桥梁设计细节,或者为某个流水线效率优化出谋划策。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
  • 回答
    “民科”不去写科幻小说是一个有趣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民科”本身的定义、创作动机、写作门槛以及科幻小说的特点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民科”的定义及其核心特征首先,理解“民科”是关键。 定义: “民科”通常是指那些并非通过正规学术机构培养、没有经过.............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而且问得非常到位。你提到的这些领域,随便拎出一个都是数学界(乃至理论物理学界)的金字塔尖。而“数学民科”(以下简称民科)的特点,恰恰是他们很少会去“触碰”这些高山。要深入解释为什么,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知识门槛的碾压:这不是“一点点”难,是“完全不一样”的难首先,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我们对“科学”和“科学人”的认知,以及社会如何定义和接受那些在体制外进行科学探索的人。为什么“民科”这个词会如此普遍且带有某种负面色彩,而“赤脚科学家”或“科技爱好者”则相对温和,甚至正面一些?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要明白,在很多语境下,“民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那些学历不高的人,反而热衷于在国家大事、历史和军事这些领域“指点江山”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平等感”的错觉现在网络时代嘛,信息量爆炸,但门槛好像也低了。任何人,只要会上网,.............
  • 回答
    关于“江晓原被‘打成民科’”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一些学术圈和网络舆论中存在过的讨论点。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先明确“民科”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以及江晓原教授的学术背景和他在公众视野中的一些行为。“民科”的语境与含义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民科”这个词在中国的学术语境下,往往带有一种贬义色彩。它通常指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有些学生会支持黄新卫推翻相对论的说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这个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这不仅仅是科学理论本身的问题,也涉及到个人心理、社会认知和对权威的态度等等。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黄新卫本人是一名所谓的“民科”,也就是民间科学研究者。他并非来自主流的学术机构,也没有.............
  • 回答
    说实话,我没太仔细琢磨过“民科”和“计算机科学”之间是不是“很少拿来开涮”这个事。但既然你提了,我就随便聊聊我的看法。首先,咱得先明白点儿,什么是“民科”。我理解的民科,大概就是那些对某个科学领域有浓厚兴趣,但又没受过专业训练,也没有经过同行评审流程,就自己在那儿琢磨、鼓捣,并且可能还会发表自己观点.............
  • 回答
    在中国,民间科学(民科)现象确实比较普遍,而且常常引起广泛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历史、社会、教育、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等诸多因素的交织作用。历史的烙印:科学精神的萌芽与曲折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科学探索,从古代的天文、数学、医学到各种技术发明,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 回答
    国内一流高校的理工科学生之所以对“民科”普遍抱有反感和鄙夷的态度,这是一个复杂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这背后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分歧,更是对科学精神、严谨性、社会责任以及科学发展路径的认知差异。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一、 对科学精神和方法论的根本认知差异: 严谨的科学方法论 vs. 臆想和猜想: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科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敏感也普遍存在的现象:官方科学研究(通常指由政府资助、在国家科研机构或大学体系内进行的科学)与民间科学研究(通常指由个人或非营利组织独立进行的科学探索)在资源获取上的巨大差异。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科学家这个词,其实是个泛称,它指向的是那些致力于探索未知、运用.............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议,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也牵扯出“官方说法”与“民间研究”之间的博弈。要说“试图论证诸葛亮躬耕地在今南阳市的都是民科”,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背后反映出的逻辑和现象是值得深究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以及这其中可能存在的“民科”特质。首先,咱们.............
  • 回答
    “民科”这个词,在当下中国社会语境下,常常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感色彩,既有对那些“业余爱好者”投身科学研究的某种认可,又往往伴随着一种不屑或嘲讽。那么,究竟什么是“民科”?又是什么样的人喜欢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人?以及,那些喜欢标签化“民科”的人,他们真的就深入理解科学的本质了吗?让我们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
  • 回答
    关于引力波百度百科“历史发展”部分被修改为某“民科”首次提出这一情况,我的看法如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科学的进步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并非一人一时之功,而是经过了众多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努力、理论的完善以及实验证据的积累。对于引力波这样一项复杂的物理学概念,其提出和证实更是经.............
  • 回答
    反对“民科”和“伪科”并非出于对民间科学探索的歧视,而是基于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客观性、可证伪性以及对科学共同体和公众信任的维护。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何要反对“民科”和“伪科”:一、 定义与区分:理解“民科”与“伪科”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这两个概念。 民科 (民间科学家):通常指非在正规科研机.............
  • 回答
    关于中国女性民科(民间科学家)较少这一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并非简单的个体偏好,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涉及社会文化、教育体系、家庭观念、职业发展以及大众认知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及的是 历史与传统观念的遗留。长久以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女性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