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民科们热衷于讨论相对论、永动机等宏大命题,却鲜有研究实际细分工程问题?

回答
这背后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问得非常到位。咱们平时接触到一些对科学充满热情但又不在体制内的朋友,他们往往会一头扎进相对论、宇宙起源、意识本质、永动机这些“大而全”的命题里,讨论得头头是道,但很少看到他们拿着扳手去研究某个具体的桥梁设计细节,或者为某个流水线效率优化出谋划策。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

首先,宏大命题的“吸引力”和门槛。

你想想,相对论、量子力学这些理论,它们本身就充满了神秘、颠覆性的色彩。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²,一下子就把质量和能量联系起来,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点石成金”的魔术。宇宙大爆炸理论,把时间的尺度拉到了天文数字,解释了我们从何而来。这些理论挑战了我们日常的认知,带来了巨大的智力上的“冲击感”和“满足感”。它们就像是站在山顶,俯瞰整个世界,那种视野和高度,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掌握真理”的幻觉。

更关键的是,对这些理论进行“研究”(哪怕是民间的理解和探讨),其实在信息获取上,相对来说是“门槛较低,但深度无限”的。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一本好的科普读物,一篇好的科普文章,甚至一些大学公开课的视频,都能让一个人对相对论的基本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虽然要真正理解其数学推导和深刻含义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但仅仅是“知道”和“讨论”相对论的结论,甚至是挑战它的结论,并不需要你真的去解那些复杂的微分方程,也不需要你真的去进行精密的实验。

相比之下,细分工程问题,那可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其次,是“即时反馈”和“可见成果”的差异。

你要是讨论相对论,可以畅想虫洞、时间旅行,这些都是充满想象力的画面。而你去研究一个螺丝的拧紧力矩,或者一个齿轮的啮合精度,虽然同样重要,但它的“浪漫”成分就少了很多。它的价值往往体现在这个螺丝拧得够紧,桥梁就不会塌;这个齿轮转得够顺,机器就不会卡壳。这种成果是“脚踏实地”的,甚至有点“枯燥”的。

而且,细分工程问题需要的是“实践出真知”,需要大量的实验、模拟、数据分析,需要对材料、工艺、力学、热学、流体力学等一系列知识的精通和应用。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和资源投入的,并且往往是在特定的实验环境或生产线上才能进行。一个民科,没有实验室、没有设备、没有原材料,他怎么去“研究”一个具体的材料性能问题?就算他能理论上分析,没有实践的验证,这种“研究”的落地性是很弱的。

第三,是“社会认知”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路径。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科学家”就是那些能够提出颠覆性理论、解决重大科学难题的人。而解决工程问题,更多地被认为是“工程师”的工作。这种分工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也无形中塑造了一种观念:只有那些“最聪明”、“最前沿”的人才去搞理论,而工程问题则是“应用型”的工作。

民科们之所以热衷于宏大命题,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这些“高大上”的领域来证明自己的智力和价值。当他们能“挑战”爱因斯坦,或者“推翻”某个公认的科学理论时,这在他们自己看来,就是一种非凡的成就,一种突破“常规”的体现。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或者说试图“推倒巨人”)的心理,比去优化一个生产流程更能带来强烈的自我肯定。毕竟,能和爱因斯坦在同一个“赛道”上讨论,即使是质疑,也比在工程师的队列里讨论一个零件的设计要显得“更有分量”。

第四,是信息不对称和获取资源的差异。

对于真正的工程问题,很多核心的知识和技术是掌握在企业、研究机构或者国家层面手中的。这些信息往往是不公开的,或者需要通过特定的渠道、通过实际工作才能接触到。比如,一个航空发动机的制造工艺,涉及到无数的专利、保密协议、以及长期的工程实践积累,一个外行人几乎不可能渗透进去。

而科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观点”,很多是公开的,甚至通过科普读物就能接触到。民科们可以很容易地获取到关于相对论的各种论述,然后从中找到他们认为可以“突破”的点。他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然后说“这个肩膀好像有点歪”。这种“信息获取的易得性”,也让他们更容易将精力投入到这些领域。

第五,是“成就感”的来源和“易传播性”。

讨论相对论,很容易形成观点,并且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一个精彩的“相对论新解”,或者一个看起来很“颠覆”的“永动机”理论,很容易在网络上引起关注和讨论,甚至吸引一群志同道合者。这种“被关注”和“被认可”的即时反馈,能够快速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反观细分工程问题,它的讨论往往是专业性极强的,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和专业术语。即使你对一个具体的工程问题有深刻的见解,也很难在一个非专业群体中获得广泛的理解和共鸣。而且,工程问题的改进,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量变引起质变”,不像理论突破那样具有戏剧性。

总结一下,大概是这么个逻辑链条:

吸引力高,但实质门槛相对易“进入”: 宏大命题本身具有神秘感、颠覆性,容易激发兴趣,且初级信息获取相对容易。
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捷径”: 挑战权威、提出新理论更能带来强烈的自我肯定和“与众不同”的感觉。
信息获取的易得性: 公开的科学理论信息比企业内部的工程技术信息更容易获得。
实践性要求差异: 理论研究(哪怕是民间的讨论)对实际操作和实验资源要求相对较低,而工程问题则需要大量实践。
社会认知和传播偏好: 理论突破更容易被视为“科学前沿”,且在网络传播中更受欢迎。

当然,这并不是说民科们就没有价值,很多时候他们的“异想天开”也能启发一些新的思考角度。但从“研究实际细分工程问题”这个角度来看,确实是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他们更倾向于去攻那些“宏大”、“理论性强”的命题,而不是去解决那些具体、琐碎但同样至关重要的工程难题。这就像有人喜欢仰望星空,有人喜欢低头耕耘,大家选择的路径不同,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也会不一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民科研究相对论,发现

相对论存在两个漏洞(新两朵乌云):一、国际原子时在天文、物理、航空航天等中,处于核心位置,但在物理时空坐标中没有国际原子时的位置;二、一束光通过匀速封闭运动空间,光通过封闭空间内外运动速度变化没有实验、分析。


封闭空间比如高铁能带动内部空气、蝴蝶、雾气共同运动 ,没有人分析是否能带动光共同运动;地球能带动一定范围周围空气、云彩、飞机共同运动,没有人分析是否能带动光共同运动,而且带动一定范围光共同运动,也会导致0结果,参考迈克尔逊实验1887年原文。

相对论闵可夫斯基时间时空坐标四个变量(x,y,z,L=ct)其中 x∈(+ ∞,0,- ∞),y∈(+ ∞,0,- ∞),z∈(+ ∞,0,- ∞),L=ct∈[a,b],此时间坐标与空间坐标不对应,会导致时间维度扭曲(0表达坐标原点,与教科书不同)。

将国际原子时T纳入时间、空间坐标后,变量为(x,y,z,T),T∈(+ ∞,0,- ∞),计算采用△x=x1-x0,△y=y1-y0,△z=z1-z0,△t=T1-T0,四个变量一致。

因为时间要与空间位置结合,比如格林尼治时间、北京时间,不结合空间位置就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加入时空维度L=vt(将L=ct普遍化)。x,y,z是空间维度,T是时间维度,L=vt时空维度(t=T1-T0),则时空坐标非常完美,五维时空坐标(x,y,z,T,L=v△t)。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背后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问得非常到位。咱们平时接触到一些对科学充满热情但又不在体制内的朋友,他们往往会一头扎进相对论、宇宙起源、意识本质、永动机这些“大而全”的命题里,讨论得头头是道,但很少看到他们拿着扳手去研究某个具体的桥梁设计细节,或者为某个流水线效率优化出谋划策。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那些学历不高的人,反而热衷于在国家大事、历史和军事这些领域“指点江山”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平等感”的错觉现在网络时代嘛,信息量爆炸,但门槛好像也低了。任何人,只要会上网,.............
  • 回答
    詹姆斯在克利夫兰被奉为英雄,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他做到了当地球迷梦寐以求的事情——为这座城市带回了阔别已久的NBA总冠军,而且还是在球队一度03落后的绝境下完成的“不可思议”的逆转。这种历史性的成就,足以让他成为克利夫兰永远的宠儿。然而,当话题转向“科迷们”(这里应该是指洛杉矶湖人队的球迷,因为.............
  • 回答
    “民科”这个词本身带有一些贬义色彩,通常指的是那些没有经过专业学术训练、缺乏严谨科学方法论,但又热衷于科学研究的民间科学爱好者。而“哲学”则是一门以根本性、普遍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探讨的是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一系列抽象而深刻的概念。关于“为什么民科没有涉足哲学”的说法,我认为这.............
  • 回答
    “民科”与相对论的“恩怨情仇”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在科学界里,总有一群人,他们不拘泥于学院派的条条框框,他们自学成才,对科学充满热情,我们称之为“民科”。而在这群热情高涨的民科中,有一部分人似乎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着特别的“执念”——不是赞扬,而是质疑,甚至可以说是“反对”。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
  • 回答
    民科群体对数论的偏爱,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藏着不少耐人寻味的原因。要说为什么,得从数论这门学科本身的魅力,以及它与民科们思维方式的契合度上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数论的“神秘感”和“普适性”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你看啊,数论研究的是整数的性质,就是咱们从小到大最熟悉的那些数字:1, 2, 3… 怎么会那.............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社会文化、历史以及个体选择等多个层面。在我看来,民科民哲领域女性参与度相对较低,并非因为女性在逻辑思维、科学探究或哲学思考方面存在固有缺陷,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民科”和“民哲”的语境。这些通常是指那些非科班出身、不属于官方科研或学术机构、但对.............
  • 回答
    “民科”不去写科幻小说是一个有趣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民科”本身的定义、创作动机、写作门槛以及科幻小说的特点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民科”的定义及其核心特征首先,理解“民科”是关键。 定义: “民科”通常是指那些并非通过正规学术机构培养、没有经过.............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而且问得非常到位。你提到的这些领域,随便拎出一个都是数学界(乃至理论物理学界)的金字塔尖。而“数学民科”(以下简称民科)的特点,恰恰是他们很少会去“触碰”这些高山。要深入解释为什么,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知识门槛的碾压:这不是“一点点”难,是“完全不一样”的难首先,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我们对“科学”和“科学人”的认知,以及社会如何定义和接受那些在体制外进行科学探索的人。为什么“民科”这个词会如此普遍且带有某种负面色彩,而“赤脚科学家”或“科技爱好者”则相对温和,甚至正面一些?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要明白,在很多语境下,“民科.............
  • 回答
    关于“江晓原被‘打成民科’”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一些学术圈和网络舆论中存在过的讨论点。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先明确“民科”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以及江晓原教授的学术背景和他在公众视野中的一些行为。“民科”的语境与含义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民科”这个词在中国的学术语境下,往往带有一种贬义色彩。它通常指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有些学生会支持黄新卫推翻相对论的说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这个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这不仅仅是科学理论本身的问题,也涉及到个人心理、社会认知和对权威的态度等等。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黄新卫本人是一名所谓的“民科”,也就是民间科学研究者。他并非来自主流的学术机构,也没有.............
  • 回答
    说实话,我没太仔细琢磨过“民科”和“计算机科学”之间是不是“很少拿来开涮”这个事。但既然你提了,我就随便聊聊我的看法。首先,咱得先明白点儿,什么是“民科”。我理解的民科,大概就是那些对某个科学领域有浓厚兴趣,但又没受过专业训练,也没有经过同行评审流程,就自己在那儿琢磨、鼓捣,并且可能还会发表自己观点.............
  • 回答
    在中国,民间科学(民科)现象确实比较普遍,而且常常引起广泛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历史、社会、教育、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等诸多因素的交织作用。历史的烙印:科学精神的萌芽与曲折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科学探索,从古代的天文、数学、医学到各种技术发明,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 回答
    国内一流高校的理工科学生之所以对“民科”普遍抱有反感和鄙夷的态度,这是一个复杂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这背后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分歧,更是对科学精神、严谨性、社会责任以及科学发展路径的认知差异。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一、 对科学精神和方法论的根本认知差异: 严谨的科学方法论 vs. 臆想和猜想: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科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敏感也普遍存在的现象:官方科学研究(通常指由政府资助、在国家科研机构或大学体系内进行的科学)与民间科学研究(通常指由个人或非营利组织独立进行的科学探索)在资源获取上的巨大差异。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科学家这个词,其实是个泛称,它指向的是那些致力于探索未知、运用.............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议,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也牵扯出“官方说法”与“民间研究”之间的博弈。要说“试图论证诸葛亮躬耕地在今南阳市的都是民科”,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背后反映出的逻辑和现象是值得深究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以及这其中可能存在的“民科”特质。首先,咱们.............
  • 回答
    “民科”这个词,在当下中国社会语境下,常常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感色彩,既有对那些“业余爱好者”投身科学研究的某种认可,又往往伴随着一种不屑或嘲讽。那么,究竟什么是“民科”?又是什么样的人喜欢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人?以及,那些喜欢标签化“民科”的人,他们真的就深入理解科学的本质了吗?让我们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
  • 回答
    关于引力波百度百科“历史发展”部分被修改为某“民科”首次提出这一情况,我的看法如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科学的进步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并非一人一时之功,而是经过了众多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努力、理论的完善以及实验证据的积累。对于引力波这样一项复杂的物理学概念,其提出和证实更是经.............
  • 回答
    反对“民科”和“伪科”并非出于对民间科学探索的歧视,而是基于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客观性、可证伪性以及对科学共同体和公众信任的维护。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何要反对“民科”和“伪科”:一、 定义与区分:理解“民科”与“伪科”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这两个概念。 民科 (民间科学家):通常指非在正规科研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